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守秋:中國環境法學的歷史機遇和時代使命

2021-01-15 人民資訊

——《生態文明觀的法律表達》序

2012年11月召開的中共十八大,確立了「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目標和時代任務,要求「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2017年10月召開的中共十九大,不僅總結了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所取得的成績,並且就「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進行了專門部署。我國環境法的發展從此迎來了一個嶄新的發展時期。

通過對環境法發展進程的考察研究,楊朝霞博士在本書中提出,從環境法的代際發展來看,我國的環境法經歷了以環境保護觀為指導的「第一代環境法」,以可持續發展觀為指導的「第二代環境法」,現在正走向以生態文明觀為指導的「第三代環境法」。環境保護觀和可持續發展觀都是由西方國家首先提出而後我們追隨的,只有生態文明觀是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在充分吸收我國古代「天人合一」的生態思想和借鑑西方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基礎上,站在人類文明的高度,率先提出來的。按照朝霞的說法,我國極有可能引領全球「第三代環境法」的發展,正如我們有可能引領全球第四代工業革命一樣。這是中國環境法學的歷史機遇,無疑也是中國環境法學必須肩負的時代使命!

為了將生態文明的觀念和理論轉變為法律文本上的規範和制度,朝霞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大膽的探索。在本書的總論部分,朝霞首先探索性地分析和歸納了生態文明觀中的諸多「事理」。譬如,他認為生態文明觀是一個由生態文明歷史觀、生態文明倫理觀、生態文明福祉觀、生態文明產品觀、生態文明發展觀、生態文明治理觀、生態文明全球觀和生態文明法治觀等構成的理論體系。再如,他認為生態文明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精髓是綠色發展;基本立場是以人為本和環境正義;直接目標是環境良好、資源永續和生態健康,終極目標是生產發達、生活美好、生態平衡之「三生共贏」的高質量發展;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方式是空間的有序化、發展的生態化、生態的資本化、環保的經濟化和治理的體系化,主要法寶是良法善治,等等。這些論述較為清晰地闡釋了生態文明觀的科學內涵,也可以大致看出其區別乃至超越於環境保護觀、可持續發展觀之所在。

接下來,朝霞重點探討了對生態文明觀進行法律表達的基本原理。此部分是本書的重點和精髓所在,用了近9萬字的篇幅,可謂亮點紛呈。譬如,朝霞認為,從生態文明法理創新到生態文明法律表達,通常應當遵循一個「事實—事理—法理—法律」的邏輯路徑。特別是,本書提出要將生態文明觀的科學事理和政治話語,轉換或提煉為環境法理和法學話語,以實現從「事理」到「法理」的「驚心動魄的跳躍」。對這一觀點我持欣賞態度。當前,環境法學研究薄弱之處,正是不夠重視甚至忽略「從事實到事理」「從事理到法理」這兩大關鍵環節,習慣於從「經驗事實」直接到「法律規範」的「跨級跳」,以致某些人笑稱環境法為「最不講道理」的法,戲稱環境法學為「最沒有法味」之學。

實際上,「從事實到事理」,主要有一個科學原理的歸納和習得問題,應謹防出現書中所謂的「科盲」。「從事理到法理」,主要有一個法理的轉換和提煉問題,應謹防出現書中所謂的「法盲」。再如,朝霞首次提出,民法、憲法、行政法、刑法和訴訟法屬於「單一性基礎法」,環境法和經濟法等屬於「組合性領域法」的觀點。更有意義的是,他比照基色和混合色都是獨立色的原理,論證環境法也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頗具說服力。此外,他提出環境法理創新具有「具化」「改良」「革命」「整合」四大模式,法律生態化(特別是民法典的生態化)具有「留空間」「開岔口」「設界限」(明方向)「定基石」「立框架」「建房子」等六大層次,也頗有新意。

