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倫理觀——可持續發展的基石

2021-01-09 光明網

環境和環境問題,已成為當今世界最熱門的話題。任何事物的生存和發展都離不開環境,科學技術發展到了今天,人類與其生存發展環境的關係越來越密切,因此,對環境問題的研究也引起了各學科的關注。

「工業文明」給人類帶來了現代化的生活方式,但也造成了各種各樣的環境問題,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在這種情況下,人類不得不進行反思,總結經驗教訓,尋找新的出路。上世紀40年代英國環境學家A.萊奧伯在《大地倫理學》一書中提出了要重新確定人在自然中的位置,指出人類應自覺地把自己當作大自然中平等的成員。1972年6月,聯合國第一次人類環境會議上發表了《人類環境宣言》,確定6月5日為「世界環境日」,強調了保護和改善人類環境的重要性。人類即能開發利用大自然,就應當設法保護、治理大自然,與自然界和諧發展,共同繁榮,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可持續發展理論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可持續發展觀念的產生是人類認識史上的又一次重大飛躍,它標誌著人類對客觀事物的認識走上了一個新的階段。人類必須重新認識自然的價值和其存在的意義,不再以人的需要取向為判別各種事物價值和效用的依據,而應以整個自然生態環境的需要為判別依據。這就進一步要求人們在思想道德層面上進行變革。

隨著工業化帶來的環境問題的出現和逐漸加重,關於環境倫理問題的研究也逐漸引起學者的關注。傳統的倫理道德是用以調整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相互關係的,但環境倫理學的產生,將倫理道德的視野擴展到了自然,是對傳統倫理道德的補充和升華。傳統倫理道德只注意到了人對社會的依賴,而環境倫理則考慮到了人對自然的依賴,是對人類生存的社會性和對自然的依賴性的雙重關照。實現可持續發展,不僅需要制度、政策上的改變,需要法律的約束,而更重要、更深入持久的是要運用環境道德的約束力,依靠紮根於人們內心的信念,運用環境道德的規範和原則來調節人們的行為,以人類發自於內心的自覺行為來保證人與環境的協調發展。

環境倫理學對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及社會與自然之間三層關係的認識和研究不是孤立進行的,而是把它們作為一個整體或系統進行認識和研究的,最終著眼於三者的有機綜合。環境倫理學既要研究人類個體行為與自然環境之間的倫理關係,又要研究人類個體行為與外化了的人類群體——社會環境之間的倫理關係,同時還要研究社會環境與自然環境之間的倫理關係。一般來說,人類個體的生存利益和社會利益在宏觀上應該是一致的,但在微觀具體行動上往往存在矛盾,因此而產生了人類個體為了一己私利而採取的不道德行為。協調這種道德關係,正是環境倫理學研究的內容之一。自然環境作為構成環境倫理道德的一方,它的內部運動規律服從於更加宏觀的宇宙演化規律。在人類尚未完全認識和掌握這個規律之前,自然對人類作用於自己的種種不道德行為的報復往往是表現為盲目和隨機的。在未能自覺到這種盲目隨機行為之前,人們主要是從調控人類個體和群體對自然環境的道德行為著手,以獲得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共存,這是環境倫理學研究的又一方面。環境倫理學既要研究作為道德行為主體的環境、環境道德觀念、環境道德情感、環境道德信念、環境道德原則、環境道德規範等一系列人類主觀內省性的環境倫理問題,又要研究作為人類環境倫理是非標準的環境道德評價、環境道德教育及環境道德行為的計量值控制指標體系——環境政策、法規等。

可持續發展環境倫理學的建構是以促進人與人之間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使人在進行自己的行為時,會發自內心地自覺考慮和顧及自己的行為對他人、社會、後人和生態環境的影響,從而實現這幾者的和諧互惠共生。環境倫理觀的產生將倫理學的視野從人與人之間擴展到了人與自然之間,不僅豐富了倫理學的基本思想,而且擴大了人的責任範圍,為人類重新認識自身的價值和意義提供了一種全新的尺度。人的一舉一動被放到了人——社會——自然這一大的坐標系之中,使得人能夠逐漸對人與自然的關係進行多面整體的認識和把握,對人類行為可能給自然界造成的多種結果進行全面的認識和把握,以及對人類所應承擔的對自然的責任和義務的整體認識和把握,為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使人們有一種全新的環境道德觀,以此來約束人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協調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關係。

當前人們對環境倫理學概念及其理論體系的理解還有待進一步深化。環境倫理學雖然是一種全新的、多層次的倫理覺醒,但其建構還處於前期理論的探討和研究階段。當務之急是要加強環境倫理的啟蒙意識——環境意識的宣傳普及工作,認真研究如何將環境倫理思想逐步地融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與日常行為中去,使我們的環境倫理觀在一個新的高度上更加接近客觀世界的運行規律。

