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點火」商業火箭:「中國版SpaceX」獲認可 但仍有難題待解

2020-12-06 經濟觀察報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經濟觀察報 記者 沈怡然「5年之後,國家層面終於認可了這個群體」,6月11日,在國防科工局、中央軍委裝備發展部發布《關於促進商業運載火箭規範有序發展的通知》〔2019〕647號(下稱「《通知》」)下發的第二天,北京星際榮耀空間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星際榮耀」)技術副總裁張琦對經濟觀察報這樣稱。

這是中國商業航天開放後,首個對商業運載火箭進行細則指導的官方文件,《通知》對一枚火箭從研製、生產、發射、出口的關鍵流程進行了指導和規範,並主要面向民營企業。

一位來自商業火箭「國家隊」,並參與《通知》意見徵集的從業者對經濟觀察報表示,在去年下半年,央企和民企就開始應邀參與該《通知》意見收集,主要是民企。

自2014年底國務院發文鼓勵民間資本研製、發射和運營商業遙感衛星,至今有5年時間,而商業運載火箭作為未來數以萬計民營衛星的發射載體,其能否從零到一地生長出來,決定了商業航天這樣一個新興產業能否在中國起航。

「《通知》是第一次將相關方的訴求明確提出,並落實成文件的」,張琦稱,其所在的公司,曾從去年10月開始,作為民營火箭公司代表之一,參與該《通知》的意見徵集,先後參加4次內部交流會,並提出過相關訴求。

《通知》將武器裝備許可優化為科研和生產兩個階段的做法被認為降低了商業航天的準入門檻,同時強調了國有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試驗儀器開放的問題——這種開放被認為能夠解決商業航天公司在研發上的痛點問題。

但這僅僅是一個開始,在商業火箭「升空」之前,仍有諸多困難需要面對,甚至僅僅是這份文件本身的落地都需要更多的突破和協調。

一位業內人士對該細則如何落地執行以及管理範圍表示擔憂,商業航天是個特殊的市場,參與者還有部隊、軍工集團,與之相比,民營企業在技術、人才、資金規模上力量懸殊,文件如何將細則在實踐中落實到位,並且平衡相關方的利益訴求,將會是政策落地的重點。

商業航天呼之欲出

與SpaceX創始人馬斯克那般科技狂人的樣子截然不同,經濟觀察報採訪的多位民營商業火箭創業者大多是這樣的形象:他們身著深灰色中山裝、白色襯衫和套頭毛衣,無框眼鏡,習慣對公司同事以「總師」或者「部長」相稱。

其中一部分人原是傳統航天系統的總師級人物或一線工程師,擔任過部分火箭型號的研製設計,或者分系統採購、組裝。他們在最近5年間先後離開傳統航天系統,自發組成了一個新的公司實體。

一位長期從事軍民融合研究的人士分析,和傳統航天業相比,商業航天發展規模還比較小,在人才、經費、技術實力還不足,當下階段更合適作為先行先試去探索。

中國商業航天的實體,主要是央企子公司以及民營企業兩部分,其中民營企業是從無到有、自下而上地生長出來的,以目前市場上僅有的十幾家公司來看,人數規模在千人左右。這和傳統航天集團在人才實力、技術和工業基礎形成鮮明對比。

民營企業通過自己的設計能力、採購能力以及渠道商能力,再藉助民間資本的力量,試圖生產出更高效、低成本的商業運載火箭。儘管從技術角度,目前尚未有一家成功發射,但是從2018年下半年開始的密集試射已經掀開了中國商業航天時代的一角。

新的時代需要新的政策體系。

一位來自商業火箭「國家隊」、並參與《通知》意見徵集的從業者稱,正是在2018年下半年,央企和民企開始應邀參與該《通知》意見收集,但主要是面向民企,因為相比此前的研製設計階段,在那個時間點,部分民企計劃試射火箭,開始走相關機構的審批流程。

上述軍民融合研究人士認為,相關配套的法規文件需要徵集各方意見,更需要收集企業實踐中遇到的問題,一定會滯後於實踐者的步伐。文件的指導內容往往是對上一階段的總結,企業更要關注的,是對下一階段的戰略層面的研判。

