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達旋:亞太高等教育的前景和挑戰

2021-01-11 澎湃新聞

概要

INTRODUCTION

近日,絲路智谷研究院首席顧問馮達旋教授撰寫英文文章,討論亞太高等教育的前景和面臨的挑戰,指出管理是關鍵。

01

全文翻譯

過去數月,關於亞太高等教育的令人振奮的消息繼續在全球教育雷達屏上閃爍。就算用挑剔的眼光來看,新加坡國立大學等亞太高校在眾多國際排行榜上的崛起也不容小覷。

此外在中國,一些新式的非傳統大學出現,如西湖大學、南方科技大學和最近成立的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引起了全世界高等教育者的關注和想像。

這三個機構中的最後一個特別吸引人。人們會自然思考廣州校區與香港校區的管理架構是否存在差異。

我有一個朋友,他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最頂尖的化學家之一,如今已經退休。他曾告訴我,在50年代他還是伯克利大學的年輕助理教授的時候,有這麼一個說法: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是那些無法達到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超高標準的年輕教師的「保護傘」。

在21世紀,全球普遍認為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洛杉磯分校在各個方面旗鼓相當,學術上也不相上下。並且,洛杉磯分校還擁有一所實力強大的醫學院,伯克利分校則沒有,很可能以後也不會有。

有很多原因塑造了如今的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洛杉磯分校的現狀,其中一個可追溯到由加州大學總校長克拉克·克爾和加州州長帕特·布朗聯手制定的、具有深遠意義的「加州高等教育路線圖」。不僅伯克利分校和洛杉磯分校擁有同等聲譽,加州大學的其它分校,如聖地牙哥分校和聖塔芭芭拉分校,也不甘落後。

如此一來,香港科技大學的香港校區和廣州校區是否會變成和如今的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洛杉磯分校一樣,不相上下。還是像半世紀前那樣相差甚遠?

西湖大學也同樣值得關注。它由世界著名科學家施一公教授創辦,是一所私立大學。在中國,私立大學還遠未得到如美國、日本和韓國那樣的普及。因此,施一公是否與加州理工學院的創始人—192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羅伯特·米利坎—具有同樣的心態呢?這是一個有趣的問題。

一個重要的問題是:西湖大學能否抵制常見的中國式誘惑——將「普遍」等同於「優秀」?在加州理工學院,不僅米利坎的願景至關重要,所有後來的加州理工學院校長也遵循創始人的一般準則,這也是非常關鍵的。

這些只是亞太地區創新型高等院校所面臨的一小部分挑戰。幸運或不幸的是,它們是否會成功,這將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及時回答,而在某種程度上即將或已經建立的最佳管理體系也可以回答此問題。當然,時間會說明一切。

我在高等院校進行過多場演講,其中最喜歡的一句話就是:「高等教育是一個國家的脈搏。當它強勁時,國家也如此!」 亞太地區高等院校如今的發展無疑給人一種卓越的新時代即將到來的興奮之情。

大約4年前,我在馬來西亞雙威大學的演講中,總結了當時我對亞洲高等教育的看法,提到了許多激動人心的發展,也說明了這種形勢下所要面臨的挑戰。

在黎明到來之際,也許應該重提我的話以提醒人們:儘管未來無疑是光明的,但我們也不應被光蒙蔽雙眼,忽略了為解決挑戰所需要的持續的努力。

最後一點,一個地區的高等教育的決策者必須闡明高等教育的目的。

02

英文原文

Optimisms and Challenges of Higher

Education in Asia Pacific,

Governance is a Question

Da Hsuan Feng

In the past few months, exciting news about higher education from Asia Pacific continues to blink on the global educational radar screen. Even taken with a large grain of salt, the surging of universities such as th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in many of the global rankings simply cannot be discounted.

In addition, in China, new, exciting and unconventional endeavors such as Westlake University ( 西 湖 大 學 ), Souther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南 方 科 技 大 學 ) and, most recently, the creation of the Guangzhou Campus of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香港 科 技 大 學 ( 廣 州 )) have all captured the attention and the imaginations of the world of higher educators.

The last of these three institutions is particularly intriguing. A natural question would immediately arise, for example, regarding the governance structure between the Guangzhou campus of HKUST and the campus in Hong Kong.

I had a friend who was one of the top but retired chemists from UC Berkeley. He told me that in the 50’s when he was a young assistant professor at Berkeley, he was told that UCLA would be the 「security blanket」 for any young faculty members who could not attain the ultra-high standard demanded by UC Berkeley.

