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3 00:5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著名馬克思主義法學家、法學教育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和新中國法理學的重要奠基人、中國法學會「全國傑出資深法學家」、湖北省「荊楚社科名家」、武漢大學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武漢大學人權研究院院長李龍先生,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12月2日15時45分在武漢逝世,享年83歲。
李龍先生於1937年1月24日出生於湖南省祁陽縣龔家坪鎮。1950年參軍入伍,參加抗美援朝戰爭,從事醫療救護工作。1954年考入武漢大學法律系從事法律專業的學習和研究。在歷經坎坷、飽受磨難二十餘年後,於1980年就職於原黃石師範學院(現湖北師範大學)政教系,從事法學教育和科研工作,後任政教系主任。1988年就職於武漢大學法學院,1989年被聘為教授、博士生導師,1992年任武漢大學法學院副院長。1996年任武漢大學律師進修學院名譽院長。2000年受聘浙江大學法學院院長。2004年被遴選為武漢大學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
李龍先生畢生從事法學教育和法學研究工作,曾兼任教育部「馬工程」重點教材審議委員會委員、教育部法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法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法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法學會法理學研究會副會長、國際法律哲學與社會哲學協會中國分會副會長、中國法學會法學教育研究會副會長、國家「2011協同創新中心」認定工作專家和湖北省政協委員等職。李龍先生焚膏繼晷,筆耕不輟。20世紀80年代以來,共出版專著、教材40餘部,在《中國社會科學》《法學研究》《中國法學》及《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報刊上發表學術論文200餘篇,數十篇被《新華文摘》等轉載。先後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等各類項目十餘項。獲國家級優秀成果獎一等獎三項、國家教委科研成果一等獎一項、教育部全國優秀教材一等獎兩項、司法部優秀教材一等獎一項、湖北省人民政府科研成果一等獎兩項。
李龍先生是當代中國傑出的馬克思主義法學家。他在馬克思主義法學中國化、法理學學科體系構建、民主與法治建設、法學教育改革、憲法基礎理論、人權理論與實踐、中華傳統法律文化等領域做出了重大原創性貢獻。早在學生時代,李龍先生就萌發了人本法學觀,而後結合自身經歷,他越發認識到尊重「人」在法律發展中主體地位的重要性。1995年,由李龍先生任執行總主編的《人權的理論與實踐》一書出版。這一鴻篇巨製首次系統闡明了馬克思主義人權觀的基本內容,解釋了馬克思主義人權觀與資本主義人權觀的根本區別,堪稱人權研究的經典作品。2004年,李龍先生率先在法學領域提出人本法律觀的概念,出版了《人本法律觀研究》。除人權與人本法律觀之外,李龍先生在中國法學界還率先實現了法理學、法史學、憲法學等多學科交叉融合,創設了憲法基礎理論這一博士點研究方向。李龍先生撰寫的《憲法基礎理論》《西方憲法思想史》等著作,對憲法的基本範疇、重要制度、學科體系作出了開創性貢獻,開憲法法理學之先河,贏得學界讚譽和國家表彰。
李龍先生是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和法理學的重要奠基人。他在法治理論體系和法理學學科體系的建設中做出了重大貢獻。1992年,李龍先生參與編寫原國家教委組織的新《法理學》教材。該教材首次將傳統的縱向寫作改為橫向體例,實現了形式和內容的雙重創新,對我國的法理學學科發展具有重要意義。1996年,李龍先生總結國內外有關法理學學科體系的觀點,提出將法理學的學科體系分為「五論」,即「本體論」「價值論」「範疇論」「運行論」「關聯論」,並以此為基礎編寫了新的《法理學》教科書。2003年,李龍先生主編的新版法理教材,將「五論」發展為「六論」,增加了「發展論」一編,以探討法律發展的一般問題。法理學體系的「六論」使法理學學科體系得以成型並逐趨完善,其主持的「法理學」被評為國家精品課程、國家精品網絡資源共享課程。近年來,李龍先生又回歸中國歷史,集多年心血著成《中國法理學發展史》一書,構建起中國法理學發展的宏大圖景,是我國新時代法理學研究重要的學術文獻。
