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平離職」背後:航天等領域國企人才流失嚴重

2021-01-11 界面新聞

9月27日,一篇自媒體文章《離職能直接影響中國登月的人才,只配待在國企底層?》刷屏朋友圈,瞬間將航天科研人員張小平、其曾就職的「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以及目前供職的民營航天公司「藍箭航天」推向風口。

該文中引用的一份蓋有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公章《張小平參與我所型號研製情況》文件稱,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原副主任設計師張小平離職,「從某種程度上會影響到我國載人登月重大戰略計劃的論證和策劃工作」,要求張小平回所。

文章中還暗示其離職是因薪酬低、不受重視,而加入民營航天公司後卻是年薪百萬的待遇,直指國企研究院人才機制低效的問題,並且批評了航天國企內的人才激勵機制存在問題,導致「不可或缺」的技術骨幹不得已離職。

文章引發了關於航空航天以及相關領域研究所、國企人才機制和效能問題的討論。

張小平離職事件發酵一整天之後,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發布聲明稱「張小平為國家重要涉密人員,根據保密法和單位相關規定,離職前必須在所內非密崗位進行脫密」;有媒體找到張小平,但當事人再三緘口,只說「肯定不能回原單位了,也回不去了」。

「張小平離職」的前因後果暫不明確,而界面新聞記者採訪了數位航空航天業內人士發現,近年來,國內民營航天企業深受資本青睞,並蓬勃發展,在航天人才的大規模流動中,「張小平跳槽事件」並非孤例。

國企民企待遇懸殊

一位西安本土從事航空航天相關領域工作,並擁有多項技術專利的業內資深人士向界面新聞記者表示,從軍民融合開始,國企人員流失相對比較嚴重。尤其是低門檻領域的人員流失很多。這些人才在國企裡被培養的差不多了,也掌握著一定的技術、平臺和資源,跳出去能拿到更高的待遇,而且很快上手,有項目可幹。

事實上,航天國企人才流失,確實比較嚴重。據科學網消息,一篇2018年4月發表在《今日科苑》上的調查《航天主要科研院所調研訪談情況分析及啟示》支持了這個現象: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研究發展中心蔡聞一等5名作者,對航天科技集團的近200餘名工作人員進行了調研,結果顯示,2012年至2016年,航天一院、五院、六院、八院等航天科技集團主要院所,每年流出總人數呈上升趨勢。例如,2016年八院流出人數達428人,遠超2012年的300人。

該調查進一步分析顯示,當前流失的主體集中於35歲以下的中青年骨幹群體。上述平均每年流出人數的85%以上,年齡在35歲以下。其中,工藝、技能人才隊伍中青年骨幹流失現象尤為突出。以五院型號研製隊伍為例,技能人員年均流失人數比例佔全院流失總數的50%。以八院型號研製隊伍為例,八院流失的工藝技能人員中,40%為工作經驗5年以上的中青年骨幹員工。

蔡聞一等人據此得出結論:「中青年骨幹人才是航天發展的中堅力量,不採取一定措施,就會給後續發展帶來一定衝擊。」

待遇差距是上述人士跳槽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西安一個搞航天航空相關領域的所,去年一個事業部一下子就走了20多個,全鍋被端走去了民企,待遇直接翻兩到三倍。」上述業內人士舉例稱,「國企內一般小項目的總師,平均薪資大概就是十幾二十萬。如果跳民企呢,他掌握的信息,包括他的技術能力,至少可以開到30至50萬。副總工程師在國企拿二十幾萬,調到民企拿到上百萬的也很多見。」

上述業內人士說,張小平去新公司是不是能拿到100萬尚未可知,但是他這樣的級別在這邊拿12萬也是可能的,也可能再多一點。張小平雖然是研究員,但好多研究員在所裡很普通,當然要看你幹的項目和重要程度等。他在那裡面任副主任設計師,他那個級別比較低,肯定不會給他定很高的崗位。

在諸多業內人士看來,航天國企內的人才流失與近年來「國家隊」的優勢減弱有密切關聯。近年來,在軍民融合的大背景下,商業航天開始起步。

而在政策層面,中國也在大力鼓勵民營航天公司的發展。2014年,中央提出推動軍民融合發展戰略,國務院明確鼓勵民營資本進入研製、發射和運營商業遙感衛星。

2016年4月22日,國新辦舉行的「中國航天日」新聞發布會上,國家航天局局長許達哲稱,鼓勵社會資源加入航天的建設中,中國也將制定更加積極的政策,來促進商業航天發展。

界面新聞記者注意到,目前市場上相繼湧現出天儀研究院、零壹空間、星際榮耀以及藍箭航天等多家民營航天企業。在世界範圍內,商業航天早已成為潮流並興起競爭,例如美國民營航天公司Space X 「獵鷹」在多次發射成功之後拿下了美國航天部門的訂單。