Of course, in the 21st century, the global perception is that UC Berkeley and UCLA are equal in all dimensions, certainly in terms of intellectual prowess. Furthermore, UCLA has a powerful medical school which UC Berkeley does not and probably will not have.

There are many reasons why UC Berkeley and UCLA are what they are today. One of them can certainly be traced to the profound 「California Higher Education Road Map」 set up by the UC System President Clark Kerr and the Governor Pat Brown. Indeed, not only is UC Berkeley and UCLA

enjoy equal reputation, many other UC campuses, such as UC San Diego, UC Santa Barbara, also are not far behind!

With this in mind, would HKUST-HK and HKUST-Guangzhou be equal in the sense of UCLA and UC Berkeley of today, or will the two campuses of HKUST be top down in the sense of domination by the so-called flagship campus of UC Berkeley more than half a century ago?

The issue of Westlake University is equally intriguing and exciting. As a private university in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landscape, it is the brainchild of Professor Yigong Shi, a world class scientist. Private universities in China have not thus far enjoyed the popular perception of many of the similar ones in the United States, Japan and South Korea. In this sense, it would be interesting to ask whether Shi would have the same frame of mind as one of the founders of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the 1923 Nobel laureate in physics, Robert Millikan.

The million dollar question certainly is as follows: Can Westlake University resist the normal Chinese temptation to equate 「massive is outstanding」? Also, as in Caltech, not only the vision of Millikan was critical, so was all the subsequent presidents of Caltech who all followed the general dictum of the founders.

These are but a small sample of the challenges facing these innovative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in Asia Pacific. Fortunately, or unfortunately, whether they will be successful or not would be answered partly in time, and partly by the best possible governance structure they are about to or had set up. Certainly, time will tell.

As one of my favorite phrases in many of my speeches I delivered on higher education: 「Higher education is the pulse of a nation. When it is strong, so is the nation!」 What is happening in Asia Pacific certainly gives one the feeling that a new era of excitement and excellence is at its dawn.

Approximately 4 years ago, in my talk in Malaysia’s Sunway University, I summarized how I felt about the higher education landscape in Asia then. In my talk, I mentioned many of the excitement but also the challenges of such a landscape.

At the dawning era, maybe it is appropriate to recapture what I have said as a reminder that while the future is undoubtedly bright, one should not be overwhelmed by the brightness and neglect to effort to be constantly on guard to seek mitigations of the challenges.

Ultimately, the policy makers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region must make it transparently clear as to what is the purpose of higher educatio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b6n70kHuoU&t=1089s

馮達旋|絲路智谷研究院 首席顧問

核子與核天文物理、量子光學與數學物理領域的專家,在美國和臺灣多間大學及企業服務超過30年,曾出任M. Russell Wehr講座物理教授、美國國家科學基金理論物理組主任、美國德州大學達拉斯分校研究副校長兼任物理系教授、美國五百強企業SAIC任副總裁、臺灣清華大學與成功大學資深副校長等職。

