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貿易復甦面臨挑戰:區域差異明顯,中國亮點顯著

2021-01-09 西部網(陝西新聞網)

2020年,全球貿易遭遇新冠肺炎疫情的嚴重衝擊,未來復甦前景將面臨波折,並將呈現較大的區域差異性。與此同時,中國經濟的強勁復甦有望持續助推全球貿易回暖。

復甦面臨挑戰

多個機構近日紛紛表示,全球貿易在2020年經歷了新冠肺炎疫情打擊之後,未來復甦前景也將充滿波折,並對部分經濟體產生「毀滅性影響」。

世界貿易組織近日在展望全球貿易時認為,封鎖措施鬆緊成為全球貿易復甦的關鍵,即使疫情趨緩,2021年的貿易規模也將遠低於疫情前水平。此外,隨著2020年接近尾聲,全球貿易增速可能會放緩,因為春季封鎖期間積累的商品需求已基本得到滿足,同時企業幾乎已經重建了庫存。

根據其最新數據,2020年第三季度,北美、歐洲等地區放鬆「封鎖」措施,主要經濟體廣泛採取財政和貨幣政策支持經濟,全球貨物貿易量實現反彈,環比增長11.6%,但仍較2019年同期下降5.6%。

數據顯示,2020年前三季度,全球貨物貿易量同比下滑8.2%。世貿組織表示,近期部分地區疫情反彈可能對第四季度貨物貿易造成影響,進一步影響全年表現。10月全球貨物貿易增速較9月已經放緩。10月份,世貿組織曾預測,2020年全球貨物貿易量將萎縮9.2%,2021年將增長7.2%,但貿易規模將遠低於疫情前水平。進入12月以來,全球多地區疫情惡化,北美和歐洲的封鎖措施不斷加碼,市場人士預計,2021年的增長率將有所下滑。

聯合國亞洲及太平洋經濟社會委員會(亞太經社會)22日表示,2020年全球貿易預計將下降14.5%。亞太經社會警告稱,貿易全面復甦的道路仍然「高度不確定」,許多經濟體的宏觀經濟條件不佳,失業率、債務和通縮高企,潛在的結構性挑戰阻礙了貿易的快速反彈。

亞太經社會執行秘書阿里沙赫巴納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對發達經濟體和發展中經濟體的「毀滅性影響」有可能使數百萬人重新陷入貧困。

她說:「我敦促該地區各國努力制定一套更好的貿易規則,在危機時期發揮抗禦能力,刺激具有包容性和更加綠色的經濟的可持續復甦。」

除了貿易,由於全球各國普遍遭遇衝擊,外國直接投資也受到了「直接和重大」的影響。

亞太經社會表示:「雖然仍在收集各種形式的外國直接投資數據,但已宣布的『綠地』投資的季度數據清楚地表明,該地區受到了非常嚴重的打擊。」 與2019年同期相比,2020年前三個季度的「綠地」外國直接投資下降了40%,主要是受到封鎖措施的影響,導致項目延遲和取消。

亞太經社會補充說,預計整個2021年外國直接投資將保持在危機前的水平以下,未來前景取決於危機的持續時間、刺激投資政策的有效性以及社會經濟從這一大流行病的影響中復甦的程度。

區域差異明顯

目前全球貿易復甦呈現明顯的區域不平衡性,亞太地區率先反彈,而歐美國家仍未擺脫頹勢,在近期的疫情影響下,差異可能繼續拉大。

按亞太經社會預測,亞太地區的貿易2020年可能萎縮約1.9%,而世界其他地區的情況更為糟糕。

荷蘭經濟政策分析局(CPB)近日發布報告稱,截至2020年9月份的三個月,跨境商品貿易流較第二季度增加12.5%;這是自2000年有記錄以來的最大增幅。而第二季度跨境商品流動下降12.2%,創下最大降幅。