 

相關焦點

  • 環境倫理觀—可持續發展的基石
    光明日報6月9日消息 環境和環境問題,已成為當今世界最熱門的話題。任何事物的生存和發展都離不開環境,科學技術發展到了今天,人類與其生存發展環境的關係越來越密切,因此,對環境問題的研究也引起了各學科的關注。     「工業文明」給人類帶來了現代化的生活方式,但也造成了各種各樣的環境問題,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
  • 可持續發展需樹立正確環境倫理觀
    對人與自然之間的倫理關係和受人與自然關係影響的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關係的不同闡釋,形成了不同的環境倫理學派,基本上可歸為兩類——人類中心論和非人類中心論。其中,人類中心論包括強人類中心論與弱人類中心論;非人類中心論則包括動物解放論、動物權利論、生物中心論、大地倫理學、生態中心論、深層生態學等。
  • 鄭度院士在武漢分院談環境倫理與區域可持續發展
    鄭度作報告10月23日上午,著名地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學位委員會主任鄭度在中科院武漢分院作了題為「環境倫理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學術報告,來自湖北省環保廳相關部門職工、中科院院屬各單位的職工和研究生們參加了本次報告會,中國科學院武漢分院副院長蘇陽主持報告會。
  • 推進綠色科技創新 確立健康的生態倫理觀
    科技創新引發的非預期的生態環境風險和不確定性值得我們高度警惕。 早在1962年,雷切爾·卡森就在《寂靜的春天》中對人類使用農藥等科技創新成果帶來的生態環境問題提出警示,要求我們審慎思考「控制自然」和人類中心主義的生態倫理觀,以負責任的方式將科技創新導向對人類有益的發展軌道,形成人類和自然關係的合理協調。
  • 陳進:科學的自然倫理觀是生態文明的基礎
    這些思想在人類經濟發展的初期和工業化的早期雖然有其積極的意義,激勵了人類開發自然,創造物質財富,也推動了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經濟的快速發展,但其對於生態環境的累積影響也是十分嚴重的。將倫理觀應用於處理生態與環境保護的首推美國生態學家阿爾多·利奧波德(1887~1948),他提出:作為社會中的一員,應該有一種準則,限制包括對待環境破壞等方面的行為。
  • 培養環境倫理觀 南寧將環境教育納入中小學課程
    培養環境倫理觀 南寧將環境教育納入中小學課程     新桂網-當代生活報南寧1月14日訊(記者羅俠通訊員廖居衛)以後邕城各中小學的學生可以在課堂上自由地享受到環境教育了!
  • 李青鬆散文創作中的環境倫理觀 | 胡穎峰
    藉由對其環境倫理觀這種較結構化的認識,我們更容易了解其觀念中的洞見與不見。在此茲將李青松書寫的環境倫理觀簡要歸納論述如下:(一)超越人類中心論大多數生態文學創作都是從「否定」人類中心論開始建立他們的環境倫理觀,因為唯有不認同當前人們對待自然的態度,才有提出新倫理的動力。
  • 碳一化工——支撐未來能源和化工產業綠色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石
    從概念提出到目前的數十年裡,立足於碳一化學基礎研究之上的碳一化工技術得到了廣泛和深入的發展,並已形成了規模巨大的碳一化工產業。隨著碳一化學研究的深入發展和碳一化工技術的不斷進步,越來越多的碳一化工新技術已獲得工業應用,並創造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 朱耀洪:我國傳統生態倫理觀及其當代價值
    在研究和處理天人關係的過程中,我國古人提出了內涵豐富的生態倫理思想,形成了獨特的生態倫理觀,為我們今天進行生態倫理研究、搞好生態環境保護、實現人類永續發展提供了寶貴思想資源。 我國傳統生態倫理觀的核心內容 以「參贊化育」為主旨的儒家生態倫理觀。「參贊」,是指人對天地宇宙運行的參與、調節;「化育」,是指宇宙萬物的演化與發育。
  • 錢易院士:生態文明建設與可持續發展
    第一部分討論可持續發展的由來和它的意義;第二部分討論生態文明建設的內涵和實施途徑;最後回到國情這個問題上,來看一看關於推行生態文明建設,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實現美麗的中國夢,中國做了什麼,中國還需要做什麼。  可持續發展的由來和意義  我們先看看第一個問題,可持續發展的由來和意義。
  • 提升環境承載力 實現可持續發展
    7月29日,關於 《太原市城市總體規劃(2010—2020)》環境影響報告書的討論展開。「一流的報告書」、「全國重點城市規劃環評的典範」、「全國為數不多的優秀規劃環評報告書」……當日,參加報告會的環保部官員和專家這樣評價該報告書。通過後,我市成為繼深圳、南京等城市之後通過國家總體規劃環評的全國重點城市。
  • 寶馬集團被評為2020年道瓊可持續發展指數汽車行業領導者
    中新網11月30日電 日前,寶馬集團再次被評為2020年道瓊可持續發展指數[]汽車行業領導者。自1999年這項重要的可持續發展指數創立以來,寶馬集團是唯一一家始終位列前茅的汽車生產商。今年,該指數共有39家來自汽車行業的企業參與其中,寶馬集團在其三大評選領域(企業治理與業務、環境保護、社會責任)評分均有所提高。
