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區域經濟合作成果亮眼動力十足 從RCEP看新型經濟全球化

2021-01-18 中國政府網

剛剛送別的2020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世界正在經歷深刻變革,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加速了這一趨勢。世界經濟陷入低迷,經濟全球化遭遇逆風,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抬頭,公平和效率、增長和分配、技術和就業等矛盾更加突出。擺在世界各國面前的考題格外嚴峻。

所幸,仍有陽光穿破烏雲。2020年11月15日,東協10國和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紐西蘭正式籤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全球最大自貿區誕生了。

這項醞釀8年的區域自貿協定,不僅為2020年亞太區域經濟合作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於整個世界而言,同樣意義重大。在挑戰重重的後疫情時代,隨著RCEP籤署,亞太區域經濟合作是否依然動力「滿格」,又能為新一輪全球復甦注入多大能量?

2020年,亞太區域經濟合作呈現哪些亮點?

在全球經濟最具活力的亞太地區,《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與《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被視為實現亞太自由貿易區的兩條路徑。繼2018年CPTPP正式生效之後,2020年亞太區域經濟合作又迎來一件大事——RCEP正式籤署。這是2020年亞太地區乃至全球的一條重磅新聞。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 王勇:2020年,全球經濟遭遇疫情衝擊,大幅下滑。與此同時,單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經濟民族主義甚囂塵上,與疫情疊加,造成經濟全球化及國際經濟合作的倒退。在此背景下,亞太區域經濟合作異軍突起、亮點紛呈。

首先,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紐西蘭和東協十國曆時8年,於2020年底正式籤署RCEP。值得關注的是,RCEP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域內既有日本、澳大利亞、新加坡等高度發達國家,也有寮國、柬埔寨、緬甸等發展中國家。相比於發達國家主導的協定,RCEP更加靈活寬泛,給予發展中國家相應保護,體現了高質量、包容性與普遍受惠的特點。

其次,中國表示積極考慮加入CPTPP,主張建設開放透明、互利共贏的區域自由貿易安排,這對整個亞太地區進一步開展經濟合作、深化經濟關係起到推動作用。

此外,中國和東協國家克服疫情影響,經貿關係不斷向前發展,貿易量與投資量都繼續擴大。2020年,東協成為中國第一大貿易夥伴。這為RCEP、CPTPP等區域一體化倡議的實現提供了重要基礎。

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研究員 白明:RCEP正式籤署是2020年亞太區域經濟合作的最大亮點。之前,各成員國之間存在一些自貿協定,但彼此聯繫並不完整。RCEP彌補了經貿關係的空白,結合部分國家籤署的CPTPP,使亞太地區形成以兩大自貿協定並行的「雙循環」格局,滿足了各成員國提升產業鏈、供應鏈影響力的實際需求。

RCEP籤署的背後是中國影響力的提升。2020年,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不僅在抗擊疫情中取得巨大成就,還成為全球唯一實現正增長的經濟體。許多國家對中國發揮更大作用的期待與中國自身的自貿區戰略不謀而合,成為RCEP成功籤署的重要推力。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研究員 卞永祖:以中國為代表的亞太各國更加強調多邊主義,支持經濟全球化,這是2020年亞太區域經濟合作的一個特點。相比其他區域,亞太地區經貿合作亮點明顯,尤其是東亞地區發展較為突出。究其原因,一是東亞國家防疫水平相對較高,使得區域內各國之間的貿易往來沒有受到太大衝擊;二是2020年下半年,全球需求有所復甦,東亞作為世界主要製造業中心,成為全球商品的主要生產地。

當前,亞太地區經濟融合程度如何?

相比北美、歐洲兩大經濟圈,亞太地區國家數量眾多,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在經濟合作當中往往面臨更多、更複雜的問題。不過,合作共贏始終是亞太地區絕大多數國家認同的主流。基於這一共識,亞太地區的經濟融合和一體化程度不斷提升。

白明:RCEP籤署之後,亞太區域融合出現從「小區域融合」向「大區域融合」、從雙邊融合向多邊融合的發展趨勢。這種融合態勢有利於促進亞太地區經濟潛力的釋放,即一方面強化區域內國家的產業鏈分工,另一方面「填平補齊」部分國家尚未籤署雙邊自貿協定的「漏洞」。