李龍先生是著名的法學教育家。作為當代中國法學教育改革的先行者,早在20世紀90年代,李龍先生就明確指出,培養現代化的法學人才,必須轉變法學教育觀,探求素質教育。1997年,李龍先生發表《論中國法學教育的改革》一文,受到原國家教委的高度重視。其後,李龍先生作為「中國法學教育的改革與未來——面向21世紀法學類各專業課程結構、共同核心課程及其教學內容的改革與實踐」重大課題的總召集人,努力探索法學教育規律,尋求適合中國國情的法學教育改革方向,提出設置一個法學本科專業並且確定14門法學本科核心課程的方案。最終,此項方案被教育部採納推行全國,並於2001年獲得國家級教學優秀成果一等獎。李龍先生嘔心瀝血,數十年如一日,致力培養高水平、高素質、高境界的法律人才,為中國法治隊伍建設和法學人才培養作出卓著貢獻。李龍先生「桃李滿天下」,弟子中有的擔任黨和國家有關部門重要領導職務,有的成為著名法學家和法學教育家,多人擔任我國著名高校校長和法學院院長。李龍先生一生生活儉樸,但時刻不忘培育新人、獎掖後學。2017年,李龍先生率領弟子發起成立「武漢大學李龍基金會」,用於支持法學研究、促進法學教育。與此同時,李龍先生致力於推動中國法學對外交流與合作。曾於1990年出席世界法律大會,1997年作為中國法學會代表團團長出訪阿根廷、智利和法國,2001年以大陸法學家代表團副團長的身份赴中國臺灣地區參加學術會議。曾先後訪問美國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紐約大學等世界著名高校,多部著作被哈佛大學法學院圖書館等收藏。
李龍先生是中國法治道路的實踐者。早在20世紀50年代,李龍先生就積極參與新中國法治建設,在《人民日報》上發表重要文章。後來雖歷經坎坷,但李龍先生對黨和國家的民主與法治事業痴心不改、無限忠誠,曾先後應有關部門的邀請參與「八二憲法」及其後續的三次修改討論,提出許多極富見地的立憲、修憲意見;1995至2000年,擔任湖北省法律顧問組組長,對當時的許多重要法規都參加過討論審議並提出修改意見。在20世紀80年代,李龍先生成為一名兼職律師,後又參與珞珈律師事務所的創建並任律所主任,籌備和組建武漢大學律師進修學院,並任院長。李龍先生承辦了許多大案要案,為許多犯罪嫌疑人作了成功的無罪辯護,「先後從黃泉路上拽回了14條人命」,被譽為俠客律師、俠義教授。同時,李龍先生也是最早探索公益法律發展的學者之一,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發表了《公益法簡論》一文。正是在李龍先生的帶領和引導之下,武漢大學先後創設了武漢大學法律援助中心、武漢大學公益與發展法律研究中心、武漢大學人權研究院等平臺,積極投身社會公益,關愛弱勢群體,為社會和諧穩定、公平正義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李龍先生自20世紀50年代與武漢大學結緣,後又於武漢大學執教半個多世紀,作為中國法治建設和法學發展的見證者和參與者,以一代學術大師的身份向我們詮釋了一位馬克思主義法學家的歷史擔當。「篳路藍縷,以啟山林。」懷著對國家發展與民族命運的深情厚意與神聖使命,李龍先生將一生都奉獻給了所鍾愛的法學教育和研究事業,「研究中國問題,寫中國文章」,始終為推進中國的法治進程而不懈努力。其人其學,將是我們後輩學人努力奮鬥的不竭動力。如今,巨星隕落,珞珈草木含悲、東湖湖水嗚咽,中國法學界和教育界痛失了一代學術宗師,武漢大學痛失了一位可敬可愛的長者和導師。
李龍先生的一生,是為中國法學發展殫精竭慮的一生,是為法學教育事業無私奉獻的一生。李龍先生的精神風範,是對自強、弘毅、求是、拓新的武大精神最好的詮釋和集中體現。李龍先生的逝世是我國法學界,也是武漢大學的重大損失!我們要化悲痛為力量,學習和弘揚李龍先生的優秀品格和崇高精神,為把武漢大學早日建成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鬥!
李龍先生千古!
遵照李龍先生生前意願,喪事從簡,家庭不設靈堂。李龍先生遺體告別儀式定於12月8日(周二)上午8:30在武昌殯儀館天元廳舉行。參加遺體告別儀式的親朋好友請於12月8日(周二)上午7:30在武漢大學離退休工作處門口乘車或自行前往。
聯繫人:
王浩,027-68756607,15926360555,
37722361@qq.com
馮敏,027-68752839,18986235156,
樊傑,027-68756607,18071536841 ,
51255937@qq.com
武漢大學
-luojia1893-
發布單位:武漢大學李龍先生治喪委員會
發布時間:2020年12月3日
原標題:《深切悼念 | 著名馬克思主義法學家和法學教育家李龍先生逝世》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