  • 中國海洋環境深度報告:可持續發展面臨四大危機
    在經濟迅速增長、人口快速增加及城市化程度不斷加快而陸地資源日益枯竭的背景下,立足陸海統籌,科學開發海洋資源和保護海洋環境,是支撐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實現21世紀宏偉藍圖的必由之路。    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海洋事業發展,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五」「十一五」規劃綱要都對海洋資源開發和環境保護提出了要求。
  • ...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會議」|中國綠髮會分享《荒漠化公約》2020年...
    因此,重視土地退化、緩解荒漠化加速以及加強社會對荒漠化問題的重視等,這些都是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方面的工作重心。作為國內領先的致力於環境保護與綠色發展的社會組織,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以下簡稱「綠會」) 始終高度關注沙漠治理與沙產業發展。
  • 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及科學定義
    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出版《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將可持續發展定義為:「既能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後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它系統闡述了可持續發展的思想。1992年6月,聯合國在裡約熱內盧召開的「環境與發展大會」,通過了以可持續發展為核心的《裡約環境與發展宣言》、《21世紀議程》等文件。
  • 中非達成共識聯手推進野生動物保育與可持續發展
    中非野生動物保護顧問委員會是在非洲野生動物基金會和阿斯彭研究所共同協作而成立的個人對個人交流平臺,旨在推進非洲大陸的生態環境保護、可持續經濟發展及有效管治會議通過文化和經濟交流來支持中國和非洲政府對於保護野生動物及其生態環境作為非洲可持續發展的基石。對於許多來自中國參會委員來說,這次是他們第一次來到克魯格國家公園,其中就包括影星王寶強,他在討論中表示: 「我一直很喜歡大自然,也非常喜歡和非洲大象、犀牛和其它野生動物相處,我也非常高興能夠參加這次會議。
  • 歐萊雅:可持續發展新探索
    、環境保護部宣傳教育中心主任賈峰、歐萊雅中國執行長貝瀚青)7月3日, 歐萊雅中國2011可持續發展報告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正式發布,這是歐萊雅中國第二次發布可持續發展國別報告。歐萊雅為中國消費者提供更多優質、有效和安全的產品以滿足其對美的需求;公司堅持在環境、健康以及安全方面嚴格執行全球標準,持續推行降低溫室氣體排放、固體廢棄物和用水量計劃,努力實現2015年與2005年相比減少50%的目標;打造負責任的供應鏈,推動供應商與歐萊雅共同承擔社會責任;同時,在科學、教育、環境及弱勢群體方面持續關注與投入,積極發起社會責任項目推動社區發展。
  • 蔡守秋:中國環境法學的歷史機遇和時代使命
    我國環境法的發展從此迎來了一個嶄新的發展時期。通過對環境法發展進程的考察研究,楊朝霞博士在本書中提出,從環境法的代際發展來看,我國的環境法經歷了以環境保護觀為指導的「第一代環境法」,以可持續發展觀為指導的「第二代環境法」,現在正走向以生態文明觀為指導的「第三代環境法」。
  • 有機生態的可持續發展
    綠色有機 那麼什麼是可持續發展的有機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有機生態農業說起來真的很簡單,就是可以長久發展的綠色健康農業。但是做起來真的不簡單,我們雩山經過深入探索發現,可持續發展的有機生態農業,首先得有勞動力去幫助我們管理農田,其次是田地的土壤肥力,再然後就是病蟲害,以及天災。勞動力來說,我們雩山人都喜好大自然,所以我們貧困的人口很多,我們也慶幸我們沒有被工業化汙染。
  • 發展中國家環境倫理問題研究
    發展是時代的主題,也是時代的難題。目前,在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過程中遭遇到實踐層面和理論層面的嚴重障礙和制約。在實踐層面,可持續發展的矛盾主要是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當代人和後代人之間出現的價值清理和優先排序;在理論層面,可持續發展至少在認識論、方法論上受到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