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專家:中國古代文明特色在農業起源過程中逐步形成

2020-12-05 中國新聞網

趙志軍研究員在第二屆中國考古學大會上做主題報告。 孫自法 攝

中新網成都10月23日電 (記者 孫自法)農業起源與文明起源有什麼關係?起源於中國的稻作農業對中華文明發展進程有何影響?正在成都舉行的第二屆中國考古學大會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趙志軍給出明確的答案稱,中國古代文明的特色在中國農業起源過程中就已經開始顯現並逐步形成。

他以稻作農業起源為例介紹說,稻作農業由採集狩獵轉變而成,期間經歷了數千年的漸變過程:

距今一萬年前後是稻作農業的孕育階段,長江中下遊地區古代先民在通過採集狩獵開拓更多食物來源的同時,開始嘗試耕種稻,並由此出現了相應的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以及與耕作行為相適應的定居或半定居生活。

距今8000年前後是稻作農業形成的關鍵時期,目前在中國發現的明顯帶有稻作農耕特點的早期考古遺址都屬於這個時期。出現定居村落,陶器製作標準化,磨製石器比例增加,普遍發現栽培稻甚至家豬,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農耕生產和家畜飼養。但植物考古發現揭示,這個時期仍以採集狩獵(或採集漁獵)為主、屬於農業生產範疇的水稻種植和家豬飼養僅是輔助性的生產活動。

植物考古研究發現,以河姆渡/田螺山遺址為代表的距今7000-6000年河姆渡文化是稻作農業形成的晚期階段,雖然稻穀已成為河姆渡文化古代先民的重要食物資源,但稻作生產並沒有取代採集狩獵活動成為社會經濟的主體,通過採集獲得的野生植物如菱角、芡實特別是櫟果(橡子),仍是當時不可或缺的食物資源之一。

良渚遺址近些年來考古出土的大型稻穀貯藏遺蹟、規模化的水稻田、複合犁耕農具等遺蹟遺物說明,至遲在距今5000年前後的良渚文化時期,稻作農業終於取代採集狩獵成為社會經濟的主體,長江下遊地區進入到一個嶄新的農業社會階段。同時,良渚文化已具備國家的基本要素和特徵,進入到古代文明階段。

趙志軍指出,稻作農業社會的建立和中華文明的出現同時發生在良渚文化時期,這傳達了一個重要的信息——農業起源與文明起源應該是一個相互銜接的、一脈相承的人類社會發展過程。

他認為,起源於中國的稻作農業經過數千年的發展歷程,形成了獨特的農耕生產體系以及與之相應的生活方式、認知觀念和文化傳統。在這個獨特的農業文化之上建立起的良渚古代文明應該與世界其他古代文明有所不同,這是今後需要認真探討的問題。「目前有一點可以確認,中國古代文明的特色在中國農業起源過程中就已經開始顯現並逐步形成」。(完)