在本書的分論部分,朝霞重點分析了環境權、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政府環境問責、環境公益訴訟、環境立法70年等前沿問題,其中有不少精彩論述。譬如,在環境權議題上,他從主體資格、利益追求、正當性、行為自由、義務承擔者、可訴性等權利生成的基本要件出發,論證了環境權創設的正當性和可能性;根據權利客體的不同,論述了環境權與資源權、排汙權、自然保護地役權的區別和聯繫;在權利的地位上,他認為生態文明時代的標誌性權利為環境權,正如原始文明時代的標誌性權利為成員權,農業文明時代的標誌性權利為地權,工業文明時代的標誌性權利為智慧財產權(尤其是其中的專利權)一樣。再如,在環境公益訴訟議題上,他闡釋了環境權訴訟、自然資源損害賠償訴訟、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訴訟、環境檢察公益訴訟的區別和聯繫,並認為「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訴訟」在本質上屬於責令賠償生態環境損害之行政命令的司法執行訴訟,讀來耳目一新。

總體而言,本書敘事宏大且富有新意。朝霞試圖以「中國的生態文明發展道路、生態文明建設理論、生態文明體系邏輯」為立足點,按照「事實—事理—法理—法律」的邏輯,通過對生態文明觀的科學內涵,環境、資源、生態等基石範疇的區別和聯繫,利益平衡的基本原則,環境法的法律體系以及與相關部門法的關係,環境法制度創新的主要模式,環境專門法的體系化和傳統部門法的生態化等理論問題的探究,闡釋對生態文明觀進行法律表達的基本原理。此外,本書還對環境權和環境公益訴訟的理論基礎和制度設計問題,進行了可貴的專門探討。

鑑於「生態文明觀的法律表達」是一個跨越政策與法律、科學與法學、理論和實踐、事實和規範的極富挑戰性的宏大議題,我對朝霞的研究探索充滿期冀。當然,由於本書涉及的基礎理論問題眾多,加之作者對某些問題還未來得及展開充分論證,其中個別觀點能否經得起理論和實踐的檢驗,還需要時間來證明。從全球範圍看,旨在解決人與自然矛盾的環境法主要產生於20世紀50年代;我國的環境法主要誕生於20世紀70年代末期,具有明顯的「後發性」「借鑑性」和「政府性」,還沒有形成廣為接受的環境法學研究範式和具有中國特色的環境法話語體系。在這個意義上講,朝霞嘗試構建「生態文明法律觀」可謂雄心勃勃,其志向和擔當難能可貴,應當給予鼓勵和支持。

朝霞博士是在環境法學領域辛勤耕耘的一名青年學者,本書是他長期關注和不斷探索生態文明法治理論的研究成果,我相信讀者能夠從本書獲得許多收穫和啟迪,因而欣然為之作序。(武漢大學環境法研究所教授、原所長中國法學會環境資源法學研究會原會長蔡守秋)

