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易院士:生態文明建設與可持續發展

2021-01-09 光明網

http://flv1.gmw.cn/soby/sobey/20181122/1542868486042_High.mp4

  【編者按】11月20日晚,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國情講壇』第十四講在公共管理學院報告廳開講。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錢易就「生態文明建設與可持續發展』」主題發表演講。講壇由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胡鞍鋼主持。

  本文根據錢易院士現場發言整理,內容已經錢易院士本人審定。

  非常高興能來到 「國情講壇」這麼重要的一個平臺,跟大家一起討論生態文明建設與可持續發展。

  今天我將從三個方面來進行討論。第一部分討論可持續發展的由來和它的意義;第二部分討論生態文明建設的內涵和實施途徑;最後回到國情這個問題上,來看一看關於推行生態文明建設,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實現美麗的中國夢,中國做了什麼,中國還需要做什麼。

  可持續發展的由來和意義

  我們先看看第一個問題,可持續發展的由來和意義。

  工業革命以來,世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科學技術飛猛的發展,工業水平大大的提高,人民的生活也有了很大的變化。但同時,工業革命也帶來了很多問題,主要有三大方面: 資源短缺、環境汙染、生態破壞。這些問題還帶來了很多公害事件,20世紀有人總結了「八大公害事件」,這並不是說20世紀世界上就僅出現了8個公害事件,而是挑了最典型的8個事件,提醒我們不要忘記。

  圖1沉痛的代價——八大公害事件

  圖1的上面4張圖,大部分都是由大氣汙染引發的問題。第二張圖是發生在美國洛杉磯的煙霧事件,五個月內就有400多個65歲以上的老人死亡;最右邊那張是1952年的英國倫敦煙霧事件,在短短幾天內就導致4000多人死亡,後來又有8000多人陸續喪生。下面4張都是水汙染引起的問題。第一張是日本熊本縣的水俁市出了一種疾病,得病的人完全不能控制自己的行為,走路走不動,走不到正確的方向,說話說不清。當時大家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就用當地的地名把這種病稱為 水俁病。後來發現了這種病的病因是汞中毒,重金屬汞排到水體,水體中間的生物、水都含了汞,然後灌溉了農作物,農作物也含有汞,最後就有很多人得這個病,導致很多人死亡。第二張圖是1955年日本富山縣的一種疾病叫 痛痛病,得病的人全身感覺疼痛,走路就摔跤,摔跤就骨折,最後查出來發現汙染源是金屬鎘。這種鎘會取代人體骨骼中間的鈣,讓鈣密度下降到0,所以人完全沒有能力來支撐自己的身體,無法走路,也導致很多人死亡。

  在這麼嚴重的環境問題面前,人類進行了非常嚴肅的思考。回顧人類思考的歷史,也正是可持續發展誕生的歷史。1962年,美國一位海洋生物學家蕾切爾·卡遜發表了一本書,書名非常有文採,叫 《寂靜的春天》,但是實際上她描寫了非常殘酷的現實。她說:

  美國的春天原來蕩漾著鳥鳴的聲浪,一片歡騰,但是現在變了,一片奇怪的寂靜籠罩著農村,成群的小鳥牛羊都病倒死亡了,農民農夫再加上他們的孩子都得了突然的不可解釋的疾病,然後死亡了,所以 一片奇怪的寂靜籠罩著美國農村的春天。

  她非常敏感地將這種現象與化學農藥的使用聯繫了起來。正是因為美國在四十年代發明了化學農藥,在五十年代生產使用了化學農藥,農村的春天就發生了這麼嚴重的變化。她非常前衛地聯想到了人類與生物的健康和安全與經濟發展模式的關係。她說:

  「我們長期以來行駛的道路,容易被人誤認為是一條可以高速前進的平坦舒適的超級公路,但是實際上這條路的終點卻是災難。而另外的道路則為我們提供了保護地球的最後唯一的機會。」

  這本書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雖然當時有很多人反對她,特別是化工界的人,但是她還是影響了很多的人。

  比如有一個羅馬俱樂部,就是受這本書的影響而誕生的。這個羅馬俱樂部由10個國家的30位科學家、教育家、經濟學家、實業家於1968年成立,研究人類面臨共同的問題。經過4年的工作,他們發表了研究報告—— 《增長的極限》,觀點是:

