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小麥分櫱少是怎麼回事?

2020-12-06 騰訊網

小麥是三大穀物之一,是一種在世界各地廣泛種植的禾本科植物。當前正是小麥播種的季節,多數農民用戶憑藉多年種植小麥的經驗,小麥分櫱少會直接影響小麥的產量。為此,今天我們詳細說說什麼是冬小麥分櫱,冬小麥分櫱少是怎麼回事?

一、什麼是冬小麥分櫱?

小麥出苗到拔節以前的這段時期稱為小麥出苗分櫱期。這個時期以營養生長為主,主要生長分櫱和根系,同時幼穗的小穗原基也在分化,是決定穗數和奠定大穗的重要時期。這個階段主要是抓好全苗、早紮根,達到分櫱足、麥苗壯、根系發達、安全越冬,為小麥多穗、大穗打好基礎。

1、小麥分櫱特點

小麥的分櫱就是小麥的分支,它是小麥的重要特徵之一。分櫱是以主莖為中心,在分櫱節上按由下而上的順序形成。凡由主莖分櫱節產生的分櫱稱為一級分櫱,一級分櫱上再生分櫱稱為二級分櫱,如此循環增長,只要條件適宜,一株麥苗可生出幾十個甚至上百個分櫱。

分櫱發生在分櫱節上,分櫱節是主莖或分櫱埋藏於地面以下,密集於植株莖基部的節和節間。特點是:節間不伸長,節密集,每個分櫱節都能分化出分櫱芽和次生根。

2、小麥分櫱期時間

小麥一生分櫱增長有兩個旺盛階段:適時播種的冬小麥從出苗後半個月左右開始分櫱,到平均氣溫下降到3℃,停止分櫱進入越冬期,為小麥第一旺盛階段。越冬後,當氣溫回升到3℃以上,小麥開始返青,分櫱繼續發生,到起身期出現第二旺盛階段。正常情況下,主莖及年前大部分分櫱成穗率較高,而冬前較晚出現的分櫱和春晚生分櫱成穗率低,一般不能成穗。

二、冬小麥分櫱少或不分孽原因分析

1、播種過晚。

冬小麥播種時節一般集中在9、10月份,即寒露和霜降中間半個月時間,其它地區根據生產習慣來定。播種過早,小麥生長旺盛,冬季休眠前生長過多易早衰,且易遭受凍害;播種過晚,冬休前積溫達不到,分櫱少或不分孽。播種過晚一般都是由於雨水過多,錯過播種時間引起的。

2、播種過深。

播種太淺,不利於生根、保墒;太深也不利於生根,就會發生分櫱少或不分孽現象。一般播種深度3-4釐米為宜,5-7釐米分櫱晚且小,10釐米以上基本沒有分櫱。

3、密度大。

小麥與水稻同屬於禾本科植物,都具有分孽性質。水稻生長期溫度高、水分足,普遍分櫱快、多,因此生產實踐中水稻無論直播還是移栽所需種子比小麥少很多,小麥需要合理密植,不然產量較低。密度過大,通風透光不良,封行過早,無自由分櫱空間,分櫱少或不分孽。

4、土壤缺墒。

處於快速分櫱期土壤持水量為60%-80%,水分不足,甚至乾旱,根系不能下扎,生長緩慢或停滯,分櫱少或不分孽。

5、土壤板結。

一般為三種:一是長時間使用低劣化肥,土壤酸化板結;二是砂性土壤,無翻耕習慣,長久土壤板結;另一種播種時雨水過多,為搶季節倉促整地,土塊多為大塊死泥未達到松碎程度,墒情丟失過快、過多,根系不能下扎,分櫱減少或不分櫱。

6、養分不足。

小麥三葉期以後,種子營養消耗殆盡,養分由土壤提供。施肥不平衡,分櫱受阻,缺氮與缺磷表現較為突出,分櫱少或不分孽。

7、鹽鹼地。

鹽鹼地普遍具有旱、澇、鹽鹼、薄(肥力差)、板五個特點,生長緩慢,易發生分櫱少或不分孽現象。

三、影響小麥分櫱的因素有哪些

1、品種

冬性強的品種春化階段時間長,分櫱多;春性強的品種分櫱較少。

2、積溫

出苗後至越冬前,每出生一片葉約需70~80℃的積溫。要保證冬前形成壯苗(按6葉1心計算),需0℃以上積溫為490~565℃。晚播小麥積溫不足,葉數少,分櫱也少。

3、地力和水肥條件

地力高、氮磷豐富、土壤含水量在70%~80%時有利於分櫱。單株營養面積合理、肥料充足尤其是氮磷配合施用,能促進分櫱發生,利於形成壯苗。生產上,水肥常常是分櫱多少的主要制約因素,往往可通過調節水肥來達到促、控分櫱的目的。