根據其報告分析,全球各地貿易復甦勢頭強弱不一,中國和亞洲其他發展中國家領跑,而美國則已落在後面。CPB的數據顯示,雖然9月份中國和亞洲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出口已經超過疫情前水平,但歐元區出口仍下降2.6%,美國出口下降近9%。

瑞銀在給客戶的報告中寫道:「總體來看,疫情對西半球的衝擊已遠大於對東半球的影響。」

中國亮點顯著

儘管全球貿易形勢還未回暖,但中國貿易卻強勁反彈。

根據海關總署最新數據顯示,2020年前11個月,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29.04萬億元,同比增長1.8%,呈現持續向好、加速增長態勢。1至9月,中國外貿累計增速年內首次由負轉正,同比增長0.7%;1至10月,外貿增速提高到1.1%;進入11月,增幅繼續擴大。出口保持較快增長為外貿總體「提速」提供了動力。前11個月整體看,中國出口16.13萬億元,增長3.7%;進口12.91萬億元,下降0.5%。

根據野村的數據,中國2020年第二季度及第三季度佔全球出口比例升至13%以上,至少是野村2006年開始統計以來的季度最高紀錄,去年佔比為11%。瑞銀經濟學家也估算,截至2020年7月份,中國在全球出口中所佔份額同比上升了11%,與此同時,美國的份額同比下降了4%,法國的份額同比下降了12%。

《華爾街日報》報導稱,中國引領全球貿易強勁反彈,推動全球貿易第三季度創下20年來最大單季漲幅。

中外貿易企業之間通過數位技術搭建平臺保持密切聯繫。近期,中國貿促會和中國國際商會協助組織三場國際貿易數字展會,分別輻射中美洲、南太平洋地區、南亞地區、中東和北非地區,促成累計上萬家中外企業間的產品供需對接活動。

實際上,在全球貿易遇冷的不利情形下,中國通過區域合作、締結更廣泛的貿易投資協定推動全球化,加速了貿易回暖。中國在《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的正式籤署中發揮了重要作用,2020年下半年還召開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這些擴大開放舉措對促進全球產業對接、加強國際合作、推動經濟復甦起到重要推動作用。

(原標題:全球貿易復甦面臨挑戰)

