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J|TaD27-B基因控制小麥分櫱數

2020-12-05 中國小麥研究聯盟

小麥是我國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其產量由畝穗數、穗粒數和千粒重決定。分櫱數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最終的畝穗數並進而影響產量。在模式植物擬南芥和水稻中,獨腳金內酯(SLs)作為一類植物激素可以抑制側枝的生長。然而,在小麥中,SLs的生物合成和轉運中的調節基因以及這些基因是否參與小麥分櫱知之甚少。DWARF27(D27)基因編碼一種含鐵的β類胡蘿蔔素異構酶,參與SLs的合成。為更進一步理解SLs調控小麥分櫱的分子機理,本研究主要對TaD27-B基因的生物學功能進行了研究,具體結果如下:

1.TaD27s的結構分析

小麥TaDWARF27s(TaD27s)具有三個等位基因TaD27-A、TaD27-B、TaD27-D。利用胺基酸序列比對技術構建了植物D27蛋白系統發育樹,同時利用GSDS網站構建了不同物種D27的內含子-外顯子基因結構圖。結果顯示,幾乎所有D27基因的結構都是由七個外顯子和六個內含子組成(除Triticum urartu外),並且每個外顯子長度大致相同,說明D27基因結構在進化過程中具有很強的保守性。

2.TaD27s的表達模式分析

為檢測TaD27-A、TaD27-B、TaD27-D在小麥植株不同部位的表達量,我們根據它們基因中的差異序列設計了各自的特異定量引物。對KN199小麥的幼根、三葉一心時期的腋芽、單稜期的分生組織、幼葉、小穗原基進行TaD27-A、TaD27-B和TaD27-D表達水平的定量檢測。結果顯示TaD27-A、TaD27-B、TaD27-D基因在小麥的各個組織中均有表達。原位雜交結果顯示TaD27s在小麥的幼葉、分生組織、腋生分生組織、小穗原基中均有表達(圖1b)。亞細胞定位分析顯示TaD27-B蛋白定位於葉綠體上(圖1c)。

3.TaD27-B轉基因植株表型分析

考慮到TaD27-A、TaD27-B和TaD27-D序列同源性極高,且TaD27-B在葉和腋芽中表達水平最高,因此選取TaD27-B為重點研究對象。構建了TaD27-

B-RNAi 和TaD27-B-OE的表達載體。與野生型KN199相比,在返青期、拔節期和成熟期TaD27-RNAi T3代株系的分櫱數目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多,而TaD27-B-OE T3代株系分櫱數目均有不同程度的減少(圖2,3)。此外,通過統計發現,TaD27-RNAi和TaD27-B-OE轉基因植株株高、每穗粒數、千粒重與野生型相比均沒有顯著變化。

圖1 TaD27s的表達模式分析及TaD27-B蛋白的亞細胞定位。

圖2 TaD27-RNAi小麥植株表型分析。(a-c)野生型KN199和TaD27-RNAi幼苗在返青期(a)、拔節期(b)和成熟期(c)的分櫱表型。紅色箭頭表示分櫱。(d-f)柱狀圖顯示了野生型KN199和三個獨立TaD27-RNAi轉基因株系在返青期(d)、拔節期(e)和成熟期(f)分櫱數的統計分析。(n = 30)。(g)野生型KN199和三個獨立TaD27-RNAi轉基因株系株高統計分析。(h)KN199、48#、50#和55#苗期植株中TaD27s的表達水平分析。單星、雙星和三星號代表t-檢驗中野生型和T3代TaD27-RNAi轉基因植物之間的顯著差異,P<0.01。

圖3 TaD27-B-OE小麥植株表型分析。(a-c)野生型KN199和TaD27-B-OE幼苗在返青期(a)、拔節期(b)和成熟期(c)的分櫱表型。紅色箭頭表示分櫱。(d-f)柱狀圖顯示了野生型KN199和三個獨立TaD27-B-OE轉基因株系在返青期(d)、拔節期(e)和成熟期(f)分櫱數的統計分析。(n = 30)。(g)野生型KN199和三個獨立TaD27-B-OE轉基因株系株高統計。(h)KN199、31#、59#和92#苗期植株中TaD27s的表達水平分析。單星和雙星號代表t-檢驗中野生型和T3代TaD27-B-OE轉基因植物之間的顯著差異,P<0.01。