相關焦點

  • 植物考古農業起源啟發人類澱粉食用史
    我們都知道,人類與植物的關係密不可分,衣食住行都離不開植物,特別是在古代,植物是人類最重要的基本生活資料,所以為了達到復原古代人類生活方式這個現代考古學的研究目的,考古學必須依靠植物考古的參與,植物考古成為現代考古研究中應用最為廣泛的科技考古領域之一。植物考古的研究內容涉及到的學術問題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農業起源問題。 為什麼說「農業起源」是植物考古最重要的研究內容?
  • 國家文物局:進一步研究中華文明的形成過程、機制和特徵
    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在會上表示,將以此為契機,進一步研究中華文明的形成過程、機制和特徵。劉玉珠說,下一步,要結合「考古中國」等重大課題和跨區域、綜合性重大考古研究項目,持續開展全面的考古工作,結合生物、環境、遙感、信息等科技手段,深入探討區域文明發展歷程,進一步研究中華文明的形成過程、機制和特徵。
  • 高校考古教師暢談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
    此外,還要重視我們中華文明對世界的貢獻和成就,關注戰略性的總體思考。我們有義務把我們探源工程15年的成果以及中國考古學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以更好、更多樣的形式介紹給國內外民眾、學術界。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院長 雷興山中國考古學透物見人,重建了古代史,初步揭示了中華文明的形成過程與文化價值,取得了巨大成就。
  • 習近平: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 更好認識源遠流長...
    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 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習近平我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最新考古成果表明,我國是東方人類的故鄉,同非洲並列人類起源最早之地;北京猿人在50萬年前就發明人工用火術,為全球最早之一;早在1萬年前,我們的先人就種植粟、水稻,農業起源同西亞北非並列第一;我國在樂器、獨木舟、水利設施、天文等方面的發明發現也是全球最早或最早者之一。考古成果還說明了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多元一體、家國一體的形成發展過程,揭示了中國社會賴以生存發展的價值觀和中華民族日用而不覺的文化基因。
  • 5項考古新成果 揭示早期中國文明基因
    相關專家表示,五項考古工作新成果從聚落組織、信仰習俗、動植物遺存、出土遺物、宮城建築、古城遺址等方面的考古研究,填補了史前考古中國的多項空白,多維度揭示了早期中國的文明基因,對研究中華文明進程具有重要意義。
  • 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 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 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習近平我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縱觀歷史,中華文明具有獨特文化基因和自身發展歷程,植根於中華大地,同世界其他文明相互交流,與時代共進步,有著旺盛生命力。
  • 聚焦古DNA研究 探尋中華文明起源
    中國文物報記者 何薇(《聚焦古DNA研究 探尋中華文明起源——訪河南首個生物考古實驗室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王巍》)近日,河南大學與河南省文物局共建
  • 世界考古論壇揭曉十大田野考古,主題聚焦「水與古代文明」
    此外,「婆羅洲島尼亞洞穴五萬年的歷史」「長江中遊地區史前文明的中心-石家河聚落考古新發現」等10項考古新發現獲重大田野考古發現獎;「中國考古學:從第一個村落到第一個國家」「陶寺遺址:『中國』與『中原』的肇端」等9項獲「重要考古研究獎」。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在開幕發言中表示:「對於過去的考古探討,有助於我們更真切的把握人類文明的發展規律,更加從容地應對當今人類社會面臨的共同問題。」
  • 「考古中國」不斷探索未知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實施好「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考古中國」等重大項目。2020年「考古中國」連續發布了四期共16項重要考古發現,加上2018年和2019年的重要項目,共有31項,內容非常豐富,新發現新突破很多,令人振奮。「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有哪些特點?在「十四五」的開局之年將有哪些新的舉措?
  • 段天璟: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
