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志軍研究員在第二屆中國考古學大會上做主題報告。 孫自法 攝
中新網成都10月23日電 (記者 孫自法)農業起源與文明起源有什麼關係?起源於中國的稻作農業對中華文明發展進程有何影響?正在成都舉行的第二屆中國考古學大會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趙志軍給出明確的答案稱,中國古代文明的特色在中國農業起源過程中就已經開始顯現並逐步形成。
他以稻作農業起源為例介紹說,稻作農業由採集狩獵轉變而成,期間經歷了數千年的漸變過程:
距今一萬年前後是稻作農業的孕育階段,長江中下遊地區古代先民在通過採集狩獵開拓更多食物來源的同時,開始嘗試耕種稻,並由此出現了相應的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以及與耕作行為相適應的定居或半定居生活。
距今8000年前後是稻作農業形成的關鍵時期,目前在中國發現的明顯帶有稻作農耕特點的早期考古遺址都屬於這個時期。出現定居村落,陶器製作標準化,磨製石器比例增加,普遍發現栽培稻甚至家豬,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農耕生產和家畜飼養。但植物考古發現揭示,這個時期仍以採集狩獵(或採集漁獵)為主、屬於農業生產範疇的水稻種植和家豬飼養僅是輔助性的生產活動。
植物考古研究發現,以河姆渡/田螺山遺址為代表的距今7000-6000年河姆渡文化是稻作農業形成的晚期階段,雖然稻穀已成為河姆渡文化古代先民的重要食物資源,但稻作生產並沒有取代採集狩獵活動成為社會經濟的主體,通過採集獲得的野生植物如菱角、芡實特別是櫟果(橡子),仍是當時不可或缺的食物資源之一。
良渚遺址近些年來考古出土的大型稻穀貯藏遺蹟、規模化的水稻田、複合犁耕農具等遺蹟遺物說明,至遲在距今5000年前後的良渚文化時期,稻作農業終於取代採集狩獵成為社會經濟的主體,長江下遊地區進入到一個嶄新的農業社會階段。同時,良渚文化已具備國家的基本要素和特徵,進入到古代文明階段。
趙志軍指出,稻作農業社會的建立和中華文明的出現同時發生在良渚文化時期,這傳達了一個重要的信息——農業起源與文明起源應該是一個相互銜接的、一脈相承的人類社會發展過程。
他認為,起源於中國的稻作農業經過數千年的發展歷程,形成了獨特的農耕生產體系以及與之相應的生活方式、認知觀念和文化傳統。在這個獨特的農業文化之上建立起的良渚古代文明應該與世界其他古代文明有所不同,這是今後需要認真探討的問題。「目前有一點可以確認,中國古代文明的特色在中國農業起源過程中就已經開始顯現並逐步形成」。(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