未來,RCEP成員國間將相互構成相對獨立但齊全的國際分工體系。例如,在製造業各個領域,將形成一個兼具高、中、低端的完整產業結構,既滿足各國的內循環,也實現在15個成員國之間形成循環的「小全球化」。

王勇:如今,亞太國家已經融入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當中,成為全球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亞太地區作為一個不斷開放、高速發展、相互融合的區域,將在21世紀全球經濟發展中發揮日益凸顯的作用,並且推動整個亞洲的崛起。

同時,考慮到亞太各國的發展階段存在差異,該區域經濟融合程度仍有巨大提升空間,區域性經濟合作還將繼續向前發展。

卞永祖:相比全球其他經濟體較為集中的區域,亞太地區的供應鏈相對較為完整,上下遊連結非常精密。

今後,隨著RCEP的籤署,亞太地區供應鏈完整的優勢將更為凸顯,經濟潛力也將得到更多釋放。RCEP將對亞太各國經濟發展起到拉動作用,並進一步加深不同國家之間的經濟融合程度。

2021年,亞太區域經濟合作具有哪些看點?

有外媒稱,作為全球最具潛力的區域自貿協定之一,RCEP的籤署讓全球看到亞太區域仍有許多國家相信貿易自由化與投資便利化,並且願意以實際行動促進經濟融合。RCEP開創了亞太合作新契機。新的一年,在充滿活力的亞太,是否還將有更多經濟合作的看點值得期待?

卞永祖:2021年,世界各國都期待從疫情的困境中走出來,實現經濟恢復增長。亞太地區國家,尤其是RCEP涵蓋的國家面臨更大機遇。這些國家擁有更多有利條件,或將更加迅速地恢復增長,在全球經濟復甦當中處於領先位置。這將為亞太地區更加緊密的經濟合作提供前提條件。

作為RCEP重要成員國,中日韓三國的經濟合作或將更加密切,這將使RCEP的整體運作更加順暢,並給全球其他區域提供示範效應,加速全球產業鏈的區域化趨勢。

王勇:2021年,RCEP各成員國將各自履行國內法律審批程序,推動協定早日生效實施,這將成為外界關注的焦點。同時,中日韓三方自貿協定談判可能加快進程,加速推動一項互利共贏的高標準的自貿協定,從而進一步提升亞太經濟在全球經濟中的分量。

在全球其他區域一體化進程延緩的背景下,亞太地區經濟合作取得一系列成果,將提升人們對經濟全球化以及區域經濟合作的信心。

白明:從全球範圍來看,RCEP的籤署將促進北美、歐洲、東亞三大經濟圈的均衡化。過去,有人將世界經濟比作一盤義大利麵,各種規則相互「打架」,尤其是亞洲缺少統一的自貿平臺。如今,RCEP應運而生。作為自由貿易的受益者和擁護者,亞太國家在推動經濟全球化、加強區域經濟合作、實現合作共贏等方面的共識不斷加深。相信2021年更多實實在在的經貿合作項目將陸續落地。

未來,新型經濟全球化將向何處發展?

在各國面臨新冠肺炎疫情、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的背景下,RCEP不僅為亞太國家率先恢復經濟帶來希望,而且堅持多邊、開放、合作、共贏,成為全球自由貿易體系的閃光點。未來,經濟全球化將往何處去,是否將會出現一種新型全球化?從亞太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中,我們或許可以找到答案的線索。

王勇:RCEP為新型經濟全球化提供了一個樣本,即不僅考慮如何實現貿易自由化、投資便利化,還考慮如何通過開放貿易、開放投資,促進經濟和社會的整體發展,使那些最不發達的國家從中受益。

白明:未來,新型經濟全球化將是自由貿易和貿易保護主義鬥爭之後形成的一個新格局。

疫情導致世界面臨的不確定性明顯增多,使遠距離的全球化受到更多限制,而鄰近國家之間相互依賴的關係變得更為緊密。今後,新型經濟全球化或將發展為全球化與區域化的高度疊加,時而是全球性互動,時而是不同區域「你方唱罷我登場」,在不同時期扮演不同角色。

