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加強內部管理 張小平:肯定不能回原單位

2021-01-15 華商網

張小平發聲:壓力很大,肯定不能回原單位了

9月28日下午,媒體記者聯繫上張小平,他表示,該事件受到媒體關注後,壓力很大,現在不方便透露更多情況,相關的脫密手續也「正在處理」,而自己現在「肯定不能回原單位了,也回不去了」。

昨日,華商報A04版報導了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副主任設計師張小平離職引發爭議一事。9月27日晚,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官網發布關於張小平離職事件的情況說明,稱張小平正處於脫密期,研究所為了挽留張小平在材料中措辭失當。

仲裁申請材料

誇大張小平地位引起誤解

27日晚,「航天601所」即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官網發布關於張小平離職事件的情況說明,說明內容如下:

張小平1994年入職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2011年8月取得研究員資格,2015年3月起擔任低溫推進劑發動機型號副主任設計師,從事液氧煤油高壓補燃和液氧甲烷發動機系統設計,參與了多項低溫發動機項目論證。

2018年3月,張小平向研究所提出辭職申請。出於愛惜人才考慮,研究所與張小平進行了多次溝通和挽留,但其離職意向堅決,並在單位未批准的情況下自行離所。

由於張小平為國家重要涉密人員,根據保密法和單位相關規定,離職前必須在所內非密崗位進行脫密,脫密期為2年。為此,2018年4月,研究所與張小平談話,向其解讀離職流程及脫密期管理規定,告知其須遵守國家保密規定,回單位履行脫密義務。但張小平仍然自行離所,對保守國家秘密和單位技術秘密帶來了較大隱患。

鑑於以上情況,研究所向西安市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提起仲裁申請,要求張小平繼續履行聘用合同,按脫密期管理規定回所脫密。2018年9月17日,根據律師意見,研究所承辦人向仲裁庭提交了《張小平參與我所型號研製情況》材料。承辦人因急於達到讓其回所脫密的目的,在材料中措辭失當,誇大了張小平在所裡參與研製項目中的地位和作用。該材料經張小平個人朋友圈發布後,擴散到網絡上,引起了較高的關注度和一些誤解、誤讀,產生了不良影響。今後,我們將加強內部管理,在工作中更加嚴格、嚴謹,避免此類事件再次發生。

航天人員脫密期

不得擅自離境、去外企工作

航天系統內的單位,脫密期到底是咋回事呢?9月28日,華商報記者採訪了一位航天系統業內人士。這名工作人員說,核心涉密人員脫密期為2到3年,重要涉密人員為1到2年,一般涉密人員為6個月到1年,核心、重要、一般分別對應著絕密、機密和秘密。

此外,脫密期管理要求主要包括,明確脫密期限、與原機關單位籤訂保密承諾書、履行保密義務、不洩露所知悉國家秘密的承諾,即使清退所持有和使用的全部涉密載體和信息設備,並辦理移交手續,未經審查批准不得擅自離境,不得到境外駐華機構組織或者外資企業工作,不得為境外組織人員或者外資企業提供勞務諮詢或者其他服務。也就是說,只要在脫密期,要求是一樣的,只是他們時間不一樣而已。這名工作人員說,日常工作中,對於保密的限制涉及方方面面,對於凡是涉密的內容,一定要管好自己的嘴和行為。

如果在日常工作中洩密了,會有什麼後果呢?這名工作人員說,分好多種,入職之後會有保密教育,對於那些紅頭文件裡要求的規則,是完全不能觸碰的,觸碰之後,會根據情況扣掉保密津貼。如果涉及把國家秘密洩露給了外面,比如把硬碟丟了,就會接受調查。如果把國家秘密洩露給了境外的情報機構,販賣情報的話,情節嚴重的甚至可判死刑。

陝西永嘉信律師事務所律師白雲說,對於普通的用人單位,勞動合同裡針對單位內部信息都有保密條款,對於知道核心信息的崗位,會籤保密協議,比如公司高管。競業限制針對的是單位裡的特定崗位,畢竟在競業限制期間,用人單位是要支付工資的。 華商報記者 任婷

>>律師說法

違反單位保密協議應該擔何責

涉密引發的侵權官司多嗎?昨日,華商報記者採訪海普睿誠律師事務所律師王博洲作了解讀。

王博洲介紹,用人單位的秘密有商業秘密和國家秘密之分,保守用人單位商業秘密是每一位勞動者的義務。《保守國家秘密法》第15條規定,國家秘密的保密期限,應當根據事項的性質和特點,按照維護國家安全和利益的需要,限定在必要的期限內;不能確定期限的,應當確定解密的條件。