上述業內人士也稱,當民企也幹起來之後,國家隊優勢相對慢慢減弱。「而且民企真幹起來效率要高的多,比如,國企用一千個人搞一個火箭,而民企可能一兩百人就把這事幹成了。」

該業內人士還提到,目前擠進航空航天領域的民企大多還是從低端領域開始做起,而不是一下就要投幾億、幾十億的項目。「因為裡面可能還涉及到一個成本問題。國企成本都是國家的,比如蓋房、基礎設施、實驗室等,都是國家出錢。但民企要做這些,成本都得自己考慮。比如小一點的導航設備,好多公司都在幹,因為這個門檻比較低,要競爭的話很快就能出來成果,國企在這裡的優勢就不明顯,幹不過民企。」

此外,要發展商業航天,民營企業不可避免要從「國家隊」挖人才。上述業內人士直言,民營航天公司招攬人才其實主要還是從國企挖人。「因為這是現成的。如果去大學招人,得重新培養,還得給他提供平臺,不僅麻煩,而且成本高,而從國企裡面挖的人都是培養好的。民企這樣做是很划算的,省去很多成本,挖過來的人直接就能把項目拿下。」

藍箭航天CEO張昌武在此前向中國企業家雜誌表示,「說『挖人』並不是很恰當,我們一直說,我們是在吸引人才。」他表示藍箭航天之所以吸引到原國有航天企業的人才,除了「具備競爭力的薪酬和福利待遇」,更多的是「使命感,對這個平臺以及對整個技術路線的認可」。

體制機制改革仍是當前國企改革重要命題

除了待遇的懸殊,上述業內人士還認為,國企掌握著國家的一些資源,對技術和個人能力不夠重視,張小平離職就能反映出國企體制機制存在問題。

該人士介紹,在國有航天單位裡面並沒有準確的項目分成一說,都是大鍋飯。所謂的「項目分成」會大概有個傾向,比如所裡面有5個事業部,這個事業部今年多賺一點,會給這個事業部多花一點錢。「而不會說某個項目賺了100萬,項目組成員有10個人,每人分10萬,當然國家政策也不允許。在這個基礎上出現一個差別就是,優秀的人多發一點,差點的少發一點,差距不會拉的太大,不會說因為做了大項目,盈利很多,就給下面人發很多錢。」

事實上,體制機制改革是當前國企改革的重要命題。尤其在薪酬機制方面,今年5月,國務院發布了《關於改革國有企業工資決定機制的意見》文件,對國企工資決定機製做出了頂層設計。該文件指出,國企工資改革的下一步方向便是改革國有企業工資決定機制,堅持建立中國特色現代國有企業制度改革方向,建立健全同勞動力市場基本適應、同國有企業經濟效益和勞動生產率掛鈎的工資決定和正常增長機制,完善國有企業工資分配監管體制,充分調動國有企業職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此外,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承認「承辦人因急於達到讓其回所脫密的目的,在材料中措辭失當,誇大了張小平在所參與研製項目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時也聲明,由於張小平為國家重要涉密人員,根據保密法和單位相關規定,離職前必須在所內非密崗位進行脫密,脫密期為2年。

據新《保密法》第三十八條規定,涉密人員離崗離職實行脫密期管理。涉密人員在脫密期內,應當按照規定履行保密義務,不得違反規定就業,不得以任何方式洩露國家秘密。涉密人員離崗的,脫密期管理由本機關、本單位負責;涉密人員離開原涉密單位,調入國家機關和涉密單位的,脫密期管理由調入單位負責;屬於其他情況的,由原涉密單位、保密行政管理部門或者公安機關負責。

上述業內人士向界面新聞記者通俗的介紹,脫密就分三種,一般涉密人員,重要涉密人員和核心涉密人員。核心涉密人員全國很少,大部分都是一般涉密人員和重要涉密人員。一般涉密人員脫密是一年,重要涉密人員是兩年,核心涉密人員是三年。在脫密期內,他不能到國外公司任職或者國外資本控股公司任職,脫密期間還需要定期寫匯報交給原單位。

「涉密人員在脫密期內可以跳槽,但不能去外國的公司或者是外國控股的公司,也可以跳到同行業。」該業內人士稱,「但是涉密人員在掌握了國家的秘密後不能洩密,不能向外講裡面的成員;家庭成員要出國、在國外任職、孩子在國外上學等都要向組織上報;還有我們的護照等都要上交等等,但不是說你籤了保密協議你就不能跳槽。」

另據《中國企業家》報導稱從律師處了解到,如果真是涉密人員,並且跟原單位籤定過協議,那就不允許違反規定就業。國有航天系統重視保密工作,對密級不同的崗位會相應發放保密費。按此說法,有航天業內人士猜測,「張小平很有可能被判回研究所,在所內非密崗位發放基本工資,因為《保密法》絕對是能夠站住腳的。」