    作者為吉林大學考古學院副院長、教授 中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中華民族有著燦爛的歷史文化。深刻認識中國歷史文化,離不開考古學。考古發現不僅能展示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的歷史脈絡,而且能展示中華文明的燦爛成就,展示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
  • 以地理環境為角度,淺談先秦中國和古代希臘文明起源的差異
    任何一種文明的產生、發展和衰亡,取決於很多因素,其中地理環境與之密切相關。一個國家和民族所處的地理位置,居住地的地理環境對文化形成有重要影響。全世界文明的發展早期階段產生了許多不同的文明類型,但令人特別關注的是中國先秦文明和古代希臘文明。而地理環境在先秦中國以及古希臘文明形成過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 中國古代冶鐵術起源探尋
    關於我國冶鐵技術的起源,歷來是學術界關注的問題。20世紀80年代以前,基於對中原地區早鐵器時代鐵器考古發現的認識,學術界對我國冶鐵技術出現的時間曾有過夏代以前說、商代說、西周說、春秋說等等。但關於起源問題,一般都堅持本土說。   然而,上世紀90年代以後,隨著早期人工鐵器在我國廣大地區,尤其是新疆地區的不斷發現,本土說發生了動搖。
  • 新中國考古從這裡起步!專家共聚新鄉紀念輝縣考古發掘70周年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袁楠 通訊員 郭強 饒勝11月7日,「紀念新中國輝縣考古發掘70周年暨古代文明研討會」在新鄉召開,來自國內外考古學界專家、高校學者、各級文物部門負責人160餘人,圍繞新鄉古代文明以及各領域研究熱點等內容進行了深入探討交流,為我省文物考古工作建言獻策
  • 中美洲的農業起源:以玉米為例
    文 / D編 / D農業起源是人類文明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對此,許多學者提出過各種假說,進行了反覆的討論,現在比較普遍的觀點認為,農業並非一地起源,而是在不同時間、不同地域的人類,分別馴化了本土動植物,分別獨立創造了農業。
  • 中華稻香,萬年前飄起一條大河邊考古專家認為,錢塘江上遊的「上山...
    在11月14日閉幕的上山遺址發現20周年學術研討會上,來自全國多所高校和科研機構的40多位專家學者得出結論,上山遺址是目前已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稻作農業遺存;上山文化是世界稻作文化的起源地,也是中華文明形成過程的重要起點。而在今年夏天,袁隆平「萬年上山 世界稻源」的題詞也為人類共同的根注入鮮亮的色彩。
  • 考古重塑古代成都
    史料記載,成都,這座「秦並巴蜀」以前就已存在的古代都市,在漢代已「列備五都」,唐、五代至宋則擁有「揚一益二」的繁華……  隨著近年來不斷展開的考古發掘,成都靚麗的身姿風華再現——從邁向文明門檻、距今四千多年的新津寶墩古城到「王者歸來」的金沙遺址,從老官山漢墓織機、醫簡到天府廣場石犀的「出世」……每一次重大考古發現,猶如拼圖,描摹出古代成都瑰麗的色彩。
  • 考古中的高科技「神器」
    19世紀,自然科學的發展促進了考古學的成熟,地質學中的地層學和生物學中的分類學被引入到考古學中,形成了考古地層學和器物分析的類型學,現代考古學從此開端。可以說,考古學與生俱來就與自然科學密不可分。藉助遙感考古,中國考古學家還在絲綢之路西端突尼西亞發現10處古羅馬時期考古遺存,揭示了古羅馬時期南線軍事防禦系統的布局與農業灌溉系統的結構。  在人口稠密的地區,遙感考古可能避開人類活動的幹擾。良渚文明是中國最早的文明之一,現在也是人口密集之地,人類活動對地貌影響甚大。
  • 習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建設中國特色中國...
    認識歷史離不開考古學■長期以來,中華文明同世界其他文明互通有無、交流借鑑,向世界貢獻了深刻的思想體系、豐富的科技文化藝術成果、獨特的制度創造,深刻影響了世界文明進程■在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形成了偉大民族精神和優秀傳統文化,這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長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要結合新的實際發揚光大
  • 新華每日電訊 |考古專家認為,錢塘江上遊的「上山遺址」是世界稻作...
    在11月14日閉幕的上山遺址發現20周年學術研討會上,來自全國多所高校和科研機構的40多位專家學者得出結論,上山遺址是目前已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稻作農業遺存;上山文化是世界稻作文化的起源地,也是中華文明形成過程的重要起點。
  • 探尋中華文明起源,良渚、三星堆文化屬於「中國」嗎?
    ,此前對中國文明起源理所當然的認知成為懸而未決的問題。此後,以1926年考古學家李濟在西華陰村展開考古發掘為開端,重建上古史就一直是中國考古學界的目標,從某種意義上說,現代考古學之所以能夠在上世紀20年代迅速被中國學者所吸納,也是出於對這一問題的緊迫關切。此後的90年,隨著多處遺址發掘的展開,學者們對中華文明起源的認識逐漸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