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科學法學之隔閡 開啟環境法學新思維_閱讀·書評_民主與法制網...

2020-12-01 民主與法制網

  首次提出了環境法學的邏輯起點是「環境」「資源」「生態」三大範疇,並從功能(用途)分析的角度,深入辨析了「自然」與「環境」「資源」「生態」之間屬於「一體三用」的關係,這一觀點極富創意,充分發揮了作者出身於環境工程本科和法學第二專業的「二合一」專業優勢,可謂該書最突出的亮點之一。

 

  2020年中,一部重磅的環境法專著正式問世。北京林業大學生態法研究中心主任、北京林業大學法學系副主任楊朝霞所著的《生態文明觀的法律表達——第三代環境法的生成》一書試圖對生態文明觀這一跨越哲學、環境學、資源學、生態學、經濟學、社會學、人類學、倫理學、法學等多個學科的理論問題,進行全新的解讀和理論的重構,並將之運用於環境法學和環境法治的反思和革新。

  近日,楊朝霞接受民主與法制社記者的專訪,詳細解讀了這本書。

 

  為環境法學理論體系建設

  貢獻力量

  楊朝霞2009年從中國政法大學博士畢業後進入北京林業大學,受人文學院生態文明研究團隊的影響,開始關注生態文明以及環境、資源、生態的辨析等基礎性的理論問題。

  什麼是生態文明?如何認識生態文明觀的思想體系和科學內涵?相比於環境保護、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等觀念,有何優越性?生態文明與綠色發展有何內在聯繫?能否將中國的生態文明觀念,上升為繼可持續發展理念之後的全球話語?如何實現生態文明政治話語的法學轉換?如何從生態文明觀的「事理」中,提煉出環境法學的「法理」命題?環境法與憲法、民法、行政法、刑法、經濟法等部門法之間是什麼關係?從理論發展和制度生成上看,環境法的法理、制度同傳統部門法的法理、制度之間有何內在的邏輯關係?環境法學的邏輯起點和核心範疇是什麼?如何構建環境法學的理論體系?……

  上述一系列的問題促使楊朝霞試圖對生態文明觀的核心內涵和環境法學的基礎理論進行系統研究。他期望通過此書呼籲學界打通科學和法學的隔閡,明晰環境法學的研究重點,改進環境法學的研究方法,夯實環境法學的理論基礎,逐步形成環境法學的理論體系。他期待通過此書的嘗試和努力,為推進中國的環境法學研究貢獻一點綿薄之力。

  「目前環境法學的理論積澱還比較薄弱,基礎研究不足。」楊朝霞認為,沒有基礎研究作為理論支撐,環境法學和環境法治的發展無疑將失去後勁。

  2018年楊朝霞從加州大學伯克利訪學回國後,參加了天津大學法學院主辦的「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研討會」,並在會上闡述了關於生態文明觀的一些初步思考。經過此次會議,他產生了「以生態文明觀為理論指導生成第三代環境法」的一些想法,並決定以專著的形式向博士畢業10年獻禮。

  經過1年多的寫作、修改、補充後,《生態文明觀的法律表達——第三代環境法的生成》一書於2019年12月交稿,2020年6月付梓印刷。

 

  全面解析生態文明觀的

  科學內涵

  《生態文明觀的法律表達——第三代環境法的生成》一書分為上下兩編,上編總論詳細論述了生態文明理念的產生發展、生態文明觀的科學內涵以及對生態文明觀進行法律表達的基本原理,下編分論對「生態文明觀的權利表達:環境權」「生態文明觀的責任表達:政府環境問責的反思和改進」「生態文明觀的司法表達:環境公益訴訟」「生態文明觀的法制化:第三代環境法的生成」等四章內容進行闡述。

  該書的核心觀點可以概括為:從世界環境法制建設歷史變遷的整體上看,可以將以環境保護理念為主導的環境法,稱為第一代環境法;將以可持續發展理念為主導的環境法,稱為第二代環境法;將以生態文明理念為主導的環境法,稱為第三代環境法。在總體上,當前我國的環境立法,尚處於從第二代環境法向第三代環境法轉型升級的階段。