相關焦點

  • 張小平跳槽背後:航天國企人才流失嚴重 兩三年換一波
    9月27日,一份蓋有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公章《張小平參與我所型號研製情況》的文件引發關注,《離職能直接影響中國登月的人才,只配待在國企底層?》一文在朋友圈刷屏,該文批評了航天國企人才激勵機制存在問題,導致「不可或缺」的技術骨幹不得已離職。為此,《中國科學報》記者聯繫多名航天領域專家,均稱「太敏感」婉拒了採訪。不過,航天領域國企骨幹人才流失已成不爭事實。
  • 航天人才張小平離職風波的警示
    日前,一篇《離職能直接影響中國登月的人才,只配呆在國企底層》的文章刷爆朋友圈,劍指研究所、國企的人才機制和低效。27日下午,張小平原單位負責人告訴記者,張小平個人的離職不存在影響研發任務的問題,但是研究機構也會反思如何留下更多的人才。
  • 航天科技人才離職風波的警示
    這兩天,一篇《離職能直接影響中國登月的人才,只配呆在國企底層》的文章刷爆朋友圈,劍指研究所、國企的人才機制和低效。  航天科研人才張小平從航天六院十一所離職,究竟是按照法定程序的正常離職跳槽,還是擅自離職,我們不能偏信其中任何一方自言自語的說法。而且,張小平離職糾紛既然已經進入了法律程序,那麼就交由仲裁部門依法處理,在網上進行炒作或者發紅頭文件都毫無意義。更何況,當一個人去意已決,任何挽回的努力其實都無濟於事,就算拉回了人也拉不回安心工作的心。
  • 張小平離職背後:中國兩大航天集團為何成不了NASA?
    9月27日,一篇題為《離職能直接影響中國登月的人才,只配待在國企底層?》的文章在各大社交媒體上刷屏。  文章大意為:原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一名副主任設計師張小平此前在該單位不受重視,年薪只有12萬,提出辭職也沒引起領導重視。
  • 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公告:張小平系國家重要涉密人員 離職前需經2年...
    中國經濟周刊-經濟網訊(記者 宋傑)9月27日,一篇題為《離職能直接影響中國登月的人才,只配待在國企底層?》的文章在網上廣泛傳播。文章所提離職者名叫張小平,原為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副主任設計師。
  • 「張小平」刷爆朋友圈!他離職影響中國登月?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深夜回應
    ,只配待在國企底層?》培養人才是付出代價的,單位希望挽留是可以理解的,我們要為大批基層默默無聞工作的人點讚,更要看到中國航天事業發展離不開自力更生、無私奉獻的航天精神。」劉志讓告訴記者,相比過去,研究院這兩年被民營火箭公司挖走的人多一些,但是張小平的離職不存在影響任務的問題,劉院長表示,研究院的技術骨幹很多,張小平主要搞論證、研發和理論計算,水平是有的,但因優秀的骨幹較多,所以對全局並不會產生太大影響,但是研究院也會反思更多的方式,留住人才。
  • 航天工程師離職風波背後的可重複使用火箭計劃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經濟觀察網 記者 沈怡然9月27日,針對張小平離職事件,張小平原任職單位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宣傳部對經濟觀察網記者稱暫無信息回應。記者此前曾從北京藍箭空間科技有限公司(下稱「藍箭航天」)方面了解到,張小平已任職公司,並預備擔任公司可重複使用火箭項目的重要工作。因可重複使用火箭經濟性強、能和傳統航天在役運載火箭形成補充,類似款為美國SpaceX在研的「猛禽」發動機。藍箭航天正將研發此類火箭作為重要戰略,他們已將該火箭項目取名為「朱雀二號」。而對張小平離職事件,該公司於今日對記者稱:無法回應。
  • 中科院博士集體辭職:人才頻頻流失的背後到底是為什麼?
    2018年9月27日,一篇《離職能直接影響中國登月的人才,只配待在國企底層》的文章在朋友圈被刷爆,張小平離職的事件進入了大眾的視線。張小平跳槽前是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的的副主任設計師,1994年開始在研究所工作,曾被冠以「能直接影響中國登月的人才」。因為工作性質的特殊性,張小平作為國家重要涉密人員,根據保密法和單位相關規定,離職前必須在所內非密崗位進行脫密,脫密期為2年。但是,張小平卻仍然堅決離職。
  • 新東家回應「辭職影響登月」:中國航天大方向不受幾個人影響
    近日,一篇名為《離職能直接影響中國登月的人才,只配待在國企底層?》的網絡文章引發熱議。據文中公布的一份「張小平參與我所型號研製情況」文件,航天研究員張小平此前任職單位——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稱他是相關火箭發動機項目的靈魂人物,其離職甚至「會影響到我國載人登月重大戰略計劃。」
  • 離職引熱議的張小平去了家什麼公司?它曾只有兩名員工,現在不缺錢
    9月27日,一篇題為《離職能直接影響中國登月的人才,只配待在國企底層?》的文章引發熱議。該負責人說,張小平是一個普通的設計師,並非真有這麼大的個人貢獻,他的離職不會對研究工作造成任何影響。據新京報報導,張小平今年上半年入職的北京藍箭空間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藍箭航天)。揭秘張小平入職的新公司CEO是清華MBA,公司一度招不到人張小平的新公司「藍箭航天」位於北京亦莊經濟開發區的榮華南路。
