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超級商業公司才敢用高頻次的失敗積累工程經驗。即使從這個角度講,中國也沒有任何可比性。兩位馬先生都是賺錢好手,但是僅限於此。-知乎評論
SpaceX已經成功實現了火箭回收、載人航天等目標,研發出可回收的現役最強火箭重型獵鷹,並在完成星鏈計劃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反觀中國,好像看不太到民營商業航天企業,而且大都是雷聲大雨點小。真的是這樣嗎,中國有「SpaceX」這樣的企業嗎,他們的出路又在哪裡。讀完本文,你會有一個初步的了解。
馬斯克,特斯拉,SpaceX
12年前,也就是2008年,人類史上第一枚使用私人資金製造的液體燃料火箭&34;成功進入地球軌道。這是SpaceX起死回生的拐點,因為這次發射的成功與否決定了SpaceX能否獲得NASA高達16億美元的超級訂單。而在這次發射成功的56天前,獵鷹1號火箭剛發射失敗過一次。算上這一次,這家建立6年的公司在短短兩年內已經經歷了三次火箭發射失敗。這第四次發射,決定了SpaceX能不能活下去。
獵鷹1號火箭
而我們現在已經看到了結果:SpaceX活了。不止活了,它的野心越來越大,技術越來越成熟,商業載人航天也一舉成功。
對於中國而言,SpaceX在失敗的錘鍊下最終成為太空快遞一哥,不僅僅是業界傳奇,更是一則勵志故事。至少中國商業航天的新銳力量可以這麼認為。
投資太空就是投資未來!曾經舉國之力培養國家隊才有資本和能力參與的領域,如今在商業化的驅使下,民營企業也可以有所成就。
&34;&34;
如果說20世紀的太空屬於政府與國家,那麼21世紀的太空便進入了新勢力入局洗牌的格局,屬於全人類,尤其是全部的年輕人。
而從古代到現代都不曾放棄夢想的中國航天,更應該是世界航天領域的佼佼者。在這份夢想的背後,是兩家國有巨頭:CASC中國航天科技集團、CASIC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國家隊的光芒掩蓋了幾乎整個中國航天領域,民營企業所有的發展似乎都悄無聲息。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
這是因為航天是一份投資巨大、收益極慢的行業,而且是被國家嚴厲管控的領域,民間資本很難介入。但是沒有民間資本,國家隊的航天商業化前進的就有點過於穩健。
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2014年。這一年,政策鬆綁,鼓勵民間資本進入部分商業航天領域,並在15年推出了航天軍民融合政策。這次政策調整,引燃了中國商業航天新銳們的活力,給民營企業帶來航天的機會,催生出超過85家的上下遊相關產業公司,一批新銳商業航天力量從此躍躍欲試,為中國航天事業增添不少活躍度。
不少人感嘆:中國的商業航天有希望了!
那麼中國存在堪比或者有望堪比SpaceX的民營商業航天公司嗎?