  在楊朝霞看來,該書最為精華、最有價值的內容,是對生態文明觀的科學內涵進行了系統研究,對環境法「本體論」(環境法是什麼)、「生成論」(環境法是如何產生成長的)、「發展論」(從環境立法的專門化和傳統立法的生態化兩個方面,走向以生態文明觀為指導思想的第三代環境法)、「研究論」(明晰環境法學的邏輯起點,厚築事理和法理兩個方面的理論基礎,打通事理和法理的藩籬)等問題進行了初步探討。

  北京林業大學校長安黎哲評價該書不僅嘗試構建了生態文明觀的理論體系,而且全面解析了生態文明觀的科學內涵。閱讀本書,有助於我們了解和把握生態文明觀有別於環境保護觀、協調發展觀、可持續發展觀等理論和觀念之所在,有助於我們深刻理解和進一步思考生態文明觀的先進性、優越性以及全面確立的必要性。

  天津大學法學院院長孫佑海認為,該書首次提出了環境法學的邏輯起點是「環境」「資源」「生態」三大範疇,並從功能(用途)分析的角度,深入辨析了「自然」與「環境」「資源」「生態」之間屬於「一體三用」的關係,這一觀點極富創意,充分發揮了作者出身於環境工程本科和法學第二專業的「二合一」專業優勢,可謂該書最突出的亮點之一。

  武漢大學環境法研究所教授蔡守秋評價該書敘事宏大新意迭出,對環境法理創新的四大模式(「具化」「改良」「革命」「整合」)、法律生態化的六大層次(「留空間」「開岔口」「設界限」「定基石」「立框架」「建房子」)之分析耳目一新,對環境權的證成、性質、主體、救濟等理論議題和環境公益訴訟的理論基礎、制度設計等問題的專門探討非常可貴。

  「相比於傳統法學,環境法學具有天然的跨學科性,只要能打破科學和法學的隔閡,打通『事理』和『法理』的任督二脈,只要能打破部門法學之間的藩籬,實現『公法』和『私法』的雙劍合璧,就更有可能走出困境,作出原創性、全球性而非借鑑性、局域性的法學貢獻。」楊朝霞說。

 

  期待共同推進環境法升級換代

  「本書適合於所有從事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保護相關工作,關心和熱愛生態文明建設事業的頂層設計者、理論研習者和法治實踐者閱讀。」楊朝霞說,作為一個早期就關注和熱愛生態文明的學者,他希望自己的這些思考和探討,能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切實推進貢獻微薄之力。作為一位環境法學人,他期望更多的環境法學者能重視生態文明思想對環境法治建設和環境法學發展的重大意義,共同來研究有關理論問題,攜手推進環境法的升級換代。

  楊朝霞認為,當前我國的生態文明法治建設普遍存在「重環境,貴資源,輕生態」等問題,生態法治的短板十分明顯。譬如,汙染防治、資源保護領域的立法已經較為發達,生態保護和建設方面的立法(如溼地保護法、自然保護地法、國家公園法)卻存在較多空白。

