馴化的力量—作物的祖先

2020-12-06 河豚不見了

人類在發展歷程中,從生存技能上來說,經歷的重要階段有直立行走、工具的使用、狩獵採摘以及種養農業等等;人類之所以能從遊獵的生活轉為定居性的生活方式,就是由於掌握了馴化的技能。動物的馴化讓人更容易理解,但是植物的馴化很多人可能就不理解了。

綠色植物演化史

全世界有多少種可使用的植物呢?3萬多種,可食用的植物生存的地點極為廣泛,這也印證了那句「祖國的每一寸土地都不能丟,誰知道會長出什麼好吃的」。但是人們養育這個世界,僅僅使用了30種,只有總量的千分之一。在這30種植物中,5種穀物—水稻、小麥、玉米、高粱、粟類,提供了全球人口所需能量的60%,具有極高的地位。

那麼這些作物又怎麼牽涉到馴化呢?這涉及到馴化的含義,「將野生的動植物的自然繁殖過程變為人為控制的過程」。在人類的演化過程中,通過馴服哪些野生植物,使其成為今天的作物呢?

雜交稻與野生稻

水稻,中國人最熟悉的主食之一,就是通過馴服野生稻而來。野生稻的穀粒細小,殼很硬,難脫殼,成熟時間不定,產量低;但是,野生稻也有很多優點的,它有很多優異基因,由於野外生存,沒有照料,所以野生稻有比較強的抗病、蟲、雜草和抗逆基因,這些對人來說的缺點,其實是他們野外生存的保障。

人類馴化的水稻,穀粒大,發芽率高,收割時間統一,產量大,這些優點;但是抗病蟲害的能力就差了很多,失去了獨立生活的能力。袁老先生的雜交水稻就是繼承的普通野生稻的高產基因。

狗尾巴草

水稻的起源跟現在還有點聯繫,但你想到過,狗尾巴草變成小米的這天嗎?這種作物,在八千年前黃河流域的祖先馴化了狗尾巴草,變成了今天的小米。目前世界上種植的小米,老祖宗就是匍匐在你腿邊的「卑微」小草。

小米

小麥的家庭關係就很複雜了,他的祖先包括擬斯卑爾脫山羊草、烏拉爾圖小麥、節節麥、野生二粒小麥。所以現今對於小麥的研究,由於其祖系的複雜,難以分析,目前對於小麥的研究比較困難。

玉米的祖先是來自墨西哥的大芻草,這是目前最經典的理論,現代玉米與大芻草的親緣關係極近,但是針對這種傳統的理論,美國波士頓大學考古學家理察·馬克尼施提出了疑問,他說,考古學上有許多證據表明,玉米比大芻草出現要早,所以主張由大芻草進化為玉米尚缺乏足夠的證據。

玉米與大芻草

土豆,學名馬鈴薯,祖籍是南美洲的秘魯和玻利維亞等地。大概在公元1570時,隨西班牙人到了西班牙和葡萄牙,後來又輾轉進入義大利和歐洲各地。根據有關資料推測,可能於17世紀初(明末)跟隨歐、美傳教士進入了中國,算得上是個舶來品。所以有些地方也叫洋芋。

