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科技人才離職風波的警示

2021-01-11 中國經濟網

  這兩天,一篇《離職能直接影響中國登月的人才,只配呆在國企底層》的文章刷爆朋友圈,劍指研究所、國企的人才機制和低效。27日下午,記者聯繫了文章所提到的張小平之前就職的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六研究院院長劉志讓,他表示,張小平「本人擅自離職,經多次談心做工作無效,為挽留此人,單位通過法律途徑提起仲裁,在提供給相關機構的材料中有誇大其作用和貢獻的表述,被其及網絡利用進行炒作」。(9月27日中國之聲)

  俗話說「地球離了誰都照樣轉」。因為一個科研骨幹的離職,就導致工作沒法開展,這樣的說法確實有點誇張,讓人難以相信。但這種說法不是網友捏造的,而是科研機構自己在提供給仲裁部門的材料裡的說法。從這個角度說,網友誇大其詞說張小平離職能直接影響我國登月計劃,不要怪被網友利用和炒作,而應當反省其在提供材料時沒有做到實事求是。

  航天科研人才張小平從航天六院十一所離職,究竟是按照法定程序的正常離職跳槽,還是擅自離職,我們不能偏信其中任何一方自言自語的說法。而且,張小平離職糾紛既然已經進入了法律程序,那麼就交由仲裁部門依法處理,在網上進行炒作或者發紅頭文件都毫無意義。更何況,當一個人去意已決,任何挽回的努力其實都無濟於事,就算拉回了人也拉不回安心工作的心。

  但是,不管張小平是擅自離職,還是正常離職,這都不是個例,張小平離職只是目前我國科研人才流失的冰山一角。如果說一個張小平離職,不會影響科研工作的開展,但一群張小平的離職,必然會影響到工作的開展,不利於我國科研事業的發展,這就不是危言聳聽,這已經成為客觀事實。

  科研人才大規模流失,歸根結底,其實主要有兩點原因。一方面,科研人員的工資收入待遇相對較低。他們的收入不僅遠遠低於民營企業提供的同等崗位的待遇報酬,而且與科研人員的付出嚴重不匹配,性價比太低,讓人難以接受、難以承受。尤其是在高房價、高物價的今天,不管是要留住航天人才,還是其他領域科研人才,不能只講情懷和奉獻,必須要給他們提供合理的報酬,否則,無法讓科研人員有尊嚴地生活。另一方面,科研機構管理機制的行政化、衙門化、「官本位」弊病,嚴重打擊了科研人員尤其是青年科研人員的激情和動力。科研資源分配向級別高、職稱高的科研人員傾斜,而且,年輕科研人員好不容易做出點科研成績往往又算在領導的頭上,導致年輕的科研人員很難出人頭地,需要慢慢熬日子、耗時間。

  筆者以為,不管張小平離職事件最後如何處理,這都警示我國科研機構尤其是航天部門,既需要提高科研人員的收入,縮小與民營企業科研人員的收入差距,也要改革管理體制,為科研人員提供更好更舒適更乾淨的科研工作環境,激發科研人員的工作激情和動力。科研機構培養出一個人才不容易,科研機構的發展更需要廣大科研人才的支持,科研機構管理者需要通過自己的工作努力吸引和留住人才,而不是變相「趕走」人才。

(責任編輯:武曉娟)