  地球的支撐能力是有限的,但是由於人口不斷的增長,糧食已經覺得短缺,資源消耗很快,環境汙染越來越重,這些因素如果不加控制,到某一個時間就會達到極限,地球承受不了,這個時候經濟就會發生不可控制的衰退。所以 為了避免超過地球資源的極限而導致世界崩潰,最好的方法是限制增長。

  這本書的出版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和尖銳的論爭。大家開始對於人口增長、糧食短缺、資源消耗、環境汙染這些問題產生了憂慮。但是羅馬俱樂部認為解決的方法就是要限制增長, 這個觀點受到了尖銳的批評和責難,引起了尖銳的論爭。

  聯合國在1972年召開了人類環境大會,這次大會規模很大。中國雖然當時既不搞經濟增長,也不關心環境問題,根本就不知道有這個環境問題,但是中國也派了代表團去,我們要非常感謝當時的總理周恩來。中國第一任的環保局局長曲格平先生是當時代表團成員之一,他曾經跟我說過:

  「我們中國人參加這次會,等於上了一次掃盲課,我們原來完全不懂什麼叫環境問題,去了以後才知道,原來經濟發展會帶來環境問題。」

  中國的環境保護工作是在1972年參加這個會以後才開始進行的。這個大會發表的《人類環境宣言》向全球發出呼籲:

  已經到了這樣的歷史時刻,在決定世界各地的行動時,必須更加審慎地考慮它們對環境產生的後果。

  1972年到今天已經過去了46年,這段話過不過時?一點都不過時,這是一次非常高水平的會議。

  這個大會還做了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決定成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會議認為,羅馬俱樂部「增長的極限」引起了這麼激烈的爭論,說明我們還沒有取得共識,說明我們還需要研究有效解決環境問題的途徑,這是這個委員會的任務。這個委員會不負重望,1983年成立,1987年就發表了他們的研究報告 《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有三個觀點:第一個觀點,環境危機、能源危機和經濟發展的危機,三者不能分割。第二個觀點, 地球上的資源和能源,遠遠不能滿足人類發展的需要,這個觀點跟我們剛才講的羅馬俱樂部的增長的極限觀點是一致的。第三個觀點跟羅馬俱樂部完全不同,不是說我們要限制增長,而是說 我們必須為當代人和下一代人的利益改變發展模式。怎麼改變?報告認為,

  我們需要有一條新的發展道路,這條道路不是僅能夠在若干年內,在若干地方支持人類進步的道路,而是一直到遙遠的未來都能支持全球人類進步的道路。

  新的發展道路有兩個特點,一是我們的發展不能是短期行為,一定要長期到遙遠的未來,到子孫後代,千秋萬代。二是不能夠只惠及局部地方,某些國家,一定要惠及全球人類。《我們共同的未來》給這樣的一種發展起了一個名稱就叫「可持續發展」。這是人類對於環境和發展認識的重大飛躍。

  聯合國於1992年在巴西裡約熱內盧舉行了一次大會——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規模更大了,大家一致同意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大會的政治宣言將可持續發展定義為:

  既符合當代人類的需求,又不至損害後代人滿足其需求能力的發展。

  從聯合國的文件裡可以看出,可持續發展與傳統發展的理論有很大的差別,至少有四個方面。第一,傳統發展單純地考慮經濟增長,把經濟增長作為目標,而可持續發展不僅僅關心經濟增長,還 關心社會的和諧和進步、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第二,傳統發展主要著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當官的就想在自己任期內要做出一些驕人的成績來,關心的是自己服務的部門或城市。我們也習慣於關心自己所在的城市、省份、和國家,但很少關心到全人類;而「可持續發展」 關心子孫後代,千秋萬代,關心全地球的人類。第三個差別,傳統發展是資源推動型的發展。每個地方都考察當地的資源,開採並利用這種資源,工業化和城市化就此發展了起來。但是大家往往沒有注意要節約資源。國家發改委在2010年之後的一年、兩年,連續發布了兩批《中國資源枯竭型城市名單》,一共有74座。中國改革開放到2010年才三十多年,就出現了70多個城市資源枯竭了,是不是說明我們的發展模式也是資源推動型的?至少說明這幾個城市是資源推動型。這樣的發展模式能夠持續到子孫後代千秋萬代嗎?「可持續發展」 強調知識推動,就是要發展高科技,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用較少的資源來取得經濟較快的發展。最後一個差別,傳統的發展是對自然進行掠奪的發展,而可持續發展強調,要 跟自然和諧相處,就是我們現在講的生態文明建設,後面我們還會談到。

