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萬年薪挖走「影響中國登月」的人,這家民營企業什麼來頭?

2021-01-16 蘇商會

近日,一篇題為《離職能直接影響中國登月的人才,只配待在國企底層?》的文章刷爆朋友圈。


文章大意是: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一名科研人員張小平被一家民營企業挖走,而該名科研人員離職前任副主任設計師職務,在我國火箭發動機研製過程中「最關鍵的技術崗位」,他的離職直接關係到我國重型運載火箭的方案選擇和研製進度,甚至還影響了我國載人登月重大戰略計劃!


文章稱:據爆料,張小平的待遇是12萬一年,跳槽後加入了北京藍箭空間科技有限公司,年薪直接達到百萬。


文章之所以能火爆,小編認為有幾個重要的關鍵詞:國企人才的流失、國企與民企的待遇差別、登月項目


由於當前人們對國企深化改革的關注,對民企與國企並行發展、混改發展的關注,在這些背景下,刷屏成為自然而然的事情。


官方回應張小平離職事件


昨晚,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發布《關於張小平離職事件的情況說明》。


聲明稱張小平為國家重要涉密人員,離職前必須在所內非密崗位進行脫密,脫密期為2年。但張小平自行離所,對保守國家秘密和單位技術秘密帶來了較大隱患。


聲明表示,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向西安市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提起仲裁申請,承辦人向仲裁庭提交了《張小平參與我所型號研製情況》材料。承辦人因急於達到讓其回所脫密的目的,在材料中措辭失當,誇大了張小平在所參與研製項目中的地位和作用。引起了一些誤解、誤讀。



聲明全文如下:


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關於張小平離職事件的情況說明


近日,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原副主任設計師張小平離職事件引發社會較大範圍關注。為回應公眾關切,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現將有關情況說明如下:


一、張小平個人基本情況


張小平1994年入職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2011年8月取得研究員資格,2015年3月起擔任低溫推進劑發動機型號副主任設計師,從事液氧煤油高壓補燃和液氧甲烷發動機系統設計,參與了多項低溫發動機項目論證。


二、張小平脫密期內離職情況


2018年3月,張小平向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提出辭職申請。出於愛惜人才考慮,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與張小平進行了多次溝通和挽留,但其離職意向堅決,並在單位未批准的情況下自行離所


由於張小平為國家重要涉密人員,根據保密法和單位相關規定,離職前必須在所內非密崗位進行脫密,脫密期為2年。為此,2018年4月,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與張小平進行談話,向其解讀離職流程及脫密期管理規定,告知其須遵守國家保密規定,回單位履行脫密義務。但張小平仍然自行離所,對保守國家秘密和單位技術秘密帶來了較大隱患。


三、《張小平參與我所型號研製情況》材料相關說明


鑑於以上情況,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向西安市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提起仲裁申請,要求張小平繼續履行聘用合同,按脫密期管理規定回所脫密。


2018年9月17日,根據律師意見,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承辦人向仲裁庭提交了《張小平參與我所型號研製情況》材料。承辦人因急於達到讓其回所脫密的目的,在材料中措辭失當,誇大了張小平在所參與研製項目中的地位和作用。該材料經張小平個人朋友圈發布後,擴散到網絡上,引起了較高的關注度和一些誤解、誤讀,產生了不良影響。今後,我們將加強內部管理,在工作中更加嚴格、嚴謹,避免此類事件再次發生。


感謝大家對我們的關注和支持!


2018年9月27日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保密法》,涉密人員離崗離職實行脫密期管理。涉密人員在脫密期內,應當按照規定履行保密義務,不得違反規定就業,不得以任何方式洩露國家秘密。