相關焦點

  • 航天人才張小平離職風波的警示
    日前,一篇《離職能直接影響中國登月的人才,只配呆在國企底層》的文章刷爆朋友圈,劍指研究所、國企的人才機制和低效。27日下午,張小平原單位負責人告訴記者,張小平個人的離職不存在影響研發任務的問題,但是研究機構也會反思如何留下更多的人才。
  • 「張小平離職」背後:航天等領域國企人才流失嚴重
    9月27日,一篇自媒體文章《離職能直接影響中國登月的人才,只配待在國企底層?》刷屏朋友圈,瞬間將航天科研人員張小平、其曾就職的「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以及目前供職的民營航天公司「藍箭航天」推向風口。文章中還暗示其離職是因薪酬低、不受重視,而加入民營航天公司後卻是年薪百萬的待遇,直指國企研究院人才機制低效的問題,並且批評了航天國企內的人才激勵機制存在問題,導致「不可或缺」的技術骨幹不得已離職。文章引發了關於航空航天以及相關領域研究所、國企人才機制和效能問題的討論。
  • 航天工程師離職風波背後的可重複使用火箭計劃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經濟觀察網 記者 沈怡然9月27日,針對張小平離職事件,張小平原任職單位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宣傳部對經濟觀察網記者稱暫無信息回應。記者此前曾從北京藍箭空間科技有限公司(下稱「藍箭航天」)方面了解到,張小平已任職公司,並預備擔任公司可重複使用火箭項目的重要工作。因可重複使用火箭經濟性強、能和傳統航天在役運載火箭形成補充,類似款為美國SpaceX在研的「猛禽」發動機。藍箭航天正將研發此類火箭作為重要戰略,他們已將該火箭項目取名為「朱雀二號」。而對張小平離職事件,該公司於今日對記者稱:無法回應。
  • 張小平跳槽背後:航天國企人才流失嚴重 兩三年換一波
    9月27日,一份蓋有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公章《張小平參與我所型號研製情況》的文件引發關注,《離職能直接影響中國登月的人才,只配待在國企底層?》一文在朋友圈刷屏,該文批評了航天國企人才激勵機制存在問題,導致「不可或缺」的技術骨幹不得已離職。為此,《中國科學報》記者聯繫多名航天領域專家,均稱「太敏感」婉拒了採訪。不過,航天領域國企骨幹人才流失已成不爭事實。
  • 張小平離職背後:中國兩大航天集團為何成不了NASA?
    9月27日,一篇題為《離職能直接影響中國登月的人才,只配待在國企底層?》的文章在各大社交媒體上刷屏。  文章大意為:原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一名副主任設計師張小平此前在該單位不受重視,年薪只有12萬,提出辭職也沒引起領導重視。
  • 他離職影響中國登月?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深夜回應
    文章中稱,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副主任設計師張小平,離職跳槽去了一家名為北京藍箭空間科技有限公司後,被該研究所以紅頭文件方式「喊話」,稱其離職「甚至從某種程度上會影響到我國載人登月重大戰略計劃的論證和策劃工作
  • 一個人離職就可能影響中國登月?航天六院院長稱系「炒作」
    今日,一篇《離職能直接影響中國登月的人才,只配待在國企底層?》的文章刷屏。文章稱,一名研究員、副主任設計師從「航天601所」離職後跳槽到一家民營企業,原來待遇是12萬元一年,現在年薪達百萬。最近單位發公文要他回去,因為其負責最關鍵技術崗位,是發動機研製的靈魂人物,甚至有可能直接影響中國載人登月。
  • 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公告:張小平系國家重要涉密人員 離職前需經2年...
    中國經濟周刊-經濟網訊(記者 宋傑)9月27日,一篇題為《離職能直接影響中國登月的人才,只配待在國企底層?》的文章在網上廣泛傳播。文章所提離職者名叫張小平,原為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副主任設計師。
  • 普通研究員離職影響中國登月?還原真實的航天研究員生存現狀
    今日,一篇《離職能直接影響中國登月的人才,只配待在國企底層?》刷爆了朋友圈,文中提到,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研究員張小平離職之後,他參與的整個項目陷入癱瘓,懇請國家將其召回繼續研究項目。同時文中提到了現在國企中存在的很多弊病。
  • 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回應張小平離職:對保守國家秘密和單位技術秘密...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經濟觀察網 記者 沈怡然 9月27日晚,針對張小平離職事件,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官網發布一則情況說明,稱2018年3月,張小平向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提出辭職申請,並在單位未批准的情況下自行離所,同時在說明中稱張小平作為國家重要涉密人員,離職同時未履行脫密義務,這對保守國家秘密和單位技術秘密帶來了較大隱患