兩大關鍵點

《通知》對民營火箭公司的指導意義主要集中在兩點。《通知》提到,將武器裝備許可優化為科研和生產兩個階段,商業火箭企業須在獲得科研許可後,方可從事相關科研試驗、研發試製等活動。對此,一位曾參與《通知》意見徵集的民營火箭從業者表示,將申請資質分為科研和生產兩個階段,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民營公司的入行門檻,對於民營公司來說,武器裝備科研科研生產資質,對企業研究基礎、資金實力要求很高,申請周期長、難度大。

張琦認為,目前市場上的民營火箭公司尚不具備批量生產能力,仍處在從零到一的階段,即能否成功發射第一枚運載火箭,形成完整的技術驗證,包括方案設計、產品生產試驗、地面試驗、飛行試驗以及發射服務。不同階段有不同的攻克難點,就當下階段來說,將火箭的發射作為一種實驗行為,這部分定義為科研階段,是更為準確而且貼切的。

另一個關鍵點是,《通知》中再次強調了國有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試驗儀器開放的問題:鼓勵商業火箭企業在科研生產活動中,充分依託和利用軍工重大科研、生產試驗設備及廠房,以及國家發射場、試驗場等設施開展科研生產和發射試驗活動。

這觸及了民營公司發展航天的一個痛點,張琦認為,在試驗儀器方面,一個典型的例子是運載火箭的大型試車臺,這是火箭研製的關鍵階段,如果自建該設備需要數億元的資金,民營公司這樣做並不經濟。

執行難度

對於《通知》中部分細則的執行問題,上述來自商業航天「國家隊」並參與過《通知》意見徵集的人士稱,「雖然《通知》中鼓勵開放國有重大科研基礎設施,但如何開放設施、將設施開放到何種程度,並沒有具體的執行細則,這會導致很多實際工作無法開展」。

該人士認為,《通知》作為一項指導意見,對行業作出了約束和規範,與之相比,他更期待針對商業航天的頂層法律,這也恰恰是當前商業航天缺少的。

目前,中國尚未有一部關於商業航天的立法。今年兩會,有人大代表建議加快推動商業航天立法,建立商業航天市場準入退出機制、保險和賠償機制、安全監管機制等,同時頒布航天試驗設施對外公開目錄。