馬鈴薯與秘魯祖先

在這種演化過程中,人類對於種種野生植物的馴化,對於人類的利用來說是有益的,但實際上人類的照顧,對於這也栽培種的進化的是不利的,只能由科學家的選育培養來進步。

中華民族人口變化與作物種植

相關焦點

  • 作物馴化一萬年:從馴化、轉基因到分子設計育種
    它們和其祖先有哪些不同?又是什麼東西決定它們變成了現在的這個樣子?我們現在又如何把它們變成我們更喜歡、更需要的樣子呢? 從自然界到餐桌上——作物的馴化 在回答這些問題之前,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馴化」這個概念。
  • 遺傳發育所等作物馴化基因平行選擇研究取得進展
    作物馴化是農業發展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作物馴化過程中,一些重要農藝性狀表現出趨同馴化的特徵,這些特徵綜合在一起被稱為「馴化症候群」。控制這些性狀的基因是否在不同物種馴化中受到平行選擇一直是進化研究中的重要科學問題。迄今為止,同一基因在不同科作物馴化中受到平行選擇仍未見報導。種子休眠減弱是一個典型的「馴化症候群」相關農藝性狀。
  • 作物馴化與人類的生活
    馴化(domestication):人們在生產生活實踐中的一種文明進步行為。
  • 控制不同作物的共有休眠基因找到
    科技日報訊 (記者李大慶)調控作物休眠的基因終於被科學家找到了。9月24日,《自然—遺傳》雜誌刊登文章,介紹中科院遺傳發育所田誌喜課題組、儲成才課題組聯合美國喬治亞大學Scott A.Jackson教授等團隊,在研究不同作物的平行選擇過程中發現了能調控種子休眠的基因。
  • 控制不同作物的共有休眠基因找到—新聞—科學網
    科技日報訊 (記者李大慶)調控作物休眠的基因終於被科學家找到了。
  • 馴化動物有多難?為何人類祖先不多馴化點動物?要滿足這些條件
    後來隨著人類的進化,人類開始變得智慧,馴化了動物,但是並不是所有動物都能夠被人類所訓化,在這訓化的過程中還是非常艱辛的,因為很多野生動物也是很聰明的,有些生物為了防止受到人類的侵害,它們會避開人類行動,這樣的也就很難接觸到,更別提訓化了。
  • 家雞是怎麼被人類馴化出來的?家雞的祖先來自哪裡?
    家雞是怎麼被人類馴化出來的?家雞的祖先來自哪裡?大家好我是你們的老朋友藍天,為了展現科技的魅力,以後的每一天我都將為大家放送最幹的貨,希望你們會喜歡。今天我們來講一講人類馴化雞的過程,世界上的禽類有很多,是哪一種最終成為了家雞呢?
  • 作物基因組學研究進展
    進一步通過對3類雜草稻中與水稻馴化以及改良相關的基因進行分析,在PROG1(直立株型基因)、sh4(落粒基因)、OsLG1(穗型基因)這3個代表馴化早期的基因中,3類雜草稻的變異位點與栽培稻一致,表明了雜草稻起源於馴化後的栽培稻祖先,支持了去馴化(de⁃domestication)是雜草稻起源的這一觀點。
  • 基因組圖譜揭示 膠乳生物合成與橡膠樹馴化史
    然而,大戟科植物基因組的染色體如何進化、為什麼橡膠樹能高產膠乳以及橡膠樹在近一個世紀如何被馴化等是產膠植物研究中長期懸而未決的重大科學問題;橡膠樹的高產、抗病、抗旱、抗寒等重要經濟性狀的基因組選擇育種與優異基因資源的發掘利用也亟須達到染色體級別的高質量橡膠樹參考基因組圖譜。
  • 你知道未馴化的農作物是啥樣嗎?
    人類從採集狩獵的時代到農業畜牧時代過程中,為了解決食物短缺,人類憑藉自己的智慧馴化了14種動物,200餘種植物。大家都知道,野生動物馴化後,不僅習性會改變,樣子會發生很大的改變!被人類收服後,就是個純鐵憨憨……相比被馴化的14種野生動物,被馴化的200種野生植物大多數都難得一見,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來康康一些我們熟悉的植物水果,在被人類馴化前後有何不同:玉米野生玉米原產於美洲,起初它的味道更像是乾燥的馬鈴薯,尺寸也非常小
  • 動物馴化過程中的生理行為變化,科學家為大家提供合理建議
    例如,哺乳動物物種的馴化通常與大腦體積的縮小、色素沉著、馴養程度的提高以及激素和神經遞質水平的變化有關。雖然馴化綜合症的機械基礎仍然是一個有爭議的來源,但是性狀的相關變化的概念現在已經作為研究馴化的標準範式嵌入其中。性狀之間的相互關係可能暗示著一種共同的潛在性狀表現機制,或者是馴化過程中性狀的連續變化而不是同時變化的結果。
  • 遺傳發育所揭示DNA甲基化在大豆馴化改良中的變異機制
    作物馴化是農業發展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通過對野生作物的不斷馴化改良,人類才得以獲得符合生產生活需要的現代作物。馴化改良過程就是對作物群體基因組多樣性進行選擇的過程。目前對作物馴化改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遺傳變異的選擇,在DNA水平鑑定到了大量的馴化選擇區間。
