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頂明
「一帶一路」倡議的全面實施,給西部高等教育可持續發展賦能、賦權。以西安—成都—蘭州為核心支撐城市的西北三角高等教育集群,和以西安—成都—重慶為核心支撐城市的西南三角高等教育集群,是面向絲綢之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開展跨境高等教育的前沿陣地,具有和沿線國家開展教育合作和國別研究、擴大教育對外開放的地緣優勢、文化優勢和資源優勢。
■王頂明
今年是世紀之交,在國家層面啟動的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的第20年,也是教育系統實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行動計劃(2012—2020)即將收官的關鍵之年,還是國家高位部署新時代西部大開發新格局的重要年份。站在這樣一個非常重要的歷史交匯點上,我們需要系統回顧近百年來西部高等教育發展歷程,客觀分析當前西部高等教育發展面臨的新機遇、新挑戰、新要求,深入思考西部高等教育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晚清以來,現代高等教育在京津滬等地相繼萌芽,並在東南沿海諸省份快速發展。據第一次教育統計,1931年全國共有103所高校,其中上海22所、北京15所,江蘇、廣東、河北各8所,陝西、貴州、青海、寧夏、西藏、內蒙古等西部省份均無一所大學,60%的在校大學生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地。高等教育分布的「胡煥庸線」在這一時期自然形成,儘管當時的中央政府對此已有認識並試圖進行調整,但收效不大。抗戰期間,隨著沿海高校的大量內遷,高等教育格局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四川、陝西、甘肅、雲南等地高校數劇增。西北師範大學就是北京師範大學在烽火歲月西遷蘭州時落地生根,結出的碩果,由此開啟了西北高等師範教育的先聲。儘管部分西遷高校在戰後紛紛回遷復校,但已然為廣袤的西部播下了高等教育的火種,為國家和西部地區培養了一大批高層次人才,也在一定程度上優化了高等教育的戰略格局。
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次全國高等教育會議在1950年及時召開,會議明確指出高等教育要為經濟建設服務。特別是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為了改變高校過於集中在少數大城市、沿海地區的狀況,院系調整成為推進高等教育區域布局合理化的重要內容。這一時期,國家從戰略高度重視教育的優先發展、體系建設和區域布局,西部高等教育迎來了黃金髮展期。例如,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成都電訊工程學院(現電子科技大學)、內蒙古大學、寧夏大學就是在周恩來總理的親自部署下調整、組建、創辦的,著名教育家李秉德、南國農等一批專家學者,也是在這一時期響應國家召喚,從海外歸來投身新中國建設,並由教育部直接安排到西北師範學院任教以支援西部建設的。據統計,1957年全國共有229所高校,其中四川21所、湖北18所、陝西11所、新疆5所、甘肅和內蒙各4所,而上海、廣東、福建等地高校明顯減少。隨著國家三線建設的推進、中央地方關係的調適、區域布局的優化,一個結構較為嚴密、地區分布相對合理的高等教育體系形成了。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等教育進入恢復發展期。與「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經濟發展戰略相適應的是「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的高等教育發展定位,以優先發展、集中優勢力量重點建設的策略,推動高等教育機構加快培養現代化建設急需的人才,一批重點高校、重點學科得以傾力扶植、優先發展。特別是「211工程」「985工程」,國家重點學科、優勢學科創新平臺,「雙一流」建設等重大項目的組織實施,這種「集中資源、率先突破、帶動整體」的重點建設方針,體現了教育優先發展戰略、非均衡發展戰略,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巨大優越性,有力促進了高等教育整體實力提升,一批高校成為國家培養高層次創新型人才的支柱力量。與此同時,高等教育領域的「胡煥庸線」進一步凸顯,東西部高等教育分化加劇、差距進一步拉大,二元化的高等教育布局下,西部人才流失、辦學資源匱乏、教育競爭力不足等問題頻現。對此,國家啟動西部大開發戰略,翻開了建設新西部的宏偉篇章。教育部隨後出臺東西部高校對口支援計劃、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劃等一系列政策舉措,逐步提升西部高等教育質量和實力,在一定程度上縮小了「胡煥庸線」東西兩側的高等教育發展差距,遏制了東西部地區高等教育不平衡的趨勢。
