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1.農業的主要貢獻:提供了人類生存所必須的生活資料;提供了其他部門發展所必不可少的勞動力;提供了其他部門所需要的部分原料。
2.東西方傳統農業的特點:東方,綜合性與經驗性。
西方,以實驗方法為基礎。
3.農業的概念:由生物生產與其產前產後工商業,以及在此基礎上建立的管理體系與科教體系共同構成的產業部門
4.農業的本質:人類利用生物有機體的生命活動,將外界環境中的物質和能量轉化為各種動植物產品的生產活動。
5.農業的最根本特徵:自然再生產過程與經濟再生產過程的有機交織。
農業的基本特徵:土地的特殊重要性;自然環境的強大影響;農業生產周期性和季節性;農業生產的社會性;農業生物性與聯繫性。
6.農業的社會功能:農業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農業是人類社會進步的階梯;農業是人類社會政治、文化之根基所在;
農業的經濟功能: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是全球勞動力就業的主要場所;農業是國民經濟發展進步的動力源泉。
農業的生態功能:農業是人類大自然聯繫最密切的一個生產部門。
第二章
1.全球農業發展的基本歷史階段:原始農業,傳統農業,現代農業。
2.農業起源中心:西亞,東亞,中美洲。
3.原始農業的傳播途徑:由於在刀耕火種中撂荒,需不斷轉移到新的區域以待續耕種;由於人口的疏散、遷移;由於自然條件的劇烈變化迫使人類遷徙。
4.原始農業的成就;基本完成了農作物的馴化;完成了原始農業的傳播,把農業生產傳播到了與近代人類足跡範圍基本相當的區域;積累了重要的農業生產經驗。
5.五穀豐登:稻、黍、稷、麥、豆(起源於中國的有稻、黍、稷、豆)
6.傳統農業的基本內容:是以出現鐵犁、牛耕、手工勞動並發展精耕細作的農業技術體系。
7.傳統農業的成就:農業生物在世界範圍內實現了廣泛交流;形成了完備的耕作技術體系;形成了農牧結合的生產體系;形成了農業管理思想與體系。
8.三才理論、三宜原則:三才,天地人(夫稼,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養之者天也)
三宜,時宜,地宜,物宜。
9.現代農業:工業化以來高資本、高能量、高技術投入,即以商品生產為主要特徵的農業生產體系。
10.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基礎:土地的集中,促進資本和土地的結合;生產工具的改善和農業生產技術水平的提高,直接促進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化;近代科學理論的產生。
11.可持續農業的指導思想:人類和自然的協調、和諧,變「徵服自然」、「向自然不斷索取」為「天人合一」共存永昌。
第三章
1.農業類型、農業區域、農業區劃的概念及關係:
農業類型:人們對農業整體客觀並存序列的認識.
農業區域:農業生產分布在地域空間上的表現,是農業生產地域分異規律在地域空間的反應.
農業區劃:農業資源調查、農業區域的劃分及農業合理布局的研究。
關係:農業類型是農業區域的具體內容,農業區域是農業類型組合的載體;農業類型、農業區域是農業的客觀存在,是自然資源與社會經濟共同作用生產的農業變化結果。
2.作物的概念:
廣義的作物
包括人類所栽培利用的各種植物。一般分為農作物、園藝作物(包括果樹、蔬菜和花卉)、林木三大類。
狹義的作物
只指農作物,如糧、棉、油、麻、煙、糖、茶等,也稱大田作物或「莊稼」,在國民經中佔有重要地位。
3.按作物對光周期的反應分類:
長日照作物:小麥等麥類、油菜、蠶豆
短日照作物:水稻、玉米、穀子、棉花、花生、大豆
中性作物:蕎麥、豌豆、四季豆