先說結論:不存在。
2015年,知名航天專家黃志澄對比了中國民營火箭公司和美國的火箭公司,得出了&34;的結論。直至現在,這種技術上的差距仍然存在,只是略微縮小。
不過讀者也不用為此懊惱或者惋惜。SpaceX的成功,除去這家公司本身資本雄厚以外,還在於NASA對這家公司的技術與資本扶持。也就是說SpaceX並不是一家純商業公司,它的背後是NASA,不然我們也不會稱SpaceX是NASA的乾兒子了。
NASA:美國航空航天局
而且SpaceX不止造火箭,還造衛星。除了先進的技術外,SpaceX在航天商業化的探索也領先了我們不止幾年的差距,能夠提供廉價的衛星發射服務和載人航天服務。這裡提到的廉價主要是通過火箭及整流罩的回收實現的。6月13日發射的SpaceX獵鷹9號火箭的一級火箭就曾執行過2次國際空間站的補給任務,並且在這次發射成功後再次回收。
SpaceX一級火箭的回收
由此可見,在商業航天領域,中國的民營企業的衛星、火箭技術要是想要縮短和美國的距離,確實要些時間。畢竟中國的商業航天的發展至少滯後SpaceX發展12年之久,而國家隊提供的幫助也是少之又少。
除去技術層面我們仍然落後較多外,民營航天企業的資金也經不起折騰。以航天這種燒錢的速度,發射一次火箭幾億就花出去了。發射成功了那也行,失敗了這是錢也收不回來,名聲也不好了!所以在真正的大資本或者國家隊入局之前,這種收益慢投資高成功率低的行業必然會保持現在緩慢發展的勢頭。不過,雖然目前國內還不存在有潛力超越SpaceX的公司,但是這些公司的確也在這6年裡小有成就。這些公司走出了一條適合在資本不夠雄厚的前提下發展的道路,即專精某一領域,成為商業航天產業鏈的一部分。
國內的民營商業航天公司在短短6年的發展中發展出了基本完善的產業鏈,從上遊的火箭的配套製造、發射服務、衛星製造廠商、地面設備製造廠商到下遊的衛星運營、衛星測控、衛星應用等產業。
(目前國內較有名氣的商業航天公司,圖來源china-aerospace.blog)
研發火箭的民營公司就專注研究火箭與發射,包括零壹、藍箭、翎客及星際榮耀等。
民營火箭企業的潛力評分
研發衛星的商業公司,包括銀河航天、天儀研究院、零重力等公司,而且大部分公司在融資以及發星頻次上的數據都很樂觀。
之前,中國聯通、華為共同推動的&34;中,就有民營公司銀河航天的身影。
中國聯通-銀河航天-華為 空天地戰略籤約儀式
這次合作,與SpaceX星鏈計劃要實現的目標相似,一個更適合民營商業航天的領域終於有資本踏足。
目前來看,中國商業航天的機會,更多的是在於衛星網際網路領域,就如同SpaceX的星鏈計劃那樣,通過衛星來實現網際網路的接入,與5G等已經落地的技術相結合,以此來實現商業價值,實現商業化目標,快速變現。換句話說,在民營商業航天領域,應該先賺錢,再談夢想。
先來看看SpaceX的成績。截止今天(6月17日),SpaceX在軌運行的星鏈寬帶網際網路衛星總數已經達到了538顆。
SpaceX星鏈衛星數達到了538顆
而在中國,2020年1月,銀河航天剛剛成功發射了首顆自主研發的通信能力達10Gbps的低軌寬帶通信衛星,並於2月成功完成衛星通信實驗,於6月完成視頻通話試驗,效果良好。雖然起步晚了點,這也意味著屬於中國的衛星網際網路&34;計劃已經邁出了第一步。
世界上目前奉行的是太空低軌道資源誰佔誰有的原則。而馬斯克想要發射的超過4萬顆低軌星鏈衛星,無疑搶佔了本應屬於我們的低軌道資源。但是國有企業對民用的低軌道衛星興趣乏乏,無意搶佔,有了像銀河航天這樣低軌通信衛星的成功,我們在低軌道資源的爭奪和衛星通信上才有了發展的可能性。
銀河航天衛星發射現場圖
值得注意的是,這次銀河航天衛星的發射,並沒有採用其他國內民營商業公司的火箭,而是採用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的快舟一號運載火箭。這也從側面說明了目前在火箭發射方面,民營航天公司還不能提供穩定而廉價的發射服務。
國產快舟一號運載火箭
我們雖然取得了小小成就,但是與美國的商業航天公司相比還有不少差距,在發展的道路上更是困難重重。