  2002年8月,聯合國又召開可持續發展高峰會議,會議的目的是總結提出可持續發展戰略十年來所取得的成績和存在的問題。大會的政治宣言裡有一句非常尖銳的話:

  「1992年里約會議所確定的目標沒有實現。」

  聯合國的報告開門見山,一針見血,說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沒有實現。當時我們看了以後非常的傷心,非常的生氣,我們幹了十年了怎麼會沒有成績?但是看了聯合國報告的分析我們無話可說。

  聯合國報告說:

  「地球仍然傷痕累累,世界仍然衝突不斷。海平面上升,森林遭嚴重破壞,超過20億人口面臨缺水,每年有300多萬人死於空氣汙染的影響,220多萬人因水汙染而喪生,氣候變化影響日漸明顯。」

  報告說:

  「世界面臨的其他挑戰,地區衝突,恐怖主義,霸權主義,跨國犯罪,毒品走私,貧困人口有增無減,世界和平和安全受到威脅。」

  還存在這麼多的環境問題,社會問題,政治問題和國際關係問題,可持續發展戰略實施好了沒有?沒有!

  聯合國在2015年時又制定了《變革我們的世界,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文件,這個《議程》在2016年1月1號正式啟動,包含17個可持續發展的目標,關心經濟發展、社會進步、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等等。例如,要在世界各地消除一切形式的貧困;要實現性別平等;要確保可持續的消費和生產模式;要建設具有包容性安全、有復原力的、可持續的城市和人類住區等等。可持續發展的任務到今天還沒有能夠完全實現,還任重道遠。

  2016年,李克強總理在聯合國參加會議時發表重要講話:

  「中國已經全面啟動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工作,已經批准並將發布《中國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國別方案》,為中國落實可持續發展議程提供行動指南。」

  我們的任務就是要好好地來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和中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國別方案。

  生態文明的實質與建設途徑

  我們要討論的第二個部分是生態文明的實質和建設途徑。

  人類文明已經經歷了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三個階段,這個過程中人類對自然的態度發生了變化。在原始文明時代,人是畏懼自然;到了農業文明時代雖然人能夠改變一點自然,能夠種糧食,能夠改善自己的生活,但是人還是覺悟到要 依靠自然,要愛護自然;可是到了工業文明,人的態度變成了徵服自然,所以出現了很多問題,資源消耗了,環境汙染了,生態破壞了。所以有人就提出來我們應該要跨上一個新臺階,叫生態文明,人和自然的關係應該是人要 愛護自然、尊重自然和仿效自然,要按照自然的規律來辦事情,這樣我們的經濟社會才可能得到可持續的發展。

  應該說,可持續發展的目標跟生態文明的理念完全是一致的。在工業革命時代,西方很多工業發達國家有所謂的 「人類中心主義」觀念,代表性論點是:世界上只有人才有內在價值、道德地位、權力和尊嚴,而非人事物沒有。

  「在人和非人事物之間沒有道德關係。一切非人事物只是可茲利用的資源。

  這種觀念是造成全球生態危機的思想根源。我們現在講生態文明,就要來反對這種「人類中心主義」。

  生態文明是與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併列的現實文明之一。生態文明著重強調人類與自然的協調相處,是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思想基礎,生態文明提倡環境倫理觀。環境倫理觀與中國傳統的倫理道德相比有更豐富的內容。 環境倫理觀至少應該包括三大方面,首先是人一定要尊重和善待自然,不能夠對其他物種亂砍亂伐,亂捕亂獵,要維護好生態系統的和諧穩定,要主動順應而不能違背自然的生活。