  「『十四五』的五年,我們務必在大力夯實環境法理論基礎的基石上,繼續從傳統法的生態化和環境法的專門化兩個方面同時發力,協同並進。」楊朝霞說。

相關焦點

  • 打通科學法學之隔閡 開啟環境法學新思維
    北京林業大學生態法研究中心主任、北京林業大學法學系副主任楊朝霞所著的《生態文明觀的法律表達——第三代環境法的生成》一書試圖對生態文明觀這一跨越哲學、環境學、資源學、生態學、經濟學、社會學、人類學、倫理學、法學等多個學科的理論問題,進行全新的解讀和理論的重構,並將之運用於環境法學和環境法治的反思和革新。   近日,楊朝霞接受民主與法制社記者的專訪,詳細解讀了這本書。
  • 法學界探討中國法學研究的問題與方法
    他說,中國的法學研究又必須立足於自己的生存環境,應對自己的生存問題,並在自己的法學理論中回答這些問題。  為了使問題研究的更深入更細緻更多元化,來自憲法、民法、刑法、破產法、民訴法、刑訴法等多領域的專家學者都就自己所在學科的相關問題發表了觀點。
  • 法學門類——法學專業解讀
    一、 什麼是法學 法學,又稱法律學或法律科學,是關於法律問題的知識和理論體系。作為以法律為研究對象的法學,其核心就在對於秩序與公正的研究,是秩序與公正之學。 在最新頒布的專業目錄中,法學專業屬於法學中法學大類,標準學制4年,畢業後授予法學學士學位。全國開設該專業的院校共617所,畢業生規模大約為每年80000-85000人。
  • 法學強校盤點丨除了五院四系,這些學校的法學專業也值得報考
    法學專業可以說是包羅萬象,從九天攬月(《月球協定》)到五洋捉鱉(《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從鄰裡關係(《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到國家關係(《聯合國憲章》),不管你是想握法律之劍懲奸除惡,還是想持法律之盾守護公平正義,都可以滿足你的需求哦,親,只有你想不到,沒有你學不到。
  • 中國法學會法學期刊研究會二○二○年年會在南昌舉行
    報告指出,2019年8月至今,法學期刊研究會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在法學會黨組的領導下、在法學會研究部的指導下,開展了一系列工作,進一步提高了政治站位,更加高標準嚴要求,認真地做好各項工作。
  • 法學論文的「神」與「形」
    於改之 華東政法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法學博士;兼任中國法學會刑法學研究會常務理事,上海市法學會刑法學研究會副會長《法學》用稿的一個重要主張是論文有的放矢,拒絕無病呻吟。 三是價值性。問題的價值性表現在社會價值和科學價值兩個方面,前者具有實踐意義,後者具有學術意義。首先,科學研究要服務於社會目標的實現,或直接服務,產生即時的、明顯的社會效益;或間接服務,帶來潛在的、長遠的學術影響。其次,學術性是學術研究之本,論題決定著論文的整體學術價值。
  • 蔡守秋:中國環境法學的歷史機遇和時代使命
    這些論述較為清晰地闡釋了生態文明觀的科學內涵,也可以大致看出其區別乃至超越於環境保護觀、可持續發展觀之所在。接下來,朝霞重點探討了對生態文明觀進行法律表達的基本原理。此部分是本書的重點和精髓所在,用了近9萬字的篇幅,可謂亮點紛呈。譬如,朝霞認為,從生態文明法理創新到生態文明法律表達,通常應當遵循一個「事實—事理—法理—法律」的邏輯路徑。
  • 隴臺法學專家齊聚 共商優化營商環境之策
    論壇現場新甘肅客戶端訊(新甘肅·每日甘肅網記者鄒明敏 通訊員王曉彤)日前,第一屆海峽兩岸商法西部論壇在蘭州拉開序幕,來自海峽兩岸法學法律界專家學者和法律實務工作者通過線上線下對話,共商優化營商環境的法治之道。
  • 濟南市法學會交通法學研究會換屆會議成功召開
    濟南交通法學研究會作為交通法學學術組織,進一步整合政法與交通法學界研究力量,形成穩定的研究隊伍,全面有效提升交通法學研究水平,為服務地方法治環境,傳承弘揚法學思想,推進法治長清建設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持。1月8日,濟南市法學會交通法學研究會在山東交通學院舉行換屆大會。
  • 什麼人適合學法學 法學就業方向有哪些
    有很多人都對法學專業感興趣,那麼,什麼人適合學習法學專業呢?法學就業方向有哪些呢?下面小編整理了一些相關信息,供大家參考!一、哪些人適合學習法學基本上混得好的,在圈內有點名氣的,都是比較穩重,踏實的.具備穩重,踏實,正直,正義感強的人是比較適合讀法學的。有人說律師是跟人打交道,內向不愛說話的人一定不適合做律師。事實上,內向的人可以從事律師,但會遇到瓶頸。律師是屬於服務業。
