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生地所定量評價中亞地區生態安全及可持續發展潛力

2021-01-15 中國科學院
新疆生地所定量評價中亞地區生態安全及可持續發展潛力

2019-08-06 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語音播報

  生態安全作為可持續發展重要的評價體系,其研究的意義在於防止生態環境進一步惡化及自然資源的過渡消耗削弱生態和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中亞地區生態環境脆弱,且位於歐亞大陸及「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核心區域,定量評價中亞地區的生態安全,不僅有利於中亞國家的可持續發展,也為其合作國家提供良好的發展保障。

  為了更好地評價中亞地區的生態安全,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荒漠與綠洲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陳亞寧團隊基於傳統的生態足跡模型,結合能值理論,採用改進後的能值生態足跡模型定量研究了1992-2014年中亞地區的生態足跡及承載力變化,並對中亞地區生態安全及未來發展趨勢進行趨勢預測與評價。

  研究結果表明,中亞地區的人均生態足跡在1999年之後增長迅速。在中亞五國中,哈薩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的增長速率最大,年增長率分別為3.93%和2.77%。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的化石能源消費足跡對各國總生態足跡的貢獻最大,分別為38.34%、57.06%和46.52%。中亞各國的人均生態承載力呈下降趨勢,其中以土庫曼斯坦的下降幅度最大,年變化率為-1.93%。在研究時段內,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呈生態盈餘狀態,分別為11.18、2.21和2.04hm2/cap,但生態盈餘呈減少趨勢;土庫曼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呈生態赤字狀態,分別為-4.42和-7.57hm2/cap,生態赤字呈增加趨勢。2020年之後,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將由生態盈餘轉為生態赤字。中亞各國生態壓力進一步加大,尤其以土庫曼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的生態安全問題最為嚴重。

  該研究首次採用優化的生態足跡模型定量評估了中亞地區的生態安全,研究結果可為中亞地區生態安全與可持續發展潛力評估提供理論基礎和戰略指導,也為其他乾旱區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了科學借鑑。研究結果以Evaluation and analysis of ecological security in arid areas of Central Asia based on the emergy ecological footprint (EEF) model 為題發表在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上。

  文章連結


  生態安全作為可持續發展重要的評價體系,其研究的意義在於防止生態環境進一步惡化及自然資源的過渡消耗削弱生態和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中亞地區生態環境脆弱,且位於歐亞大陸及「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核心區域,定量評價中亞地區的生態安全,不僅有利於中亞國家的可持續發展,也為其合作國家提供良好的發展保障。
  為了更好地評價中亞地區的生態安全,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荒漠與綠洲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陳亞寧團隊基於傳統的生態足跡模型,結合能值理論,採用改進後的能值生態足跡模型定量研究了1992-2014年中亞地區的生態足跡及承載力變化,並對中亞地區生態安全及未來發展趨勢進行趨勢預測與評價。
  研究結果表明,中亞地區的人均生態足跡在1999年之後增長迅速。在中亞五國中,哈薩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的增長速率最大,年增長率分別為3.93%和2.77%。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的化石能源消費足跡對各國總生態足跡的貢獻最大,分別為38.34%、57.06%和46.52%。中亞各國的人均生態承載力呈下降趨勢,其中以土庫曼斯坦的下降幅度最大,年變化率為-1.93%。在研究時段內,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呈生態盈餘狀態,分別為11.18、2.21和2.04hm2/cap,但生態盈餘呈減少趨勢;土庫曼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呈生態赤字狀態,分別為-4.42和-7.57hm2/cap,生態赤字呈增加趨勢。2020年之後,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將由生態盈餘轉為生態赤字。中亞各國生態壓力進一步加大,尤其以土庫曼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的生態安全問題最為嚴重。
  該研究首次採用優化的生態足跡模型定量評估了中亞地區的生態安全,研究結果可為中亞地區生態安全與可持續發展潛力評估提供理論基礎和戰略指導,也為其他乾旱區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了科學借鑑。研究結果以Evaluation and analysis of ecological security in arid areas of Central Asia based on the emergy ecological footprint (EEF) model 為題發表在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上。
  文章連結
  

