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平跳槽背後:航天國企人才流失嚴重 兩三年換一波

2021-01-11 界面新聞

9月27日,一份蓋有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公章《張小平參與我所型號研製情況》的文件引發關注,《離職能直接影響中國登月的人才,只配待在國企底層?》一文在朋友圈刷屏,該文批評了航天國企人才激勵機制存在問題,導致「不可或缺」的技術骨幹不得已離職。

為此,《中國科學報》記者聯繫多名航天領域專家,均稱「太敏感」婉拒了採訪。不過,航天領域國企骨幹人才流失已成不爭事實。對此,航天技術專家、遠望智庫高級研究員黃志澄指出,儘管自己不了解「張小平離職」的前因後果,但此事折射出我國在大力發展商業航天事業過程中遭遇的國企和民企之間的矛盾。

航天國企人才「流失」嚴重

公文稱,離職前,張小平任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低溫發動機副主任設計師職務。對其工作的重要性,公文用了「靈魂人物」「不可替代」來形容。網文顯示,張小平離職前年薪僅12萬,今年上半年加入北京藍箭空間科技有限公司後,年薪漲到上百萬。

儘管業內人士對其年薪真實數字有所爭議,但航天國企中大量骨幹人才通過「跳槽」到體制外實現薪水翻番,已成不爭的事實。

航天國企人才流失,比想像中更嚴重。一篇2018年4月發表在《今日科苑》上的調查《航天主要科研院所調研訪談情況分析及啟示》支持了這個現象。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研究發展中心蔡聞一等5名作者,對航天科技集團的近200餘名工作人員進行了調研。

調查結果顯示,2012年至2016年,航天一院、五院、六院、八院等航天科技集團主要院所,每年流出總人數呈上升趨勢。例如,2016年八院流出人數達428人,遠超2012年的300人。

該調查的進一步分析顯示,當前流失的主體集中於35歲以下的中青年骨幹群體。上述平均每年流出人數的85%以上,年齡在35歲以下。其中,工藝、技能人才隊伍中青年骨幹流失現象尤為突出。以五院型號研製隊伍為例,技能人員年均流失人數比例佔全院流失總數的50%。以八院型號研製隊伍為例,八院流失的工藝技能人員中,40%為工作經驗5年以上的中青年骨幹員工。

蔡聞一等人據此得出結論:「中青年骨幹人才是航天發展的中堅力量,不採取一定措施,就會給後續發展帶來一定衝擊。」

一名在航天科技集團某院某所供職8年半的科研人員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他離職前所在的單位,總共30多人,最近幾年平均每年離職10人左右。「兩三年就換了一波人。」

薪酬低,是他們離職的重要原因之一。上述科研人員稱,他離職前是普通設計師崗位,各種福利、績效加在一起每年收入達到20-25萬。「薪酬主要和單位有關,一般而言,總體單位比分系統收入更高。」他說,「與職稱沒有太大關係,副主任設計師每月只會多拿幾百塊而已。」

航天國企也意識到薪酬問題在人才激勵上的重要性。2018年4月,張小平的同事、西安航天動力技術研究所王軍軍等人在《科學諮詢(科技·管理)》上發表文章探討《國企改革背景下航天研究所薪酬管理新思路》,提出薪酬向核心人才和關鍵崗位傾斜,做好職位評價和能力評價體現內部公平,團隊獎金計劃,長期激勵,福利激勵等建議。不過,在實踐中,不知上述幾項措施是否落地、是否發揮效果。

今年兩會期間,航天六院院長、全國人大代表劉志讓向媒體介紹了該院「科技青年崗位津貼」。「現在看來,隨著大家收入的增長,這部分科技人才的津貼顯得在收入裡邊的比重太小,還是需要我們後續進一步改進。」他稱。

折射航天國企、民企之間深層矛盾

「張小平」不是一個人。在業內人士看來,航天國企骨幹科技人才的出走,不能僅僅認為是人才「流失」,而是一種「流動」。

在航天技術專家、遠望智庫高級研究員黃志澄看來,更重要的是折射出的是我國商業航天事業發展進程中的困境,即如何協調好國企和民企的關係。

近年來,在軍民融合大背景下,我國商業航天起步也僅僅幾年時間,在此之前,我國航天科技有且僅有「國家隊」。因此,要發展商業航天,民營企業不可避免要從「國家隊」挖人才。

據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的公文內容,張小平離職前任低溫發動機副主任設計師職務,在至少四個型號的發動機研製中承擔著重要作用,包括480噸液氧煤油發動機、8噸變推力液氧煤油發動機、10噸液氧甲烷發動機和百噸級液氧甲烷發動機。

北京藍箭公司官網於今年5月8日公布了中國首臺民營液氧甲烷運載火箭發動機完成10噸級縮比推力室第三次點火試驗。就在今年春節前,團隊已完成兩次點火試驗。儘管新聞中沒有出現張小平的名字,但這與張小平在體制內從事的研究方向基本契合。