  同時,人應該關心自己,關心人類,這個要求比我們過去的倫理道德觀要求更廣泛。我們要關心自己,關心自己的健康,關心自己的學習,關心自己的能力的提高。但是這遠遠不夠,我們還要關心人類。過去我們講的倫理道德是尊老愛幼,對長輩、老師應該尊重,對於同輩應該要和諧共處,對於子孫應該要愛護,現在要求更高,要關心人類。馬爾地夫的海拔只有0.5米到1.5米,已經有科學家預言,假如全球氣候變化控制得不好,應對得不好(現在要求的目標是不能超過1.5度),突破了限度,海平面不斷上升,像馬爾地夫這樣的島國在2030年就將面臨沒頂之災。我們要不要關心馬爾地夫?要不要好好地應對氣候變化?要不要節能減排?我們一定要。

  我們還應該做到著眼當前並且思慮未來,我們不能只考慮現在做出一些豐功偉績,還要考慮你做的事對於子孫後代會產生什麼影響。我們要負起責任,要節約資源,要謹慎地行動。

  西方的工業化比我們早得多,環境問題的出現也早得多,因此西方早就有了生態文明的理念和實踐。如西方經濟學家早在1971年就提出 生態經濟學的構想,認為經濟發展應該在地球系統生態和物理的約束下進行;1989年西方就有了《生態經濟》國際期刊和國際生態經濟學學會等等。生態經濟學認為經濟系統是全球生態系統的一部分或子系統。

  早在上個世紀的七十年代西方國家就提出工業生態學,就是要用生態學的一些規律,來指導工業的進行。工業生態學在九十年代已經成了西方大學的必修課,我們現在也開了這樣的課。工業生態學有一些十分重要的理念。首先, 工業生態學提倡產業共生代謝,就是說一個企業可以把產生的廢料送給另外一個企業,或者另外兩個、三個企業做原料,企業和企業之間就形成了共生代謝的關係。這樣的做法既可以節約自然資源,又可以減少廢物排放,是一個經濟環境雙贏的方案,是一個保護生態、保護環境的好方案。其次,工業生態學還有一種觀念叫 生命周期的管理,即認為:

  每一個工業產品,都有一個生命周期,就像我們人的生命周期是「從搖籃到墳墓」一樣。我們應該關心生命周期中的每一個階段,做到節約資源,減少汙染。

  工業產品的生命周期包括開採資源、生產產品、銷售、使用產品,最後產品被淘汰送到廢品堆去,也是從「搖籃到墳墓」的過程。但20年前就有人把生命周期改稱為「從搖籃到搖籃」。即不能把廢棄、淘汰的廢舊產品扔到垃圾堆去,而是要想法回收利用廢棄的工業品,也就是要 把工業廢品從「墳墓」提到「搖籃」裡來。這種觀念引導了新的生產革命和消費革命。目前至少有三條路可以利用廢棄的工業產品作為資源利用:一是開一些手品市場,以很便宜的價格出售這些產品。例如舊的手機,還有使用的功能,肯定會有市場。二是西方發明的一種新的工藝技術,叫再製造,就是說在生產一個機械產品的時候,儘可能使用廢舊產品裡面的零部件,這些零部件還沒過時,也沒有損壞,可以再次使用。

  三是可以把老的產品完全分解成材料,金屬材料,金銀銅鐵錫等等,還有非金屬材料,塑料、玻璃、木材、紡織品等等,都可以再次利用於新產品的製造。「從搖籃到墳墓」轉到「從搖籃到搖籃」,是一個非常大的飛躍,這是我們應該要學習的。

  最後,工業生態學還提倡很多非常科學的方法,以達到節約資源、減少汙染排放的目的,包括物質流分析,能量流分析,成本效益分析等等。

  西方也早就提出了生態城市的口號:「生態城市是一種理想的城市模式,是可持續發展的城市。」中國對城市建設也提出了好多不同的名字,如美麗城市、花園城市、健康城市,我非常希望建設生態城市也成為我們的一個方向。

  西方還有一個口號叫開發城市礦山,這個城市礦山不是煤礦、鐵礦、油礦,而是垃圾堆,他們把城市的垃圾堆說成是城市礦山,認為 垃圾是放錯地方的資源,垃圾裡面什麼都有,對於垃圾我們要做到減量化、無害化和資源化,要把它變廢為寶。