  • 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回應張小平離職:對保守國家秘密和單位技術秘密...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經濟觀察網 記者 沈怡然 9月27日晚,針對張小平離職事件,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官網發布一則情況說明,稱2018年3月,張小平向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提出辭職申請,並在單位未批准的情況下自行離所,同時在說明中稱張小平作為國家重要涉密人員,離職同時未履行脫密義務,這對保守國家秘密和單位技術秘密帶來了較大隱患
  • 張小平事件的有效事實和分析
    認證為財經領域資深人士的自媒體作者「紫竹張先生」2018年9月27日的文章《離職能直接影響中國登月的人才,只配待在國企底層?》該文章披露的一份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2018年9月17日落款蓋公章的《張小平參與我所型號研製工作》影印公文迅速流傳。公文主要內容:研究員張小平離職前在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作為項目主要成員參與了多項不同噸級航天液氧發動機等國家重大型號研製及預先研究任務,長期負責低溫發動機總體設計研究及技術把關,擔任低溫發動機副主任設計師職務。
  • 普通研究員離職影響中國登月?還原真實的航天研究員生存現狀
    今日,一篇《離職能直接影響中國登月的人才,只配待在國企底層?》刷爆了朋友圈,文中提到,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研究員張小平離職之後,他參與的整個項目陷入癱瘓,懇請國家將其召回繼續研究項目。同時文中提到了現在國企中存在的很多弊病。
  • 一個人離職就可能影響中國登月?航天六院院長稱系「炒作」
    今日,一篇《離職能直接影響中國登月的人才,只配待在國企底層?》的文章刷屏。文章稱,一名研究員、副主任設計師從「航天601所」離職後跳槽到一家民營企業,原來待遇是12萬元一年,現在年薪達百萬。最近單位發公文要他回去,因為其負責最關鍵技術崗位,是發動機研製的靈魂人物,甚至有可能直接影響中國載人登月。
  • 航天人員的脫密期都有哪些規定 洩密嚴重者很可能判死刑
    9月27日,《離職能直接影響中國登月的人才,只配待在國企底層?》的文章刷屏。9月28日,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官網發布關於張小平離職事件的情況說明,說明中表示,張小平正處於脫密期,研究所為了挽留張小平在材料中措辭失當。
  • 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加強內部管理 張小平:肯定不能回原單位
    昨日,華商報A04版報導了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副主任設計師張小平離職引發爭議一事。9月27日晚,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官網發布關於張小平離職事件的情況說明,稱張小平正處於脫密期,研究所為了挽留張小平在材料中措辭失當。
  • 合肥中科院90多人集體離職: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情
    但就目前多家媒體所能看到的新聞來看,這次集體離職事件,實質是長時間矛盾爆發的結果,直接的導火索是因為該所更換安保。一位已經離開中科院創業的技術專家告訴《財經》記者,這幾年高校研究院的人員流失情況確實存在,主要是因為研究院的福利待遇很多時候還不如高校教師,&34; 我一下子就想起兩年前的另一個爆炸性新聞。
  • 漲知識|「老東家」為何要求張小平回研究所「脫密」?
    離職影響中國登月?經過數日喧囂,張小平跳槽風波迎來官方回應。9月27日晚11時,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官方網站發布《關於張小平離職事件的情況說明》。說明顯示,該單位是為了讓張小平回所履行脫密義務,才向西安市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提起仲裁申請,並提交了《張小平參與我所型號研製情況》材料。
  • 航天系統離職潮,技術崗漲薪2-3倍被挖走;滴滴:從未有過明確的上市...
    1、張小平掀開航天系統離職潮一角,技術崗位漲薪2-3倍被挖走「刷屏」的張小平離職事件掀開了航天人才離職潮的一角,新京報記者獲悉,在航天系統多家研究所內,都有高級技術人員離職的情況,有的職級都高於張小平,其中不乏大所所長和主任設計師等主力崗位。據其他研究所工作的科研人員稱,「不是我們收入太低,是外面的公司開的太高了。基本收入會漲2倍到3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