科學家發現決定玉米分櫱的基因由大芻草滲入

2020-12-05 東方財富網

近日,中國農業大學農學院國家玉米改良中心教授林中偉課題組揭示了玉米株型演化的一個關鍵分子遺傳機制。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通訊》上。

玉米的祖先大芻草具有許多分櫱,在野外環境具有明顯進化優勢。而馴化後的玉米往往是獨稈、不產生分櫱,並且莖稈堅韌得以支撐高產的穗子。然而,在玉米多樣化的演化過程中,甜玉米與爆裂玉米卻偏離這種作物共有的馴化模式。兩者往往產生3~4個分櫱。

究竟為何甜玉米、爆裂玉米會產生分櫱?又如何產生?作物馴化中的這種平行變化是否具有共同的分子遺傳基礎?

為此,課題組對甜玉米的主效分櫱QTL-tin1進行深入的分子遺傳機理解析。研究發現,tin1基因控制了一個複雜基因網絡而促進玉米分櫱芽的不斷伸長,最終分櫱形成。這種包含多途徑的複雜基因網絡使得tin1能夠在分櫱抑制基因tb1強表達的情況下繞過tb1而形成分櫱。

序列分析表明,甜玉米tin1基因的這個剪接位點變異竟來自於大芻草。這個關鍵變異在大芻草和普通玉米種的分布比例很低,而在甜玉米和爆裂玉米種的比例達到50%。轉基因分析表明,該基因上調表達後,分櫱增加,同時雌穗數也相應增加。甜玉米是典型的鮮食玉米,主莖及分櫱上雌穗都可正常發育,這樣分櫱長有雌穗便可增加產量。爆裂玉米的雌穗往往較小,同樣分櫱增加會增加雌穗數,也無疑會提高產量。

由於所有栽培玉米包括甜玉米和爆裂玉米都包含有栽培型的tb1基因,這說明在玉米多樣性演化的過程中,tin1位點的關鍵變異是tb1在栽培玉米中固定之後,由大芻草滲入到甜玉米及爆裂玉米中。這種滲入促使甜玉米及爆裂玉米偏離了正常的馴化路徑,部分地保留了其祖先的分櫱習性。

