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洲的農業起源:以玉米為例

2020-12-06 古代世界709

文 / D

編 / D

農業起源是人類文明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對此,許多學者提出過各種假說,進行了反覆的討論,現在比較普遍的觀點認為,農業並非一地起源,而是在不同時間、不同地域的人類,分別馴化了本土動植物,分別獨立創造了農業。針對農業起源這一課題進行研究,對於我們研究人類早期文明有重大意義。

本文以中美洲的玉米培育作為案例,試圖從單個案例的角度分析中美洲農業起源的一些情況,因為能力有限,只能進行簡單的梳理,希望能有學者在這一領域做進一步深入的研究。

玉米
玉米地

中美洲是墨西哥以南、哥倫比亞以北的狹長地理區域,是古代美洲文明的核心區域和古代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中美洲地區南北跨度大,跨亞熱帶、熱帶多種氣候區。中部高原區和沿海低地地區又有相當大的海拔高度差,氣候垂直特點顯著,生物多樣性豐富,適合多種動植物生長,有非常好的農業發展條件。

根據現在比較普遍的觀點,美洲的人類並非本地起源,但美洲的農業文化確是美洲原住民本土創造的。玉米作為美洲原產作物,在美洲被馴化並隨著地理大發現被傳播到世界各地,成為世界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關於玉米的起源與馴化,目前還有相當大的爭議,主要針對幾個問題:玉米的原始祖先是什麼?玉米被馴化的具體地點在哪裡?玉米什麼時候被人類馴化?

關於玉米起源祖本的假說有很多種,主要是根據考古證據和基因學研究推測出來的。比較重要的假說有「有稃野生玉米起源假說」,即玉米是由一種已經滅絕的野生有稃玉米直接進化而來;「共同起源學說」認為玉米、大芻草和摩擦禾都起源於一個共同的原始祖先;「大芻草直向進化起源假說」,認為大芻草是玉米的祖先。[1]除此之外,還有若干更為複雜的假說。其中,玉米是由大芻草直接進化而來的假說最受到考古材料和基因證據支持。因此這一假說成為探尋玉米起源的重要證據。

大芻草與玉米(圖片來自基因農業網)

關於玉米馴化的具體地點,也有許多不同的說法,根據考古資料,範圍基本能夠確定在中美洲到南美洲西海岸的狹長地帶。古代人類從白令海峽抵達美洲,再由北美通過中美地峽到達南美,經歷了一個相當漫長的階段。在古印第安人時期(Palepindian),新大陸的人類主要從事狩獵採集活動,而隨著美洲環境的變化和人類對大型動物的捕殺,美洲原住民的飲食結構產生了變化。根據考古資料在距今12000年至9000年這段時間裡,大型動物的遺存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大量小型動物骨骼、植物遺存。[2]這種情況下狩獵採集的生產方式難以滿足美洲原住民的需要,農業的產生可能也受到這一因素的影響。而具體的玉米種植起源地和起源時期,還需要通過考古證據進行進一步揭示。

中美洲從狩獵採集社會向農業社會的過渡階段,被稱為古風時期(Archaic),時間大約在7000 –1500BC。在這一時間段前後,在中美洲不同區域分別發現了玉米馴化的考古證據,接下來本文將分區域進行介紹。

在中美洲地區以北,也就是今天墨西哥高原以北墨西哥與美國交界地區,被稱為北墨西哥地區。這一區域位於回歸線附近,屬於乾燥的沙漠氣候,因為這一氣候條件,許多古代遺蹟得以保存至今。在今天墨西哥的科阿韋拉州、新萊昂州和塔毛利帕斯州,保存了大量古風時期的狩獵痕跡和一些植物遺存,[3]證明雖然氣候條件惡劣,但這一地區的人類活動依然十分頻繁。但是有關玉米馴化的物證並不多,在Chihuahua的Swallow`s Nest Cave這一洞穴中,人們發現了原始玉米遺存,在La Perra Caves也有原始玉米芯的發現。[4]這些原始玉米經過測定都在7600BC以後,而且作為玉米馴化的證據還有待推敲。

