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科學》雜誌在北京設立亞太分社
新華網北京11月1日電(記者丁逸旻)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綜合科學期刊之一美國《科學》雜誌1日在北京設立亞太分社,以拓展對迅速發展的中國科研領域的報導。 《科學》亞太分社主編理察·斯通說:「中國在世界科學界已處於領先地位,影響力日益攀升,這些因素促使我們設立這個分社。
-
2020年中國高校在「自然」「科學」雜誌發表論文排行榜
2020年剛剛結束,中國大學就傳來捷報,2020年,中國大學在《自然》和《科學》雜誌發表論文的高校和發表論文的數量,較2019年有不同程度的增加。(1)2020年,中國高校在《自然》《科學》雜誌發表論文的高校,由2019年的53所,增長到了63所。
-
科學網—饒毅:中國論文數量充足而質量不足
英國《自然》雜誌日前發布名為 《自然出版指數2011中國》的報告,稱大量數據表明中國在發表論文和科學研究兩方面很快將成為全球領導者。
-
《自然》雜誌回應稱韓春雨原始論文可能會被撤稿
近日,多名科學家向《自然·生物技術》期刊提交其實驗結果。據移動新媒體平臺「知識分子」的消息,該雜誌一位新聞發言人回應稱,已收到關於韓春雨論文的多個意見,批評意見經同行評議後,有可能會被刊登。 今年5月2日,河北科技大學副教授韓春雨在國際期刊《自然·生物技術》發表研究論文引發關注。但一月後,由於實驗結果無法重複,遭到國內外多名學者質疑。
-
科學網—《自然》《科學》編輯受訪談中國論文發表情況
-
在《自然》雜誌發新冠論文誤用圖片,中國醫科院公開致歉
「中國醫學科學院新聞中心」微信公眾號5月14日發布《關於對新冠病毒感染轉基因小鼠模型論文核查情況的說明》,對一則發布在《自然》雜誌的論文誤用1張病理組織學圖片致歉。中國醫學科學院學術委員會在《說明》中介紹: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傳染病動物模型研究團隊在此次新冠疫情科技攻關工作中,承擔了轉基因小鼠模型構建任務,並將研究結果以《新冠病毒在hACE2轉基因小鼠中的致病性》(The pathogenicity of SARS-CoV-2 in hACE2 transgenic mice)為題,於2月2日投稿《自然》雜誌
-
《亞太臨床營養雜誌》丨George W. a robust extrovert male aged ......
中國臨床營養網(lcyycc)Case study No.19文/亞太臨床營養雜誌(中文版)摘自:亞太臨床營養雜誌中文版訂閱號(APJCN-in-China)George W. a robust extrovert male aged 45,is overweight (100 kg unclad) and for the previous 9 years has had on averagetwo
-
湖南大學在國際頂刊《自然》雜誌上發表研究論文
3月11日,國際著名的頂級學術刊物《自然》(Nature)在線發表了湖南大學研究團隊的研究論文,這也是以湖南大學為第一作者和第一通訊作者單位在2020年發表的第一篇《自然》雜誌正文。這篇研究論文名為「General synthesis of two-dimensional van der Waals heterostructure arrays」,第一作者為湖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的李佳、楊向東博士(Jia Li, Xiangdong Yang)為並列第一作者。
-
7月21日《自然》雜誌17篇論文簡介
7月21日《自然》雜誌封面 7月21日出版的《自然》雜誌共刊登17篇論文,其中研究論文3篇(Articles),快報14篇(Letters)。分屬於多個研究領域,下面簡要介紹每篇論文的研究內容和作者,並附上論文摘要連結。 Articles: 1,A comprehensive transcriptional map of primate brain development 這是一篇神經科學方面的論文,由美國、英國科研人員合作完成。
-
1個星期內,南京大學在《自然》雜誌連發表3篇論文,牛!
不到半月(3月6日-3月13日,可以說一個星期內),南京大學接連在《自然》雜誌上發表三篇重要成果論文,具體如下:1、《自然》: 自然界中首例催化[6+4]環加成反應的酶 南京大學戈惠明、譚仁祥和梁勇研究團隊首次鑑定出能夠催化[6+4]環加成反應的一類酶家族,相關成果
-
袋鼠島——美國國家地理雜誌評為亞太第一島
現在的袋鼠島,依然保持著它純淨、自然的風貌,它曾被美國國家地理雜誌評為「亞太第一島」。這個擁有21個國家公園和自然保護區的島上,見得最多的是在馬路、草坡、農田、沙地上隨處狂奔的袋鼠。這裡一共有900多種澳大利亞本土植物,260多種鳥類,還有海獅、小企鵝、袋貂、袋狸、鴯鶓、考拉、鴨嘴獸、針鼴等與袋鼠一起組成了野生動物大家庭。而島上卻只有不到5000人類居民。
-
江曉原:《自然》究竟是一本什麼雜誌?
