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ceX日前成功發射了載人航天飛船打破了民企航天公司載人飛船零突破,這件事放在國內來看更多的還是項目,雖然中國的航天發展勢頭向好,但民營企業的航天土壤並不算好。一些相關企業和高校研究也有,但SpaceX單單拿出獵鷹系列國內就沒法比,差距還是明顯。
不過最近吉利的一則招聘信息引發了網友熱議,近期吉利在招聘網站上公布了40個崗位,但和本家的汽車業務毫不相干,因為此次吉利要招的是火箭和衛星專家,吉利不光想造汽車,現在還有了火箭、衛星打造的野望,放在過去人們也許會嗤之以鼻,但美國都有SpaceX這個成功典範了,為什麼中國就不行呢?
汽車廠造火箭這事放到現在回頭看,特斯拉的馬斯克進軍航天界毫無疑問是巨大的成功,雖然特斯拉電動車已經很成功了,但SpaceX的大名毫無疑問更加響徹世界。商用有商用的思維,獵鷹系列可回收重型火箭一下將航天發射器的價格降下一半,有了這項技術的支持SpaceX無疑走上了商用航天發展的康莊大道。
回頭看吉利招聘火箭專家這事,招聘崗位不是火箭總師就是制導、動力工程師,這些看起來眼花繚亂的職位面向社招難度有多大,大概率還是只能「挖牆腳」的。SpaceX在成立之初也全靠挖牆腳,從NASA、波音公司已經洛馬等招收了不少有經驗的專家,也是在這樣的情況下SpaceX才做大做強的。
跨行業進軍的情況下,擁有航天工作經驗的人當然是首選,而在此情況下,航天民企如果願意開出更高的工資,一些人有真才實學的航天人同樣會動心,畢竟在新的環境下,一些新的東西才會有新契機。挖來挖去都是在國內,沒什麼不好的。
航天領域需要引入競爭,這對於人才市場是一大激勵,同樣的後續的人才儲備才能源源不斷,以一個全新的環境來發展中國的航天事業。毫無疑問前景是非常樂觀的。國字號是引領者,但民企航天能成為攪動波瀾注入活力的來源。
車企進軍航天最直接的關聯在於無人駕駛汽車方向的發展,對此吉利的楊學良也發博澄清:火箭是買的,衛星是自己做的,招火箭總師是為了箭星融合,不是要自己做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