人民日報評「張小平離職」:這三種用人傾向要不得


公眾對此事的關注,網友對此事的討論,也折射出選人用人上一些有著普遍性的關切。這樣的關切,集中在三種用人傾向上。


第一種是:日常工作中,人才得不到應有的重視。


這不是說張小平的單位就一定不尊重人才了。畢竟已有後續報導澄清:張小平職位沒那麼低,研究員相當於正教授級,屬於「國企底層」的說法並不客觀;他年薪或可達稅後20萬而非稅前12萬,在系統中也非低薪了。然而,張小平這顆石子投入職場中,激起的共鳴是普遍性,這說明類似的職場「被忽視感」並非個案:明明對單位重要,但無法在績效、榮譽上體現。正向激勵缺失,劣幣驅逐良幣就會產生。不幹活、少幹活,活得一點不差,必然扭曲職場環境,對企業發展造成長期負面影響。


第二種是:日常愛留不留,「發現了才追悔莫及」,又極儘可能阻止人才自由流動。


沒有比西安航天動力研究中心更清楚張小平的「使用價值」,也可以肯定的是,張小平的離去是因為「更能實現自身價值」。然而,是什麼導致了原單位既不能在事前準確衡量其價值,又在事後誇大他的價值,甚至不惜用「影響載人登月」這樣措辭呢?


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六研究院院長的答覆可知,這是單位在提起法律仲裁時,故意誇大其作用和貢獻,試圖留人。換句話說,誇大他的作用,並非愛才,而是為「卡人」。以「惜才」之名阻止人才的自由流動,與人們真正所期望的尊重人才,顯然還有很大的差距。


第三種傾向就是,用人「情感管理」的缺失。


如第六研究院院長回應的:「但因優秀的骨幹較多,所以對全局並不會產生太大影響」。這樣的表述也許符合事實,但與好的用人管理學還有差距。其實,每個人都希望被重視。現代管理學更傾向於認為:企業對每一個人才,若能表達那種他「不可或缺」的需求感,恰恰可以激發其歸屬感,讓其全心全意工作。畢竟,沒有人希望成為看不見的原子,「悄無聲息」地存在,優秀人才更是如此。


人民日報評論認為:張小平的離職以及引發的討論,無非是再次給「人才觀」敲響警鐘,只有完善人才管理、使用、激勵機制,真正為每一個人才提供幹事創業的舞臺,才能留得住人。這不僅要從根本上扭轉「你不幹有的是人幹」的土圍子思想,還要進一步推動企業管理思想的更新。不僅要推崇績效管理,也要學會情感管理,讓每一個人才都有被需要的職業尊榮感。


這家「想上天」的民營火箭公司是什麼來頭?


目前我國的航天系統中,國有航天佔據主導地位,國企也是佔了大頭,頂尖的航天人才幾乎都在體制內,工作穩定,很少有願意出來加入高風險的創業公司的。


那麼,這家把能影響中國登月進程的張小平招致麾下的藍箭航天是有什麼魅力呢?


藍箭航天成立於2015年,從事火箭研製和運營。據今年8月的報導,藍箭的首枚入軌火箭「朱雀一號」擬定今年第四季度發射,將搭載商業衛星「未來號」。如果未來各項工作順利,「朱雀一號」將是國內首枚實現發射衛星入軌的民營火箭。


藍箭所處行業屬於商業航空領域,商業航空四個字,可以說是所有男孩的夢想。


就商業航天的前景來說,預計到2020年,也就是兩年後,發射服務市場需求是大概在800億美元左右。這還只是基於目前已有的衛星市場的發展需求測算出來的規模。


在這個前提下,藍箭航天成立之初就獲得了創想天使基金千萬元天使輪融資,在2017年更是先後完成了上市公司金風科技(002202.SZ)領投的B輪融資和浙江湖州市軍民融合專項基金超2億元的資金支持。



可以說是很不差錢了。


根據爆料可知,張小平在原研究所待遇是年薪12萬,離職後進入藍箭航空年薪直接上升到百萬級別,這……,大概就是奇瑞QQ和特斯拉的等級差距吧。


這家公司的不差錢,估計跟創始人嫻熟的資本運作能力脫不開關係。根據工商信息查詢工具企查查可知,北京藍箭空間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和實際控制人為目前公司CEO張昌武。