上述軍民融合研究人士認為,指導文件以規範和反映行業訴求為主,具體落地,還需要一系列配套的法規制度保障執行,但具備法律效力的文件需要更長時間來醞釀。

相關焦點

  • 中國商業航天初創公司,到底有多少?
    直到2014年政策鬆綁,新胎萌動,一批民營新銳太空力量從此躍躍欲試,為中國商業航天增添不少活躍度、可能性這位長期關注中國航空航天的中國觀察家,最近推出一份「中國版太空新銳力量版圖」。
  • 藍箭航天:中國版「SpaceX」,中國商業航天的希望所在
    反觀中國,雖然航天事業同樣取得了驕人的成績,但所有的這些成績都是國家隊的功勞,絲毫見不到像SpaceX這樣的民營企業的身影。就在我倍感羨慕的時候,有一家企業躍入了我的眼帘——藍箭航天。——張小平,文章《離職能直接影響中國登月的人才,只配待在國企底層?》
  • 首次商業載人可回收航天,SpaceX 5月31日發射載人火箭成功
    ●全球私營太空公司載人航天第一飛●全世界第9款載人飛船發射(蘇聯東方號飛船、美國水星號飛船、蘇聯上升號飛船、美國雙子座飛船、蘇聯聯盟號飛船、美國阿波羅飛船、美國太空梭、中國神舟飛船之後)●美國第5款載人飛船發射(水星號飛船、雙子座飛船、阿波羅飛船、太空梭之後)●SpaceX第94次航天發射成功●獵鷹9號火箭第85次航天發射成功●第52次成功回收火箭●第33次成功海上回收火箭馬斯克能夠成功最大的原因在於
  • 出走 SpaceX 和藍色起源,兩位 90 後利用 3D 列印造火箭,公司估值 23 億美元
    說起國外商業航天公司,我們大都會想起幫助甲方爸爸 NASA 擺脫了近十年「寄俄籬下」局面的 SpaceX、首富 Jeff Bezos 創立的關注太空旅遊市場的藍色起源、破產後由英國政府 10 億美元收購的衛星運營商 OneWeb、每天燒掉 400 多萬人民幣的首個上市商業太空公司維珍銀河等等。
  • 一箭多星、入軌首射,中國民用航空距離 SpaceX 還有多遠?
    北京時間 2019 年 7 月 25 日 13 時 00 分,中國民營火箭企業「星際榮耀」運載火箭雙曲線一號(SQX-1 Y1)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點火升空,按飛行時序將多顆衛星及有效載荷精確送入預定 300 公裡圓軌道。星際榮耀官方表示,此次發射創造了中國商業航天的「三個首次」。
  • SpaceX 為啥生在美國,卻不是中國?
    沒錯,它已經順利飛出大氣層了,現在正在繞地球旋轉,在演示完長時間滑行性能後,火箭二級將進行最後一次點火,這輛特斯拉將正式進入地球-火星轉移軌道。在接下來的八年時間裡,又有6名太空遊客飛向國際空間站。當下種種太空探索嘗試,昭示了太空商業的無限潛力。而馬斯克的這次發射成功,則讓人類在走向太空商業時代的路上,邁出了一大步。
  • 剛剛,首枚中國民營商業火箭升空,他成了中國版埃隆·馬斯克
    OS-X型「重慶兩江之星」點火升空。JeffBezos認為,一旦太空發射的成本能夠降低,會有大量的創業者湧入這個行業,在我們從未想像過的地方進行創業。零壹空間(OneSpace)是中國首批民營商業火箭公司之一,它試圖在中美太空博弈的戰略格局中,為中國太空商業化尋找到出路。自2015年成立至今,零壹空間用了三年時間,將在5月17日首次發射火箭。5月初,零壹空間進入發射場地,進行最後發射的準備。
  • 未來發射商業火箭一人拿一部PAD就能完成!
    其實自2015年開始,在政策的支持下,我國商業航天企業逐漸被市場所關注,商業航天企業正在探索星辰大海的路上不斷崛起,成為我國航天發展中的重要角色。天眼查專業版數據顯示,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目前從事商業航天的企業超50家,較為知名的包括藍箭航天、零壹空間、深藍航天等。其中,北京市的商業航天企業最多,其次為廣東和湖北。
  • Space X再次打破記錄
    據外媒報導,美東部時間5月30日下午,SpaceX公司的獵鷹9號火箭搭載載人龍飛船從甘迺迪航天中心發射升空,將兩名美國太空人鮑勃·貝恩肯(Bob Behnken)和道格·赫爾利( Doug Hurley)從美國本土送入太空。
  • 一文盤點中國商業航天:民營火箭的兩類瓶頸和三大趨勢
    自2016年國內火箭發動機的政策發生變化後,中國民營火箭走上了自主研發的道路,比如藍箭自研液氧甲烷火箭發動機及火箭,零壹則轉為自研固體火箭發動機及火箭。經過近三年的發展,中國民營火箭創業公司的數量不斷增加,新關注投資人數量在增加,數家知名基金今年紛紛投注,包括經緯、華創、高榕、晨興、IDG、順為、源碼、險峰、明勢、復興、賽富等在內的知名基金均有出手。
  • 3D列印火箭發動機真被做出來了,首次地面全周期點火實測,發射報價...