中美洲中部是隆起的墨西哥高原,在美洲文明早期,墨西哥高地區域的河谷是重要的人類聚居地,考古學家在這裡發現了玉米馴化的決定性證據。在提瓦坎谷地(Tehuacan Valley),有大量的考古資料被發現,學者根據這裡出土的石器將古風時期進一步劃分出三個階段,分別為:El Riego(公元前7000-5000年)、Coxcatlan(公元前5000-3400年)和Abejas(公元前3400-2000年)。在谷地中,出土了24000塊保存極好的玉米芯,它們的時期並不相同,最早的測定為4700BC,最晚的接近西班牙殖民時期[5]。

雖然最早的的樣本時間也不算太早,但提供了一個完整的玉米演化序列,對我們研究玉米的演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在中美洲高地地區的另一處Oaxaca河谷的Guila Naquitzcave中,發現了4塊玉米芯殘塊,經測定距今6230年。[6]雖然發現不多,但這幾塊玉米殘塊意義重大。因為它們是明顯的馴化作物,其表現為成熟的玉米粒依然連接在玉米芯上,而未經過野生玉米的玉米粒成熟之後會自動脫落。在中美洲高地還發現了一些用於加工植物類食物的工具,包括石磨、石盤和石鐮等,也可以作為這一地區農業發展的佐證。

提瓦坎谷地的玉米演化序

中美洲的另一重要區域是包括沿海地區和尤卡坦半島在內的低地地區,這一區域也是中美洲人主要的生活空間之一。但是這一地區保存下來的農業材料非常少。因為沿海和雨林地區的溼熱氣候非常不利於有機物的保存,目前這裡發現的培植玉米化石資料出現很晚且發現較少。但是,隨著科技考古水平的進步,考古學家獲取信息的手段得到的提升。考古學家對巴拿馬地區湖底沉澱物進行了分析,發現其中包含了大量的玉米花粉和木炭殘渣。[7]這說明化石資料的缺乏並不能證明玉米栽培的落後,相反的,低地地區可能是玉米作物的真正起源地。在格羅雷州Xihuatoxtla巖廈,發現了目前年代最早的玉米植矽體和澱粉粒,距今8700年,比北墨西哥和高地地區年代都要提前,而這一年代與基因推測玉米的馴化時間非常接近[8]。另一方面,低地地區是大芻草基因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地區,因此可能是玉米起源地的最佳後補。

當然,關於玉米起源的問題至今還沒有定論,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玉米作為一種有機物想要保存下來是異常困難的,而存留下來的考古證據也很難說明全部問題。因此,對於玉米起源的研究,還需要靠技術手段的進步和方法思路的進一步突破。

玉米是中美洲的主要糧食作物,伴隨著玉米栽培,中美洲的原始農業技術也開始出現。可惜的是我們目前基本沒有相應的考古材料能夠再現中美洲的原始農業技術。但上文中提到,玉米花粉和木炭殘渣一同出現,很可能意味著雨林地區的居民使用的是一種刀耕火種的耕作方式。而且中美洲農業技術的發展是相對緩慢的,根據古典期(Classic)之後一直到殖民時期的考古發掘和文獻記載。在中美洲高地盛行梯田式耕作,而在低地地區則有明顯的耕作區住宅區分離較遠的現象。[9]這些可能都與原始時代的農業耕作方式有一定淵源。

玉米對中美洲人來說至關重要,人們對玉米的認識從物質世界上升到了精神層面,對玉米的神化和崇拜在中美洲各大文明中都有出現。在瑪雅文明中有多個神學體系,而玉米神族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玉米神尤姆·卡克斯(Yum Kaax)是眾神之王,創造了其他神靈。而在阿茲特克文化中,玉米神森特奧特爾(Centeotl)也是一個重要的角色。玉米還被廣泛使用在宗教儀式和裝飾藝術中,具有特殊的文化意義。

今天,世界各地的人似乎都對玉米表示習以為常了,然而玉米的栽培、演化、傳播和食用都有許多的疑問尚待解答,相信隨著科技手段進步我們對玉米和人類農業起源的了解會進一步深入,但更重要的是要有新的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思路。

注釋

[1]唐祈林、榮廷昭:《玉米的起源與進化》,《玉米科學》2017年第4期,第1-5頁。

[2]Richard E.W. Adams & Murdo J. MacLeod, eds.,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the Native Peoples of the Americas, Volume 2, Part 1,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pp. 67-68.