國家秘密的保密期限,除另有規定外,絕密級不超過30年,機密級不超過20年,秘密級不超過10年。機關、單位應當根據工作需要,確定具體的保密期限、解密時間或者解密條件。涉密人員離崗離職實行脫密期管理。涉密人員在脫密期內,應當按照規定履行保密義務,不得違反規定就業,不得以任何方式洩露國家秘密。作為涉及國家秘密的員工,用人單位根據具體情況確定保密期限,但是根據秘密登記不能超過規定的最長期限。

《勞動合同法》規定,用人單位與符合籤訂競業限制的勞動者約定競業限制協議,約定在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後一定期限內(2年內),勞動者不得到與本單位生產或經營同類產品、從事同類業務有競爭關係的其他用人單位任職,或者自己開業生產或經營同類產品或同類業務。通過競業限制協議的方式,可限制勞動者的自由擇業權利。勞動者違反競業限制約定的,應按約定向用人單位支付違約金。

王博洲表示,如果員工個人遵守了保密協議,而面臨單位起訴,根據《民事訴訟法》的規定,需要由用人單位進行舉證證明。若員工違反保密協議,可能要承擔民事或行政責任。對於違反保密協議造成嚴重後果的當事人,我國刑法規定了侵犯商業秘密罪。在具體訴訟案件中,只要能充分證明洩密侵權的事實,往往用人單位勝訴的機率比較大。

王博洲提醒,員工個人應當潔身自好,不論是在職還是離職後,均應當嚴格遵守法律規定及單位關於商業秘密的管理規定。約定服務期和競業限制是維護用人單位利益的保護傘。通過採取競業限制協議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勞動者的自由擇業權利。 華商報記者 燕然

>>洩密咋判

洩露商業秘密造成損失被判刑

近年來,隨著商業秘密所蘊含巨大利潤和競爭力的凸顯,員工辭職跳槽極易引發訴訟糾紛。昨日,華商報記者從中國裁判文書網梳理了近幾年的涉密案件,並請法律人士作了點評。

跳槽違反保密協議致損失203萬

陸某原是以生產植脂末產品為主的蘇州某公司職工,負責公司相關產品質量管理文件的編寫工作。2009年2月,陸某從公司辭職後到湖北某公司擔任技術部質量總監,負責品管、研發等部門。陸某違反與跳槽前蘇州這家公司之間的保密協議,利用之前掌握的公司的相關商業秘密,指導湖北某公司的植脂末產品生產。經公安機關偵查,湖北某公司生產所使用的配方及生產工藝均來源於陸某。

經鑑定,陸某的行為給蘇州某公司造成203萬元損失。法院審理認定陸某侵犯商業秘密罪成立,依法判處有期徒刑2年6個月,並處罰金3萬元。

【律師點評】根據法律規定,員工違反保密義務披露其知曉的商業秘密,給商業秘密權人造成損失的應承擔民事責任,但若造成50萬元以上的重大經濟損失,則因構成侵犯商業秘密罪而承擔刑事責任。

給競爭對手提供技術判1年2個月

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狄某在任張家港某公司員工期間,利用職務便利,將掌握的公司含銀抗菌溶液製備工藝及技術參數等核心技術,私自提供給與公司有業務往來的長沙某公司,並以技術服務費的形式收受長沙某公司賄賂共計299020元。

事發後,狄某曾任職的張家港某公司將其起訴到法院。2017年6月,張家港市法院審理認為,狄某違反保密協議,向長沙某公司提供製造操作流程。其本人到案後,對上述事實供認不諱,並有技術洩密案詢問記錄、加工合作協議、銀行卡交易明細等證據。狄某的行為構成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罪,遂一審以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罪,判處狄某有期徒刑1年2個月。狄某所退贓款299020元上繳國庫。

【律師點評】為一己私利,違反保密協議將核心技術提供給公司的競爭對手,給公司造成難以估量的損失,法院一審以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罪、而非以侵犯商業秘密罪追究其刑事責任。

離職「捎走」公司商業秘密判賠3萬

2001年11月,林某進入江蘇某公司工作,並籤訂自2001年11月至2004年1月期間的勞動合同。2002年8月,林某與公司籤訂保密協議,並約定該協議與勞動合同具有同等效力。2003年12月,準備離職的林某將包含有公司產品初級教材等內容的資料以電子郵件的方式從公司內部區域網的工作郵箱發送到公眾網上其私人郵箱。公司以違反公司規定為由對林某作出開除決定,並將其訴至法院。

法院審理認為,林某從公司區域網發到網上私人郵箱中的郵件內容,具備商業秘密的構成要件,應視為公司的商業秘密,最終判決林某繼續履行與公司籤訂保密協議中所約定的保密義務,並支付公司違約金3萬餘元。