卞永祖:目前,逆全球化思潮抬頭疊加疫情衝擊,使經濟全球化受到質疑,這可能在客觀上推動區域經濟合作的發展,並使經濟全球化出現區域化特徵。

此外,在新型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進程中,傳統經濟強國走下坡路的特徵將更為明顯,新興經濟大國的角色將日漸突出。過去幾十年,經濟全球化主要是在歐美國家的大力推動下完成的。這些西方國家想實現的全球化不只是經濟層面的全球化,還包括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層面的全球化。現實表明,這些傳統經濟強國的理念是過時的,並導致它們主導的全球化走入困境。

未來,亞太等地區的新興經濟大國將在新型經濟全球化中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並為全球化理念注入更多新的內涵。例如,中國倡議的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就很可能成為下一步新型經濟全球化發展的重要動力。(記者 嚴瑜)

剛剛送別的2020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世界正在經歷深刻變革,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加速了這一趨勢。世界經濟陷入低迷,經濟全球化遭遇逆風,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抬頭,公平和效率、增長和分配、技術和就業等矛盾更加突出。擺在世界各國面前的考題格外嚴峻。

相關焦點

  • 亞太經合組織會議:凝聚地區合力為世界經濟復甦注入信心
    廖淑萍:近年來,國際政治經濟格局發生深刻複雜變化,區域乃至全球貿易摩擦加劇,以世界貿易組織(WTO)為代表的多邊經貿治理機制「停擺」,經濟全球化遭遇波折。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使得全球經濟陷入深度衰退,全球供應鏈產業鏈面臨重塑,給APEC合作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
  • 推動亞太合作健康穩定發展——寫在亞太經合組織第二十六次領導人...
    自1989年成立以來,APEC在維護本地區人民共同利益,保持經濟增長和發展,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促進貿易投資自由化和便利化,鼓勵經濟技術合作,建設良好和可持續的商業環境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面對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逆全球化思潮抬頭的新形勢,APEC如何前行,世界矚目莫爾茲比港。
  • 臺灣經濟發展離不開兩岸區域合作
    臺灣經濟發展離不開兩岸區域合作(資料圖)作者 蕭衡鍾 華中師範大學臺灣與東亞研究中心研究員,北京大學、中國文化大學博士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區域經濟發展得到進一步加強,隨著中國大陸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以及臺灣當局民進黨上臺
  • 為區域和全球經濟增長注入強勁動力——解讀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
    新華社北京11月15日電 題:為區域和全球經濟增長注入強勁動力——解讀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籤署新華社記者王卓倫、於佳欣、鄭明達11月15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籤署。歷經8年談判後,全球最大的自由貿易區終於宣告誕生、正式啟航。
  • rcep是什麼意思?rcep有什麼好處?
    《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的談判時間實際上開始於2012年,發起方為東協十國,協議最初是採取「10+6」的模式,除東協十國之外還包括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紐西蘭以及印度六國,其中印度在2019年談判接近尾聲時宣布退出RCEP,因此本次達成的實際上是「10+5」模式的貿易協定。
  • 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正式籤署,世界上人口數量最多、成員結構...
    原標題: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正式籤署,世界上人口數量最多、成員結構最多元、發展潛力最大的自貿區就此誕生——經濟全球化增添新動能歷經8年談判,亞太地區15國參與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於11月15日正式籤署。
  • 世界上最大的自貿區正式啟航—《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正式...
    與全球正在運行的其他自由貿易協定相比,《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是一個新型的自貿協定,擁有更大的包容性。該協定不僅涵蓋貨物貿易、爭端解決、服務貿易、投資等議題,也涉及到智慧財產權、數字貿易、金融、電信等新議題。
  • 2020新議題: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全球化轉型與國際合作治理
    一國的全球競爭優勢也逐漸從全球化初期基於產品成本的比較優勢,轉向更加重視營商環境制度和國家治理能力優勢。應對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和推動全球經濟復甦,亟需國際合作克服疫情影響,通過改革完善全球治理體系,共同應對全球公共衛生危機。