定日照作物:只能在一定的日照長度下才能完成發育轉變的作物。這類作物很少,如甘蔗的某些品種只能在12小時45分的日照條件下才能完成花芽和幼穗的分化。
4.按作物對CO2通話途徑的特點分類:
C3作物:光合作用最先形成的中間產物是帶3個C原子的磷酸甘油酸。光補償點高、光飽和點較低。栽培作物的70%。如稻、麥、豆、棉花等。
C4作物:最先形成的中間產物是帶4個C原子的草醯乙酸等雙羧酸物質。光補償點低、光飽和點較高。在高溫強光下的光合強度比C3作物高,生物產量高,如玉米、甘蔗、高粱等。
CAM(景天酸代謝途徑)作物:晚上氣孔開放吸收CO2形成蘋果酸,白天氣孔關閉,蘋果酸氧化脫羧放出CO2參入卡爾循環形成澱粉。因而細胞體內的有機酸合成呈日變化(CAM)。這類作物如菠蘿、劍麻等。
這三種作物類型有如下基本特點:
(1)在強光高溫地帶(季節),C4作物生產能力高,在輻射量和溫度較低的區域,C3作物表現出優勢。CAM作物在乾旱地區表現優勢。
(2)三種作物在各種地域內均可分布。但在溫暖溼潤的環境中以C3作物為主,乾熱環境中C4作物居多,CAM植物主要分布在蒸騰率極高的乾旱與半乾旱沙漠地區。
5.按作物用途和植物學系統相結合分類:(3大類10小類)
糧食作物:1.穀類作物。2.豆類作物。3.薯芋類作物。
經濟作物:4.纖維作物。5.油料作物。6.糖料作物。7.嗜好作物。8.藥用作物。9.其他作物。
綠肥及其飼料:10.綠肥及其飼料。
6.生長、發育、生育期:
生長
作物體積或重量的量變過程,是植株或器官由小到大、由輕到重的不可逆的數量增長過程,它是通過細胞分裂和伸長來完成的。
發育
指作物一生中,其結構、機能的質變過程,它的表現是細胞、組織和器官的分化,最終導致植株根、莖、葉和花、果實、種子的形成。
發育期
作物從播種出苗到成熟之間的總天數,即作物的一生,稱為作物的生育期。作物生育期的長短主要取決於作物的遺傳特性和所處環境條件。同一作物的生育期因品種而異,有早、中、晚熟之分。
7.組織培養:
植物組織培養
1.是指利用植物某一部分的組織或細胞,在無菌離體條件下培養,產生愈傷組織,誘導分化成完整的植株,或產生人類所需要的有效物質。
2.這種方法的優點是環境條件容易控制,不受季節、區域的限制,可以大量繁殖,便於工廠化生產。缺點是設備和技術要求較高。
8.生物學上的種子、生產上的種子:
生物學上的種子,是指一個成熟的受精胚珠。
生產上的種子,泛指用於播種和繁殖的材料。
9.種子萌發3階段、3條件:
種子萌發是指種子重新恢復活動、生長,從而使種皮破裂、幼苗出現。又稱種子發芽。
種子萌發過程的3個階段:
{ ①吸脹。是指種子吸收水分達到飽和,貯存物質如澱粉、蛋白質和脂肪通過酶的活動,分別水解為可溶性糖、胺基酸、甘油和脂肪酸等物質的過程。
{ ②萌動。是指胚的生長過程。胚的生長最早是胚根,當胚根生長突破種皮時,萌動過程結束。
{ ③發芽。在這一階段,胚繼續生長,直到幼芽或子葉露出。
3條件:足夠的水分,適宜的溫度、充足的氧氣。
10.自花授粉、異化授粉:
自花授粉:成熟的花粉粒傳到同一朵花的雌蕊柱頭上的過程。
自花授粉作物如稻、麥、大豆、豌豆、花生等
異花授粉:一朵花的花粉粒傳到另一朵花的柱頭上的過程。
異花授粉作物如玉米、向日葵、蘋果、梨、瓜類、白菜型油菜等。
從生物學意義上講,異花授粉比自花授粉優越,是一種進化的方式
11.生物產量、經濟產量、經濟係數(收穫指數)
生物產量
n 生物產量是指作物在生長發育過程中所積累的乾物質總量,包括根、 莖、葉、花、果實和種子的乾物質量。組成作物身體的全部物質中,有機物質佔總乾物重的90~95%,其餘為礦物質。生物產量是作物產量形成的基礎。
經濟產量
n 經濟產量是指栽培目的所需要的有經濟價值的主產品的數量。
n 栽培目的不同,不同作物形成經濟產量的器官也不同。例如,禾穀類作物、豆類作物、油料作物的經濟產量是籽粒的產量,薯類作物的經濟產量是塊根或塊莖的產量,棉花的經濟產量是種子纖維的產量,甘蔗的經濟產量是工藝成熟期的蔗莖的產量等。