放眼世界,我們正面臨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發展方式轉變、產業轉型升級、新舊動能轉換、科學技術變革等宏觀環境的新變化、新趨勢,給新時代西部高等教育的高質量發展帶來了以下四個方面的新機遇、新挑戰。
首先,「公平中國」戰略的深入實施,給西部高等教育補償性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黨的十八大以來,更加強調公平正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則是黨的十九大報告作出的莊嚴承諾。西部地區的發展事關國家整體發展水平、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西部高等教育的發展則事關中國高等教育實力的整體提升、事關西部經濟社會發展的整體躍升。尤其是進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以後,高等教育毛入學率超過50%,高等教育將發展成為新時代的基礎教育。需要站在實現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的高度,努力讓全體人民享有更加公平、更高質量的教育。
其次,「一帶一路」倡議的全面實施,給西部高等教育可持續發展賦能、賦權。以西安—成都—蘭州為核心支撐城市的西北三角高等教育集群,和以西安—成都—重慶為核心支撐城市的西南三角高等教育集群,是面向絲綢之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開展跨境高等教育的前沿陣地,具有和沿線國家開展教育合作和國別研究、擴大教育對外開放的地緣優勢、文化優勢和資源優勢。立足地方、面向西部,系統謀劃育人、資政、啟民工作,就是西部高等教育貫徹落實紮根中國大地辦學精神的生動實踐。
第三,「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高揚彰顯給西部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指明了方向。當下高等教育所強調的回歸教育常識、回歸育人本分、回歸辦學初心、回歸夢想追求,從某種程度上正是西部地區高等教育所始終堅守的初心與使命。以西北師範大學為例,2008年以來,學校響應國家支援新疆建設的號召,持續12年組織了4000多名學生以實習、支教方式,持續為新疆地區基礎教育服務,其中近半數學生畢業後再赴新疆工作。潛心育德樹人、服務地方需求、突出社會貢獻的辦學堅守是西部高等教育的底色,也是西部高等教育不可替代的社會價值。
第四,「大智移雲」時代的科技變革給西部高等教育跨越式發展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條件、手段。隨著新科技時代的奔騰而至,大數據、人工智慧、移動互聯、雲計算等正在深刻改變著人們的生產、生活、學習方式,推動人類社會迎來人機協同、跨界融合、共創分享的新時代。隨著學習環境智能化、人智教師協同化、動態學習常態化、素質評價精準化的深入推進,新時代的西部高等教育有了後發先至、彎道超車、跨越發展、變中求新的可能與機會。
總的來說,西部高等教育歷經近百年的辦學積累與探索,歷經近百年的風雨洗禮與培植,在新時代、新機遇、新挑戰、新要求下,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尋求新的突破和新的發展。
第一,牢固樹立辦好社會主義大學的理念和信心。充分利用社會主義制度優勢,高位推動東部與西部地區高等教育協作機制、優質資源與特色資源銜接機制,從國家層面支持西部地區搭建大教育平臺、大科研平臺、大服務平臺,不斷增強西部高等教育的自我造血功能。
第二,「引育並舉」建設西部地區高校人才隊伍。充分借鑑歷史上國家重點支持西部建設、支持西部高等教育發展的有益經驗和積極做法,主動引導部分高層次人才到西部地區從事教學科研服務工作,同時注重提升西部高校自身的人才培養能力,支持西部高校自主培養適應性好、穩定性好、貢獻度大的高層次人才。
第三,科學評價西部高等教育的貢獻與作用。及時破除不科學的評價導向,以創新的、分類的、多維的評價方式,突出強調和大力宣揚西部高等教育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貢獻與獨特作用,引導和支持西部高校沉潛辦學、精心育人、無問西東。
(作者系西北師範大學副校長)
《中國科學報》 (2019-11-13 第4版 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