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名為《離職能直接影響中國登月的人才,只配待在國企底層?》的網絡文章引發熱議。據文中公布的一份「張小平參與我所型號研製情況」文件,航天研究員張小平此前任職單位——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稱他是相關火箭發動機項目的靈魂人物,其離職甚至「會影響到我國載人登月重大戰略計劃。」
9月27日,張小平離職後前往的新公司——北京藍箭空間科技有限公司(下稱藍箭航天)CEO張昌武在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採訪時表示,中國的航天事業的整個大方向不會因幾個人而受影響,中國航天領域已有足夠多的積累。
就在「張小平離職影響中國登月事件」引發熱議的同一天,藍箭航天自主研發的國內首臺80噸液氧甲烷發動機天鵲(TQ-12)短噴管推力室在其湖州自主建設的試車臺進行了20秒的短程點火試車並取得成功。
張昌武在湖州現場接受媒體採訪時還稱,藍箭航天只是搭建了一個好的平臺,任何的平臺都會適合或不適合一個人,部分工程師在原科研院所有很多積累,但也許會有一些更多的想法和抱負,藍箭航天就會幫助他們實現,但終究沒有脫離中國航天事業這個大背景。
張小平所離職的單位為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六研究院下屬的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簡稱六院十一所)。目前,媒體已經證實「張小平參與我所型號研製情況」文件系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擬定提交的相關勞動仲裁文件。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六研究院院長劉志讓也對《北京青年報》坦承,該文件為了起到挽留張小平的作用,誇大了對其作用和貢獻的表述,張小平的離職不存在影響任務的問題。
上述「誇大了張小平作用」的文件稱,張小平長期在研究所負責低溫發動機總體設計研究及技術把關,離職前任低溫發動機副主任設計師職務。張小平在兩項實現載人月面著陸的關鍵發動機研製過程中擔任「最關鍵技術崗位」,「是這兩型發動機研製的靈魂人物,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張小平的離職對這四型發動機的方案論證及研製工作均造成極大影響」,「將直接關係到我國重型運載火箭的方案選擇和研製進度」,「甚至從某種程度上會影響到我國載人登月重大戰略計劃的論證和策劃工作」。
至於《離職能直接影響中國登月的人才,只配待在國企底層?》一文中稱張小平離職前的待遇「12萬一年」一事,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採訪了此前曾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六研究院其他下屬研究所任職後來同樣入職藍箭航天的一位航天科研人員。他對記者表示,這個數字在業內來說是不準確的,應為該網文編造。
該研究人員還表示,張小平離職一事用「挖」字其實不準確。「我來藍箭其實更多的是基於雙方相互一致的認同。馬斯克建立SpaceX,把原來我們對航天、火箭的一些認識都顛覆掉了。我原來在研究所工作時,看到人家的進展心裡比較焦急,大型國企的體制內研究所經過若干年發展內部其實已經非常非常規範,什麼人做什麼事、技術怎麼研發,有一些碰撞的想法其實不是那麼容易得到實現。我認為我們中國不是沒有馬斯克公司中那樣的工程師,只是這種人的有些想法在原有環境中不那麼容易得到實現。」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六研究院院長劉志讓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也提及了相關問題,他表示,相比過去,體制內研究院近年被民營火箭公司挖走的人多一些。研究院會反思更多的方式留住人才。
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副會長周放生長期研究國企改革問題,他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表示,張小平事件雖有誇張成分,但國有企業高科技人才的流失不是個別現象,而是一個普遍的現狀,其原因是國企對高科技人才和骨幹員工的薪酬激勵存在重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