4、播種密度和深度

冬小麥宜稀播,播種深度3~5釐米。播種過密,植株擁擠,爭光旺長,分櫱少。播種深度超過5釐米,分櫱就要受到抑制;超過7釐米則苗弱,很難分櫱或者分櫱晚而少。

由此看來,冬小麥分櫱少或不分孽機理複雜,因此不能只從肥料上找原因,需要根據以上因素科學分析,現場結合田地綜合判斷。

龍池農業技術服務中心

相關焦點

  • 冬小麥年前分櫱少,農民朋友擔心產量,用1個好辦法照樣穩產
    冬小麥分櫱少會嚴重影響小麥最終的產量,小麥分櫱好最終小麥才能穩產甚至高產。近期,有農民朋友說小麥分櫱少,應該怎麼辦?其實小麥分櫱少的原因很複雜,只有弄清楚原因才能對症下藥。對此,今天咱們系統地聊一聊冬小麥分櫱。那麼冬小麥分櫱到底是怎麼回事,冬小麥分櫱少具體會有什麼危害,以及怎樣加強小麥分櫱呢,下面咱們一起來看看。
  • 安陽:人工影響天氣作業助力冬小麥分櫱生長
    目前,冬小麥已正處於分櫱期,也是需水關鍵期,部分地塊土壤墒情不足,此次降雨對冬小麥分櫱生長起到了促進作用。
  • 冬小麥長勢差和施肥有關?施肥多年,可能你一直沒施對
    由於生長期長達8個月之久,在不同生育期,冬小麥對營養元素的吸收數量和比例不同。因此,專家建議,應根據其需肥動態和肥效時期來科學確定施肥方式。一、需肥規律應掌握冬小麥的一生經歷出苗、分櫱、越冬、返青、拔節、孕穗、灌漿、成熟8個階段,在不同生育期,對氮磷鉀的吸收數量和比例不同,要做到科學施肥,首先應探明小麥營養特點及需肥規律。
  • 2018年全國冬小麥春季田管技術意見
    當前,「雨水」已過,主產區大部冬小麥陸續返青、起身,正是加強春季田管、促進苗情轉化,搭好豐產架子的關鍵時期。受去年秋播期間連續降雨影響,部分地區小麥播期推遲,晚播麥麵積增加,加之主產區冬春平均氣溫較常年偏低,目前苗情長勢總體偏弱。
  • 冬小麥田除草劑的選擇與使用方法
    目前麥田除草面臨的問題  目前,我省冬小麥田在雜草防除上面臨諸多問題。第一,由於防除闊葉雜草苯磺隆的長期使用,麥田優勢闊葉雜草播娘蒿、薺菜等抗性發生普遍,部分地區如鄒平、泰安的夏張、菏澤等地抗性水平較高,已達200-1500倍的抗性水平。原有藥劑已經不能控制其危害。
  • 水稻分櫱發生的內外條件
    ,才能有利於分櫱的發生;在四葉期之前,秧苗的生長處於自養階段,各器官逐漸形成並趨於成熟,不能發生分櫱;在拔節孕穗期後,生長發育的重心向生殖生長轉移,一般不能發生分櫱;只有營養生長階段,生長旺盛,營養充足,才是分櫱旺盛時期。
  • 插秧期溫度低水稻返青慢、分櫱少,後期潛葉蠅、負泥蟲嚴重怎麼辦?
    插秧期溫度低水稻返青慢、分櫱少,後期潛葉蠅、負泥蟲嚴重怎麼辦?   水稻移栽完之後,受氣溫影響比較大,低溫會直接影響水稻生長,導致返青慢,分櫱少,並且會使潛葉蠅、負泥蟲等蟲害的危害加大。為了能夠快速返青,提高有效分櫱數,並且能夠有效預防蟲害的發生,究竟應該如何施肥用藥呢?
  • 小麥《小麥分櫱少成穗率低?做好這3點,每畝能增產200斤以上》 《冷...
    【影響小麥分櫱的因素有哪些呢?】 (1)品種因素:不同類型的小麥品種分櫱能力差異很大。冬性品種播種期早,幼苗分蘗經歷的時間長。春性品種播種晚,幼苗生長分櫱時間短。而半冬性品種的分櫱能力介於冬性品種和春性品種之間。播種越早,分櫱數也就越多。
  • 是誰影響著小麥的分櫱
    小麥的分櫱數量和成穗率,與小麥的品種特性、生長條件、栽培措施都有重要關係。品種特性:不同的品種分櫱能力也不同。冬性品種春化時間長,分櫱經歷的時間也長,主莖生長的葉片數多,分櫱量也多,分櫱力也強,春性品種與之相反,半冬性品種的分櫱能力則介於兩者之間。
  • 山東抗寒記|罕見寒潮來襲,冬小麥會被凍死嗎?專家給出定心丸