民營航天的困難首先在於缺少一線人才。
目前民營航天企業的技術員工大都是從國企中挖過來的。從國企想跳槽到工資更高、發展空間更大的私企的技術工人比比皆是,然而真到了跳槽或挖人的時候談何容易?首先保密這一關就過不去。根據規定,在國企內從事火箭衛星這類涉及保密的工作的工人,在離職前,需要在不涉密的崗位工作起碼一年以上&34;才可以。一年以上的時間,足以帶來許多變化。也因此,很多工人有跳槽的心,卻沒有跳槽的勇氣。
沒有足夠多的經驗豐富的一線人才,第二個困難就顯現出來了:技術的發展與問題的解決上舉步維艱。
航天不是小事,無論是火箭還是衛星,都需要非常精密的計算與設計,稍有疏忽就會發生事故。國內外失敗的事故比比皆是,但大部分都是因為一絲絲疏忽造成的。但是我們需要知道,有很多問題是沒有經驗就沒法發現的。也因此,一線人才和有經驗的工人才顯得格外重要。
第三個困難就是資本與支持。
沒有大資本入局,作為投資高、風險高、收益慢的行業,民營航天各企業的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一次試驗的成功,就意味著更多的資本青睞和更高的估值;而一次發射的失敗,就帶來了幾乎完全相反的效果。
民營火箭企業融資(截止2019年前)
看看馬斯克的SpaceX,在第一次發射火箭失敗之後的短短兩年內又有兩次發射失敗,直到第四次才發射成功。這是為夢想的不懈奮鬥的毅力嗎?不,是資本的力量。這種毅力更多的來源於SpaceX有著雄厚的資本,&34;。更恰當的說法是,SpaceX與NASA相互扶持,共築藍圖。無論是技術還是資金,NASA都對SpaceX提供了極大的幫助。SpaceX可謂是踩在巨人NASA的肩膀上成長起來的。2005年,SpaceX資金困難,NASA帶來了一份價值5億美元(約合34億元)的合作訂單。而到了2018年,SpaceX獲得的政府訂單總額超過了42億美元(約合289億元)。除去巨額訂單外,在研究方面,NASA也提供了很多支持,包括人才和技術。NASA甚至會為SpaceX提供研發設備和試驗場地,用這些優勢來幫助SpaceX進行更好的研發。
反觀我們,這條路上我們還需要走很遠。
2016年,體制內科研院所被禁止將火箭的核心發動機進行技術轉讓,這則禁令被認為是影響中國商業航天發展的一個重大事件。&34;主要研發火箭的藍箭公司CEO張昌武這樣表示。不難看出,政策雖然支持,但是國家隊對於民營企業還是充滿了焦慮。
還有很多困難,這些困難共同組成了立在民營航天企業面前的攔路虎。
任重而道遠。
對於現在的SpaceX而言,已有的產品不是最寶貴的財產。最寶貴的財產應當是這些有著豐富經驗的研發、製造、發射團隊。
對於中國的商業航天公司也是一樣。培養出自己的團隊與人才,才有了核心競爭力。
而競爭是必然的,與其他民營公司與國企進行激烈競爭,最後對人才與技術進行整合,才能最終站在巔峰。
而且,目前在政策的支持下,很多公司已經開始獲得國家項目或國企的訂單與合作了,政策開始著重培養這片土地上的新苗子。
但是我對這些商業航天公司有著更高的展望。
2003年神舟五號成功發射,中國成為繼前蘇聯(俄羅斯)和美國之後,第三個將太空人送上太空的國家;
1970年&34;衛星成功發射,中國成為繼蘇、美、法、日之後世界上第五個獨立研製並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
約600年前明朝的萬戶把47個自製的火箭綁在椅子上,自己坐上去,雙手舉著大風箏,設想利用火箭的推力,飛上天空;
……
商業航天不是為了掙快錢掙熱錢,不是為了商業,而是為了更偉大的夢想。
這份夢想,就如同我們在遭受美國技術壁壘和技術禁運時,反思自己缺少的東西時想的那樣,是對未來的投資。不是史詩般失敗,就是史詩般成功。
而我們缺少的,就是像馬斯克這樣極具眼光的戰略投資家。一個驚險刺激又充滿榮耀的未來行業,只有真正敢打敢拼的新銳力量才有資格加入戰場。
加油吧,中國航天!
(本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