編輯:秦秦

相關焦點

  • 亞太區域經濟合作成果亮眼動力十足 從RCEP看新型經濟全球化
    2020年11月15日,東協10國和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紐西蘭正式籤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全球最大自貿區誕生了。這項醞釀8年的區域自貿協定,不僅為2020年亞太區域經濟合作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於整個世界而言,同樣意義重大。在挑戰重重的後疫情時代,隨著RCEP籤署,亞太區域經濟合作是否依然動力「滿格」,又能為新一輪全球復甦注入多大能量?
  • 2020年「讀懂中國」國際會議(廣州)側記:為世界經濟復甦注入信心
    600餘名全球知名政治家、戰略家、學者、企業家等通過線上線下方式,圍繞「大變局、大考驗、大合作——中國現代化新徵程與人類命運共同體」主題深入交流研討。與會人士積極評價中國抗疫成就和經濟復甦步伐,呼籲各國攜手合作,共同應對挑戰,表示著力構建新發展格局的中國將為世界經濟復甦和發展作出更大貢獻。當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
  • 必和必拓攜手中國合作夥伴助力全球綠色復甦
    11月11日,在以「後疫情時代經濟復甦與國際合作」為主題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0年會上,必和必拓執行長韓慕睿表示,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必和必拓攜手中國客戶和供應商,共同努力克服各種挑戰,進一步加深了彼此之間的合作關係。
  • 應高度重視明年宏觀經濟面臨的挑戰
    11月28日,由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公司舉辦的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年度論壇上,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宏觀經濟分析與預測模型——CMAFM模型預測認為,2021年由於經濟的持續復甦和基數因素,各類宏觀參數將全面反彈,全年GDP實際增速預計將達到8.1%,預計2021年第一季度將達到11.4%。
  • 全球貿易低迷不振 2020年機遇挑戰並存
    全球貿易低迷不振 來年機遇挑戰並存——2019年國際貿易回顧與展望 本報駐日內瓦記者 楊海泉圖為希臘比雷埃夫斯港。新華社記者 吳 魯攝2019年世界經濟持續下行,貿易緊張局勢加劇,下行壓力和消極因素交織,全球貿易陷入疲軟態勢。
  • 「經濟量子態」可能是全球復甦繁榮的彼岸
    應對當前世界經濟復甦的挑戰,促進世界經濟強勁、可持續、平衡、包容增長,需要徹底轉變科學技術支撐的經濟體系、產業體系和金融體系等,到達「量子糾纏」及其在世界經濟中的映射「經濟量子糾纏」的認識態、發展態、創新態、改革態、調整態和平衡態等,才能迎來全球經濟的徹底復甦和大繁榮即為「經濟量子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自變量。
  • 後疫情時代的全球經濟:無法喚醒的V型復甦
    作為全球最大的兩個經濟體,任何領域的鬥爭都會造成巨大的影響,一則是全球主要經濟體的「選邊站」,地緣政治的衝突勢必會衝擊本就陷入僵局的國際貿易,對於全球市場會帶來更多的恐慌。量化寬鬆的政策、財政赤字攀升和「降息」的風潮將對目前的債務型經濟造成明顯的承壓,後新冠時代的政策退出將異常艱難,各國採取的一些量化寬鬆政策和財政赤字等短期內刺激經濟增長的效果在減弱,而遺留的副作用則更加明顯。
  • 海外資本市場2021年展望:「疫苗復甦」與「拜登新政」帶來全球...
    綜合來說,全球資本市場,尤其是海外市場在明年將面臨拜登入主白宮以及疫苗問世所帶來的「戴維斯雙擊」,交易主線預計將繼續沿著復甦的順周期邏輯演繹。■ 美債:長端利率推高,短端利率穩定:美國經濟的復甦邏輯、通脹預期的重建在2021年預計將會繼續,美債長端利率的中樞相較今年將有所提升。
  • ...瑞和:後疫情時代應推動「綠色復甦」 中國成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
    如果延續疫情前的常態,那麼到本世紀末,全球氣溫將逐步升高3.2°C-3.5°C,地球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不斷退化、數量眾多的物種面臨滅絕的風險。聯合國環境署認為,推動經濟復甦和重建,目標應為致力於綠色復甦和「更美好地重建」。
  • 「招銀研究|資本市場專題」「疫苗復甦」與「拜登新政」帶來全球...
    綜合來說,全球資本市場,尤其是海外市場在明年將面臨拜登入主白宮以及疫苗問世所帶來的「戴維斯雙擊」,交易主線預計將繼續沿著復甦的順周期邏輯演繹。■ 美債:長端利率推高,短端利率穩定:美國經濟的復甦邏輯、通脹預期的重建在2021年預計將會繼續,美債長端利率的中樞相較今年將有所提升。
  • 必和必拓CEO:後疫情時代 攜手中國合作夥伴助力全球綠色復甦