藍箭公司在該新聞中稱,該公司於2016年下半年開始組建液體發動機團隊,2017年開始研發液氧甲烷發動機,2018年液體發動機其它主要組成部分——渦輪泵、閥門等關鍵部組件也將陸續開展試驗。「每個慕名而來的新面孔,都意味著熟人的重逢。數月間,搭配默契、科班出身的液體發動機團隊蔚然成型,每位工程師均擁有成功的飛行型號研發經驗。」

黃志澄強調:「國企、民企之間應加強合作,形成我國航天事業互相補充的有機體。」同時,他建議,政府應出臺相關政策,釐清在航天這樣的戰略產業中國企和民企的關係,「而不是在類似事件中兩敗俱傷」。

來源:科學網

原標題:「張小平離職」:航天人才流失還是流動?

最新更新時間:09/27 21:45

相關焦點

  • 「張小平離職」背後:航天等領域國企人才流失嚴重
    「張小平離職」的前因後果暫不明確,而界面新聞記者採訪了數位航空航天業內人士發現,近年來,國內民營航天企業深受資本青睞,並蓬勃發展,在航天人才的大規模流動中,「張小平跳槽事件」並非孤例。國企民企待遇懸殊一位西安本土從事航空航天相關領域工作,並擁有多項技術專利的業內資深人士向界面新聞記者表示,從軍民融合開始,國企人員流失相對比較嚴重。尤其是低門檻領域的人員流失很多。這些人才在國企裡被培養的差不多了,也掌握著一定的技術、平臺和資源,跳出去能拿到更高的待遇,而且很快上手,有項目可幹。
  • 航天人才張小平離職風波的警示
    日前,一篇《離職能直接影響中國登月的人才,只配呆在國企底層》的文章刷爆朋友圈,劍指研究所、國企的人才機制和低效。27日下午,張小平原單位負責人告訴記者,張小平個人的離職不存在影響研發任務的問題,但是研究機構也會反思如何留下更多的人才。
  • 長徵3號乙發射失利,張小平跳槽事件應重新探討,穩住人才很重要
    有一種觀點認為:頻繁的發射事故可能和現在的航天人才流失有著一定的關聯。中國現在已經出現了多家民營航天企業,而且這裡民營企業還頻繁地在國字號航天機構中挖掘高端人才,這對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和穩定客觀上是存在著不利影響的。
  • 張小平離職背後:中國兩大航天集團為何成不了NASA?
    9月27日,一篇題為《離職能直接影響中國登月的人才,只配待在國企底層?》的文章在各大社交媒體上刷屏。  文章大意為:原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一名副主任設計師張小平此前在該單位不受重視,年薪只有12萬,提出辭職也沒引起領導重視。
  • 航天科技人才離職風波的警示
    這兩天,一篇《離職能直接影響中國登月的人才,只配呆在國企底層》的文章刷爆朋友圈,劍指研究所、國企的人才機制和低效。從這個角度說,網友誇大其詞說張小平離職能直接影響我國登月計劃,不要怪被網友利用和炒作,而應當反省其在提供材料時沒有做到實事求是。  航天科研人才張小平從航天六院十一所離職,究竟是按照法定程序的正常離職跳槽,還是擅自離職,我們不能偏信其中任何一方自言自語的說法。而且,張小平離職糾紛既然已經進入了法律程序,那麼就交由仲裁部門依法處理,在網上進行炒作或者發紅頭文件都毫無意義。
  • 中科院博士集體辭職:人才頻頻流失的背後到底是為什麼?
    02這讓我想起了幾年前鬧得沸沸揚揚的張小平跳槽民企的事件。月27日,一篇《離職能直接影響中國登月的人才,只配待在國企底層》的文章在朋友圈被刷爆,張小平離職的事件進入了大眾的視線。張小平跳槽前是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的的副主任設計師,1994年開始在研究所工作,曾被冠以「能直接影響中國登月的人才」。因為工作性質的特殊性,張小平作為國家重要涉密人員,根據保密法和單位相關規定,離職前必須在所內非密崗位進行脫密,脫密期為2年。但是,張小平卻仍然堅決離職。
  • 中國航天一個月發生三次重大事故
    一個月內,中國發射火箭兩次失敗,一顆中國製造的衛星突然停止運行4月9日,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發射印度尼西亞PALAPA-N1衛星失敗,火箭三級及衛星殘骸墜落。3月16日,中國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進行首次長徵七號甲改中型運載火箭飛行任務,但火箭飛行出現異常,發射失敗。除這兩次火箭發射失敗外,中國制的一顆衛星也突然出現問題。3月24日,委內瑞拉一號衛星在太空突然失效。該衛星由中國研發,2008年用長徵-3B運載火箭送入軌道,預計使用壽命為15年。但在2023年到期的前三年,該衛星偏離軌道並停止運行。
  • 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公告:張小平系國家重要涉密人員 離職前需經2年...
    中國經濟周刊-經濟網訊(記者 宋傑)9月27日,一篇題為《離職能直接影響中國登月的人才,只配待在國企底層?》的文章在網上廣泛傳播。文章所提離職者名叫張小平,原為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副主任設計師。
  • 張小平事件的有效事實和分析
    認證為財經領域資深人士的自媒體作者「紫竹張先生」2018年9月27日的文章《離職能直接影響中國登月的人才,只配待在國企底層?》 「紫竹張先生」文章稱這個公文簡單翻譯一下就是,我司研究員張小平跳槽了,當初批准辭職的時候沒覺得他有啥了不起,但是他離職之後我們突然發現沒有他整個項目都癱瘓了,懇請國家派人把他抓回來繼續研究項目。。。 另據爆料,張小平的待遇是12萬一年,跳槽後加入了北京藍箭空間科技有限公司,年薪直接達到百萬。