張昌武並不是和張小平一樣的技術人員,他是標準的金融圈人士。



是不是很有金融feel?看來技術男和金融精英這兩種角色混搭的效果也不錯呀。


張昌武畢業於理工男的搖籃清華大學,擁有MBA學位,先後在滙豐銀行運營部、西班牙桑坦德銀行亞太區戰略部工作,主要從事汽車金融等領域,有著豐富的投資運營管理經驗。


他還參與過西班牙桑坦德銀行在國內的一系列股權投資,及投資後的股權管理,在國際合作及企業戰略規劃領域有較深的積累。


張昌武曾在今年4月份的首屆中國航天大會上說:「現在是發展民營火箭最好的時代。」


除了張昌武,藍箭航天其他幾位合伙人身上的科研色彩顯然更濃厚:


藍箭航天董事長王建蒙,是原中國衛星發射測控系統部航天系統工程高級工程師。


藍箭航天CTO吳樹範,曾在歐洲航天局工作近15年,是宇航系統高級工程師。


目前藍箭航天有兩個研發中心在北京和西安,還在湖州有一個智能製造基地。公司近200名員工中,從事研發的工作人員佔到三分之二。


不過,根據工商信息查詢工具企查查顯示,在這家公司裡能拿到月薪兩萬五以上的,也只佔1.83%而已。



就算我們的徵途是星辰大海,沒有麵包可還行?


小夥伴們,你們支持張小平繼續回到研究所工作,還是待在民營企業呢?歡迎到評論區給我們留言~~


來源 | 金融街偵探、中國青年報、人民日報評論等


現已入駐

今日頭條、騰訊企鵝號、搜狐號、新浪看點、一點資訊、界面、網易、虎嗅網、鈦媒體等平臺,

覆蓋商業財經核心受眾群。


推薦閱讀:(點擊下方藍字)

 

重磅頭條:2018(第六屆)蘇商大會 / 2018數字江蘇峰會 / 第三屆金茉莉 / 2018蘇商領袖年會 / "系統思維"報告會 / 大健康產業峰會 / 2017世界智能製造大會 / WIMS名城會 / 十九大報告 / 蘇商產融家指數報告 / 江浙特色小鎮論壇 / 雲南遊學 /  江蘇發展大會 


蘇商講壇:沙鋼沈文榮 / 紅豆周海江 / 遠東蔣錫培 / 著名經濟學家樊綱 / 對話牟其中 / 亞洲知識管理協會院士陸德 / 工信部原部長李毅中 / 著名經濟學家郎鹹平 / 南京大學教授錢志新 / 知名財經評論員葉檀 / 三胞楊懷珍 / 康得新徐曙 / 格力董明珠 / 亨通崔根良 / 徐工王民 / 揚子江船業任元林 / 揚子江藥業徐鏡人 / 大亞陳曉龍 / 康得新鍾玉 / 波司登高德康 / 南京大學範從來 / 南京金箔江寶全 / 菲尼克斯顧建黨   


一學六會:走進長電科技 / 走進勝利精密 / 走進大亞科技集團 / 走進隆力奇集團 / 宿遷企業家蘇南名企行 / 走進揚子江藥業 / 走進徐工集團 / 走進中南集團 / 走進淮海控股集團 / 走進愛康集團 / 走進銀寶控股 / 問道常盛集團 / 問道蘇州津津長發集團 / 走進吳通控股集團  