[3]Richard E.W. Adams & Murdo J. MacLeod, eds.,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the Native Peoples of the Americas, Volume 2, Part 1,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p. 73.

[4]Richard E.W. Adams & Murdo J. MacLeod, eds.,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the Native Peoples of the Americas, Volume 2, Part 1,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p. 73.

[5]Richard E.W. Adams & Murdo J. MacLeod, eds.,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the Native Peoples of the Americas, Volume 2, Part 1,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p. 78.

[1]Bruce Bower, "Maize Domestication Grows Older in Mexico," Science News,Vol. 159, No. 7 (Feb., 2001), p. 103

[6]Richard E.W. Adams & Murdo J. MacLeod, eds.,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the Native Peoples of the Americas, Volume 2, Part 1,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pp. 86-87.

[7]Dolores R. Piperno et. al., "Starch Grain and Phytolith Evidence for Early Ninth Millennium B.P. Maize from the Central Balsas River Valley, Mexico,"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Vol. 106, No. 13 (2009), p. 5021.

[8]Thomas W. Killion, ed., Gardens of Prehistory: The Archaeology of Settlement Agriculture in Greater Mesoamerica, Tuscaloosa: University Alabama Press, 1992, pp. 10-15.

[9]林恩·V.福斯特:《古代瑪雅社會生活》,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年。

相關焦點

  • 瑪雅人的玉米依賴史
    馬雅人的農業發達,主要農作物是玉米。這個 2020 年的論文調查貝裡斯的 2 個遺址,探討玉米在馬雅低地的發展史。結果發現 4700 年前起就有人吃玉米,不過等到距今 4000 年前以後,玉米才成為主要食物。
  • 如何分辨轉基因玉米?
    、「人」賦異稟的品種,比如可以生吃的甜玉米、糯玉米、彩色玉米等等,這些爭奇鬥豔的玉米品種俺們祖祖輩輩都沒見過,肯定是轉基因的啦。玉米非我中土原產,乃是遠涉重洋的舶來品,其祖籍在大洋彼岸的北美洲。哥倫布船隊把玉米種子帶回了歐洲,從而在全球擴散開來,成為產量最高的穀物(沒有之一),傳入中國的時間不可能早於明代。 農業發展史上有一條規律,農作物的原產地(或附近)擁有更多的品種多樣性,玉米亦是如此。
  • 水果甜玉米糯玉米是轉基因玉米嗎?如何雜交出彩色玉米?
    網上科普大神說水果甜玉米黏玉米一定不是轉基因的是謠言;說水果甜玉米是轉基因玉米的也是謠言。以上兩個判斷都是以偏概全、混淆邏輯概念的錯誤!至於轉基因玉米從外觀上與普通玉米是沒有差異的,需要有專門設備的實驗室進行檢測才能鑑別出來。