相關焦點

  • 打通科學法學之隔閡 開啟環境法學新思維
    如何認識生態文明觀的思想體系和科學內涵?相比於環境保護、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等觀念,有何優越性?生態文明與綠色發展有何內在聯繫?能否將中國的生態文明觀念,上升為繼可持續發展理念之後的全球話語?如何實現生態文明政治話語的法學轉換?如何從生態文明觀的「事理」中,提煉出環境法學的「法理」命題?環境法與憲法、民法、行政法、刑法、經濟法等部門法之間是什麼關係?
  • 打通科學法學之隔閡 開啟環境法學新思維_閱讀·書評_民主與法制網...
    如何認識生態文明觀的思想體系和科學內涵?相比於環境保護、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等觀念,有何優越性?生態文明與綠色發展有何內在聯繫?能否將中國的生態文明觀念,上升為繼可持續發展理念之後的全球話語?如何實現生態文明政治話語的法學轉換?如何從生態文明觀的「事理」中,提煉出環境法學的「法理」命題?環境法與憲法、民法、行政法、刑法、經濟法等部門法之間是什麼關係?
  • 新時代法學期刊創新發展研討會在武漢大學舉行
    編輯部和《武大國際法評論》編輯部承辦、廣東明思律師事務所協辦的「學習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與新時代法學期刊創新發展研討會」在武漢大學法學院舉行。陶軍簡要介紹了武大人文社會科學的歷史底蘊、學科實力、重要平臺、重大成果、期刊方陣等情況。他認為,期刊作為學術發表和交流的重要陣地,是學術進步的重要支撐,他期待法學期刊在新時代不斷創新,並引領哲學社會科學的整體發展。馮果代表武大法學院對在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前來參會的期刊界同仁們表示衷心的感謝。
  • 把握歷史機遇、保持戰略定力 奮力書寫不負使命、不負時代的輝煌...
    把握歷史機遇、保持戰略定力 奮力書寫不負使命、不負時代的輝煌篇章——「多學科視域下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高端學術論壇發言摘登  「世界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瞻遠矚、深謀遠慮
  • 「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的歷史機遇與挑戰」學術論壇在京召開
    11月29日,由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國際教育專業委員會、兒童教育與發展專業委員會主辦的「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的歷史機遇與挑戰」學術論壇在京召開。作為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2020年學術年會的分論壇之一,本次論壇以貫徹學習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學習《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O三五遠景目標的建議》,解讀《關於加快與擴大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工作的意見》文件精神,面對疫情給來華留學與出國留學工作帶來的影響與機遇、疫情防控常態化下構建新型教育對外開放工作機制、後疫情時代教育國際合作與交流的新挑戰與新趨勢等議題展開深度的學術研討
  • 擔當起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
    原標題:擔當起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大夢想,這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這個初心和使命是激勵中國共產黨人不斷前進的根本動力。
  • 「公司法重大修訂與商事法治現代化」研討會暨中國法學會商法學...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廈門大學將繼續強化「國家隊」意識,堅持與法治中國建設同頻共振,引導教師紮根中國大地做研究,主動將法學研究融入國家重大戰略,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羅東川指出,福建的發展離不開法治社會的構建和法學研究的支撐。
  • 中國法學會法學期刊研究會二○二○年年會在南昌舉行
    喻曉社重點介紹了南昌大學的辦學歷史、重點學科和特色學科。中國法學會法學期刊研究會會長、《中國法學》總編輯張新寶作年度報告;中國法學會法學期刊研究會秘書長、《中國法學》副總編輯王莉萍作了有關審議研究會章程修改草案的報告以及關於研究會明年換屆的說明,並宣讀了中國法學會黨組關於副會長人事變動的批覆,大會對研究會章程修改等事項進行了表決,各項表決均全票通過。
  • 習近平總書記"六點要求"指明新時代中國青年的歷史使命
    今日上午,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在京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發表重要講話,總結黨和人民探索實現民族復興道路的寶貴經驗,對新時代中國青年提出殷殷期望。 多次強調「偉大」 點明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就曾指出,「要加強對五四運動歷史意義的研究,深刻揭示五四運動對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深遠影響。要堅持大歷史觀,把五四運動放到中華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中國人民近代以來170多年鬥爭史、中國共產黨90多年奮鬥史中來認識和把握。」
  • 法學界探討中國法學研究的問題與方法