  • 「張小平」刷爆朋友圈!他離職影響中國登月?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深夜回應
    ,只配待在國企底層?》培養人才是付出代價的,單位希望挽留是可以理解的,我們要為大批基層默默無聞工作的人點讚,更要看到中國航天事業發展離不開自力更生、無私奉獻的航天精神。」為回應公眾關切,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現將有關情況說明如下:        一、張小平個人基本情況        張小平1994年入職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2011年8月取得研究員資格,2015年3月起擔任低溫推進劑發動機型號副主任設計師,從事液氧煤油高壓補燃和液氧甲烷發動機系統設計,參與了多項低溫發動機項目論證
  • 離職引熱議的張小平去了家什麼公司?它曾只有兩名員工,現在不缺錢
    9月27日,一篇題為《離職能直接影響中國登月的人才,只配待在國企底層?》的文章引發熱議。據媒體公開報導,亦莊經濟開發區是中國運載火箭研究院的所在地,為了擁抱良好的政策環境和搶奪航天科研人才,很多民營航天企業和藍箭航天一樣,選址於此。
  • 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加強內部管理 張小平:肯定不能回原單位
    昨日,華商報A04版報導了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副主任設計師張小平離職引發爭議一事。9月27日晚,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官網發布關於張小平離職事件的情況說明,稱張小平正處於脫密期,研究所為了挽留張小平在材料中措辭失當。
  • 「最強大腦」為何集體跳槽?
    有學歷、有編制、有地位,本是「高配人生」,為何集體跳槽?一群「最強大腦」的出走,是否另有隱衷? 據媒體報導,此次科研人員大規模辭職的原因有二:一是近兩年核能所申請不到大項目,經費短缺;二是院方強制為核能所更換保安,與科研人員產生衝突。 錢,沒給到位;心,受委屈了。
  • 航天人員的脫密期都有哪些規定 洩密嚴重者很可能判死刑
    9月27日,《離職能直接影響中國登月的人才,只配待在國企底層?》的文章刷屏。9月28日,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官網發布關於張小平離職事件的情況說明,說明中表示,張小平正處於脫密期,研究所為了挽留張小平在材料中措辭失當。
  • 新東家回應「辭職影響登月」:中國航天大方向不受幾個人影響
    近日,一篇名為《離職能直接影響中國登月的人才,只配待在國企底層?》的網絡文章引發熱議。據文中公布的一份「張小平參與我所型號研製情況」文件,航天研究員張小平此前任職單位——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稱他是相關火箭發動機項目的靈魂人物,其離職甚至「會影響到我國載人登月重大戰略計劃。」
  • 還原真實的航天研究員生存現狀
    今日,一篇《離職能直接影響中國登月的人才,只配待在國企底層?》刷爆了朋友圈,文中提到,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研究員張小平離職之後,他參與的整個項目陷入癱瘓,懇請國家將其召回繼續研究項目。同時文中提到了現在國企中存在的很多弊病。
  • 航天六院院長稱系「炒作」
    今日,一篇《離職能直接影響中國登月的人才,只配待在國企底層?》的文章刷屏。文章稱,一名研究員、副主任設計師從「航天601所」離職後跳槽到一家民營企業,原來待遇是12萬元一年,現在年薪達百萬。最近單位發公文要他回去,因為其負責最關鍵技術崗位,是發動機研製的靈魂人物,甚至有可能直接影響中國載人登月。
  • 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回應張小平離職:對保守國家秘密和單位技術秘密...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經濟觀察網 記者 沈怡然 9月27日晚,針對張小平離職事件,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官網發布一則情況說明,稱2018年3月,張小平向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提出辭職申請,並在單位未批准的情況下自行離所,同時在說明中稱張小平作為國家重要涉密人員,離職同時未履行脫密義務,這對保守國家秘密和單位技術秘密帶來了較大隱患
  • 漲知識|「老東家」為何要求張小平回研究所「脫密」?
    經過數日喧囂,張小平跳槽風波迎來官方回應。9月27日晚11時,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官方網站發布《關於張小平離職事件的情況說明》。說明顯示,該單位是為了讓張小平回所履行脫密義務,才向西安市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提起仲裁申請,並提交了《張小平參與我所型號研製情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