    照片說明:寒潮來襲,冬小麥依然如故。(裴瑞玉1月8日攝於濰坊峽山區太保莊街道)查閱小麥的起源發展史,可見:早在秦漢以前,我國多數地區種植小麥是秋天播種,夏天收穫的。從漢代起,秋種夏收的冬麥稱為「宿麥」,春種秋收的春麥叫做「旋麥」。由此說明,我國勞動人民早在二三千年以前就已經把小麥定向培育為冬小麥和春小麥兩大類了。以黃河流域為中心,小麥栽培區域在人力作用之下向周圍擴大。
  • 淺談水稻使用矽鋅肥的技巧,提高抗倒抗病能力,促分櫱促高產
    在丘陵山地有不少冷水田,水稻移栽後緩苗慢,分櫱少;水稻直播根系淺,易倒伏,且在早稻直播常因天氣陰雨低溫出苗不齊、缺苗較多;因連年施用化肥未補充鋅肥,或低溫溫差變化大,土壤不透氣,會出現缺鋅障礙白化苗,去年早稻在江西各縣均有發生,雜交常規稻都有。
  • 科學家發現決定玉米分櫱的基因由大芻草滲入
    玉米的祖先大芻草具有許多分櫱,在野外環境具有明顯進化優勢。而馴化後的玉米往往是獨稈、不產生分櫱,並且莖稈堅韌得以支撐高產的穗子。然而,在玉米多樣化的演化過程中,甜玉米與爆裂玉米卻偏離這種作物共有的馴化模式。兩者往往產生3~4個分櫱。究竟為何甜玉米、爆裂玉米會產生分櫱?又如何產生?
  • 2021-2027年全球與中國冬小麥發展現狀及市場前景報告
    《2021-2027年全球與中國冬小麥發展現狀及市場前景報告》主要依據國家統計局、發改委、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家信息中心、冬小麥相關協會的基礎信息以及冬小麥科研單位等提供的大量資料,對冬小麥行業發展環境、冬小麥產業鏈、冬小麥市場規模、冬小麥重點企業等進行了深入研究,並對冬小麥行業市場前景及冬小麥發展趨勢進行預測
  • 兩對小麥分櫱近等基因系的lncRNA鑑定分析
    分櫱是小麥生長發育的重要階段,也是產量形成的重要因素,受到包括環境條件、轉錄水平、轉錄後水平等的綜合調控。前人研究發現,lncRNA-LRK Antisense Intergenic RNA可影響富亮氨酸重複受體激酶基因簇,從而影響水稻分櫱和產量(Wang et al. 2018)。
  • PBJ|TaD27-B基因控制小麥分櫱數
    分櫱數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最終的畝穗數並進而影響產量。在模式植物擬南芥和水稻中,獨腳金內酯(SLs)作為一類植物激素可以抑制側枝的生長。然而,在小麥中,SLs的生物合成和轉運中的調節基因以及這些基因是否參與小麥分櫱知之甚少。DWARF27(D27)基因編碼一種含鐵的β類胡蘿蔔素異構酶,參與SLs的合成。
  • 【論文精選】無人機多光譜遙感反演冬小麥SPAD值
    《農業工程學報》2020年第36卷第20期刊載了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單位周敏姑、邵國敏、張立元、姚小敏與韓文霆的論文——「無人機多光譜遙感反演冬小麥SPAD值」。該研究由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項目號:2017YFC0403203)等資助。
  • 冬小麥返青後防治病蟲害,噴啥藥?常見的病蟲害有哪些?
    冬小麥經過寒冷的冬季,隨著溫度的回升,進入到返青期之後,生長的速度會逐漸加快,各種病蟲害,在溫度的驅使下,也會逐漸復甦,開始了,對冬小麥的危害,病蟲害每年都會發生,如若是防治不及時,對冬小麥的影響會非常的大,冬小麥在受到病蟲害的危害之後,輕則增加防治的成本投入,重則就會導致嚴重的減產減收,冬小麥有哪些主要病蟲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