  西方還有一個方程式,我特別的欣賞,從中受益匪淺。這個方程式叫環境影響控制方程:I=PAT,環境影響(I)就是汙染物排放量,或者是資源的消耗量,等於人口(P)乘上人均GDP(A),再乘上單位GDP所產生的環境影響(T)。我們現在面臨的問題是資源消耗量太大,環境汙染物排放量太大,就是環境影響太大,我們希望減小這個I。但是從這個公式看,我們應該用什麼辦法來減少這個環境影響?我們能不能減少人口來減少環境影響?不行,好多人都在搖頭。我們能不能減少人均GDP來減少環境影響?也不行,我們要建設小康社會,要讓大家過上好日子,我們還要增加人均GDP。所以 我們只能夠在單位GDP所產生的環境影響T上頭下功夫,我們要減小這個T。這個公式的發明者非常認真仔細,他們把1/T定義為生態效率,意思是,消耗單位資源量能夠支持的GDP的增長量,這個效率越高,反過來單位的GDP環境影響越小,所以他最後的 結論是要減小總的環境影響,唯一的出路就是要提高生態效率。

  圖2歐盟15國的人口/GDP/國內物質消耗及物質效率

  我們可以看三個例子。

  第一個例子是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總結的歐盟15個國家人口、GDP、國內物質消耗和物質利用效率的變化,時間是從1980年到2000年。我們可以看到這二十年間,歐盟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增加了56%,說明歐盟的經濟情況很好。但資源消耗量有降有升,最後20年增長了2%左右,我們思考一下,為什麼GDP增長了56%,資源消耗只增加了2%點幾,主要是因為另外一條線跟著GDP一塊在上升,就是資源利用效率。可見歐盟是 通過科技發展高了資源利用效率,減少了資源消耗,保持了GDP的增長,這是我們應該學習的。歐洲人把它叫做減物質化,我們一定要做到這點。

  圖3從世界各國比較看提高生態效率的潛力

  我們再看另外一張圖,也是聯合國統計的圖。橫坐標是人均GDP,縱坐標是人均資源消耗,這張圖總結了各個不同國家的情況。

  我們先來看美國。美國早在1975年到1994年人均GDP已經到了1萬8千到2萬7千美元。中國的人均GDP到現在還只有9千多,還沒有達到美國當時的水平。所以美國的第一個特點就是非常富裕,超級大國。第二個特點大家看, 美國的人均資源消耗非常的高,高於所有的國家,這個合理嗎?美國人也是人,中國人也是人,非洲人也是人,他為什麼要消耗這麼多的資源,這只能說明美國人浪費,過的生活太奢侈。但是第三個特點我們一定要看到,美國的這條線是下降的,斜率是負值,說明 隨著人均GDP的增長,美國人均資源消耗已經在減少,已經出現了減物質化的趨勢,這應該予以肯定的。

  我們再看德國。德國前兩個特點與美國接近,第三個特點更突出一些,德國的減物質化非常的快,說明德國非常重視廢品回收,循環經濟,這非常符合德國的情況。德國是全世界第一個國家制定《循環經濟與廢物回用法》的。

  我們再看中國。中國三個特點跟德國正好相反,第一人均GDP很低,1996年以前還不到1千美元,現在我們到了9千美元。第二,中國人均資源消耗很低,說明當時中國人過的是窮日子,第三個特點大家注意,中國非但沒有減物質化,中國這條直線在直線地往上漲,斜率差不多要到90度。這樣的趨勢要不要改變?一定要改變。如果中國維持這個趨勢的話,我們還有沒有可能達到美國和德國的人均GDP?我們那個時候資源又要消耗多少?

  我們再看另外兩個國家:英國和日本。這兩個國家共同的特點,就是人均資源消耗很低,GDP很高,日本的人均GDP甚至於還超過了美國,但是比美國、德國人均資源消耗要低很多。因為這兩個國家都是小小的島國,他們早就覺悟到本國的資源不足,要好好地節約資源。我去過好多次日本考察,確實給人很深刻的影響,包括衣食住行。比如住旅館,號稱三星級、四星級的賓館,房間都很小,公共場所都很小,根本無法與中國相比。

  這兩張圖告訴我們,假如我們能夠學習歐洲的減物質化,學習英國和日本的節約資源,中國也可以找到一個路,能夠在較少的資源消耗,較少汙染排放的同時得到較快的經濟發展。

  講到生態文明一定不要忘記中國古代的天人合一論。孔子講:

