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潮來襲,氣溫驟降。1月7日,我省各地最低氣溫普遍降至-13℃~-20℃。其中,濟南最低氣溫降到-24℃,是自1951年建立氣象站以來,1月上旬的歷史最低氣溫。
許多農民朋友通過多種渠道詢問:這幾天,人穿著厚厚的冬衣,外出走在寒風之中,尚且被凍得瑟瑟發抖,而長在野外的成片的小麥,沒有遮擋,沒蓋被子,沒穿衣服,是否會被凍壞,能否挺過這場罕見的寒潮?
農業農村部小麥專家指導組成員、山東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員王法宏博士接受大眾報業·農村大眾記者專訪時,十分肯定地說,寒潮對山東冬小麥生長不會造成大的影響。
依據地理地域、品種特性和栽培環境,我國小麥種植區域劃分為3個主區:春麥區、冬麥區和冬春麥混播區。
冬麥區又分為北部冬麥區、黃淮冬麥區、長江中下遊冬麥區、西南冬麥區和華南冬麥區。其中,黃淮冬麥區包括山東省全部、河南省除了信陽地區以外的地區、河北省中部和南部、江蘇及安徽兩省的淮河以北地區等。黃淮冬麥區種植的多數是冬性小麥品種或者半冬性小麥品種。
照片說明:寒潮來襲,冬小麥依然如故。(裴瑞玉1月8日攝於濰坊峽山區太保莊街道)
查閱小麥的起源發展史,可見:早在秦漢以前,我國多數地區種植小麥是秋天播種,夏天收穫的。從漢代起,秋種夏收的冬麥稱為「宿麥」,春種秋收的春麥叫做「旋麥」。由此說明,我國勞動人民早在二三千年以前就已經把小麥定向培育為冬小麥和春小麥兩大類了。以黃河流域為中心,小麥栽培區域在人力作用之下向周圍擴大。其中,向北發展的一支,逐步形成了抗寒力強和能在華北越冬的冬小麥品種。
作為我國冬小麥栽培的重要地區,黃河流域和華北地區冬季氣溫低下,結冰時間較長,持續至少一個月,甚至長達兩個月以上。在如此環境中生長的冬小麥,由於長期在人工秋播之後接受嚴寒鍛鍊,其幼苗生長點保持在不分化狀態,苗期發育減慢,順利度過寒冬。因此,我們看到,冬小麥的第一個生長階段——苗期時間較長。這個階段必須滿足適當的低溫條件。假如溫度升高,冬小麥就不能順利通過第一階段(春化階段)進入第二階段(光照階段),以至於不能正常抽穗結實。
數千年來,冬小麥這個大家族,經過一代又一代的低溫鍛鍊和自然選擇,至今已經變得抗凍能力超強,嚴寒奈何不了它,防凍自有妙術。從植物生理學的角度講,自晚秋到初冬,從初冬至「三九」,當氣溫逐步降低時,每一棵冬小麥植株內部都會發生一系列生理生化反應,新陳代謝速率降低,適應性增強,生命才得以延續。科研人員對不同農作物的耐寒能力做過試驗,在0.5℃~5.0℃的溫度中,水稻、棉花、花生等作物34~36個小時就會死亡,玉米、高粱作物等則受害較輕,大豆、黑麥等作物不會受害。而對於冬小麥來說,在不同生長發育期,其耐寒能力是不同的:拔節期,遇到-2℃~-3℃的溫度就被凍死了;到了越冬期,即使處於-20℃的超低氣溫之中,也不至於受凍死亡。
照片說明:寒潮來襲,冬小麥依然如故。(裴瑞玉1月8日攝於濰坊峽山區太保莊街道)
談到現在地裡生長的這茬冬小麥,王法宏說,就山東而言,還有兩個不怕凍的因素。一是,2020年降雨量大,全省大部分地區在850毫米左右,魯南地區超過1000毫米,土壤墒情好,小麥紮根深,因此抗凍能力強;二是,2020年秋天普遍播種晚,目前來看旺苗少,一類苗、二類苗超過85%,這也是冬小麥不拍凍的原因。
大眾報業·農村大眾記者 陳建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