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GG | 創造未來作物,掀起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一場革命

2021-02-21 植物生物技術Pbj

2021年2月10日,JGG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林鴻宣院士團隊受邀撰寫的題為「Creating future crops: a revolution for sustainable agriculture」的評述性論文,重點介紹了李家洋院士團隊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異源四倍體野生稻的從頭馴化這一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裡程碑式的重大突破性成果(2021年2月3日發表於Cell雜誌),並探討和展望了未來作物精確設計和創造的機遇和挑戰。 DOI: https://doi.org/10.1016/j.jgg.2021.02.002儘管在過去的半個世紀中,糧食供應已顯著增加,但是預計到2050年,全球人口將達到90億。同時,伴隨著全球氣候變暖、極端氣候頻發、可耕地面積和水肥資源減少,生態環境壓力持續加大,對未來全球糧食安全提出了新的挑戰。為了確保農業可持續發展,亟待探索作物分子育種新策略,快速設計出高產、高效、抗逆的新型作物。最近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研究所李家洋院士團隊通過從頭馴化異源四倍體野生稻,創造出了適應環境能力極強的新型作物。在該項研究中,他們首次設計出異源四倍體野生稻的從頭馴化和改良路線。通過組裝多倍體野生稻高質量基因組,使用高效的野生稻遺傳轉化方法和尖端的基因組編輯技術,最終實現了六種重要農藝性狀的快速改良,從而證明了利用從頭馴化異源四倍體野生稻創造新型作物的可能性。該研究掀開了作物育種史上極具突破性的一章,開闢了作物分子設計育種的新時代,為未來作物精準設計和創造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異源四倍體野生稻的從頭馴化和改良策略綜合利用多倍體野生稻高抗耐逆等優良性狀、二倍體水稻系統而龐大的功能基因組學研究基礎以及快速精準的基因組編輯技術,為未來新型作物的精確設計和創造提供了強有力的指導方略,必將掀起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一場革命。林鴻宣院士團隊博士後郭韜為該論文的第一作者,林鴻宣研究員為通訊作者。

本文轉載自JGG 遺傳學報


植物生物技術Pbj 交流群

為了能更有效地幫助廣大的科研工作者獲取相關信息,植物生物技術Pbj特建立微信群,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投稿以及文獻相關問題、公眾號發布內容及公眾號投稿問題都會集中在群內進行解答,同時鼓勵在群內交流學術、碰撞思維。為了保證群內良好的討論環境,請先添加小編微信,掃描二維碼添加,之後我們會及時邀請您進群。小提示:添加小編微信時及進群後請務必備註學校或單位+姓名,PI在結尾註明,我們會邀請您進入PI群