  「天地之性人為貴,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

  你如果戰天鬥地,破壞環境,破壞資源,破壞生態的話,你還是不是大人?不是大人是什麼?是小人。古代的人罵你是小人,比我們現在罵你是笨蛋傻瓜還要嚴重。王陽明、莊子、荀子,都有關於天人合一論的觀點。荀子提倡

  「變革自然需兼得天時地利人和」。

  我們非常幸運地生活在現代,有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央領導集體,那麼重視生態文明建設,重視保護自然,保護環境。習近平主席指出:

  「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 ,

  決不能夠犧牲環境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

  黨的十八大要求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有很多精闢的論述。我特別受益的是十八大指出,

  「必須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

  五大建設包含了地球上的每個人包括每一個中國人所做的事情,或者即將要做的事情。生態文明建設要放在突出地位,而且要融入其他的各方面,不管做什麼工作,都要把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融進來,這個要求說明每一個地球人,包括每一個中國人都必須重視生態文明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人人有責。

  根據十八大精神指示,我覺得建設生態文明至少應在以下六大領域進行: 生產領域、消費領域、城鎮化建設領域、天然生態系統保護領域、文化教育領域以及法治和管理領域,不一定全,但是這六大領域都很重要。

  在生產領域,一定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這是十六大就提出來的。十六大指出,可持續發展呼喚新型工業化道路,包括兩個方面:第一,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第二,一定要發展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汙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工業。這就是說 「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少吃草」。

  我們要發展循環經濟,這個從上個世紀的九十年代就開始做了,要從高開採、低利用、高排放轉變為低開採、高利用、低排放,即「從搖籃到搖籃」。循環經濟包括三個R原則(Reduce& Recycle &Reuse),這是西方人創造的,要做到減量化、再循環、資源化。我們發展循環經濟要在三個層次上進行。工廠、企業的內部要推行清潔生產,循環經濟;一組(群)工廠和企業組織在一塊要建設生態工業園;生產和消費的大系統,即在城市、社區、地區發展循環經濟,包括發展生態工業、生態消費、生態服務業等等。每個層次的循環經濟都要貫徹3R原則。

  發展綠色產業,包括工業、農業、交通、能源、建築、旅遊、服務業等等。工業園區要生態化,園區裡的所有工業企業都應該積極推行清潔生產;園區中不同的工業企業之間要實現廢物交換與利用,形成共生代謝的關係;不同工業企業之間的物質資源和能源要實現梯級利用;基礎設施要共享,尤其是環境基礎設施。

  圖4 丹麥的卡倫堡生態工業園示意圖

  世界上第一個生態工業園區,是在丹麥的卡倫堡建成的。丹麥一個小小的國家,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開始建設,到九十年代就全建成了,工業園區的工廠要比圖示的多得多,這裡只列出了重要的一些工廠。由圖可見,燃煤電廠排放的粉煤灰被利用作為水泥廠的原料生產水泥,排放的硫酸鈣則建了一個石膏板廠,利用硫酸鈣做原料,排放的硫則建了一個硫酸廠生產硫酸。燃煤電廠的三種廢料供給了三個廠做原料,建立了產業共生代謝的關係,節約了自然資源,減少了汙染物排放。燃煤電廠蒸汽特別多,送給各個廠用,再送給居民供熱用,能源充分利用,這就是一個非常好的生態工業園區。

  圖5廣西貴港生態工業園區

  中國現在也有了一些成功的例子,例如廣西貴港生態工業園區。貴港製糖工業很發達,現在他們利用製糖的原材料甘蔗發展了很多其他產業,如用甘蔗葉、甘蔗梢來養牛,並建設了一個肉製品廠,一個奶製品廠;用甘蔗渣拿來製漿造紙,甘蔗(髓)用來發電,甘蔗過濾的泥做有機肥,糖蜜做酒精酵母。原先這個地方主要是製糖業,現在工業園區增加了七個廠,GDP翻了好幾番,與此同時廢物都利用了。當地人說我們把甘蔗吃光榨淨了,我說你們把資源利用率最大化了,把汙染物的排放量最小化了,我們要多發展這樣的生態工業園區。