4. TaD27-B參與獨腳金內酯的合成

列當種子只有在獨腳金內酯化學信號物質或者萌發刺激物質(獨腳金內酯類似物GR24)的誘導下才能萌發,為探究TaD27-B轉基因小麥中獨腳金內酯含量的變化,提取不同株系TaD27-B轉基因小麥的根部提取液並進行了列當處理萌發實驗。實驗結果顯示,去離子水處理的對照中,列當種子萌發芽率為0%,而在列當標準萌發刺激物GR24處理的對照中,列當的萌發率達到了100%。KN199根部浸提液列當萌發率約為40%,TaD27-RNAi轉基因小麥三個獨立株系的根部浸提液列當萌發率均明顯低於野生型KN199;而TaD27-B-OE轉基因小麥三個獨立株系的浸提液列當萌發率明顯高於野生型KN199。該結果表明,與野生型相比,TaD27-RNAi轉基因小麥SLs的含量可能有所減少,TaD27-B-OE轉基因小麥SLs的含量可能有所增加。同時水培條件下,TaD27-RNAi轉基因小麥的腋芽生長速度明顯加快,而TaD27-B-OE轉基因小麥的腋芽生長速度明顯減慢。外源施加獨腳金內酯類似物GR24及其抑制劑TIS108分別可以恢復TaD27-RNAi和TaD27-B-OE的腋芽表型(圖4)。以上實驗結果說明TaD27-B很可能通過參與SLs的生物合成調控小麥腋芽的數目。

5. TaD27-RNAi腋芽轉錄組分析

為了進一步分析小麥分櫱發生的分子基礎,選取3周齡TaD27-RNAi的腋芽進行了RNA-seq分析,以同一發育階段野生型KN199的腋芽為對照。測序結果顯示,許多基因參與到小麥SLs信號通路中共同調控小麥腋芽發育,例如生長素合成及信號轉導基因。基因共表達網絡分析顯示19個轉錄因子與TaD27-B關係更為密切,研究結果為下一步探索小麥分櫱調控的機理奠定了基礎。

一直以來,小麥分櫱基因的發掘與功能鑑定要比很多作物複雜。鑑於禾本科物種間的保守性,小麥中可能具有與水稻保守的基因功能或調控網絡。考慮到小麥基因組是水稻基因組的40倍,重複序列多,我們認為一些重要基因的功能雖然保守,但具體表型和對發育的影響可能具有物種特異性,其調控機制在進化過程中也可能會發生改變。我們的研究結果也很好的證明了這一點。水稻d27突變體植株矮小, 而我們的研究結果TaD27-B表達量的表達量變化並未明顯影響株高。此外TaD27-B轉基因株系的穗部性狀也未受影響,暗示TaD27-B在小麥遺傳改良方面具有良好的應用潛力

圖4(a)用去離子水,GR24和野生型(KN199),TaD27-RNAi,TaD2-B-OE的根提取物處理列當種子10天後的萌發率。去離子水和GR24分別是陰性和陽性對照。(n = 3)。(b)KN199和TaD27-RNAi三個獨立的轉基因株系的腋芽。標尺= 1 mm。(c)KN199和TaD2-B-OE三個獨立的轉基因株系的腋芽。標尺= 1 mm。

2019年7月27日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雜誌在線發表了山東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張憲省教授課題組這一研究成果(TaD27-B Gene Controls the Tiller Number in Hexaploid Wheat,DOI:10.1111/pbi.13220)。課題組已畢業碩士生趙玢和武亭亭同學為該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王芳副教授和張憲省教授為通訊作者。該項研究得到了國家轉基因專項、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重大基礎研究等項目資助。