經濟係數也稱收穫指數,是作物經濟產量與生物產量之比值。即
12.產量的構成因素:
作物產量是指單位面積上作物群體的產量,可分為幾個構成因素
n 禾穀類:畝穗數、穗粒數、粒重
n 豆類:畝株數、株莢數、莢粒數、粒重
n 薯類:畝株數、株薯塊數、單薯重
n 棉花:畝株數、株鈴數、單鈴籽棉重、衣分
n 綠肥作物:畝株數、單株鮮重
產量形成
n 生物產量=光合強度×光合面積×光合時間-消耗(呼吸、脫落等)
13.主要的品質類型:食物品質、營養品質、工藝品類、加工品質。
14.作物的生活因子:
光、溫度(熱量)、水分、養分和空氣是作物生命活動不可缺少的,稱為作物的生活因子,是農業生產的基本條件
15.溫度三基點:最低、最適、最高溫度。
16.水分的生理生態作用:
n 細胞原生質的重要組成部分
n 代謝過程的重要物質
n 各種生理生化反應和運輸物質的介質
n 使作物保持固有姿態
n 生態作用:調節體溫、灌水護秧、改善田間小氣候、調節養分供應等
17.基本耕作類型:翻耕、旋耕、深松。
18.鋤頭有三寶:一水二火三除草。
19.播種量的計算:
①播種量:
②播種深度
③植種方法:一般有撒播、條播、穴播和精量播種。
20.育苗移栽的意義:
意義:培育壯苗、節約種子、保證密度、延長生長期、解決季節矛盾
21.按肥料的性質、施用時期分類:
n 施肥原則:用養結合、需要、經濟
肥料的性質:有機肥料、無機肥料、微生物肥料(菌肥)
施用時期:基肥(底肥)、種肥、追肥
22.節水灌溉的方法:微灌、噴灌、滲灌。
23.雜草的定義、特點、防除方法:
定義:農田中非有意識栽培的植物。害大於益的植物
特點:結實多、落粒性強;傳播方式多;種子壽命長;發芽出苗期不一致;適應性強、可塑性強、抗逆性強
防除方法:植物檢疫、農業防除、生物防除、化學防除。
24.地膜覆蓋的作用:增溫、保墒、保土、改善土壤養分、反光。
25.化控技術、生長調節劑的種類:
化控技術:運用植物生長調節劑促進或控制作物生化代謝、生理功能和生育過程的技術。
生長調節劑的種類:植物激素及其類似物;植物生長延緩劑;植物生長抑制劑;其他調節劑。
應用:
打破休眠,促進發芽;增櫱促根,培育壯苗;
促進灌漿,提高粒重;控制徒長,降高防倒;
防落花果,促進結實;加速衰老,促進成熟。
26.收穫方法、貯藏條件:
收穫方法:刈割法、摘取法、掘取法
貯藏條件:穀類作物:安全貯藏含水量13%以下;相對溼度65%、溫度15℃
薯類作物:甘薯貯藏溫度10-14℃,相對溼度80-90%;馬鈴薯1-5℃,85-95%
其他作物:油料作物(花生、油菜、大豆)含水量9-10%以下;蔬菜種子含水量在7-10%以下
27.種植制度:一個地區(或生產單位)的作物組成、配置、熟制與種植方式的總稱
28,作物的布局概念、影響因素、步驟
概念:指一個地區或生產單位的作物結構(作物種類、面積和比例)與配置的總稱。實際上就是安排作物種植的種類、面積、比例和配置地點的一種作物生產部署。因此,作物布局是解決種什麼、種多少和種在哪裡的問題。
影響因素:社會需求是作物布局的前提
生態適應性是作物布局的基礎
經濟效益和科技因素是作物布局的重要條件
步驟: 明確對產品的需求
查明作物生產的環境條件
選擇適宜的作物種類和品種
作物配置的確定
可行性鑑定和生產資料的確保
29.複種、複種指數、複種方式、應用條件
複種:指一年內同一塊地上接連種植(收穫)二季或二季以上作物的種植方式
複種指數:
複種方式:直播、套作、再生、移栽複種
應用條件:熱量條件(前提)、水分條件(關鍵)、肥力條件(基礎)、勞畜力機械條件(保證)、經濟效應
30.間混套作概念、技術原理
概念:單作:指同一塊土地上種植一種作物的種植方式,
間作:指在同一塊土地上分行或分帶相間種植,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生長季節相近的作物的種植方式。
