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生態的可持續發展

2020-11-28 騰訊網

雩山有機原生態村落

為什麼我們雩山要進行可持續發展有機生態農業?因為如果還在使用不可持續的化學培育法,終有一天,雜草會誕生出抗藥性,昆蟲也會產生抗藥性。到那個時候該怎麼辦?蟲害會大面積擴散,吃光所有作物,雜草野蠻生長吸光所有養分,農作物受到衝擊產量急降。有人會說:「那我們生產更高效的藥物去除草,殺蟲啊」。沒有錯,那麼我們是在和雜草和害蟲比誰的生命力更強,誰會先被這藥物給滅絕嗎?可能有點過頭了,但是更高效的藥肯定會更具有毒性。這個雖然是一個假設,但是千萬年的演化告訴我們,生物進化是為了生存,如果人們再使用藥物去滅絕昆蟲,那麼絕對會有抗藥性昆蟲出現,或者生態鏈崩塌。

綠色有機

那麼什麼是可持續發展的有機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有機生態農業說起來真的很簡單,就是可以長久發展的綠色健康農業。但是做起來真的不簡單,我們雩山經過深入探索發現,可持續發展的有機生態農業,首先得有勞動力去幫助我們管理農田,其次是田地的土壤肥力,再然後就是病蟲害,以及天災。勞動力來說,我們雩山人都喜好大自然,所以我們貧困的人口很多,我們也慶幸我們沒有被工業化汙染。我們的雩山農民伯伯都是肯吃苦耐勞的,做任何事都絲毫不馬虎,勤奮的標籤是千年刻印下來的。

雩山農民

「子男雙封爵,文武兩狀元,宰相代天子,師保七八名。一門十進士,兩朝四尚書。進士三十二,知縣四十多,五進登科,秀才若繁星。」這是形容雩山腳下的千年古村的一句話,能吃得起古代讀書的苦,就可以見得我們雩山人的品質。有著這樣吃苦耐勞,一絲不苟管理農田的農民伯伯,我們的可持續發展才有了屬於它的推動力。

如果您認為有機就是不打農藥不使用化肥,那麼我告訴您,那是為了有機而做有機農業,我稱之為偽有機。那樣的有機農業是不可靠的,為了有機去做有機,那麼我有理由懷疑為了有機帶來的利益,他們可以欺騙用戶。我們雩山是因為生態,才做有機,我們想要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想要我們的農民過上安居樂業的生活,為了我們祖國的大地不再被農藥化肥汙染。而有機農業,是我們保護環境大自然的饋贈,我們需要有經濟能力才能保護我們美麗的雩山,僅僅靠說話的一張嘴我們保護不了我們秀麗的江西雩山。

如果我們不去發展有機農業,可能在不遠的將來工業入住,我們美麗的河流變得烏黑,草木枯死,青山化為荒山。那麼,到那個時候想要再做些什麼已經是心有餘而力不足,這是我們雩山人民不願發生的,也是我們我們雩山要堅持發展有機生態農業矢志不渝的初心。其實土壤肥力不足,是因為不了解自然生態的循環,葉生花,花生果。其實是一個循環,葉子落地,供養了植物生成了花,花兒凋謝了落地供養生成了果,這個就是生態循環。嚴格遵循這個循環,那麼土壤肥力不足也只是缺失了極其小的一部分,這部分再從我們農民伯伯的有機肥補充就完全足夠了。

一個是生態循環,另一個是生態平衡,都是最基礎的生物學。生態平衡就是在一個完整的生物體系中,如果沒有人為的破壞,那麼它就是平衡的。不會出現蟲子吃完莊稼,也不會出現的沒有蟲子的極端。有蟲子,鳥、青蛙才有生存的基礎,一個平衡的生態之下,蟲子吃掉的是我們收穫的百分之一。但是,很多人拒絕買有蟲子吃的農作物,不知道從何而來的一個概念灌輸,蟲子是很可怕的東西,有蟲子的作物不能吃。其實不然,科學證明昆蟲是營養價值非常高的食物,前提是你得克服心理障礙,所以說昆蟲並不是不能吃,反而農藥那是絕對不能吃的。您想像一下用農藥培育的農作物其實就是用農藥泡水喝,喝多了不生病那才是真的不符合常理。雜草,是我們很困擾的一個東西,但是如果有農民伯伯的照料我們是不必擔心的,除過的草放在作物根部既能保溼,也能把分解的雜草養分供給植物吸收。

這就是為什麼說我們雩山發展的生態農業是可持續發展的農業!是的,可持續發展的農業實行起來確實很難很難,但是我們雩山有不得不迎難而上的理由,我們也相信我們能克服困難取得成功。為什麼我相信我們能夠成功?因為我們懷著一顆感恩天地的心。我們有從古到今積累的文化底蘊,以及我們的雩山精神。