列印 責任編輯:葉瑞優

相關焦點

  • 中科院新疆生地所新疆自然博物館正式命名開館
    12月28日,新疆生態學、地理學、生物學最具規模、內容最豐富的自然科學博物館——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新疆自然博物館正式開館,這標誌著新疆自然科學領域一所嶄新的科普場館將面向公眾全面開放。該館是國內為數不多的、具有完整內陸荒漠乾旱區特色展示的科普場館,全面介紹了新疆自然地理、生態及生物學相關科學知識。新疆自然博物館共兩層,展廳面積2600㎡。
  • 中科院新疆生地所標本館數字標本年度下載量激增至50萬次
    天山網訊(記者劉傑報導)根據2017年中國數字植物標本館(CVH)網站排名數據,今年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標本館(XJBI)數字標本年度下載量累計518429次,是往年的5倍,首次進入全國數字標本館年度下載量前十位。
  • 中科院中亞生態與環境研究中心與哈薩克斯坦農業科學院
    中科院中亞生態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所長陳曦、哈薩克斯坦農科院院長、農業科學院院士卡裡耶夫、哈薩克斯坦農業部農業創新集團公司主席薩提包金分別代表雙方籤署合作協議。   根據合作協議,雙方將共同建立中哈生態與環境研究中心(中亞生態與環境研究中心分中心之一),共同開展氣候變化、農業、畜牧業、基因工程、土壤、土地高效利用、生態與環境等領域合作的科學研究和生產活動。
  • 「亞歐內陸荒漠生態系統對全球變化的響應特徵與區域生態安全」項目
    「亞歐內陸荒漠生態系統對全球變化的響應特徵與區域生態安全」項目2017年度總結會議召開 2017-12-26 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新疆生地所在中亞鹹海湖盆尺度下墊面變化研究中取得進展
    新疆生地所在中亞鹹海湖盆尺度下墊面變化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8-06-22 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 由於積累了巨厚的湖相或海相沉積物,在強物理風化作用下,乾裂破碎形成鬆散顆粒物質,受地帶性強風的頻繁侵蝕,極易形成裹挾大量鹽類物質的沙塵暴,每年有大量混合多種化學物質及農藥的鹽塵及細沙顆粒從乾涸湖床吹走,對鹹海區域的生態安全和周邊居民的生理健康構成巨大威脅。
  • 清華與中科院生態地理所合作推進光伏與鹹海生態修復結合
    」等三個專題進行學術交流和經驗分享,同時發布了「綠色鹹海國際科學倡議」,以期通過此次會議凝聚多邊力量,建立多國參與的科學研究和綠色創新技術應用合作機制,為中亞區域可持續發展,為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和人民福祉做出貢獻。
  • 中國相對貧困地區可持續發展問題典型研究與政策前瞻
    「欠發達地區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模式和政策研究」。在項目建議書中,樊傑團隊明確提出,欠發達地區是我國區域發展的一種重要類型區。我國欠發達地區分布範圍廣,在全國所佔的人口比重也比較高,通常又是具有全國意義的生態資源富集區,自然基礎與人類發展的矛盾衝突尖銳。因此,我國能否按期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有效實施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國策,欠發達地區的可持續發展狀態將起到關鍵的作用。
  • 新疆生地所在溫帶荒漠植被格局及氣候響應特徵研究中獲進展
    新疆生地所在溫帶荒漠植被格局及氣候響應特徵研究中獲進展 2016-03-30 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新疆生地所黨委組織召開學習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輔導報告會
    新疆生地所黨委組織召開學習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輔導報告會 2020-12-18 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新疆生地所召開黨委理論學習中心組擴大會議學習黨的十九屆五中...
    新疆生地所召開黨委理論學習中心組擴大會議學習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2020-12-16 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中亞地區水資源問題
    由於湖水乾涸,4萬~5萬平方千米乾涸的湖床產生的總量達100萬t的鹽塵已經或正在進入空氣中,持續影響中亞並向俄羅斯的奧倫堡、奧爾斯克、伏爾加格勒、薩拉託夫和南烏拉爾地區擴散。據科學考證,鹹海鹽塵在空氣中的擴散加快了帕米爾高原冰川消融的速度,同時還殃及位於歐洲的阿爾卑斯山脈。鹹海問題不僅困擾中亞地區,而且已經成為全球性的生態危機。