  我們要節能而且要改變能源的結構,要大力的提倡節能減排,發展各種各樣的可再生能源,例如生物質能、太陽能、風能,頁巖氣、煤層氣等,這方面中國做了不少工作。

  我們要在消費領域倡導文明節約綠色低碳的消費理念,推動形成與我國國情相適應的綠色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圖6告訴我們,中國與美國的國土面積差不多,中國比美國大了5%都不到,但是中國的人口是美國的4倍還要多,中國人均國土面積不到美國的四分之一,人均耕地面積不到美國的八分之一。中國和美國的國情相差甚遠,中國人不能像美國人那樣消費。

  美國有一位思想家,叫萊斯特·布朗,他寫了好多書,他在書裡討論過美國和中國資源消耗的比較,他說

  「如果中國經濟每年增長8%,到2031年人均收入將達到美國現在的水平。」

  「如果屆時中國人均資源消耗相當於美國今天的水平,那麼,14.5億中國人口將消耗全球現有糧食產量的2/3,中國的紙張消耗量將是全球現有產量的2倍。」

  「如果中國達到美國的水平,每4人有3輛車,則總量將是11億輛,比當今世界汽車總量8億輛還多,中國將需要2900萬公頃土地,相當於目前的稻田總面積,每天將消耗9900萬桶石油,是目前世界石油產量的1.3倍。」

  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如果完全照美國人的方式來生活的話,這將不會是一個幸福的前景,而會是一場災難。所以我們要反對大吃大喝,公款宴請,我們也要注意住宅規模,比如建設部早就規定過,80%的新建住房單戶面積要在90平方米以下,但是我國新建城市戶均面積大多在120平米以上,豪華者高達200~400平米。新加坡中產階級的住宅面積在70~90平米。日本100平米以上的住宅就被視為豪宅,並要徵收不同的稅費。高爾夫球這種消費娛樂方式,佔用大量土地,耗用大量水資源,使用的化肥、農藥還會造成汙染,並且消費人群極小,對廣大人民群眾有害無益,我認為不適合中國。 在消費領域中我們提倡要舒適不要奢侈,要消費不要浪費。

  城市規劃設計要以生態文明理念為指導,一定不能追求大、洋、闊。比如現在有好多所謂的形象工程、標誌工程都是把外國建築搬來了,現在西方人在批評中國,說中國人對自己的文化失去了自信,你去造巴黎聖母院,造雪梨歌劇院幹什麼,你應該造一些有中國特色的房子。我們的城市基礎設施一定要支持生態文明,比如交通就應該是綠色的公共運輸為主,我們現在有共享單車。我們一定要大力防治環境汙染,包括大氣、水、固體廢棄物和其他的各種汙染,還要大力開發城市礦山,現在中國也在做了。習近平主席曾考察過格林美武漢分公司,並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說他們是朝陽產業,化腐朽為神奇,既是科學又是藝術。

  我們還要保護城市農村的天然生態系統,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有很仔細的論述。中國現在還存在著很多生態問題,我們城市的基礎設施缺少生態的東西,往往是城市建好了再來補種樹,而原來天然的綠色生態卻遭到破壞。

  我們一定要加強宣傳教育,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國情研究院的「國情講壇」,也是一種非常好的宣傳教育方式。我們各行各業的人都應該關注生態文明,都應該覺悟到生態文明建設人人有責。我們政府機關公務團體的責任更重大,清華大學是1998年就提出了搞綠色大學建設,已經搞了20年。

  我們也要加強法治建設,把生態文明納入相關法律,現在生態文明建設已經寫到《憲法》的序言中了,習近平主席指出:

  「要完善經濟社會發展考核評價體系,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等體現生態文明建設狀況的指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指標體系,使之成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導向和約束。」

  推行生態文明建設、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實現美麗的中國夢

  我們要推行生態文明建設,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實現美麗的中國夢。

  為此中國已經做了不少努力,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已經進入了新時代,

  「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越,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

  我作為一個80多歲的老人深深地體會到我們站起來了,我們富起來了,但是我們還要努力強起來,我們還有脫貧致富的艱巨任務。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還包括在我們各方面的實力都有了前所未有的提升,我們各方面的面貌都有了前所未有的變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不斷發展,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一帶一路」倡議受到了世界各國的擁護。