原標題:《馮達旋:亞太高等教育的前景和挑戰》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科學網—新時代西部高等教育的機遇、挑戰與出路
    以西安—成都—蘭州為核心支撐城市的西北三角高等教育集群,和以西安—成都—重慶為核心支撐城市的西南三角高等教育集群,是面向絲綢之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開展跨境高等教育的前沿陣地,具有和沿線國家開展教育合作和國別研究、擴大教育對外開放的地緣優勢、文化優勢和資源優勢。
  • 《亞太青光眼指南》出版發行
    第三版《亞太青光眼指南》中英文版封面圖(圖片來源於KUGLER出版社) 戴超教授是醫學博士、留英博士後,發表論文20餘篇、國家發明專利3項,實用新型專利5項;擅長屈光性白內障和複雜白內障手術該學說能涵蓋傳統的機械學說、微循環學說和生物化學因素等學說所解釋的青光眼臨床和動物實驗研究的絕大多數表現,成為青光眼視神經損傷機制研究的新方向。 戴超教授此次參與翻譯及編輯的《亞太青光眼指南》是亞太青光眼協會自2003年開始,針對亞太地區的需求而組織制訂的青光眼指南。
  • 推動亞太合作健康穩定發展——寫在亞太經合組織第二十六次領導人...
    合作之風起於大洋,共贏之光灑滿亞太。  11月17日至18日,習近平主席將在巴布亞紐幾內亞首都莫爾茲比港出席亞太經合組織(APEC)第二十六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各方期待在這裡看到世界和亞太發展大勢、亞太合作的未來和中國開放的態度,期待深化夥伴關係,構建亞太命運共同體,促進亞太共同發展和繁榮。
  • 信念醫藥董事長肖嘯:基因治療的風險、前景和挑戰
    討論環節,信念醫藥董事長兼CSO肖嘯博士圍繞基因治療載體的應用場景,基因治療新藥的發展空間、前景和存在的挑戰等行業熱門話題進行了深度分享與探討,啟明創投投資合伙人唐豔旻擔任該場討論的主持人。天眼查App信息顯示,信念醫藥成立於2018年,主要從事基因藥物的研發與商業化生產,包括腺相關病毒基因治療載體的前端篩選、生產工藝優化、GMP生產、臨床質控標準和臨床試驗等。肖嘯博士長期從事基因治療藥物及其載體的研發及臨床應用,在基因治療領域具有三十多年的研究和產業化開發經驗。
  • 【綜述】CAR-T和TCR-T 的應用前景和挑戰
    CD19抗原特異性CAR-T 細胞用於治療B細胞白血病和淋巴瘤臨床試驗中,顯示出持續的疾病緩解效果。由於CAR-T/TCR-T技術的優越表現,以及廣闊的應用前景,從而使其進入了當前激烈的製藥行業競技舞臺中與傳統的製藥業一較高低。
  • 亞太經合組織會議:凝聚地區合力為世界經濟復甦注入信心
    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使得全球經濟陷入深度衰退,全球供應鏈產業鏈面臨重塑,給APEC合作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  然而,面對不斷變化的疫情防控形勢和持續增加的經濟壓力,APEC始終能釋放及時、正確的信號,為全球化注入正能量。今年疫情發生後,APEC通過不同渠道和方式開展多元化抗疫合作。
  • 《自然》雜誌:中國科研論文領跑亞太
    新華網上海3月26日電(記者王琳琳)26日,國際頂級期刊《自然》雜誌對外公布了《2015亞太自然指數》,結果顯示:2014年中國科研論文總量繼續領跑亞太,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京大學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進入亞太地區產出高質量科研論文的機構十強,中國科學院位居亞太首位。
  • 全球貿易復甦面臨挑戰:區域差異明顯,中國亮點顯著
    復甦面臨挑戰多個機構近日紛紛表示,全球貿易在2020年經歷了新冠肺炎疫情打擊之後,未來復甦前景也將充滿波折,並對部分經濟體產生「毀滅性影響」。進入12月以來,全球多地區疫情惡化,北美和歐洲的封鎖措施不斷加碼,市場人士預計,2021年的增長率將有所下滑。聯合國亞洲及太平洋經濟社會委員會(亞太經社會)22日表示,2020年全球貿易預計將下降14.5%。亞太經社會警告稱,貿易全面復甦的道路仍然「高度不確定」,許多經濟體的宏觀經濟條件不佳,失業率、債務和通縮高企,潛在的結構性挑戰阻礙了貿易的快速反彈。
  • 亞太6D通信衛星成功發射!將提供衛星寬帶通信服務!
    該衛星主要面向亞太區域用戶提供優質、高效、經濟的全地域、全天候的衛星寬帶通信服務,用以滿足其海事通信、航空機載通信、陸地車載通信以及固定衛星寬帶網際網路接入等多種應用需求,將在商業通信、應急通信和公共通信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有力促進和推動服務地區的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
  • Bostik Kizen® 產品於亞太上市
    Kizen——新一代熱熔膠用於紙箱紙盒的粘結中國,3月18日2019年 電——工業、建築和消費市場上的全球創新智能膠粘劑製造商波士膠(Bostik)隆重宣布,向亞太市場推出Kizen 新一代熱熔膠系列產品,用於紙箱紙盒的粘結
  • 我國成功將亞太6D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獲得圓滿成功