  • 法學專業到底如何?法學就業前景如何?法學學生應該如何學法學?
    經常從有關報導中看到:法學專業是最難就業的幾個專業之一、法學專業幾年亮紅燈,等等。通過有關報導,很多人看到法學專業真的供過於求了,還是真的很難就業。在每一年的高考報考志願時,很多人也會諮詢說法學專業到底還能不能報考,法學專業就業前景到底如何,等等。
  • 法蘭克福超越魏瑪:論託依布納對德國公法學「實質的民族憲法觀」之...
    〔22〕 這個「實質的民族憲法觀」的產生,主要來自德國魏瑪共和時期方法論爭〔23〕中,主張「精神科學潮流」法學〔24〕的學者對於憲法的觀點。然而魏瑪共和時期這種憲法概念的出現,並非僅僅單純是相關論爭的產物,也是德國公法學界面對德國民主化進展,在理論上反省所產生的結果。
  • 這所大學「法學」就業率高,實力強卻很低調,敲開法學「寒冰期」
    「法學」又稱法律學,是一門學科,指專門研究法律的科學,在各種電視劇電影中,律師成為一個聚光體,是很多人的理想職業,有多少初高中生在看完影視劇後對法學產生了莫名的心情,外表光鮮,工作環境好。法學專業主要是培養掌握各種法律知識,能在國家機關與企業,社會團體等地方從事法律事業的高級人才,需要學習各種關於法學的知識,熟知我國的法律,政策等。法學下面還有6個學科,分別是:政治學類、民族學類、馬克思主義理論類、法學類、社會學類與公安學類。
  • 大數據:法學研究的重要維度
    大數據:法學研究的重要維度 2016年02月17日 08:32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方印 張海榮 字號 內容摘要:法治作為維護人類社會文明之治的重要方式,法學研究理所應當在人類社會突兀的大數據變革中充分地考量和衡平社會狀態的大數據維度
  • 法學專業院校排名
    法學 專業名稱:法學     專業代碼:030100     門類/類別:法學
  • 「公司法重大修訂與商事法治現代化」研討會暨中國法學會商法學...
    希望福建省的法學理論和實務工作者以本次研討會為契機,進一步加強與各位專家學者與省外同行的交流互動聯繫,學習借鑑有關推進商事法治建設的有益經驗,助力提升福建省的商事法學研究和法治實踐水平。特別是要貫徹好今年召開的福建省委十屆十次全會精神,加強商事法學研究,積極建言獻策,為提升福建法治化營商環境建設水平、全方位推動福建高質量發展超越提供更加有利的服務和支撐。
  • 系統論法學的中國表述_思想市場_澎湃新聞-The Paper
    偉江在社會理論上「冰凍三尺」的功力,可以在《輝煌的失敗:哈貝馬斯民主法治國理論的方法論批判》這篇文章中得到直觀的驗證。他之前的一切準備,似乎都是為了最終能夠庖丁解牛般進入到盧曼理論世界的無人之境。比較起來,系統論法學在當下中國法學圈顯得相當小眾,然而其異軍突起的姿態,還是給法學界留下了無法忽視的硬漢形象。這本論文集中,偉江攜系統論法學之威力,與國內中青年法學翹楚們就當代中國法理學、法教義學、憲法學、司法裁判理論、社科法學等領域中的重大學術話題展開對話,在教義學和社科法學爭論的理論戰場之外,開闢了另外一個身份超然的話語空間,同時又精彩地診斷並治療了教義學和社科法學的盲點。
  • 《北方法學》2020年總目錄
    ——圍繞《民法典》展開 陳自強(5.05) 5.買賣之目的及其《民法典》之合同類型的配置 黃茂榮(5.19) 6.
  • 法學專業你適合嗎?真的不好就業嗎?有哪些大學值得選擇?
    監獄學專業學生畢業後主要在監獄、勞教系統、司法行政系統、審判機關、檢察機關、立法機關、公安機關及其他行政機關,律師事務所,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以及法律教育培訓機構從事法律實務、法律教育、行政管理和法律科學研究工作。什麼樣的人適合學習法學類專業呢?
  • CSSCI | 三種法學C刊的最新目錄及稿約
    、梁慧星教授主編的學術集刊,是我國創辦最早(1994年)的法學類集刊,亦是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集刊。②趙旭東主編《公司法學》(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第337頁。(二)譯著①[德]卡爾·拉倫茨:《法學方法論》,陳愛娥譯,商務印書館,2005,第366~36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