相關焦點

  • 一個人離職就可能影響中國登月?航天六院院長稱系「炒作」
    今日,一篇《離職能直接影響中國登月的人才,只配待在國企底層?》的文章刷屏。文章稱,一名研究員、副主任設計師從「航天601所」離職後跳槽到一家民營企業,原來待遇是12萬元一年,現在年薪達百萬。最近單位發公文要他回去,因為其負責最關鍵技術崗位,是發動機研製的靈魂人物,甚至有可能直接影響中國載人登月。
  • 新東家回應「辭職影響登月」:中國航天大方向不受幾個人影響
    近日,一篇名為《離職能直接影響中國登月的人才,只配待在國企底層?》的網絡文章引發熱議。據文中公布的一份「張小平參與我所型號研製情況」文件,航天研究員張小平此前任職單位——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稱他是相關火箭發動機項目的靈魂人物,其離職甚至「會影響到我國載人登月重大戰略計劃。」
  • 百萬年薪是科學家的「標配」嗎
    這不是網際網路企業第一次將人才目標鎖定在科學家。在京東之前,華為、騰訊、阿里、百度等網際網路巨頭,都曾公開過其科學家名單。而除了大公司高調宣傳其首席科學家簡歷,各類初創公司也動作頻頻,對首席科學家不惜重金。記者梳理招聘信息發現,首席科學家的年薪多在百萬元以上,不僅科技行業的首席科學家是企業爭搶目標,高校的專家學者也成為獵頭追逐的對象。那麼,企業高調引進的科學家們在公司內部扮演著什麼角色?
  • 曾經的「打工皇帝」日賺50萬 卻遭方舟子打假 如今年薪只有50萬?
    現在人都有著想要實現「財富自由」的心,為此很多人都在朝著這個目標而努力著。或許很多人都覺得為別人打工很難實現「財富自由」的美夢,只有創業才有一絲的可能。事實上並不是如此,為他人打工依舊能實現「財富自由」,有一個人光是靠為他人打工就賺了10億元,還曾實現日賺50萬的「成就」。這個人就是有著「打工皇帝」之稱的唐駿。唐駿從小學習就非常優秀,大學也是畢業於名校。畢業之後唐駿還得到了出國留學的機會,之後的唐駿去往了美國「深造」。
  • 航天系統離職潮,技術崗漲薪2-3倍被挖走;滴滴:從未有過明確的上市...
    除了挖走張小平的藍箭航天外,目前已有多家資本入場民用航天,其中包括雷軍投資的星際榮耀。2、「張小平離職影響中國登月」文章熱傳,同事:他職位年薪沒那麼低9月27日,一篇《離職能直接影響中國登月的人才,只配呆在國企底層》的文章刷爆朋友圈,稱張小平在研究院職位較低、待遇較差,但離職後導致項目無法進展。文章劍指研究所、國企的人才機制和低效。
  • 兩位浙大畢業生,靠什麼拿華為百萬年薪
    但董教授表示,事實完全不是這麼回事情。「我們不要對博士有特別的偏見或固有的印象,博士生也是人,管高揚還是比較陽光、愛生活的。如果要說跟大多數其他人不一樣,那就是長期以來在某一個方向的研究、積累。管高揚2012年底的時候就進入我們實驗室,算下來是很長時間了。」  網上資料顯示,管高揚的年薪為140.5萬~156.5萬元。「這個工資在應屆生中算比較高的。」
  • FTFT一美元年薪高管能否創造企業的輝煌
    出於職業習慣,筆者馬上利用所有資源對這家公司進行了研究——除了這半年在忙著多起併購外,最顯著的變化則是FTFT最近集中換了幾位新高管,而且有意思的是這些高管都是年薪一美金。被喻為華商精英教頭的潘偉成新任首席戰略官,年薪一美金;曾供職於國際大行瑞士銀行的劉洋任職該公司營運長,加上三月份上任的CEO黃善春和原董事長薛勇科,這家公司四位高管均是一美元年薪!
  • 即墨這家新晉「獨角獸」什麼來頭?
    即墨這家新晉「獨角獸」什麼來頭?>記者了解到,青島雲路先進材料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公司」)成立於2015年12月,系中國航空發動機集團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業。公司地處即墨區藍村街道。2019年首次研發生產出新一代高性能高可靠非晶立體卷鐵心,經中國電機工程學會鑑定,產品的設計工藝、智能製造、技術性能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引領了全球配電變壓器行業的變革。
  • 機構扎堆前十大股東榜單 這家公司什麼來頭?