    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40多所高校和《中國社會科學》《中國法學》《法學研究》等法學期刊的100多名專家學者,圍繞著「中國法學研究如何面對外國經驗」和「法學研究:理論優先還是問題優先」兩大主題展開了深入討論。  教育部社科司出版處處長田敬誠在會上指出,可以借鑑西方的學術理論但不能照搬,必須要根據我國的國情和歷史文化借鑑西方經驗。
  • 譯製片的時代使命:從「讓中國了解世界」到「讓世界了解中國」
    央廣網上海6月23日消息(記者梁爽)他是《功夫熊貓》裡的阿寶,《加菲貓》裡的加菲,《哈利波特》裡的斯內普教授,《碟中諜2》裡的湯姆·克魯斯……他就是上海電影譯製廠副廠長、配音演員劉風,很多觀眾耳熟能詳的電影中國版配音都有他的聲音。  「我是1989年進的譯製廠,正好趕上譯製片輝煌的尾巴。」劉風口中的輝煌時代是一代人的電影記憶。
  • 圖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金句100句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金句關於牢記歷史使命01-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鮮明地向世人宣示了我們黨在新時代舉什麼旗、走什麼路、以什麼樣的精神狀態、擔負什麼樣的歷史使命、實現什麼樣的奮鬥目標的重大問題,
  • 深切悼念 | 著名馬克思主義法學家和法學教育家李龍先生逝世
    李龍先生畢生從事法學教育和法學研究工作,曾兼任教育部「馬工程」重點教材審議委員會委員、教育部法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法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法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法學會法理學研究會副會長、國際法律哲學與社會哲學協會中國分會副會長、中國法學會法學教育研究會副會長、國家「2011協同創新中心」認定工作專家和湖北省政協委員等職。李龍先生焚膏繼晷,筆耕不輟。
  • 中國需要「SpaceX」嗎?專家:航天時代機遇不可錯過
    在前景廣闊的航天市場中,中國是否需要自己的「SpaceX」,又何時才會出現?「商業航天如果要發展成功,一定需要有國家的支持。」5月28日,經濟學博士後、法學博士劉安表示,SpaceX之所以發展如此迅速,從其背後的發展路徑可以清楚地看到,得益於美國航天局等國家的機構支持。
  • 肩負起工程科技創新的歷史使命
    這為推進我國科技創新事業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對新發展階段開創中國科技創新的新局面具有深遠的指導意義。廣大科技工作者要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引領作用,大力弘揚新時代科學家精神,堅決扛起歷史賦予的重任和使命,在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徵程中勇挑重擔、建功立業。
  • 倫理學的繁榮發展與歷史使命
    ■在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長的新時代,充分利用已有基礎和優勢,多出原創性重大成果,加快構建有影響力的中國特色倫理學,對我國倫理學工作者來說既是一項重要任務,也是必須承擔的歷史使命與社會責任。 學科意義上的倫理學研究,上世紀初才開始在我國出現。新中國的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為倫理學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倫理學出現持續繁榮的局面,目前已成為哲學大家庭中的一門顯學。
  • 民營企業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肩負重大歷史使命
    「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於我國發展階段、發展環境、發展條件發生的重大變化,著眼於統籌我國長遠發展和長治久安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廣大民營企業要積極響應中央的戰略部署,順應時代發展的主旋律,承擔起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歷史使命。
  • 系統論法學的中國表述_思想市場_澎湃新聞-The Paper
    我問偉江,你的學術使命是什麼,他的原話是:把盧曼讀好,翻譯好,讀準確,翻譯準確,講清楚,能做到這一點,已經很滿足了。我說:你這麼年青,訓練紮實,抱負肯定不止於解讀盧曼。他謙虛地回覆:我對自己的定位,還是努力把盧曼學懂搞透,如果有一點自己的創造的話,就是和中國的一些具體問題相結合,在具體問題的分析中展現盧曼理論的魅力。
  • 科學網—新時代西部高等教育的機遇、挑戰與出路
    站在這樣一個非常重要的歷史交匯點上,我們需要系統回顧近百年來西部高等教育發展歷程,客觀分析當前西部高等教育發展面臨的新機遇、新挑戰、新要求,深入思考西部高等教育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晚清以來,現代高等教育在京津滬等地相繼萌芽,並在東南沿海諸省份快速發展。
  • 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新時代思想的理論特質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發展,作為「時代精神上的精華」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在我國得到了進一步的豐富和發展。「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我們黨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系統、具體、歷史地分析中國社會運動及其發展規律,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過程中不斷把握規律、積極運用規律,推動黨和人民事業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