  • 萬物皆有痕,光從中生:馴化與被馴化,是人類進化史上的奇蹟
    直到翻開《馴化:十個物種造就了今天的世界》這本書,才突然覺得豁然開朗,並讓我開始重新看待自己作為「人」這個物種,是如何與其他物種在彼此馴化的過程中,完成進化的。《馴化》這本書是難得的有關人類馴化史的作品,涉及了人類歷史上十個重要物種的馴化構成,被英國媒體列為與《人類簡史》同一高度的關於人類的著作。
  • 既然有人那麼喜歡吃野味,中國人的祖先為何不多馴化些野生動物?
    第二:中國人的祖先到底馴化了哪些植物?肉食性動物當中,有兩種動物是最特殊的,這兩種動物就是狗和貓,狗還是人類馴化得最早的動物,在農業產生之前,人類就馴化了狗,人類馴化狗主要是為了讓狗幫助人類狩獵的,狗的祖先是狼,狼是肉食性動物,狼作為肉食性動物,它們在陪伴人類狩獵的過程中,是可以得到肉食的,於是,它們就逐漸被馴化為了狗,而且人類養殖的狗的數量也非常少。
  • 家雞起源馴化揭開新謎底
    本報特約該論文通訊作者之一韓建林教授為讀者講解家雞起源馴化的有關科學問題。  1 家雞的野生祖先  基於早期動物分類學的研究,人們認為分布在南亞、東南亞和中國南部熱帶叢林裡的野生原雞是家雞的祖先。原雞屬下共有四個物種,分別是紅原雞、綠原雞、灰原雞和錫蘭原雞。其中,紅原雞是分布範圍最廣、數量最多的。
  • ...甘薯,染色體,上海,基因組,楊俊,起源,植物園,辰山,祖先,克分子...
    「現在的大多數甘薯都是人類馴化的產物,產量雖高但容易受災,而野生的甘薯則具有更強的抗逆、抗病性。」上海辰山植物園楊俊博士表示,因此理清甘薯起源更有利於人類育種時增強甘薯抗性。  據楊俊博士介紹,甘薯基因組共有約4.4億個鹼基對,單組大小在700M到800M之間。雖然近年來高通量測序技術日新月異,但解析多倍體基因組仍然面臨著巨大的障礙。
  • 「葫蘆科作物苦味性狀」研究獲得新成果
    近日,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尚軼副研究員和黃三文研究員組織完成的「葫蘆科作物苦味性狀的趨同馴化與差異進化」研究,這是他們將大數據應用到植物次生代謝研究,改良蔬菜瓜果品質又一成功實踐。如果是,則意味著可借鑑黃瓜苦味研究成果,在其他作物中也實現可操控的無苦味品種培育方案,徹底解決苦味對葫蘆科作物商品品質的影響。經過兩年時間的研究,他們揭示了葫蘆科植物具有非常相似的苦味性狀馴化歷史。利用這一趨同馴化的特點,育種家可實現對西瓜、甜瓜根中和果實中的苦味性狀分別進行精確調節,一方面確保果實中不積累苦味物質,保證商品品質;另一方面提高根中的苦味含量用於抵禦土壤中的病菌、害蟲的侵害。
  • 狗的祖先是誰?科學家在浙江發現一種生物,其或是犬科祖先
    在2萬年之前的猛獁象骸骨堆中,考古學家就發現了很多犬類啃咬的痕跡,因為這些猛獁象骸骨都出現在古人類生活區附近,所以,考古學家推測,在當時犬類已經被人類馴化了,而且幫助古人類進行狩獵等野外採集活動。那麼,狗的祖先是誰呢?
  • 新研究揭示人類馴化狗的歷史
    新研究揭示人類馴化狗的歷史(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科學網(小柯機器人):英國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Pontus Skoglund等研究人員合作揭示了人類馴化狗的歷史。研究人員對27隻古代狗的基因組進行了測序,發現所有狗都有一個共同的祖先,而與當今的狼不同,自馴養以來於狼群的基因流有限,但狗對狼群的基因流卻很大。到11,000年前,至少有五種主要的祖先血統已經多樣化,這表明了舊石器時代狗的悠久遺傳史。與人類基因組的共同分析揭示了反映人類的狗群體歷史的各個方面,包括非洲與黎凡特有關的血統以及早期的農業歐洲。
  • JGG | 創造未來作物,掀起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一場革命
    JGG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林鴻宣院士團隊受邀撰寫的題為「Creating future crops: a revolution for sustainable agriculture」的評述性論文,重點介紹了李家洋院士團隊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異源四倍體野生稻的從頭馴化這一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裡程碑式的重大突破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