    原標題:機構扎堆前十大股東榜單,這家公司什麼來頭? 摘要 【機構扎堆前十大股東榜單 這家公司什麼來頭?】
  • 中國電焊工高鳳林有多牛?拿國內外三大金獎民企百萬年薪挖人
    因為堅持,藏人造紙,紙的生命延續千年,是堅持,工人焊接,同時。中國電焊工高鳳林有多牛?連拿國內外三塊金牌,民營企業開出百萬年薪挖人。在前段時間我國製作的紀錄片《大國工匠》中,在介紹高鳳林時,他說了一句非常令人敬佩的話,"不同的崗位,不同的角色,僅此而已,只要心繫國家,任何崗位都是光榮的,都有幕後。"
  • 歐陽娜娜入職阿里,聰明的人,即使年薪百萬也有職業危機感
    最近刷手機的時候看到了明星歐陽娜娜入職阿里的消息,也是看到了她曬出了自己的工牌,根據萬能網友們的猜測,此次歐陽娜娜入職阿里職位等級應該在P8左右,年薪可達百萬級別。看到這個消息,其實自己也特蠻意外的,明星居然也幹起了自己的副業,找了一份工作。
  • 中國民營航天邁出重要一步,明年將一飛沖天
    前言:在航天領域,我國發展迅速,不過與其它西方國家相比,中國要晚了幾十年,導致許多領域受到嚴重影響,最典型的就是航天發動機。最近,關於航天發動機,傳來了一個好消息。來自我國的民營企業藍箭航天研製的朱雀二號運載火箭完成點火試車,其中代號為「天鵲」的航天發動機通過了考核,其中各方面指標創下了國內的最高紀錄,已經達到了國際先進一流水準。
  • 普通研究員離職影響中國登月?還原真實的航天研究員生存現狀
    今日,一篇《離職能直接影響中國登月的人才,只配待在國企底層?》刷爆了朋友圈,文中提到,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研究員張小平離職之後,他參與的整個項目陷入癱瘓,懇請國家將其召回繼續研究項目。同時文中提到了現在國企中存在的很多弊病。
  • 中國民營企業成長路徑與機制
    內容提要: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民營經濟部門的成長尤為引人關注。其中,創業者是我國民營經濟發展的重要參與者。將創業的組織過程引入新興市場的精英流動研究,進而探究創業者的社會出身與其創業結果之間的關係。
  • 中科院90多人去哪裡了 誰一下挖走了這麼多人
    中科院合肥研究所90多人集體離職一事引發巨大關注,外界紛紛想知道這些人離職的背後原因。聽聞這些人是被挖走,那麼是誰挖走呢?有記者採訪此前從該研究所辭職的兩人,他們道出了集體離職的真實原因。據悉,這兩人已經是30多歲的中年人。
  • 一把手年薪超百萬
    國家電網「抄表工」年薪到底有多少?市場盛傳年薪10萬元,這在過去10餘年一直是一個傳說,未經證實。儘管如此,國家電網領導人、應屆畢業生的待遇卻不是什麼秘密。據國務院國資委轉發國家電網2019年12月27日的信息顯示,國家電網原董事長、中國大唐總經理寇偉2018年度從公司領取的應付年薪為79.28萬元,社保公積金單位繳存部分20.91萬元,2018年任期激勵收入22.86萬元,合計獲得收入123.05萬元。
  • 拋棄美國百萬年薪,堅決拿專利回中國發展,網友:又一位錢學森?
    拋棄美國百萬年薪,堅決拿專利回中國發展,網友:又一位錢學森?但不可否認的是,同時也獲得了很多成就,名聲足以響徹美國,正是因為功績顯著,這位老人決定把自己所學的 都帶回了國內,讓中國的晶片能在世界上佔據一席之地。
  • 女性生活助理拿百萬年薪,憑啥?
    我猛地一看,年薪百萬的生活助理!我可以啊!這不比我每天熬夜到頭禿,拼死拼活寫文章賺得多多了?!我以為,我終於找到了成功的鑰匙,於是連夜買好了去上海的火車票!沒想到,「招聘要求」扭頭就把鎖給換了!首先,在性別這一關,我就被無情的pass了。
  • 張小平離職背後:中國兩大航天集團為何成不了NASA?
    9月27日,一篇題為《離職能直接影響中國登月的人才,只配待在國企底層?》的文章在各大社交媒體上刷屏。  文章大意為:原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一名副主任設計師張小平此前在該單位不受重視,年薪只有12萬,提出辭職也沒引起領導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