(文章來源:中國科學報)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發現增加水稻分櫱數和產量的重要基因—新聞—科學網
    水稻所供圖 上世紀50-60年代,育種學家利用「矮化基因」改良水稻、小麥等作物株型,培育高產品種,被稱為「綠色革命」。雖然「綠色革命」帶來了高產的株型,但是這種複雜且決定產量的性狀究竟由什麼因素決定,科學家並不清楚。
  • 科學網—科學家揭開玉米身世之謎
    本報訊 玉米是一種馴化作物。與小麥、水稻有明顯的野生近緣種不同,人們很難找到果實顆粒分排密布在玉米軸上的野生品種。
  •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玉米中心在鮮食糯玉米遺傳多樣性和系統發育方面...
    糯玉米是普通玉米傳入中國後突變產生,具有特殊的營養、加工和經濟價值。中國糯玉米種質資源豐富,但是糯玉米的進化歷史過程以及糯玉米種質間的親緣關係尚不清楚。決定玉米糯質特性的waxy基因存在多種突變類型,發掘新的waxy基因突變體並開發其分子標記,可為針對性地鑑定、篩選和選育糯玉米種質提供有效方法。
  • 兩對小麥分櫱近等基因系的lncRNA鑑定分析
    長鏈非編碼RNA(lncRNA)作為新興的轉錄後調控因子,已在擬南芥、水稻、玉米等多種作物中被廣泛鑑定,可通過順式或反式作用參與植物逆境響應、有性生殖、器官形成等多種生長發育活動。分櫱是小麥生長發育的重要階段,也是產量形成的重要因素,受到包括環境條件、轉錄水平、轉錄後水平等的綜合調控。
  • 植物株型發育新機制 揭示如何調控基因表達
    研究發現黃瓜卷鬚發育的身份基因TCP家族的轉錄因子—TEN調控黃瓜卷鬚發育和運動的分子機制,揭示了基因內部結合的轉錄因子如何調控基因表達,為深入認識株型發育的基因調控網絡提供了重要的突破。該團隊前期研究克隆了控制卷鬚發育的身份基因TEN,並揭示了黃瓜卷鬚同源器官是側枝。  TEN屬於TCP家族中CYC/TB1類的轉錄因子,通過對TEN調控卷鬚的形態發育和運動能力的分子機制的研究,作者們發現了TEN通過直接調控乙烯的合成來控制卷鬚的形態和攀援。
  • PBJ|TaD27-B基因控制小麥分櫱數
    小麥是我國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其產量由畝穗數、穗粒數和千粒重決定。分櫱數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最終的畝穗數並進而影響產量。在模式植物擬南芥和水稻中,獨腳金內酯(SLs)作為一類植物激素可以抑制側枝的生長。然而,在小麥中,SLs的生物合成和轉運中的調節基因以及這些基因是否參與小麥分櫱知之甚少。
  • 如何分辨轉基因玉米?
    玉米在雜交育種方面有著巨大的先天優勢,其雄花序和雌花序相互獨立,人們可以隨心所欲的「亂點鴛鴦譜」,而不必像搞雜交水稻一樣需要尋找什麼「雄性不育株」,省卻了無數的麻煩。而且,玉米基因組本身的特點使得它更容易發生變異(主要和轉座子有關),出現性狀各異的品種簡直就是順理成章。我國對世界玉米種質資源亦有貢獻,蠟質玉米(即俗稱的糯玉米)就是我國南方勞動人民培育出來的。
  • 中外科學家揭示玉米遺傳多樣性 有助現代育種
    中新網深圳6月4日電(記者 鄭小紅)由冷泉港實驗室、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康奈爾大學、墨西哥國際玉米和小麥改良中心等全球17所科研機構合作完成的兩項玉米基因組學研究成果,4日在國際權威雜誌《自然-遺傳學》上同期發表。
  • 中美洲的農業起源:以玉米為例
    玉米作為美洲原產作物,在美洲被馴化並隨著地理大發現被傳播到世界各地,成為世界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關於玉米的起源與馴化,目前還有相當大的爭議,主要針對幾個問題:玉米的原始祖先是什麼?玉米被馴化的具體地點在哪裡?玉米什麼時候被人類馴化?關於玉米起源祖本的假說有很多種,主要是根據考古證據和基因學研究推測出來的。
  • 英國科學家:孩子挑食或許由基因決定
    然而,英國科學家研究發現,孩子挑食或許由基因決定,家長的餵養方式並非「罪魁禍首」。比較1900對16個月大的雙胞胎的飲食習慣後,倫敦大學學院研究人員發現,孩子們對不同食物的喜好,主要由基因決定,與父母如何餵養關係不大。選擇雙胞胎作為研究對象,可以排除環境因素的影響。
  • 美國科學家成功繪製玉米「跳躍」基因
    根據科技部網站消息,日前,玉米「跳躍基因」被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和冷泉港實驗室的科研小組成功繪製。這一成果將最終有利於玉米的繁殖和生產。轉座元件或轉座子是可以移動基因組內位置(「跳躍基因」)的DNA序列。
  • 現代人體內發現滲入古人類基因:是毒藥還是寶藏?
    由化石得到古人類的全基因組序列,在世界上尚屬首次。一幅人類演化的宏偉圖景,也由此在我們面前緩緩展開。通過對比尼安德特人和現代人的基因組,研究者有一個驚人的發現:有約1.3-2.7%來自尼安德特人的祖源基因片段(ancestry),像遠古幽靈一般,沉睡在非洲以外的現代人(non-African)的基因組中。
  • 基因研究揭示玉米遺傳多樣性及進化機制
    據華大基因最新消息,由冷泉港實驗室、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康奈爾大學、墨西哥國際玉米和小麥改良中心等全球17所科研機構合作完成的兩項玉米基因組學研究成果於6月4日同期發表在國際權威雜誌《自然-遺傳學》(Nature Genetics)上。
  •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等通過測定非法重組頻率挖掘優質蛋白玉米修飾基因
    CNV可由基因複製、缺失及插入引起,它可直接導致基因表達的劑量差異,引起種內個體間表型不同程度的變異,或者新拷貝發生新的變異,從而演化出不同於原始拷貝的表達模式,甚至進化出新的功能。人類基因組有3000 Mbp,4.8-9.5%是由CNV貢獻的,在群體多態性形成中扮演重要作用。玉米基因組有2200 Mbp,大量基因存在基因複製,而CNV是影響不同自交系間表型差異的主要來源之一。
  • 科學家開發出高通量研究玉米基因位點新技術—新聞—科學網
    李平華(左二)和研究生查看模式植物長勢      山東農大供圖 10月9日,《自然—通訊》在線發表了山東農業大學農學院教授李平華等中外科學家合作研究成果。他們探索出高通量研究玉米轉錄因子調控位點的新技術,利用大規模轉錄因子數據重新構建了玉米葉片基因表達調控網絡,使玉米基因編輯不再「大海撈針」。 玉米是世界範圍內的重要農作物,是我國種植面積最大、總產量最多的糧食作物,抓好玉米生產對確保我國穀物基本自給、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 如果你想要「高顏色值」的玉米來這裡尋找跳躍基因
    事實上,這是玉米的本性。玉米基因中有許多非常活躍的轉座子。它們就像一把「小刷子」。如果你跳到任何一個基因上,你會抹去那裡原來的「顏色」。因此,穀物的一些顏色變化是由轉座子運動引起的。轉座子不僅改變玉米籽粒顏色,還改變幾乎所有性狀,如株高、抗性和產量。這種獨特的遺傳屬性引起了科學家的興趣。
  • 想要「高顏值」玉米,來這裡找跳躍基因吧
    這一獨特的基因屬性,引起了科學家們的興趣。為了育種需要,我們不僅要抑制轉座子跳躍帶來的表型不穩定,同時也要利用轉座子的跳躍選育優良品種。近日,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種質資源所趙涵研究員團隊、中國農業大學宋任濤教授團隊和上海大學經過7年合作,創建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玉米轉座子插入資源庫,為全球玉米基因組研究提供重要遺傳資源。
  • 玉米的兩副面孔
    大芻草是一些長相粗壯的禾本科大型野草的統稱,原產於墨西哥和中美洲一些國家,包括尼加拉瓜,瓜地馬拉和宏都拉斯。野生大芻草的外貌與現代馴化玉米差異巨大,它的穗軸很小,僅有的少量穀粒還被堅硬的外殼緊緊包裹著,並且口感也不是特別好。
  • 研究揭示尼安德特人基因滲入的本質
    研究揭示尼安德特人基因滲入的本質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4/25 13:05:36 近日,冰島大學Kari Stefansson、丹麥奧爾胡斯大學Mikkel Heide Schierup和Laurits Sko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