    本報記者 朱曉波「如果世界各國能夠齊心協力,共同採取行動,致力於實現綠色復甦,那麼在後疫情時代,我們將能夠實現更強勁、更快速的發展,建設一個更加清潔、更加可持續發展的世界,並有望開啟全球合作新模式。」
  • 全球併購交易復甦乍暖還寒
    新華社北京8月21日電《經濟參考報》21日發表周武英撰寫的報導《全球併購交易復甦乍暖還寒》。文章摘要如下:受新冠疫情影響,全球併購交易規模與去年同期相比嚴重下滑。近兩個月,大型併購交易重新萌芽,不過整體而言,這一領域仍然「乍暖還寒」。
  • 塗瑞和:後疫情時代應推動綠色復甦 中國成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引領者
    如果延續疫情前的常態,那麼到本世紀末,全球氣溫將逐步升高3.2°C-3.5°C,地球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不斷退化、數量眾多的物種面臨滅絕的風險。聯合國環境署認為,推動經濟復甦和重建,目標應為致力於綠色復甦和「更美好地重建」。
  • 從波音「折翼」,看旅遊業回暖如何讓全球經濟復甦
    「我們正經歷一生中從未經歷過的挑戰。」卡爾霍恩在財報電話會議中無奈地表示。他還稱,疫情帶來的壞影響起碼會伴隨波音公司到年底。運輸業萎縮「難再起」,全球貿易復甦困難重重根據中國船舶工業協會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我國造船行業1-5月新接訂單量較去年同期下降了約6%,韓國和日本同期接單量分別下降了50%和85%。在運輸業持續萎縮的影響下,全球貿易正在凋零。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預計,今年的全球貿易將萎縮13%-32%。
  • 2020年四季度「全球採購經理指數」明顯上升
    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今天(6日)公布了2020年12月份全球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該指數較上月有所回升,並且四季度採購經理指數均值較三季度明顯上升,全球經濟恢復態勢有所增強。2020年12月份全球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為55.2%,較上月上升1.3個百分點,已連續6個月保持在50%以上。
  • 10位企業家談中國經濟:各行業持續復甦 有基礎、有亮點、有方向
    總的來看,上半年我國經濟逐步克服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經濟運行呈恢復性增長和穩步復甦態勢,發展韌性和活力進一步彰顯。   據此,人民網記者就當前經濟形勢採訪了多個行業多位企業家,大家一致認為,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復工復產復商復市加快推進,中國經濟已呈現恢復性增長勢頭,而中國經濟的數位化和智能化轉型進程,也將促進消費和投資增長,帶動中國經濟持續復甦,成為拉動全球經濟增長的有力引擎。
  • 第六屆「中法投資對話」聚焦中法兩國攜手促進全球經濟復甦
    來自中法兩國政商學界的嘉賓圍繞「中法攜手:擁抱全球經濟復甦紅利」這一主題展開熱烈和深入的討論,為中法經貿合作新階段提供市場路線圖及操作路徑。本屆「中法投資對話」由中歐國際工商學院與法國巴黎大區工商會法中交流委員會、法國中國工商會聯合主辦。由於疫情防控需要,今年的論壇首次在線上舉行。
  • 亞太經合組織會議:凝聚地區合力為世界經濟復甦注入信心
    廖淑萍:近年來,國際政治經濟格局發生深刻複雜變化,區域乃至全球貿易摩擦加劇,以世界貿易組織(WTO)為代表的多邊經貿治理機制「停擺」,經濟全球化遭遇波折。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使得全球經濟陷入深度衰退,全球供應鏈產業鏈面臨重塑,給APEC合作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
  • 2020新議題: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全球化轉型與國際合作治理
    當前,全球疫情防控形勢依然嚴峻,各國疫情蔓延程度和防控舉措不僅存在差異且自身也具有較大不確定性,但力求儘早實現經濟復甦是各國共同的政策目標。因此,分析研究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審視其對全球化結構性轉型的影響、探討國際合作治理的挑戰與應對,是當前世界各國面臨的重大議題,也可稱之為2020新議題。
  • 「後疫情時代」的共振復甦——2021年全球經濟展望
    疫情防控的錯位和政策救助的差異,發達國家加大了從中國進口力度,使世界暫時恢復到2008年之前「中國生產,西方消費」的狀態。展望2021年,由於疫情衝擊逐漸減弱,特別是疫苗有望於下半年全面推開,經濟社會將恢復正常,世界進入「後疫情時代」,全球經濟有望出現共振復甦。IMF預測全球經濟2021年將恢復至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