    月9日20時11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亞太6D衛星送入預定軌道。亞太6D衛星成功發射,在載荷重量、通信容量、設計複雜程度等方面,刷新了國內同類通信衛星的紀錄。據了解,亞太6D通信衛星是我國第11顆整星出口的商業通信衛星和我國首個Ku頻段全球高通量寬帶衛星通信系統的首發星,同時也是我國目前通信容量最大、波束最多、輸出功率最大、設計程度最複雜的民商用通信衛星,代表了我國高通量通信衛星研製能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 大學裡面這3大專業,未來可能被國家重點扶持,就業前景非常可觀
    如果對自己所選擇的專業沒有興趣,時間越長越會喪失學習的動力,那麼學習成績一定會受之影響,更有甚者會出現掛科的現象,直接影響到畢業和就業。專業選擇是一個人對自己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考究,慎重選擇方為穩妥之策。以下小編給各位推薦幾大專業,國家在未來很可能重點扶持,就業前景非常好!
  • ANSYS 公司與安世亞太 (PERA Global) 延拓代理合作關係
    加強 ANSYS 產品在中國大陸、香港和澳門的銷售和支持 美國賓夕法尼亞洲3月25日電 /新華美通/ -- 作為全球領先的優化產品研發流程的仿真技術及軟體的開發者和革新者,ANSYS 公司(納斯達克股票代號:ANSS)3月18日宣布安世亞太 (PERA Global) 成為其在中國大陸、香港和澳門地區唯一的銷售和服務渠道合作夥伴
  • 滙豐調查:超八成內地企業對未來兩年國際貿易前景樂觀
    上證報中國證券網訊(記者 範子萌)滙豐最新發布調查報告顯示,儘管全球疫情尚未得到有效控制、世界經濟前景依然不明朗,超八成(83%)受訪中國內地企業對未來兩年的國際貿易前景持樂觀態度,高於全球平均(72%)。此外,更多內地企業計劃未來進一步加強與亞太區其它市場的貿易往來。
  • 中國科學家獲2020年亞太經合組織創新、研究與教育科學獎
    新華社吉隆坡9月2日電(記者林昊)2020年度亞太經合組織創新、研究與教育科學獎評選結果2日揭曉,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陳槐因其對溼地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的研究獲獎。亞太經合組織在宣布獲獎者的聲明中說,溼地能夠有效吸收二氧化碳,因此溼地保護有助於應對氣候變化。陳槐的研究有助於更好理解溼地,包括保護、發展新一代的甲烷排放模型、加強對碳儲存和生態價值的評估。今年獎項的主題是「為了繁榮經濟的生物多樣性」。
  • 亞太6D通信衛星成「閃亮名片」 全面驗證東四增強衛星平臺
    中國出口商業通信衛星的「閃亮名片」2016年,亞太6D通信衛星的項目籤約儀式在廣東深圳舉行。此舉標誌著中國首個Ku頻段全球高通量寬帶衛星系統啟動建設,亞太6D通信衛星正是該系統的首顆衛星。東四增強型衛星平臺「首次亮相」2010年,著眼於未來通信衛星發展趨勢和應用需求,中國提出在東方紅四號衛星平臺(DFH-4平臺)基礎上進一步開展技術創新,全面提高中國通信衛星平臺的國際競爭力。2012年,東方紅四號增強型衛星平臺(DFH-4E平臺)研製工作正式啟動。
  • 澳大利亞高等教育留學生與女生就讀比例增高
    澳大利亞高等教育留學生與女生就讀比例增高 2015-05-25 15:02:10,並將影響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能力、移民接納能力及後代發展前景等。一份25日公布最新數據對澳大利亞高等教育現狀展開分析。  高等教育普及度更高  報導稱,在2013年,澳大利亞有超過130萬名學生正在接受高等教育。近年來,澳大利亞國內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數不斷增長,根據2011年的統計數據顯示,有36.6%的20歲青年人正在大學或其他高等教育機構就讀,相較於此,這個數字在2006年時僅為32.6%。
  • 「十四五」期間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基礎與關鍵
    回顧過去,我國高等教育發展與改革具有了良好的規模、結構、制度與環境基礎。面向未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給高等教育的發展帶來了重要的機遇與挑戰。回顧過去,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與改革具有了良好的規模、結構、制度與環境基礎。面向未來,隨著我國社會發展進入新時代,高等教育發展與改革面臨著外部形勢帶來的機遇與挑戰,也有自身的優勢與困難。
  • 專訪:期待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發出堅持多邊主義的信號...
    新華社吉隆坡11月18日電 專訪:期待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發出堅持多邊主義的信號——訪亞太經合組織工商諮詢理事會主席魯哈娜新華社記者林昊 鬱瑋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舉行前夕,亞太經合組織工商諮詢理事會主席魯哈娜在吉隆坡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
  • 它們的交集是命運共同體,它們的併集是亞太新機遇
    2013年的9月和10月,習近平主席分別提出了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構想,強調相關各國要打造互利共贏的「利益共同體」和共同發展繁榮的「命運共同體」。這與2013年的APEC會議「活力亞太,全球引擎」的主題不謀而合。  打開世界地圖,我們細細來看「一帶一路」這條世界上跨度最長的經濟大走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