  • 火山之國薩爾瓦多,中美洲最小的國家
    這個剛與中國建交4個月的中美洲國家,日前來到北京舉行了首次推廣活動,展示薩爾瓦多的旅遊資源。那麼,薩爾瓦多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國家?火山之國薩爾瓦多。薩爾瓦多坐落於中美洲東南部太平洋沿岸,與瓜地馬拉與宏都拉斯交界,它的國土面積僅有約20991平方公裡,是中美洲最小的國家,卻擁有超過700萬人口,又是中美洲人口最密集的國家。薩爾瓦多是著名的度假目的地,被稱為「火山之國」,是生態旅行者的天堂,那裡擁有25座火山、14個湖泊、3大城市以及迷人的太平洋海灘、衝浪勝地、瑪雅文化遺址、原始自然棲息地地貌等。
  • 關於瑪雅文明4個奇怪的謎團,瑪雅文明為什麼又稱「玉米文明」?
    在中美洲地區有許多古代文明遺留下來的遠古遺蹟,其中古印加文明、阿茲特克文明和瑪雅文明三個古文明最為著名,而在這三個古文明中又以瑪雅文明最為特殊,瑪雅人在中美洲的密林中生存了一千多年,留下了數百座金字塔和城市廢墟以及無數的神秘傳說
  • 轉基因食品被炒得沸沸揚揚,甜玉米、黑玉米是轉基因食品?
    玉米是禾本科的一年生草本植物 ,原產於中美洲和南美洲,16世紀傳入中國,如今全球各地廣泛種植,已經成為世界重要的糧食作物。現在市面上有很多特色的玉米品種,如甜玉米、黑玉米、糯玉米等等。部分人把這些玉米視為轉基因食品,這是錯誤的。
  • 考古專家:中國古代文明特色在農業起源過程中逐步形成
    孫自法 攝中新網成都10月23日電 (記者 孫自法)農業起源與文明起源有什麼關係?起源於中國的稻作農業對中華文明發展進程有何影響?正在成都舉行的第二屆中國考古學大會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趙志軍給出明確的答案稱,中國古代文明的特色在中國農業起源過程中就已經開始顯現並逐步形成。
  • 中國農業大學PNAS解析玉米基因組印記新進展
    中國農業大學PNAS解析玉米基因組印記新進展   近日來自中國農業大學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玉米改良中心的研究人員獲得了玉米基因組印記
  • 神農嘗百草——農業的起源
    於是他利用天氣的變化指導人們種植農作物,這樣就可以有計劃地收集果實、種籽作為食物,這就是我國農業的起源。事實上,神農是我國原始種植業和畜牧業發生初期的一個人物。所有有關神農的傳說,都是中國農業從發生到確立的整個歷史時代的反映。
  • 「土莊稼」變身休閒農業「風水寶地」!唐山有座「玉米迷宮」
    位於唐山市高新區孫家莊村的「玉米迷宮」。記者 金宗明 攝 「玉米迷宮」裡長勢旺盛的玉米秸稈。記者 金宗明 攝長城網唐山訊(記者金宗明)九月的唐山,暑氣消散,涼爽的秋意開始蔓延。距離唐山市中心約10公裡處的北郊,一片長勢旺盛的玉米靜靜等待著成熟。走近才發現,這片玉米並不是普通的莊稼地,而是「另有乾坤」。跟隨朱興永的腳步穿行在一人多高的玉米秸稈中間,泥土和青草混合的芳香撲面而來。腳下兩米來寬的小徑一路蜿蜒曲折,如迷宮般讓人漸漸失去了方向。不知踅摸了多久,猛抬頭發現出口就在眼前。真是「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有點意思吧?
  • 明年玉米價格要漲?快來看看漲多少
    原產於中美洲和南美洲,它是世界重要的糧食作物,廣泛分布於美國、中國、巴西和其他國家。 玉米與傳統的水稻、小麥等糧食作物相比,玉米具有很強的耐旱性、耐寒性、耐貧瘠性以及極好的環境適應性。玉米的營養價值較高,是優良的糧食作物。作為中國的高產糧食作物,玉米是畜牧業、養殖業、水產養殖業等的重要飼料來源,也是食品、醫療衛生、輕工業、化工業等的不可或缺的原料之一。
  • Nature Genetics | 華南農業大學王海洋團隊解析現代玉米「育種...
    -28 04:25:54 來源: BioArt植物 舉報   2020年4月27日,華南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 中國農業科學院:用科技打通玉米全程機械化「最後一公裡」