相關焦點

  • 兩對小麥分櫱近等基因系的lncRNA鑑定分析
    分櫱是小麥生長發育的重要階段,也是產量形成的重要因素,受到包括環境條件、轉錄水平、轉錄後水平等的綜合調控。前人研究發現,lncRNA-LRK Antisense Intergenic RNA可影響富亮氨酸重複受體激酶基因簇,從而影響水稻分櫱和產量(Wang et al. 2018)。
  • 一個位於1BL染色體上的小麥分櫱數新主效位點的鑑定和驗證
    小麥的分櫱數通過影響單位面積的穗數進而影響小麥產量。冬小麥品系20828具有高抗條銹病(Liu et al. 2018; Ma et al. 2019b)和多小穗特性(Ma et al. 2019a)。品系SY95-71具有高感條銹病但株型較好的特性,因此在育種中常作為誘發材料和育種親本。在水稻中,分櫱數基因的研究較多,且已有許多基因被克隆並應用於水稻育種。然而,在小麥中分櫱數的研究相對較少,因此需要加快對小麥分櫱數的研究,最終達到提升產量的目的。
  • 是誰影響著小麥的分櫱
    小麥的分櫱數量和成穗率,與小麥的品種特性、生長條件、栽培措施都有重要關係。品種特性:不同的品種分櫱能力也不同。冬性品種春化時間長,分櫱經歷的時間也長,主莖生長的葉片數多,分櫱量也多,分櫱力也強,春性品種與之相反,半冬性品種的分櫱能力則介於兩者之間。
  • 科學家發現增加水稻分櫱數和產量的重要基因—新聞—科學網
    水稻所供圖 上世紀50-60年代,育種學家利用「矮化基因」改良水稻、小麥等作物株型,培育高產品種,被稱為「綠色革命」。雖然「綠色革命」帶來了高產的株型,但是這種複雜且決定產量的性狀究竟由什麼因素決定,科學家並不清楚。
  • 小麥《小麥分櫱少成穗率低?做好這3點,每畝能增產200斤以上》 《冷...
    在通常情況下,小麥在麥苗長出後的半個月左右開始分櫱。 此時小麥的根系生長緩慢,主要是從地上小麥的莖節處開始出現有效分櫱。這些分櫱後期會抽穗,增加麥穗個數,麥穗多了產量自然就上去了。那麼,在實際生產中如何才能提高小麥的分櫱數和成穗率?細看文章。
  • 科學家發現決定玉米分櫱的基因由大芻草滲入
    玉米的祖先大芻草具有許多分櫱,在野外環境具有明顯進化優勢。而馴化後的玉米往往是獨稈、不產生分櫱,並且莖稈堅韌得以支撐高產的穗子。然而,在玉米多樣化的演化過程中,甜玉米與爆裂玉米卻偏離這種作物共有的馴化模式。兩者往往產生3~4個分櫱。究竟為何甜玉米、爆裂玉米會產生分櫱?又如何產生?
  • 小麥分櫱前後,葉片發黃生長緩慢,病症詳診,對症解決
    【一篇一篇,傳遞科學;真知灼見,創造價值】小麥分櫱前後,經常會出現葉片發黃、生長緩慢的症狀。如果要解決這個問題,診斷清楚的話則非常簡單,搞不明白具體原因的話就會懵圈。Reason 1 小麥黃花葉病毒病小麥黃花葉病毒病會造成葉片發黃,表現症狀是發病初期葉片褪綠,順著葉脈方向發展成黃綠相間條斑狀,隨著病情的加劇,植株逐漸停止生長,無法完成正常分櫱。主要在老葉發病,心葉無法正常抽出。
  • 前沿研究丨優化關鍵物候基因,提高小麥適應性
    早熟的Ppd1基因也有一些多效的作用,包括降低株高及減少分櫱數和每穗小穗數。然而,提高小穗的育性可以補償產量損失。顯然,Ppd1不敏感性使小穗形成終止的時間提前,從而通過減少小穗數而使開花期提前。但是,這並不影響葉原基和花原基產生率。
  • 冬小麥分櫱少是怎麼回事?
    小麥是三大穀物之一,是一種在世界各地廣泛種植的禾本科植物。當前正是小麥播種的季節,多數農民用戶憑藉多年種植小麥的經驗,小麥分櫱少會直接影響小麥的產量。為此,今天我們詳細說說什麼是冬小麥分櫱,冬小麥分櫱少是怎麼回事?
  • 種小麥為什麼要澆冬水?澆對了,小麥分櫱多,防凍害,產量高
    小麥高產是大家一直關心的問題,比如小麥什麼時候播種,每畝多少播種量,底肥用什麼,現在小麥基本播種完畢,很多農戶都在關心播種後如何管理的問題。小麥的生長離不開水分那麼小麥在冬前要不要給小麥澆水呢?有些農戶說必須澆,也有農戶說現在不用澆了。
  • 認識小麥的莖,小麥的根有幾種?