相關焦點

  • 強化農業發展韌性,科迪華農業科技公布14大可持續成長目標
    2020年6月2日,北京 ,科迪華農業科技正式公布其旨在強化全球食物生產體系韌性,承諾在未來10年內逐步實現的14大可持續成長目標。聚焦農民、土地、社區及經營四大板塊,該系列目標廣泛涵蓋了土壤健康改善、農業生產保障、氣候變化應對、水資源管理、生物多樣性、供應鏈透明度和員工安全健康等多個熱點領域。「引領全球農業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是科迪華的使命。而這一使命在今天的意義,則遠勝以往,」科迪華執行長柯林斯表示,「這14大目標的推出恰逢其時。
  • 迎接新科技革命挑戰,引領和支撐中國可持續發展
    委員長、各位副委員長、秘書長、各位委員: 根據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的安排,我今天講的題目是「迎接新科技革命挑戰,引領和支撐中國可持續發展」。展望未來,以能源、材料、信息與生物為核心的新科技革命,將引領人類進入綠色、智能和可持續發展的新時代,為生產力發展打開新的空間,催生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全球產業結構的新變革。(二)科技革命發生的領域和方向準確預見科技革命何時、何處發生是困難的,但也並非無跡可尋。
  • ...in Plant Science上發表「根際科學與可持續農業發展」的觀點文章
    根際是植物根系―土壤發生互作最劇烈的區域,在很大程度上,控制著養分的活化和利用效率、土壤健康乃至可持續作物生產。如何從系統層面深入理解根際科學,通過根際調控挖掘根系/根際生物學潛力,改變「綠色革命」以來以高水肥投入、高資源消耗提高作物產量的思路,已成為亟待解決的難題。
  • 有機生態的可持續發展
    綠色有機 那麼什麼是可持續發展的有機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有機生態農業說起來真的很簡單,就是可以長久發展的綠色健康農業。但是做起來真的不簡單,我們雩山經過深入探索發現,可持續發展的有機生態農業,首先得有勞動力去幫助我們管理農田,其次是田地的土壤肥力,再然後就是病蟲害,以及天災。勞動力來說,我們雩山人都喜好大自然,所以我們貧困的人口很多,我們也慶幸我們沒有被工業化汙染。
  • 農業可持續發展 德稻農業經濟與政策大師課程
    怎樣實現食品的可持續發展?這都是需要不斷探索的民生大計。德稻農業經濟與政策大師課程《農業可持續發展》即將開課,讓我們與安泰教授一起聊聊糧食吧~課程目標 本次工作坊目標在於介紹目前中國乃至世界在食品行業及農業可持續發展過程中面臨的主要困難和解決辦法,並分享中國和其他國家已取得的成功案例。
  • 人類簡史:從認知革命到科學革命
    《人類簡史》讀到最後:「我們對周遭的動物和生態系統掀起一場災難,只為了尋求自己的舒適和娛樂,但從來無法得到真正的滿足。 作者赫拉利通篇用了並不長的篇幅敘述了從石器時代到如今21世紀,從人類起源到發展直到未來,人類從認知革命到農業革命再到科學革命逐步演化的一整部人類簡史。赫拉利筆下的這部人類史並不是傳統意義上來記載歷史的,更多的是引發人類內心深處的思考:人類究竟追求的是什麼?是追求快樂嗎?那人類在演變過程中是越來越快樂了嗎? 答案無疑是否定的。
  • 科技革命改變世界發展格局
    與近代科學革命相伴的是英國和歐洲的思想解放、經濟發展、資產階級革命的興起和勝利。 18世紀出現了瓦特發明的旋轉式蒸汽機(1871),成就了第一次工業革命。機器進入了人類生產和生活的舞臺,火車、輪船、汽車飛速奔馳,資本主義取代了封建主義,幾千年的農業時代從此進入了工業時代,開啟了人類社會現代化的歷程。
  • 【中國科學報】光合作用為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支撐
    如果沒有植物的光合作用,就不可能有人類社會的生存和持續發展。當今人類面臨的糧食、能源和環境資源等問題與光合作用密切相關。現代人類文明所需的生物燃料,無論是煤、石油和天然氣都是由古代植物光合作用直接和間接的產物轉化而來。光合作用機理的研究一直是自然科學的核心問題之一,也是生命科學研究的前沿領域和熱點之一。  由於光合作用在理論和實踐上的重要意義,在我國非常重視光合作用的研究。
  • 農業掀起「基因」浪潮,基因編輯和轉基因技術商業化提速
    廣義基因工程技術中的基因編輯和轉基因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備受關注。說到基因編輯,其近年來的發展可謂是叱吒風雲,在醫學領域大放異彩不說,又屢次角逐諾獎。當走在科技前沿的基因編輯遇上正在追趕科技的農業,它們之間所發生的奇妙化學反應將為農業帶來全新的發展機會。
  • 行業分析|我國精準農業的六大發展趨勢
    但是,還有其他關鍵因素影響精準農業未來的發展。精準農業媒體發布的這份市場簡報,主要討論了六個影響農業技術應用速度和深度的重要因素。 肥料研究所的4R養分管理計劃正在為種植戶和農業零售商提供可遵循的藍圖,許多地區也在嘗試協調教育和最佳實踐方法。 精準技術正被證明為減緩河流養分入侵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種植戶已經逐步改變「一炮轟」的施肥方法而採用多次施肥的方法,在春季施用能夠保證作物正常生長的氮肥,而後根據作物的需要進行追肥。
  • 新發現助力「綠色革命」水稻新品種高產且高效—新聞—科學網