《自然》雜誌現任主編坎貝爾在《〈自然〉百年科學經典》(Nature: the Living Record of Science,預定出版十卷,全部中英文對照)一書前言中,給中國讀者寫了一封信,其中有一段話對於理解《自然》雜誌的性質非常重要,坎貝爾說:「我們在編輯方針上是獨立的,我們應當發表什麼內容由我們自己來判斷。關於作者所投論文的決定,由我們與專家審稿人協商做出。
-
關於徵集亞太碳化矽及相關材料國際會議(2018)論文稿件的通知
北京2018年5月15日電 /美通社/ -- 為了推動亞太地區碳化矽等寬禁帶半導體產業與學術的發展,加強交流與協同創新,由中關村天合寬禁帶半導體技術創新聯盟、中科院物理所和北京矽酸鹽學會發起並主辦第一屆亞太碳化矽及相關材料國際會議(2018年)將於2018年7月9日-12日在北京舉行,參會規模近400人。
-
《自然》雜誌籤署首個開放獲取協議,一篇論文7萬5,所有人都能免費...
出版商估計,如果籤約都能完成,每年將涵蓋發表 400 篇論文,約佔《自然》雜誌及其姊妹期刊發表論文總數的 3.5%。籤約OA協議費用令人咋舌根據協議,一些機構最終可能會支付比訂閱費用更多的費用。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這些協議包括了出版商在協議期間推出的新刊物。
-
亞太排名第一!上海一科技期刊影響因子超過20
走出去」進入國際評價體系「走進去」擁有學術話語權「走上去」躋身頂尖之列 中國首次 上海一科技期刊影響因子超20上海正致力培育一批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在國際學術期刊界形成「上海樣本」樹立「中國標杆」 ■上海科技期刊《細胞研究》影響因子為20.507,這是我國自主創辦的科技期刊影響因子首次超越20,在本學科領域期刊中排名世界第七、亞太第一 ■今年
-
英國《自然》雜誌勉強道歉
這樣的文章使自然雜誌蒙羞。我們看到,今日自然雜誌已經進行了部分的自我糾正,包括更換帶有偏見的副標題,以及修正數據方面的錯誤。我們對此表示欣賞,同時敦促自然雜誌繼續採取更有效的行動來挽回聲譽。」抗議信中強烈要求:「自然雜誌立即撤回該文並公開向葉詩文及所有被無端指責的運動員道歉」。
-
《自然》雜誌一年發了106篇「國產」論文,最新一期發表2篇,10年間增加7倍
長江日報-長江網12月26日訊 12月24日,最新一期英國《自然》雜誌出版,其中中國作者主導的論文有2篇,這也把《自然》2020年刊發的「中國產」論文的數量定格在了106篇,也是1881年以來首次破百。
-
學報總編「自報家醜」:中國論文抄襲率達31%
上周出版的英國《自然》雜誌,在「通信」欄目刊登了《浙江大學學報(英文版)》編輯部主任張月紅的一封來信,標題為「中國某期刊發現31%的投稿存在抄襲」。短短幾天,這篇不足千字的短文在國內外學術界引發了熱烈議論。 「論文抄襲率31%」是否真實?
-
好書推薦|頂級科學雜誌《自然》不為人知的過去
》提交了該雜誌發刊以來最著名的論文——《脫氧核糖核酸的結構》。1945年至1953年,來自英國、美國、比利時、瑞典和印度的科學家在《自然》發表了數十篇關於核酸研究的文章。當克裡克和威爾金斯將論文提交給《自然》就意味著他們已經在《自然》雜誌上發表了論文。
-
《自然》雜誌為什麼那麼牛掰?中國為啥沒有?
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江曉原、穆蘊秋從2013年開始在《上海交通大學學報》上持續聯名發表關於《自然》雜誌的實證研究,目前已有四篇見刊,第五篇即將面世,這些論文刷新了我們對《自然》雜誌的舊有認知。近期,部分研究成果結集為《Nature雜誌與科幻百年》一書出版,藉此機會,《澎湃新聞·上海書評》邀請江曉原教授談談《自然》這本「神話」般的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