混作:指在同一塊土地上混合種植,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生長季節相近的作物的種植方式
套作:指在同一土地上前季作物生長後期的株行間播種或移栽後季作物的種植方式
技術原理:選擇適宜的作物和品種搭配(作物品種巧搭配)大同小異,對應互補
確定合理的田間結構和密度(田間結構巧安排
31.「擠中間,空兩邊」「高要窄,矮要寬」。
「擠中間,空兩邊」:以縮小高位作物的窄行距和株距(或較寬播幅)保證要求的密度,以發揮密度的增產效應;用大行距創造良好的通風透光條件,充分發揮高位作物的邊行優勢,並減少矮位作物的邊行劣勢。
「高要窄,矮要寬」:間作作物的行數,要根據計劃作物產量和邊際效應來確定,一般高位作物不可多於而矮位作物不可少於邊際效應所影響行數的二倍。即:一般處於高層的作物的幅寬應儘量窄些,以發揮邊行優勢;而處於低層作物,應適當寬些,以減輕邊行劣勢。
32.輪作、連作
輪作:指在同一塊地上,在一定年限內,有順序地輪換種植不同作物的種植方式。如一年一熟條件下的大豆→小麥→玉米三年輪作。
連作:指在同一塊地上連年種植相同作物的種植方式。
33.輪作作用:
1. 輪作有利於減輕農作物病蟲草害
2. 協調不同茬口土壤營養、水分供應
(1)從吸收養分的種類、數量和比例來看
(2)從作物對營養元素的利用能力來看
(3)從需要水分的數量、時期和能力來看
(4)從作物對營養元素的吸收範圍來看
3. 改善土壤中物理、化學、生物學性狀,調節土壤肥力
(1)豆科作物在輪作中可以改善N素營養
(2)輪作可以調節土壤有機質狀況
(3)輪作可以改善土壤物理性狀況
(4)可以改善土壤的化學性狀(避免不利因素的產生)
(5)輪作能改善土壤中的生物學性狀
4. 合理利用農業資源,經濟有效地提高作物產量
34.連作的危害:
1.營養物質的偏耗
2.有毒物質的積累
3.物理性狀的惡化
4.不利生物因素的累積
35.忌連作作物:
1.以茄科的馬鈴薯、菸草、番茄,胡蘆科的西瓜及亞麻、甜菜等為典型代表
2.以禾本科的陸稻,豆科的豌豆、大豆、蠶豆、菜豆,麻類的大麻、黃麻,菊科的向日葵,茄科的辣椒等作物為代表
36.連作作用:
(一)連作應用的必要性
1.社會需要決定連作
2.資源利用決定連作
3.經濟效益決定連作
4.作物結構決定連作
(二)連作應用的可能性
1.作物耐連作特性允許連作
2.新技術推廣應用允許連作
第四章
1.系統的特徵:
¨ 整體性:系統具有其組成部分所沒有的功能。1+1>2
¨ 關聯性:系統組成部分之間以及系統與其環境之間相互聯繫、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系統的關聯性決定了系統的整體性。
¨ 動態性:從時間角度來觀測系統時,系統每時每刻都在變化和運動,一方面系統結構隨時間在變化,這是系統動態性的內在原因;另一方面,系統開放性和其環境有物質、能量和信息交換,這是動態性的外部條件。真正的靜態系統在客觀世界中是不存在的,而動態系統是絕對的。
¨ 有序性:系統的關聯性在空間上所表現出來的層次結構,以及動態性在時間上所表現出來的演化方向,使得系統具有在空間、時間和功能上的有序性質。越有序的系統,其組織化的程度越高。一個實際系統,從產生、發展到消亡,就是從無序到有序再到無序的演化過程。
¨ 預決性:系統的有序性使得系統自動導向它的終極狀態,即「目的類」或「目的環」。
2.農業系統結構:管理子結構、科教子結構、生產子結構
3農業產後子系統對農業發展的作用:
流通:互通有無
增值:產品加工
調節:促進生產,引導需求
競爭:優勝劣汰
第五章
1.農牧結合原理、農牧結合
農牧結合原理:就是指農業發展過程中植物業與動物業之間存在的相互依賴、相互融合、相互促進的必然聯繫。
農牧結合的機理:更好的滿足社會多種需求;
顯著提高經濟收益;
變廢為寶,生態效益好