相關焦點

  • 「有機」金典:一盒「可持續」的牛奶
    作為「可持續」牛奶的代表,金典深知優質的產品源於綠色生態的原產地體系,而綠色生態的牧場,對於可持續發展的意義更加重大。因此,近十年來,金典持續加強全產業鏈布局,建設專屬有機牧場。對牧場土壤、水源進行淨化,多方位保證原料環節的供應品質,將專屬有機牧場打造成綠色生態大本營。位於黃金奶源帶的金典專屬有機牧場,外圍布控緩衝帶,保證牧場遠離汙染;土壤經三年淨化天然肥沃,牧草全程杜絕化肥和農藥,健康有機。
  • 溼地: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生態屏障
    在自然生態系統中,溼地是介於陸生生態系統和水生生態系統之間的過渡性地帶,是滋養世間萬物重要的生態系統和生態空間,是人類可持續發展不可或缺的「小」家,更是全球多樣性物種的「大」家。據記載,全球超過40%的物種都依賴溼地繁衍生息,是當之無愧的「生命搖籃」。
  • 錢易院士:生態文明建設與可持續發展
    第一部分討論可持續發展的由來和它的意義;第二部分討論生態文明建設的內涵和實施途徑;最後回到國情這個問題上,來看一看關於推行生態文明建設,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實現美麗的中國夢,中國做了什麼,中國還需要做什麼。  可持續發展的由來和意義  我們先看看第一個問題,可持續發展的由來和意義。
  • 面料課堂|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纖維——聚乳酸纖維
    聚乳酸纖維是一種原料可種植、易種植,廢棄物在自然界中可自然降解的合成纖維。它在土壤或海水中經微生物作用可分解為二氧化碳和水,燃燒時,不會散發毒氣,不會造成汙染,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纖維。其織物面料手感、懸垂性好,抗紫外線,具有較低的可燃性和優良的加工性能。
  • 盤點2020年極具吸引力的可持續發展材料
    伴隨著全球工業化進程,各類材料的大量製造和使用對地球資源的消耗不斷加劇,材料的可持續發展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科學家和政策制定者的重視,先後啟動了多項材料可持續發展的研究計劃。本文通過總結Real Homes網站的Anna編輯、Adesignertheart網站的Martina編輯和Levantex網站的觀點,盤點了在2020年比較具有吸引力的可持續發展材料。
  • 新疆生地所定量評價中亞地區生態安全及可持續發展潛力
    中亞地區生態環境脆弱,且位於歐亞大陸及「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核心區域,定量評價中亞地區的生態安全,不僅有利於中亞國家的可持續發展,也為其合作國家提供良好的發展保障。2020年之後,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將由生態盈餘轉為生態赤字。中亞各國生態壓力進一步加大,尤其以土庫曼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的生態安全問題最為嚴重。  該研究首次採用優化的生態足跡模型定量評估了中亞地區的生態安全,研究結果可為中亞地區生態安全與可持續發展潛力評估提供理論基礎和戰略指導,也為其他乾旱區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了科學借鑑。
  • 【中國科學報】區域汙染的生態風險與可持續發展對策研究團隊:辨識...
    6年前,一篇題為《將「冷」變「熱」就是創新》的文章發表於《中國科學報》,文章的主角是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呂永龍,記者至今仍記得他當年的一句話:「我就想好好地做科研。」  如今,呂永龍已兌現他當年的諾言,其區域汙染的生態效應與可持續發展的研究工作,取得多項開拓性成果。「要麼不做,要做我們就做得最好。」日前,再次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的呂永龍如是說。
  • 發展綠色有機農業 加大優質農產供給
    他說,當前質量興農、品牌強農已成為一種發展趨勢和潮流,但實現綠色有機產業可持續發展,也面臨著不少問題和挑戰。綠色發展人人有責,貴在堅持,成在堅持。近年來,南平市和武夷山市認真踐行習近平總書記「兩山」理論,依託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範區建設,有機農業和有機茶產業得到了很好的發展,取得了明顯成效。
  • 環境倫理觀—可持續發展的基石
    人類即能開發利用大自然,就應當設法保護、治理大自然,與自然界和諧發展,共同繁榮,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可持續發展理論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可持續發展觀念的產生是人類認識史上的又一次重大飛躍,它標誌著人類對客觀事物的認識走上了一個新的階段。人類必須重新認識自然的價值和其存在的意義,不再以人的需要取向為判別各種事物價值和效用的依據,而應以整個自然生態環境的需要為判別依據。
  • 環境倫理觀——可持續發展的基石
