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在發展歷程中,從生存技能上來說,經歷的重要階段有直立行走、工具的使用、狩獵採摘以及種養農業等等;人類之所以能從遊獵的生活轉為定居性的生活方式,就是由於掌握了馴化的技能。動物的馴化讓人更容易理解,但是植物的馴化很多人可能就不理解了。

全世界有多少種可使用的植物呢?3萬多種,可食用的植物生存的地點極為廣泛,這也印證了那句「祖國的每一寸土地都不能丟,誰知道會長出什麼好吃的」。但是人們養育這個世界,僅僅使用了30種,只有總量的千分之一。在這30種植物中,5種穀物—水稻、小麥、玉米、高粱、粟類,提供了全球人口所需能量的60%,具有極高的地位。
那麼這些作物又怎麼牽涉到馴化呢?這涉及到馴化的含義,「將野生的動植物的自然繁殖過程變為人為控制的過程」。在人類的演化過程中,通過馴服哪些野生植物,使其成為今天的作物呢?

水稻,中國人最熟悉的主食之一,就是通過馴服野生稻而來。野生稻的穀粒細小,殼很硬,難脫殼,成熟時間不定,產量低;但是,野生稻也有很多優點的,它有很多優異基因,由於野外生存,沒有照料,所以野生稻有比較強的抗病、蟲、雜草和抗逆基因,這些對人來說的缺點,其實是他們野外生存的保障。
人類馴化的水稻,穀粒大,發芽率高,收割時間統一,產量大,這些優點;但是抗病蟲害的能力就差了很多,失去了獨立生活的能力。袁老先生的雜交水稻就是繼承的普通野生稻的高產基因。

水稻的起源跟現在還有點聯繫,但你想到過,狗尾巴草變成小米的這天嗎?這種作物,在八千年前黃河流域的祖先馴化了狗尾巴草,變成了今天的小米。目前世界上種植的小米,老祖宗就是匍匐在你腿邊的「卑微」小草。

小麥的家庭關係就很複雜了,他的祖先包括擬斯卑爾脫山羊草、烏拉爾圖小麥、節節麥、野生二粒小麥。所以現今對於小麥的研究,由於其祖系的複雜,難以分析,目前對於小麥的研究比較困難。
玉米的祖先是來自墨西哥的大芻草,這是目前最經典的理論,現代玉米與大芻草的親緣關係極近,但是針對這種傳統的理論,美國波士頓大學考古學家理察·馬克尼施提出了疑問,他說,考古學上有許多證據表明,玉米比大芻草出現要早,所以主張由大芻草進化為玉米尚缺乏足夠的證據。

土豆,學名馬鈴薯,祖籍是南美洲的秘魯和玻利維亞等地。大概在公元1570時,隨西班牙人到了西班牙和葡萄牙,後來又輾轉進入義大利和歐洲各地。根據有關資料推測,可能於17世紀初(明末)跟隨歐、美傳教士進入了中國,算得上是個舶來品。所以有些地方也叫洋芋。

在這種演化過程中,人類對於種種野生植物的馴化,對於人類的利用來說是有益的,但實際上人類的照顧,對於這也栽培種的進化的是不利的,只能由科學家的選育培養來進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