    該成果有助於我們進一步深入理解赤黴素信號傳導途徑調控水稻氮肥高效利用的分子機制,為「少投入、多產出」的綠色高產高效農作物新品種培育提供了一種新的育種策略,這預示著一場新的「綠色革命」即將到來。 突破「綠色革命」弊端 「中國三大主要糧食作物化肥的利用效率只有39.2%,絕大部分釋放到土地和空氣中,造成環境汙染,如何『減肥增效』是當前農業可持續發展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傅向東指出。
  • 首屆中國電解水農業產業發展論壇在京召開
    推桿倡議,「雄一電解水肥」科技創新成果「減少化學農藥,創造健康生活」「『民以食為天』,農業的大力發展,離不開農藥的全程護航,但是,在農藥被廣泛應用的同時,由於農藥殘留引發的各種疾病日趨嚴重。」論壇上,國際生態安全合作組織副秘書長,長期從事生態農業、生態旅遊及農業生態產品鑑定工作的王龍研究員指出,研究表明,長期食用帶有農藥殘留的水果、蔬菜,人類身體內就會沉積一定量的殘留農藥,進而降低身體各個器官的免疫力,導致各種疾病的爆發。「電解水農業技術的迅速發展,適應了廣大消費者對綠色安全農產品的需求。電解水農業,其實就是一場綠色的農業革命。」王龍指出。
  • 重磅|未來農業新武器:農業生物技術
    未來,農業生物技術將會成為制勝市場的新武器,也必將會重新劃分是世界農業新格局。預計到 2050 年,世界人口將達到九十億,而生物技術為可持續生存、健康飲食、抵抗疾病和減少對地球的印跡等帶來了新的希望。生物技術作為當今世界高新技術發展的重要領域之一,正面臨一系列新的、革命性的突破。
  • ...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農業溫室氣體與減排固碳團隊招聘公告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農業溫室氣體與減排固碳團隊在西藏自治區那曲地區連續十餘年開展了高寒草地生態與氣候變化以及草地固碳減排相關的大量研究工作,先後開展了西藏自治區合作課題、國家自然基金項目、國家科技支撐課題、中國工程院重點諮詢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共計十餘項,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
  • 百度第五次進化 桌面搜索掀起操作革命
    達爾文的「進化論」奠定了整個現代文明的基礎,對於現代企業來說,能否緊跟甚至趕超時代步伐,完成機構與產品的進化,是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在網際網路這樣「速朽」的行業中,這一點尤其重要。身為網際網路巨頭公司的百度,其能夠經歷十幾年發展達到如此高峰,原因也能從「進化論」中找到。
  • 農業生態失衡,綠色革命的惡果已經顯現
    自有化肥工業以來,作物產量大幅度提升了,然而連年持續高頻率使用化肥,造成了土地板結、土壤酸化、食物質量下降。很多有益元素已嚴重低於歷史的最好水平。比如鈣質,根據我們的研究,用化肥生產出來的小麥麵粉,比用有機農業模式生產的麵粉缺鈣76%,其餘蔬菜、水果缺鈣現象也是非常普通的。
  • 素湃獨家自主研發國內首款氣凝膠服裝 即將掀起一場穿衣新革命
    獨家專利紡織專用氣凝膠複合保暖材料「藍奇熱」,真正意義上顛覆了傳統保暖,掀起了服裝行業的材料革命。上線京東眾籌第一天便引發熱潮,8小時眾籌金額破百萬。即將成為今冬最火的紡織保暖新科技。素湃科技,作為國內首家專注於開發及運用紡織新材料的先進科技服飾品牌,一直在不斷創新不斷進步。分別在美國矽谷和中國上海兩地建立了新材料研發中心和供應鏈中心。從最初的摸爬滾打到現在的規模化發展,勇於突破行業壁壘。
  • 農業發展原理概論
    農業的基本特徵:土地的特殊重要性;自然環境的強大影響;農業生產周期性和季節性;農業生產的社會性;農業生物性與聯繫性。6.農業的社會功能:農業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農業是人類社會進步的階梯;農業是人類社會政治、文化之根基所在;農業的經濟功能: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是全球勞動力就業的主要場所;農業是國民經濟發展進步的動力源泉。
  • 2021年中考歷史知識點:世界經濟文明與可持續發展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年中考歷史知識點:世界經濟文明與可持續發展,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取代了農業,工業化時代到來。英國率先在19世紀崛起,它擁有著世界上最廣闊的殖民地,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生產能力,英國成為「世界工廠」。工業革命使資產階級創造了巨大的財富,為最終戰勝封建統治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隨著工業文明的傳播,更多的國家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而亞非拉美國家則逐漸納入到資本主義世界體系。
  • 碳氫核肥專利研發人高光林:碳氫科學開啟生態農業新篇章
    按照碳氫核肥的定義推理下來,根據碳氫科學指導的現代農業技術就是碳氫科技。碳氫科技指導發展的綠色、生態、有機農業,就是碳氫農業,通俗說法就是有機農業。「真正的有機農業不是農業的最高點,最高點是天然農業,它就是按照作物本身的天性去生長、去成熟,不受工業的、化學的、人工的改良。這就是我們平常說的天然食品,它是最好的品質。」高光林將農業最終的發展方向定義為「天然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