  • 新疆生地所在阿姆河三角洲地下水時空變化特徵及歸因研究中獲進展
    新疆生地所在阿姆河三角洲地下水時空變化特徵及歸因研究中獲進展 2020-11-20 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 自此,鹹海表面積萎縮約80%,水量下降90%,湖水鹽度迅速上升,對當地的生態環境造成較大影響。當阿姆河徑流不直接補給南鹹海後,南鹹海的水量平衡取決於地下水、降雨和水面蒸發,地下水在鹹海萎縮的過程中逐漸成為重要的補給來源。阿姆河三角洲地下水水位變化的定量檢測與歸因是該研究的重點。
  • 新疆生地所6位專家入選第五屆自治區專家顧問團成員
    新疆生地所6位專家入選第五屆自治區專家顧問團成員 2016-04-19 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新華網】新疆加快中亞造山帶成礦域「探礦」步伐
    為加速查明新疆礦產資源分布與儲量,早日建立中亞金屬礦床成礦模式和找礦模型,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啟動「造山帶大陸動力學與增生成礦作用」研究項目,確定7大找礦區域。據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地質成礦與礦產資源研究室主任周可法介紹,該項目前期投入資金1億元,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聯合北京大學、西北大學、南京大學、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的相關專家,運用「超低空飛行探測技術平臺」,在西準噶爾謝米斯臺礦帶和東天山覺羅塔格礦帶展開淺覆蓋區大面積快速探測試驗。
  • 牛文元等:2015世界可持續發展年度報告
    有鑑於此,本報告設計了一套人類可持續發展面臨威脅的定量評估體系,該評估體系從威脅空間範圍、時間尺度、應對難度三個維度對人類可持續發展面臨的威脅進行評價。其中,空間範圍分為全球尺度、洲際尺度和區域尺度三類。時間尺度分為長期(大於100年)、中期(50~100年)和短期(小於50年)三類。應對難度分為高(無解決方案)、中(有解決方案難實施)和低(有解決方案易實施)三類。
  • 東北地區有關水土資源配置、生態與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若干...
    為響應中央關于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決策,中國工程院從2004年4月啟動了「東北地區有關水土資源配置、生態與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若干戰略問題研究」的諮詢項目。東北地區過去的墾荒,實際上是佔用了林、草、溼地。目前的生態與環境狀況,已到了臨界狀態。根據當前的現實情況,建議從現在起立即「剎車」,不再繼續擴大耕地。要使東北的廣大幹部和群眾都明確認識到保護和改善現有林、草、溼地的重要性,決不可自毀長城。 (二)開發農業的巨大潛力,建設我國最大的農產品基地 即使耕地總量不再增加,東北地區仍有巨大的農業振興潛力。
  • 新疆生地所在塔裡木盆地斷流河區綠洲地下水演變及歸因研究中獲進展
    新疆生地所在塔裡木盆地斷流河區綠洲地下水演變及歸因研究中獲進展 2020-10-22 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 ,伴隨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強度不斷增加,塔裡木盆地河道斷流嚴重,地下水位持續下降給區域水資源和生態安全帶來嚴峻挑戰。
  • 蓬佩奧將同中亞國家討論新疆問題 耿爽:不得人心 註定失敗
    有記者提問,美國國務院宣布,國務卿蓬佩奧將於下月初訪問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等國,並赴塔什幹出席「中亞五國+美國」(C5+1)外長會唔。美國務院官員稱,蓬佩奧將在雙邊會談和「C5+1」會議中討論新疆問題,美方沒有看到新疆局勢出現任何明顯改善。中方對此有何評論?耿爽表示,中國和中亞國家是友好鄰邦和戰略夥伴,雙方唇齒相依、安危與共。
  • 中亞黃皮書:中亞國家發展報告(2016)
    2015年,國際與地區政治經濟形勢繼續發生深刻變化,發生了許多影響深遠的重大事件,如烏克蘭危機、西方國家對俄羅斯進行嚴厲經濟制裁、原油和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下降、俄羅斯和中亞國家本幣幣值貶值、「伊斯蘭國」極端組織出現,等等。新的地緣政治和經濟格局正在形成。中亞地區政治、經濟、安全和國際關係形勢變得更加複雜,威脅和挑戰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