    但另一家商業航天公司給出報價甚至不到它的五分之一!這種真正「白菜價」的火箭,由Relativity Space開發生產,並且是3D列印的。最近這一型火箭剛剛完成首次發動機地面點火試運行實驗。「全周期」點火實驗Relativity Space這次進行地面點火試運行測試的火箭發動機型號為Aeon 1,採用甲烷和液氧作為動力,單個發動機最大推力23000磅(10.43噸)。而美東時間11月9日完成的地面點火實驗,稱作全周期實驗,意思就是一級發動機從點火到分離的整個工作過程,一般幾分鐘左右。
  • Space X首次載人火箭發射成功,飛船承載馬斯克「火星殖民」野心
    即便如此,正如馬斯克在發射獵鷹9號之前的採訪中說:「火箭發射可能有無數種失敗的方式,但成功的方式只有一種。」就在獵鷹9號點火前幾分鐘,美國總統川普來到甘迺迪航天中心,在現場等待觀看發射。本次發射火箭的39A發射臺曾經執行過數次阿波羅計劃,第一批抵達月球的人類也從這裡出發。
  • 太空資源戰事打響,中國頂級VC能否再造「SpaceX 」?
    這也不難看出,商業航天「三高一長」(高風險、高投入、高回報和長周期)的特性讓機構極為謹慎。雖然有SpaceX這樣發展迅猛、估值460億美金的「明星」作為示範。但起步已經落後數十年的中國商業航天,在政策、技術、人才等多方面尚未成建制,未來的突圍之路仍長路漫漫。
  • Space X載人飛船發射改期!為何此次發射對美國如此重要
    年Space Shuttle計劃以來的首次載人太空飛行,也是Space X成立18年以來的首次載人任務,更是人類歷史上的首次商業載人航天發射。因此,NASA早在2014年就授予space X和波音總計68億美元的合同,對兩家私營公司給予厚望,在此之前,波音公司的星際客機飛船2019年進行了首次試驗飛行,但是任務失敗,飛船未能飛往國際空間站。此次飛行計劃名稱為demo 2,在此前2019年demo 1發射計劃中,space x已經證明了自己的載人航天能力,並且在今年1月進行了飛行中止測試。
  • Space X載人飛船發射改期!為何此次發射對美國如此重要?
    美國NASA國家航空航天局的太空人羅伯特·本肯和道格拉斯·赫利將在5月27日美國東部時間16:32從佛羅裡達39A發射場搭乘獵鷹九號Falcon 9火箭升空,在SpaceX的Crew Dragon載人龍飛船飛赴國際空間站ISS 此次發射,對於NASA和SpaceX都有很重要的意義
  • 中鎢優品|火箭發動機用鎢合金點火管
    鎢合金點火管具有耐高溫、耐衝擊、耐腐蝕、高強度、高密度和良好的耐燒蝕性能等優良特性,滿足火箭發動機對點火管提出的耐高溫燒蝕等條件。火箭發動機用鎢合金點火管火箭發動機,即用於火箭推進器中的發動機,是一種噴氣式發動機,採用的是壓縮高性能燃料,在火箭發射時所產生的溫度可以達到兩千度以上
  • 中國的Space X,還要等幾年?
    「錢」景和困難北航投資執行總裁王劍飛在接受新浪科技採訪時表示,商業航天是有很高門檻的創業門類,不像一個人有一個想法,有一個新的商業模式就可以創業,不是誰都可以去造火箭的。對於航天的創業者來說,必須是有很長時間的科研背景,甚至說必須做過火箭的系統工程才可以幹這個事,才不會走彎路。
  • 中國的「SpaceX」在哪裡
    成立於2016年的天儀研究院,專注於研製面向商業市場的航天系統與載荷,已有4顆衛星在軌運行。該公司CEO楊峰認為,火箭比較特殊,主要是太危險,準入需慎重。但在其他航天領域,無需對一些市場亂象或重複建設太過顧慮。他將此稱為「泡沫」,表示「不可無泡沫、不可太泡沫」,這是任何商業領域的一部分。
  • 馬斯克的載人火箭都成功上天了,中國的民營火箭發展到哪一步了?
    就在這裡,胡振宇和團隊進行了變推力火箭發動機的地面點火測試。由於過程中發生洩漏意外,最終僅持續點火10秒鐘。之後試驗仍在不斷進行,從開始僅持續幾秒鐘到最後接近100秒。2014年的夏天胡振宇和他的團隊完成了40多次各種工況的液體發動機點火試驗。之後該產品交付給了一家國家級航天研究所,這是翎客航天拿到的第一個商業訂單。
  • 中國「SpaceX」在哪兒?太空競賽怎麼贏過美國?
    反觀中國,好像看不太到民營商業航天企業,而且大都是雷聲大雨點小。真的是這樣嗎,中國有「SpaceX」這樣的企業嗎,他們的出路又在哪裡。讀完本文,你會有一個初步的了解。不止活了,它的野心越來越大,技術越來越成熟,商業載人航天也一舉成功。對於中國而言,SpaceX在失敗的錘鍊下最終成為太空快遞一哥,不僅僅是業界傳奇,更是一則勵志故事。至少中國商業航天的新銳力量可以這麼認為。投資太空就是投資未來!曾經舉國之力培養國家隊才有資本和能力參與的領域,如今在商業化的驅使下,民營企業也可以有所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