    莖稈的構成 小麥的莖由節和節間組成,支持著植株的地上部分。小麥主莖的總節數(胚芽鞘節到穗莖節),等於主莖葉片數+2,即(N+2),如主莖11葉的品種有13個節。小麥的地下節間一般不伸長,縮集在一起組成分櫱節,其縮集的節數等於總節數減去伸長節間數;地上節和伸長的節間構成通常所說的莖稈。
  • 植物生長調節劑對小麥有什麼特殊作用
    一是它屬於環己烷羧酸類植物生長調節劑,是赤黴素生物合成抑制劑,通過降低赤黴素的含量,控制作物旺長,達到作物抗倒伏的作用。二是藥劑可被植物莖、葉迅速吸收並傳導,通過降低株高、增加莖杆強度、促進根系發達來防止小麥倒伏。藥劑可被植物莖、葉迅速吸收並傳導,通過降低株高、增加莖杆強度、促進根系發達來防止小麥倒伏。同時本品還可以提高水分利用率,預防乾旱,提高產量等。
  • 小麥控旺,什麼時間打藥最好?一定記好,別再錯過了!
    具體表現為春季噴根晚、新根條數少、旺長嚴重的基本無春生新櫱,直接導致分櫱成穗率低,畝穗數減少。,地下根系生長較弱,條數少,入土淺,活力差,灌漿後期吸水功能衰減速度快,抗乾熱風能力顯著下降,早衰現象明顯。
  • 冬小麥年前分櫱少,農民朋友擔心產量,用1個好辦法照樣穩產
    其實小麥分櫱少的原因很複雜,只有弄清楚原因才能對症下藥。對此,今天咱們系統地聊一聊冬小麥分櫱。那麼冬小麥分櫱到底是怎麼回事,冬小麥分櫱少具體會有什麼危害,以及怎樣加強小麥分櫱呢,下面咱們一起來看看。在小麥種植過程中,分櫱是尤為關鍵的一步,所以在農業實用技術中也有了「小麥產量高,分櫱是關鍵」這樣一句話。小麥要高產,不只是和培肥地力、冬小麥苗的密度、小麥苗基數有關,再接下來就是小麥分櫱一定要好,而小麥分櫱其實是從播種就要開始管理的,分櫱好了才能談到後期的單穗籽粒、千粒重以及最終的產量。所以,小麥分櫱是很關鍵的一步,咱們農民朋友一定要重視,尤其是包地大戶。
  • 小麥打甲哌嗡有什麼好處?
    首先告訴題主的是小麥打甲派鎓的好處主要表現為:促進小麥根系生長,加快小麥葉齡進程和分櫱,抑制小麥莖稈與基部伸長,改善葉片功能提高小麥抗寒性,增加小麥有效穗數從而提高小麥產量。首先說說甲哌鎓促進小麥的根系生長。
  • 山東省煙臺市2020年小麥春季管理技術意見
    因此,春季麥田管理要儘早進行,按照「以促為主、促控結合」的原則,因地制宜、因苗施策,搞好分類管理,促二三類苗轉化升級,增分櫱促生根保穗數。同時,在早春土壤化凍後及早追施氮素化肥7-10公斤和適量磷肥,促根增櫱保穗數。小麥拔節後期,結合澆水每畝再追施7公斤左右尿素,以促進小麥發育,增加穗粒數。只要墒情尚可,應儘量避免早春澆水,以免降低地溫,影響土壤透氣性延緩麥苗生長發育。 二類麥田:冬前群體一般為每畝45-60萬,屬於弱苗和壯苗之間的過渡類型。
  • 研究者發現矮杆小麥Rht12的突變基因
    矮杆小麥突變體的出現帶來了產量的增加。
  • 小麥旺長鎮壓,您知道怎麼做嗎?
    由於秋季氣溫偏高,播種量過大,偏施氮肥等因素,很容易造成小麥旺長。小麥旺長後過分消耗營養抵抗力變差,田間生物體密度大,很容易遭受凍害,嚴重發生病蟲害,後期倒伏,所以麥苗旺長時,種植戶往往會採取控旺措施,其中,機械鎮壓是最常用的控制小麥旺長的方法。
  • 為什麼小麥寧願種遲也不能種早,哪怕種稀疏也不能稠密?
    如果播種時間太遲,在低溫時小麥不能正常發芽出土,或者小麥幼苗出土時間太短,營養生長期不夠,抗寒能力太低,在低溫情況下傷害較大。所以,小麥的播種要追求適期播種,一般來說,幼苗在當地初霜期以前一個多月出土最佳。也並不是說越早越好,也並非越晚越好。相比較而言,小麥播種過早遭受損失的機率越大,我們不可能再讓它縮回去吧?
  • 小麥冬前旺長危害大!學會5大防控措施,保你穩定豐產
    小麥長得好的主要原因(1)播種初期:夏玉米收穫后土壤水分比較好,大部分農戶利用土壤水分播種於10月上旬播種。播種後溫度較高,小麥幼苗早,分櫱多,個體發育快,葉窄細長,群體密集,形成田間窩棚,植物越長越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