【律師點評】當前人才流動已呈常態,由此極易引發商業秘密侵權案。通常表現為離職員工私自外帶單位保密材料、拷貝單位涉密資料、發送涉密電子郵件等。 華商報記者 燕然

編輯:王瑋瑋

相關焦點

  • 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回應張小平離職:對保守國家秘密和單位技術秘密...
    具體內容如下:近日,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原副主任設計師張小平離職事件引發社會較大範圍關注。二、張小平脫密期內離職情況2018年3月,張小平向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提出辭職申請。出於愛惜人才考慮,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與張小平進行了多次溝通和挽留,但其離職意向堅決,並在單位未批准的情況下自行離所。由於張小平為國家重要涉密人員,根據保密法和單位相關規定,離職前必須在所內非密崗位進行脫密,脫密期為2年。
  • 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公告:張小平系國家重要涉密人員 離職前需經2年...
    文章所提離職者名叫張小平,原為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副主任設計師。文章稱,張小平離職跳槽去了一家名為北京藍箭空間科技有限公司(簡稱北京藍箭)後,被該研究所以紅頭文件方式「喊話」:張小平離職直接影響中國登月工程,故要求張小平返回研究所。張小平離職影響中國登月?
  • 「張小平」刷爆朋友圈!他離職影響中國登月?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深夜回應
    近日,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原副主任設計師張小平離職事件引發社會較大範圍關注。      二、張小平脫密期內離職情況      2018年3月,張小平向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提出辭職申請。出於愛惜人才考慮,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與張小平進行了多次溝通和挽留,但其離職意向堅決,並在單位未批准的情況下自行離所。
  • 漲知識|「老東家」為何要求張小平回研究所「脫密」?
    經過數日喧囂,張小平跳槽風波迎來官方回應。9月27日晚11時,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官方網站發布《關於張小平離職事件的情況說明》。說明顯示,該單位是為了讓張小平回所履行脫密義務,才向西安市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提起仲裁申請,並提交了《張小平參與我所型號研製情況》材料。
  • 「張小平離職」背後:航天等領域國企人才流失嚴重
    刷屏朋友圈,瞬間將航天科研人員張小平、其曾就職的「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以及目前供職的民營航天公司「藍箭航天」推向風口。該文中引用的一份蓋有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公章《張小平參與我所型號研製情況》文件稱,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原副主任設計師張小平離職,「從某種程度上會影響到我國載人登月重大戰略計劃的論證和策劃工作」,要求張小平回所。
  • 張小平事件的有效事實和分析
    該文章披露的一份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2018年9月17日落款蓋公章的《張小平參與我所型號研製工作》影印公文迅速流傳。公文主要內容:研究員張小平離職前在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作為項目主要成員參與了多項不同噸級航天液氧發動機等國家重大型號研製及預先研究任務,長期負責低溫發動機總體設計研究及技術把關,擔任低溫發動機副主任設計師職務。
  • 航天人員的脫密期都有哪些規定 洩密嚴重者很可能判死刑
    9月28日,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官網發布關於張小平離職事件的情況說明,說明中表示,張小平正處於脫密期,研究所為了挽留張小平在材料中措辭失當。  材料誇大了張小平的地位引起誤解  文章稱,一名研究員、副主任設計師從「航天601所」離職後跳槽到一家民營企業,原來待遇是12萬元一年,現在年薪直接達百萬元。
  • 張小平跳槽背後:航天國企人才流失嚴重 兩三年換一波
    9月27日,一份蓋有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公章《張小平參與我所型號研製情況》的文件引發關注,《離職能直接影響中國登月的人才,只配待在國企底層?》一文在朋友圈刷屏,該文批評了航天國企人才激勵機制存在問題,導致「不可或缺」的技術骨幹不得已離職。為此,《中國科學報》記者聯繫多名航天領域專家,均稱「太敏感」婉拒了採訪。不過,航天領域國企骨幹人才流失已成不爭事實。
  • 張小平離職背後:中國兩大航天集團為何成不了NASA?
    文章大意為:原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一名副主任設計師張小平此前在該單位不受重視,年薪只有12萬,提出辭職也沒引起領導重視。而當張小平跳槽到民營航天創業公司藍箭航天后,年薪超百萬,原體制內院所也幡然醒悟:這個「靈魂人物」的離職會「某種程度上會影響到我國載人登月重大戰略計劃的論證和策劃工作」,發公文希望通過行政力量留下張小平。