  • 聚光科技陷期權風波 準院士王健遭誠信拷問
    但在院士候選的公示期內,公司離職高管熊志才卻斜刺裡殺出相關公司股票走勢,向上市公司提出正面交涉,要求拿回應屬於自己的股票期權,並認為聚光科技董事長王健未能如實公開股權變更的完整信息,甚至隱瞞全部的期權授予計劃,屬於誠信問題。
  • 中科院近百名科研人員離職,中美科技博弈之際,為何留不住人才?
    近日據媒體報導,中科院合肥物質科技研究院近百名科研人員集體離職,不管任何單位人員流動算作正常現象,可是一下近百名科研人員集體辭職就顯然有些不正常了,在這中美科技博弈的特殊時期下,為何留不住人才呢?提到中科院,在小編眼裡非常的高大上,中科院全稱為中國科學院,可以說是中國科技領域的最高殿堂,根據2018年中科院官網顯示,中科院擁有12個院,100多家科學院所以及3所科技大學。而合肥物質科技研究院算作其中之一。在天下無賊的電影中有句話說得好,21世紀什麼最貴?那就是人才。那麼為什麼中科院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 新東家回應「辭職影響登月」:中國航天大方向不受幾個人影響
    近日,一篇名為《離職能直接影響中國登月的人才,只配待在國企底層?》的網絡文章引發熱議。據文中公布的一份「張小平參與我所型號研製情況」文件,航天研究員張小平此前任職單位——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稱他是相關火箭發動機項目的靈魂人物,其離職甚至「會影響到我國載人登月重大戰略計劃。」
  • 讓Cosmos CEO「離職」的 Virgo 到底是做什麼的?
    Cosmos 創始人 Jae Kwon 的「離職風波」無疑成為近日加密貨幣行業的最大熱點。禍不單行,Tendermint Labs 總監 Zaki Manian 在推特上炮轟 Jae Kwon,稱其沒有離職、一切為 Cosmos 中 Hub 項目去中心化的聲明是在撒謊。
  • 航天電子人事變動:10月底四位高管相繼離職
    日前,航天時代電子技術股份有限公司(600879.SH)(以下簡稱「航天電子」或公司)公告顯示,今年10月底公司四位高管相繼離職。10月30日,公司副總裁楊宏志提出書面辭呈。由於工作變動原因,楊宏志辭去公司副總裁職務。
  • 待遇低導致人才流失?中科院調查90多人集體離職事件
    日前,有消息稱,中科院合肥研究院近百人集體辭職,出走的人才大多為博士編制近年來,該所屢獲國家科技獎、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重大科技成就獎等獎項。對於集體離職一事,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回應稱,屬於正常人員流動,但另有消息稱是因為申請不到大的科研項目,工資減少;有消息稱是因為更換保安,導致院方與科研人員產生衝突;還有匿名用戶透露,是被削權的所長煽動員工離職,眾多說法不一而足。中國科學院20日消息,針對此事中科院黨組已成立並派出專項工作組赴合肥展開調查。
  • 中科院博士集體辭職:人才頻頻流失的背後到底是為什麼?
    可是,為何這群已經人到中年的科技人員會放棄這令人羨慕的工作呢?據研究所的一名中層幹部解釋稱:「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研究所這兩年申請不到大的科研項目,沒有錢,人才就走了。」張小平跳槽前是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的的副主任設計師,1994年開始在研究所工作,曾被冠以「能直接影響中國登月的人才」。因為工作性質的特殊性,張小平作為國家重要涉密人員,根據保密法和單位相關規定,離職前必須在所內非密崗位進行脫密,脫密期為2年。但是,張小平卻仍然堅決離職。
  • 離職引熱議的張小平去了家什麼公司?它曾只有兩名員工,現在不缺錢
    9月27日,一篇題為《離職能直接影響中國登月的人才,只配待在國企底層?》的文章引發熱議。▲一篇文章引發熱議 圖據網絡文章中稱,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副主任設計師張小平,離職跳槽去了一家名為北京藍箭空間科技有限公司後,被該研究所以紅頭文件方式「喊話」,稱其離職「甚至從某種程度上會影響到我國載人登月重大戰略計劃的論證和策劃工作
  • 聊聊沈向洋為什麼從微軟離職-虎嗅網
    美國科技巨頭再無華人高管沈向洋的離職的另外一個新聞點是:自前微軟全球執行副總裁、網際網路業務部門負責人陸奇在2016年9月離職之後,沈向洋就成為了美國科技巨頭中唯一的華人高管。相比越來越多的印度裔人才獲得晉升高管乃至出任CEO,華人的職場上升通道確實變得越來越狹窄。
  • 藍箭航天:中國版「SpaceX」,中國商業航天的希望所在
    反觀中國,雖然航天事業同樣取得了驕人的成績,但所有的這些成績都是國家隊的功勞,絲毫見不到像SpaceX這樣的民營企業的身影。就在我倍感羨慕的時候,有一家企業躍入了我的眼帘——藍箭航天。藍箭航天全稱是北京藍箭空間科技有限公司,CEO是出身金融行業的張昌武,公司成立於2015年,主要研究運載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