    任何事物的生存和發展都離不開環境,科學技術發展到了今天,人類與其生存發展環境的關係越來越密切,因此,對環境問題的研究也引起了各學科的關注。 「工業文明」給人類帶來了現代化的生活方式,但也造成了各種各樣的環境問題,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在這種情況下,人類不得不進行反思,總結經驗教訓,尋找新的出路。
  • 生態足跡如何幫助中國創建可持續發展社會(圖)
    國合會2007年年會現場   中國網記者前方報導:今日(11月28日),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簡稱國合會)2007年會在北京長城飯店隆重舉行。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兼國合會主席曾培炎、國合會副主席中國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副主任解振華、國合會副主席特普費爾先生和布倫德先生、聯合國副秘書長環境署執行主任施泰納先生、國合會秘書長祝光耀,以及有關國家和國際機構的代表、駐華使節的代表等出席了會議,共同就《創新與環境友好型社會》這一主題展開討論。世界自然基金會的總幹事裡皮在會上作了發言。
  • 發展有機究竟是為了什麼?
    我國發展有機農業,很大的原因是因為愈漸突出及嚴重的食品安全問題。這就是導致很多人認為,我國發展有機農業就是單純為了保護消費者的健康。然而國際上的其他國家發展有機農業的初衷跟我們是有很大差異的,一些國家在食品安全問題並不突出的情況下,仍有很多人青睞有機食品。
  • 科學網—「虻寶寶」昆蟲農場緩解可持續發展壓力
    可持續發展「壓力山大」 數據顯示,當前,我國餐廚垃圾產生量已突破每年6500萬噸,且每年增速在10%以上;中國畜禽糞便在2030年將達到37.4億噸,很可能達到工業固廢的2倍之多。 張志劍指出,如果不及時處理與處置,上述有機廢棄物極易引發土壤與水體汙染,在自然腐敗過程中,還會導致惡臭、溫室氣體以及病源微生物等二次汙染。
  • 細說德國環保時尚品牌LangerChen的可持續發展歷程
    2020年的全球疫情讓全世界再次把目光投向環境與生態。長久以來,時尚產業的快速發展給地球帶來的衝擊比想像中大得多。消費者在時尚品牌的過度營銷和生產中產生了大量的過度購買、過度消費,最終成為整個行業的過度浪費。在全球危機之下,時尚行業幾乎陷入停滯狀態,時尚產業因長期以來的過度生產所造成的大量庫存積壓和浪費等問題顯得愈發嚴峻。
  • 【產業探究】我們為什麼要大規模發展有機農業?
    ,亟需要通過發展健康的農業模式來拯救我們日趨嚴重的生態環境。 有人曾說,相較於現今吃肉的飲食模式,若世人全部吃素,將能減少87%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若世人全部實行有機純素的飲食,則能減少94%的溫室氣體。 因此,大規模發展有機農業是為了拯救我們日益遭受到破壞的生態環境,只有當生態環境恢復之後,人類才能繼續受益於原始健康的生態環境,更好地生活在地球上。
  • 歐舒丹品牌承諾 保護生物多樣性 實現人與自然可持續發展
    品牌創始人Olivier Baussan奧利維埃·博桑先生,發現植物的活性成分與其生產的環境、採集的過程有著很大的關係,於是提出了承諾保護大自然與可持續發展的計劃。品牌先後建立了「薰衣草關愛項目」,「甜扁桃樹保育計劃」及「臘菊有機種植計劃」,並承諾到2025年,保護1000多種當地植物,持續為維護南法地中海區域生態環境做出貢獻。
  • AM:澱粉樣原纖維氣凝膠,用於可持續去除水中的有機汙染物
    有機汙染物對水體的汙染是影響人類健康和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的重大風險。有機汙染物在土壤中具有持久性、流動性、環境累積性,會造成嚴重的環境問題。在有機汙染物中,農藥、酚類化合物和藥物被認為是新出現的令人擔憂的汙染物。
  • 「耕育足跡」大足跡促進三生產業可持續發展
    「耕育足跡」是為全人類持續提供資源或廢棄物處理能力、以及提供生存、生產、健康生命等新三生的生活空間面積。在保證一定生活質量和承載人口數量條件下,需要的可供人類使用的資源及再生資源,並能夠安全處理廢棄物的生態系統,空間面積。
  • 「專家視角」從問題到解決方案:土壤與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
    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建立在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MDGs)所取得的成就之上,適用於所有國家,包含經濟增長、社會包容和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三個維度,致力於進一步消除一切形式的貧困。其中 13 項目標直接或間接與土壤有關,土壤生態系統服務勢必為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提供關鍵保障。
  • 堅守有機生態之路,安溪鐵觀音滬上綻光芒
    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和中國茶葉學會青工委秘書長許勇泉,分別對安溪鐵觀音的綠水青山引領全縣生態有機發展的政策、有機茶帶動安溪鐵觀音走出去為導向、安溪鐵觀音有機深加工以及有機鐵觀音與常規茶的內含物質研究等做了精彩的交流與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