  • 航天人才張小平離職風波的警示
    日前,一篇《離職能直接影響中國登月的人才,只配呆在國企底層》的文章刷爆朋友圈,劍指研究所、國企的人才機制和低效。27日下午,張小平原單位負責人告訴記者,張小平個人的離職不存在影響研發任務的問題,但是研究機構也會反思如何留下更多的人才。
  • 航天工程師離職風波背後的可重複使用火箭計劃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經濟觀察網 記者 沈怡然9月27日,針對張小平離職事件,張小平原任職單位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宣傳部對經濟觀察網記者稱暫無信息回應。記者此前曾從北京藍箭空間科技有限公司(下稱「藍箭航天」)方面了解到,張小平已任職公司,並預備擔任公司可重複使用火箭項目的重要工作。因可重複使用火箭經濟性強、能和傳統航天在役運載火箭形成補充,類似款為美國SpaceX在研的「猛禽」發動機。藍箭航天正將研發此類火箭作為重要戰略,他們已將該火箭項目取名為「朱雀二號」。而對張小平離職事件,該公司於今日對記者稱:無法回應。
  • 航天六院院長稱系「炒作」
    經了解,文中所稱「航天601所」是指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六研究院第十一研究所,也稱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2015年9月20日「長徵六號」首飛成功後,時任航天六院液氧煤油發動機副主任設計師的張小平曾接受媒體採訪,介紹相關情況。
  • 新東家回應「辭職影響登月」:中國航天大方向不受幾個人影響
    據文中公布的一份「張小平參與我所型號研製情況」文件,航天研究員張小平此前任職單位——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稱他是相關火箭發動機項目的靈魂人物,其離職甚至「會影響到我國載人登月重大戰略計劃。」張昌武在湖州現場接受媒體採訪時還稱,藍箭航天只是搭建了一個好的平臺,任何的平臺都會適合或不適合一個人,部分工程師在原科研院所有很多積累,但也許會有一些更多的想法和抱負,藍箭航天就會幫助他們實現,但終究沒有脫離中國航天事業這個大背景。張小平所離職的單位為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六研究院下屬的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簡稱六院十一所)。
  • 離職引熱議的張小平去了家什麼公司?它曾只有兩名員工,現在不缺錢
    ▲一篇文章引發熱議 圖據網絡文章中稱,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副主任設計師張小平,離職跳槽去了一家名為北京藍箭空間科技有限公司後,被該研究所以紅頭文件方式「喊話」,稱其離職「甚至從某種程度上會影響到我國載人登月重大戰略計劃的論證和策劃工作
  • 還原真實的航天研究員生存現狀
    刷爆了朋友圈,文中提到,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研究員張小平離職之後,他參與的整個項目陷入癱瘓,懇請國家將其召回繼續研究項目。同時文中提到了現在國企中存在的很多弊病。下午時分,事發單位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六研究院院長劉志讓對媒體表示,為挽留此人,單位提供給相關機構的材料中有誇大其作用和貢獻的表述,並被其及網絡利用進行炒作。
  • 航天科技人才離職風波的警示
    27日下午,記者聯繫了文章所提到的張小平之前就職的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六研究院院長劉志讓,他表示,張小平「本人擅自離職,經多次談心做工作無效,為挽留此人,單位通過法律途徑提起仲裁,在提供給相關機構的材料中有誇大其作用和貢獻的表述,被其及網絡利用進行炒作」。(9月27日中國之聲)  俗話說「地球離了誰都照樣轉」。
  • 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表示,某組合動力發動機首飛成功
    在經過多方面的能力如何眼終於有了一些成效,我們在航天航空發展上的投入也是更多的,在這方面由於我們起步的時間比較晚,所以要想有進展是需要更多的努力的。西安航天動力方面現在就有一些比較好的成績,在今年的9月22號他們所研製的某組合動力發動機就完成了首飛。
  • 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某組合動力發動機首飛成功
    「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微信公眾號9月22日消息:該所研製的某組合動力發動機首飛成功。 2020年金秋清晨,位於我國西北的某靶場上,伴隨著巨大的響聲,一支穿雲箭劃破寧靜,縷縷白煙在藍天與黃沙的映襯下分外惹眼,仿佛架起天與地連接的橋梁。 來自我所組合動力發動機研製團隊的試驗隊員們,緊盯飽含著心血的首臺飛行試驗參試產品,目送它迅速變小,消失在視線中。
  • 長徵3號乙發射失利,張小平跳槽事件應重新探討,穩住人才很重要
    航天六院負責中國各型液體運載火箭發動機的設計工作,也就是說這兩次接連出現故障的長徵七號和長徵3號乙火箭發動機都是六院研發的。但是就是這麼一個極端重要的航天單位,在2018年竟然發生了重要崗位設計師跳槽到民營航天公司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