  • 發力區域經貿合作做好經濟外循環
    「從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到CPTPP(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AI(中歐投資協定),展現出我國現階段高水平開放的路徑。」北大博雅特聘教授、國發院黨委書記、副院長餘淼傑在日前中歐投資協定、CPTPP與我國高水平開放論壇上表示。
  • 智庫視點|RCEP籤署的邊際效應
    RCEP的誕生,不僅為推動區域乃至世界經濟復甦注入了新的動力,也是區域內各國以實際行動維護國際多邊貿易體制、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格局的重要舉措。RCEP是經濟全球化時代的必然產物,它代表著時代的發展方向。RCEP的籤署不僅為中日韓自由貿易協定(FTA)、亞太自由貿易區(FTAAP)奠定基礎,也必將對全球範圍內的區域一體化模式、經濟合作理念以及世界經濟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 什麼是RCEP?RCEP對A股的影響有哪些?
    11月15日,第四次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領導人會議通過視頻方式舉行。會上,在15國領導人共同見證下,各國貿易部長籤署了《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這標誌著當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經貿規模最大、最具發展潛力的自由貿易區正式啟航。
  • 全球化「十字路口」,新型大國關係再思考
    同時,站在全球化的「十字路口」,疫情彰顯了基於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建構新型國際關係特別是新型大國關係的必要性。【關鍵詞】新冠肺炎疫情  國際格局  全球化  新型國際關係  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圖分類號】D81    【文獻標識碼】A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是進入新世紀以來人類面臨的最大的「黑天鵝事件」。
  • 《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條文解讀
    同時,RCEP還照顧到不同國家國情,給予最不發達國家特殊與差別待遇,通過規定加強經濟技術合作,滿足了發展中國家和最不發達國家的實際需求。華夏研究院發起理事單位——泰和泰律師事務所第一時間組織全球合伙人、高級顧問及資深律師對RCEP各個章節進行了深度解讀,並就RCEP對中國經濟尤其是中國律師的影響和機遇進行了剖析。
  • 它們的交集是命運共同體,它們的併集是亞太新機遇
    這與2013年的APEC會議「活力亞太,全球引擎」的主題不謀而合。  打開世界地圖,我們細細來看「一帶一路」這條世界上跨度最長的經濟大走廊。它發端於中國,貫通中亞、東南亞、南亞、西亞乃至歐洲部分區域,東牽亞太經濟圈,西系歐洲經濟圈。它是世界上最具發展潛力的經濟帶,無論是從發展經濟、改善民生,還是從應對金融危機、加快轉型升級的角度看,沿線各國的前途命運從未像今天這樣緊密相連、休戚與共。
  • 新時代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動力變革研究
    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支持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十四五」及中長期推動產業結構、產品結構轉型升級將成為推動新時代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型產業動力。三是科技成果轉化率偏低。受高校和科研院所過分注重理論研究和學術論文發表、對科技成果的經濟社會效益不夠重視、所產生的科技成果與企業需求脫節等因素影響,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率不足30%,距離先進國家60%—70%的平均水平相差較遠,科技成果轉化率低依然是制約科技創新良性循環的主要瓶頸。
  • 逆全球化背景下中國經濟未來發展方向
    來源:曹書  逆全球化背景下中國經濟未來發展方向  一 全球化內在動力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全球各國之間的貿易和投資呈現出爆發式增長,其背後的深層次動力是發達國家、尤其是發達國家內部跨國企業的利益。
  • 速讀| 數字經濟是全球未來的發展方向
    11月20日晚,亞太經合組織第二十七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召開。習近平主席以視頻方式出席並發表重要講話。習近平主席指出,數字經濟是全球未來的發展方向,創新是亞太經濟騰飛的翅膀。要全面落實亞太經合組織網際網路和數字經濟路線圖,促進新技術傳播和運用,加強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消除數字鴻溝。
  • 李曉| 拋棄經濟全球化幻想 警惕全球化的「去中國化」
    簡單地認為目前的經濟全球化處於「逆全球化」過程是不充分的,當前經濟全球化的狀態或者趨勢是「全球化分裂」 ——主要大國之間,特別是世界第一、第二大經濟體之間在關於什麼是經濟全球化、經濟全球化損益、運行規則和秩序等問題上發生了重大分歧,不再擁有共識。美國現在的所作所為不是在簡單地反全球化,而是要搞另一套經濟全球化,即沒有中國的經濟全球化。
  • 全球化的新途徑:南南合作
    回顧2018年全球經貿形勢,人們首先會想到的世界上最大的兩個經濟體——美國與中國之間緊張的貿易糾紛不斷升級,中美貿易戰一觸即發,貿易保護主義盛行,逆全球化正在從一種思潮成為現實的挑戰。不過,與此同時有利於全球化發展的區域經濟一體化仍然在不同區域得到了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