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馬斯克的SpaceX公司載人首秀圓滿成功,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的載人龍飛船已經成功返回地球,SpaceX的無人回收船Go Navigator在墨西哥灣海上成功打撈了本肯與赫爾利乘坐的太空艙。載人龍飛船在整個任務期間的表現完全符合預期,完成了發射、國際空間站對接、脫離軌道和濺落的近乎全自動化流程,並確保了太空人的安全,根據NASA的標準,載人龍飛船和獵鷹9號火箭將獲得安全認證,可以充當載人航天設備。
馬斯克的載人龍飛船是SpaceX首艘用於載人飛行的太空飛行器。此次發射似乎是在宣告美國將重回太空統治地位。除此之外,這也是是NASA商業航天載人計劃中的一個重要的裡程碑事件,在NASA商業航天載人計劃中,NASA希望擁有按照自己的意願讓美國太空人往返空間站的能力,並希望通過共享載人龍飛船和波音星際線飛船的載人能力節省資金,並使商業航天行業得以發展。
這次發射成功,還是全世界第一次由民營太空公司完成的載人飛行,可以說改寫了人類航天史。
在完成了這次航天任務之後,Space X也成功坐擁了第一個商業航天大單Crew-1,將搭載三名NASA太空人和1名日本太空人前往空間站,定於9月下旬的某個時候進行。
據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FAA)統計數據,2018年全球發射次數總計114次,其中中國發射次數39次、位列榜首;美國發射次數34次(其中21次由SpaceX完成),位列第2。
截至2019年,中國研製發射了超過40顆商業衛星,主要是100公斤以下的微納衛星,覆蓋通信、遙感、技術試驗等多個領域。那Space X載人龍飛船的成功,是否會影響到中國的商業航天計劃呢?
目前來看,影響不大,中國商業航天發射任務主要是發射衛星,從來沒有承接過商業載人任務。(主要也是因為中國的確是沒有空間站,想要接也接不到)
2014年以來微納衛星發展迅猛,全球近3年年均發射超過100顆微納衛星,佔據全球每年發射太空飛行器的半壁江山。據Euroconsult最新報告預測,未來10年全球將發射超過3600顆微小衛星(包括皮、納、微、小)。中國主要競爭的是這塊市場。
一枚新獵鷹9號火箭的造價(6000萬美元左右)都要比同行低很多,甚至低於俄羅斯聯盟號載人飛船單人票價(已達到9000萬美元),而且獵鷹九號成功實現了回收,還成功實現了回收整流罩,但是受衝擊最大的不是中國,卻是歐洲阿里安航天公司。
因為早在90年代,中國就已經不允許發射美國製造以及含有受美國ITAR(International Traffic in Arms Regulations)控制的部件的衛星。
在90年代時候,中國佔據全球商業航天市場份額7%~9%,而且當時中國商業航天發射價僅為4000萬美元,在國際上極具競爭力,這讓美國十分擔心,1999年5月25日,美國國會卻拋出另一份所謂的調查報告——《考克斯報告》。這份由克里斯多福·考克斯眾議員牽頭的眾議院特別委員會發表的報告,誣稱中國通過竊取美國軍事技術而危害了美國的國家安全。
在這份報告裡,美國禁止任何使用美國零件的衛星使用中國火箭發射。而這對中國在世界範圍的商業航天發射競爭遭受到致命打擊。
後來,經過20年的時間,中國商業航天發射雖然恢復,但是目前中國的商業航天發射主要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國內私企研發的衛星;一部分是東南亞、非洲等地區委託中國製造衛星,然後再通過中國運載火箭進行發射,也就是一條龍服務。
而歐洲阿里安公司就不一樣了,2012年、2013年許多原本是阿里安航天公司的客戶都轉向了Spacex並與之籤訂發射合同,2014年阿里安航天公司市場份額下降到了60%,前段時間更是降到了50%,客戶全都轉向了Space X,隨著馬斯克商業航天發射報價越來越便宜,阿里安航天公司將會遭到重創。
其實,隨著國際空間站逼近退役,中國空間站開始建設,為了在科學站進行太空實驗,許多國家到時候都會要求和中國合作,到時候中國也可以逐步開展商業載人航天任務,如果Space X龍飛船不被允許對接中國空間站,那麼在全球範圍來說,其他國家也就只能找中國了。
這裡只是分析美國Sapce X 是否會對中國商業航天產生影響,我們必須要肯定的是,作為一家私企,Space X是人類歷史上首次人以廉價的方式執行載人航天任務。低成本、載人載貨通用、可重複使用的新式龍飛船將會對影響全球航天的發展,或將開啟新的航天時代。
而且Space X的龍飛船在許多技術的運用上,的確是代表了一個新的方向,比如說利用觸控螢幕幕代替儀錶盤,從而讓飛船更加本身高度自動化。
我們中國航天也應該汲取對手的先進可取之處,不斷提升自我,不斷努力發展,向著星辰大海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