2.三元結構:糧、飼、經
3農牧結合的途徑:廄肥途徑;
畜力途徑;
經濟途徑
4.三效制約原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及特點
三效制約原理:自農產品交換產生以來,農業系統中存在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生態效益間對立統一的作用原理。
經濟效益:是以經濟收益為指標對農業資源開發利用方式的現時生產效果評價,它決定農業經營實體和農業體系的經濟地位、生命力和競爭力,是顯性存在的內容。
特點:與科學技術進步息息相關性
具有短期性和微觀性
與生產經營者切身利益相關
社會效益:指從國家或者相對獨立的社會集團的整體利益出發,對農業資源開發利用方向、技術發展方向、生產效果的評價
特點:自身具有空間的延續性即全局性;
具有時間的延續性即階段性;
實現社會效益所進行的投入其價值難以計量
生態效益:是以生態環境健康為標準對農業資源開發利用和技術發展方式、方向在相當長發展時段內效果的評價。它是系統性的安全指數,是一種隱性或者半隱性的客觀存在
特點:正向收益代價大,所謂「生態破壞容易恢復難」;
累積影響久遠,生態問題關係到千年萬載的前途;
周期長,容易被忽視。
第八章
1.生物技術概念:以生命科學為基礎,利用生物體系和工程原理生產生物製品和創新新物種的綜合性科學技術
2.生物技術內容:基因工程、細胞工程、發酵工程、酶工程
3.遺傳工程的優越性:容易打破物種與物種之間的界限;
可以根據人們的意願,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遺傳特性,創造出新的生物類型;
由於是直接操縱毫無保護的遺傳物質(基因),所以改變生物遺傳性的速度可以大大加快
4.信息技術及分類:
(1)遙測技術:對信息的傳感、採集技術
(2)通信技術:傳遞信息的技術
(3)計算機技術:處理、存儲信息的技術
(4)控制技術:使用和反饋信息的技術
5.遙感技術的特點: 無損性、宏觀性、海量動態信息、廉價優勢
6.GPS的組成:空間部分、地面監控系統、用戶設備
7.「3S」技術:由GIS、RS和GPS集合而成的綜合信息技術
8.核技術:放射性同位素與射線技術
特點:與其他學科相互滲透,形成一些邊緣學科,如放射生物學、輻射化學、核醫學、核農學等;核技術投資少、見效快、收益大、應用廣泛
核技術在農業上的應用主要有2大方面:核輻射的應用和同位素示蹤技術的應用
核輻射在農業上的應用:
由原子核裡放射出來的各種射線稱為核輻射
植物輻射育種:利用各種射線(x射線、r射線、中子等)照射作物的種子、花粉、植株、枝條等,誘發生物體的遺傳突變或遺傳基因重新組合
低劑量輻射刺激增產:在蠶業和水產方面應用較多
輻射昆蟲不育防治害蟲
食品輻射保藏
9.示蹤技術的優點:
(1)揭示一些常規方法無法解決或研究不清的複雜問題;
(2)可以分辨原有物質與實驗中新加入的物質;
(3)靈敏度高;
(4)操作簡單,解析度高;
(5)可以進行活體測量而不破壞樣品
10.化學調控技術:指應用植物生長調節劑等化學物質調節作物生長發育的技術
特點:通過化學合成物質處理,影響植物內源激素系統,促進或抑制作物的生長發育過程。
補;
節令:
春雨驚春清谷天;(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
夏滿芒夏暑相連;(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
秋處露秋寒霜降;(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1公頃=15畝=10000平方米
1畝≈667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