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歐陽宏宇
北京時間5月28日,據外媒報導,由於天氣原因,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載人龍飛船的首次載人飛行在原計劃發射前約17分鐘被取消。事實上,作為一家民營企業,SpaceX一次次將商業載人航空的「不可能」變為現實,其成功之路引來航天界廣泛關注。
在前景廣闊的航天市場中,中國是否需要自己的「SpaceX」,又何時才會出現?「商業航天如果要發展成功,一定需要有國家的支持。」5月28日,經濟學博士後、法學博士劉安表示,SpaceX之所以發展如此迅速,從其背後的發展路徑可以清楚地看到,得益於美國航天局等國家的機構支持。
SpaceX取得成功
得益於國家支持
據劉安介紹,運載火箭作為現代工業製造業皇冠上的明珠,需要一條極強的產業鏈集中,需要非常強的基礎工業能力的整合,需要有很高的定價能力,而SpaceX本身的技術實力不足以支持這麼快地產品迭代。「像這種技術路徑的研發,沒有國家在基礎科學方面的投入,沒有天文數字的資金支持,不可能在實際的場景之中能夠實際地開發出運載火箭。」
有公開資料顯示,在美國航天局(NASA)設定的一項商業貨運發展計劃中,NASA向SpaceX支付了3.96億美元,用於火箭、貨運龍飛船以及佛羅裡達州發射臺的開發。在載人運輸方面,NASA向SpaceX等公司共投資近50億美元,用於開發載人龍飛船和星際線飛船系統。同時,SpaceX也從與NASA的合作中也獲得了高額報酬。
劉安指出,僅以商業航天的發射服務運載火箭這塊業務來說的話,如果真正想要實現載人商業航天的運營,從火箭的藍圖到真正能夠把乘客發射上天的話,按照目前中國的技術水平,發射公司是一定要有國家產業政策的大力扶持。
支持民營商業航天
抓住航天時代機遇
商業世界,故事為王。這一道理放在載人商業航天發射服務領域同樣適用。在劉安看來,商業載人航空計劃在國家產業政策支持下取得訂單後,更關鍵的是要有民營資本敢於投入的風投這種風險投資市場。
據劉安介紹,因為美國有比較完善和成熟的風險投資市場,即使商業載人航空服務公司當前不盈利,但由於其技術壁壘高,資本會認定其一旦盈利,盈利水平將會是非常地可觀,配合完善成熟的資本退出機制,那麼資本自然願意投入既有噱頭又有未來感、科幻感的獨角獸硬核的公司。「如果沒有民營資本大力投入,僅僅靠國家的支持也是難以為繼的。」
當談及中國是否需要「SpaceX」用於發展民營商業航天產業,劉安引用中國在大航海時代閉關自守的案例談到,中國在地理大發現的時代痛失海權,今天,中國不能再錯過航天的時代。
此前,埃隆·馬斯克就提出,計劃在未來50年以內,將100萬人送往火星,在火星建立一個人類永久居住地。對此,劉安認為,屆時,人類將會面臨著大國勢力範圍衝突的問題,從西方大國開始建立太空軍就可以看到,具有海洋意識、具有遠見的國家最終一定會邁出向深空探索的這一步。「中國若要在這一方面做長遠打算,那麼大力推廣商業航天活動、大力支持民營商業航天,就是其中一條的重要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