    得益於農業機械化水平穩步提高,綜合機械化率由2015年的81%提高到2020年的90%,為玉米生產轉方式、增效益和提升競爭力提供技術裝備支撐。以「中單808、909」等為代表的中單系列玉米品種累計推廣超過3000萬畝以上。在玉米育種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領域,中國農科院開展了玉米種質資源保護與創新研究,創新基因編輯、轉基因、全基因組選擇等遺傳改良技術,驅動玉米種業新發展。建立了我國玉米種質資源安全保護體系,安全保存3萬餘份種質資源。精準鑑定2000餘份種質資源,篩選出54份耐旱種質、71份抗莖腐病種質。
  • 甜玉米真的不是轉基因玉米,不要再相信謠言了!真相就在這裡
    現在網絡上流傳一些謠言,說甜玉米是轉基因玉米!今年南方甜玉米豐收,但是價格大跌,市場消費遠低於上市供應的甜玉米,有很大程度上是受網絡謠言的影響!我們對轉基因食品要謹慎對待,要有選擇知情權。但是我們也要區分哪些是謠言,哪些是科學。
  • 土壤墒情檢測儀為農業生產提供了一定的數據支持
    打開APP 土壤墒情檢測儀為農業生產提供了一定的數據支持 土壤檢測 發表於 2020-11-27 13:27:05 土壤墒情在農作物的生產種植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不僅影響農業生產灌溉,同時還影響作物的生長。就拿作物的播種深度來說,作物播種的深與淺將直接影響著作物種子的發芽和生長,而種子發芽又需要吸收大量的水分。 所以在農業種植生產時,使用土壤墒情檢測儀等農業儀器來監測土壤墒情,並進行一定的數據分析,能夠為農事生產管理提供合理的建議,促使農業生產真正的達到增產增收的效果。
  • 華中農業大學代明球課題組解析玉米耐鹽遺傳基礎
    玉米的總產量和平均單產均居世界首位,而過量施肥、不合理灌溉及環境惡化等多種因素導致耕地土壤鹽鹼化日益嚴重,解析玉米耐鹽遺傳基礎、定位耐鹽主效基因並培育耐鹽品種的需求十分迫切。該研究對玉米關聯群體自交系進行了苗期鹽脅迫下存活率與高通量SNP數據的全基因組關聯分析(GWAS),解析了玉米耐鹽遺傳機制、定位到一系列耐鹽候選基因,為玉米耐鹽遺傳改良提供了遺傳材料和標記資源。鹽脅迫對植物的危害主要有滲透脅迫和離子脅迫。
  • 植物考古農業起源啟發人類澱粉食用史
    植物考古的研究內容涉及到的學術問題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農業起源問題。 為什麼說「農業起源」是植物考古最重要的研究內容?首先,農業起源是整個考古學研究的熱門課題之一。我常說,現代考古學的研究內容集中在三大起源問題上,即人類起源、農業起源、文明起源。
  • 券商:建議關注轉基因玉米產業鏈;京東高管:產地倉溢價農業
    【熱點】農業農村部: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突破60%農業農村部副部長張桃林在2020中國農業農村科技發展高峰論壇上介紹,「十三五」期間(2016-2020年),中國通過大力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和成果推廣應用,取得了一大批標誌性科技成果,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突破60%,主要農作物耕種收機械化水平超過70%,支撐保障糧食產量5年保持1.5萬億斤以上的水平。
  • 如何從「妖蛾子」口中拯救香甜的玉米?讓科技來說話
    保障糧食安全,是當前農業生產工作的重中之重。而要實現這一目標,就必須對威脅莊稼的各種病蟲害進行及時防治,杜絕減產隱患。在中國,植保技術至今已經有了長足的發展,但廣大農戶仍然要不斷面對和防範種種新的威脅。外來「妖蛾子」入侵中國,我們的玉米還好嗎?自去年年初開始,一種名為「草地貪夜蛾」的外來蟲害從雲南侵入中國,為各類農業作物帶來了嚴重的威脅。
  • 玉米的兩幅面孔
    過去與現在雖然玉米的起源仍有爭議,但目前一般認為現代玉米的祖先來自大芻草 (Teosinte)。大芻草是一些長相粗壯的禾本科大型野草的統稱,原產於墨西哥和中美洲一些國家,包括尼加拉瓜、瓜地馬拉和宏都拉斯。野生大芻草的外貌與現代馴化玉米差異巨大,它的穗軸很小,僅有的少量穀粒還被堅硬的外殼緊緊包裹著,並且口感也不是特別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