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月內,中國發射火箭兩次失敗,一顆中國製造的衛星突然停止運行
4月9日,中國在西昌衛星發
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發射印度尼西亞PALAPA-N1衛星失敗,火箭三級及衛星殘骸墜落。
3月16日,中國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進行首次長徵七號甲改中型運載火箭飛行任務,但火箭飛行出現異常,發射失敗。
除這兩次火箭發射失敗外,中國制的一顆衛星也突然出現問題。
3月24日,委內瑞拉一號衛星在太空突然失效。該衛星由中國研發,2008年用長徵-3B運載火箭送入軌道,預計使用壽命為15年。但在2023年到期的前三年,該衛星偏離軌道並停止運行。
火箭發射失敗 媒體猜測可能有三種原因
一:依賴美國晶片
臺灣的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副研究員、軍事專家李正修估計,由於中國的火箭發展,都是依賴美國的晶片,中美貿易戰爆發後,美國限制出口晶片到中國,因而影響了中國軍事技術方面的發展,導致中國發射火箭的失敗率急升。
二:受疫情影響
有業界知情人士猜測,中國發射火箭失敗,可能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疫情影響。因疫情原因,中國的航天工業剛剛復工不久,可能是因為個別零件或關鍵性技術出現偏差導致火箭運力不足,發射失敗。
三:可能與中國航天高端人才流失有關。
2018年,西安航天六院副主任設計師張小平,在單位不受重視,年薪只有12萬,提出辭職也沒引起領導重視。而當張小平跳槽到民營航天創業公司藍箭航天后,年薪超百萬。
當時媒體報導稱,張小平跳槽後,原體制內院所才意識到:這個「靈魂人物」的離職會在某種程度上影響到中國的「載人登月重大戰略計劃的論證和策劃工作」。
報導指,航天六院在中國航天體系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主要負責研髮長徵七號和長徵三號乙的火箭發動機。偏偏這兩次發射失敗的,正好又都是這兩款火箭。這難免不讓人質疑,是不是高端人才的流失,對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造成了一定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