  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極大的提高。同時我們應該要認真思考中國特色到底是什麼。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但人均國土和人均資源都比世界人均資源擁有量少得多。我們不能只看優點,要看到我們的問題, 近四十年來,中國經濟發展速度遠遠超過了世界工業發達國家,但資源消耗很快,出現了疊加、複合的環境汙染問題。中國的戰略型新興產業取得了很多的成果,比如說量子科學,比如說航天事業,比如說潛海等等, 但是我們的傳統產業還在消耗大量的資源,排放大量的汙染,傳統產業的綠色轉型一定要加快。我們中國有非常優秀的文化傳統,剛才我們講天人合一,但是我們繼承發揚得很不夠,現在有多少人還記得孔夫子說過的話,我看很少。我們GDP總量已經到了世界第二,這是很了不起的成就,但是我們的人均GDP還處在發展中國家的行列裡。所以我們對於中國特色的理解,一定要全面,不能只看好的方面,要看到缺點和弱點。

  中國的資源稟賦先天不足,人均資源擁有量都遠遠的低於世界人均資源擁有量。我們的經濟增長還在依賴大量資源的消耗,2012年,我國GDP佔世界的11.6%,但是我們資源消耗,包括鋼鐵、能源、銅、水泥消耗量都要高於世界的平均值,佔世界的比例很大。我們的能源利用率很低,單位GDP能耗是日本4.5倍,美國2.9倍,這個數字不一定非常準確,因為可能是老一點的。 我們已經有很多的資源不能夠自給,對外依存度很高,所以現在世界市場上流傳一句話:中國人在世界市場上買什麼,什麼東西就漲價,中國賣什麼,世界市場上就殺價。 我們的生態系統也面臨著很嚴重的危機,比如森林面積減少,耕地面積減少,江河湖海的汙染嚴重。

  大氣環境汙染很嚴重,比如京津冀地區的汙染,雖然做了很多努力,有了一些進步,但是我們還經常看到霧霾天氣。 我們河流湖泊海灣的水質還值得擔憂,包括重金屬的汙染,持久性有機物的汙染,地下水汙染呈現從條帶狀向面上發展,由淺層向深層滲透,由城市向周邊蔓延的趨勢。 固體廢棄物增量迅速,資源化、無害化處理率低。廣州在對餐館和學校食堂的抽樣檢查中發現,40%左右的大米樣本鎘含量超標,大米來自湖南、廣東、江西和廣西等省。鎘是前面提到的痛痛病的主要根源,我們千萬要抓起來,不能讓日本的痛痛病在中國重現。

  我們在全球氣候變化中責任也很大。中國排放的二氧化碳量是世界第一位,中國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經超過了世界人均值,每年CO2排放量的增值已經是世界總增值的70%左右。這三個數字告訴我們,中國在減排方面,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方面要負起責任來。為此,中國採取了很多措施, 中國已經承諾,到2030年碳排放要達到峰值,就是到2030年以後我們的碳排放要減少。中國也已經實施了碳排放交易制度,還啟動了「綠色電力調度計劃」。我們還在幫助發展中國家做一些氣候變化的應對工作,所以現在國外的媒體對中國的評價非常好,說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中展現了領導力,我們每一個人作為中國人都應該感到高興,同時都應該為全球氣候變化,為節能減排出力。

  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曾經提出,堅持綠色發展,必須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可持續發展,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推進美麗中國建設。

  李克強總理指出:

  「要把綠色、低碳、循環經濟發展,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拓寬經濟增長,環境改善的雙贏之路。」

  我們有好多好的例子,比如中國的鋼鐵工業做循環經濟做得很好,他們利用煉鐵爐、煉鋼爐、焦爐排放的高溫氣體發電,加強水循環及廢渣循環利用。 中國鋼鐵企業的用水量,從2000年的25立方米/噸、到2014年降低到3.5立方米/噸生態效率提高了將近8倍,而且2014年到2017年這個數字又降低到了1.4立方米/噸,生態效率提高了10多倍。我們還在搞 綠色化學和綠色化工,綠色低碳建材工業,把從舊房子上拆下來的建築材料收集來做新的材料用在新的建築上。

  海爾公司曾經得到過一次「全球可持續發展成就獎」,就是因為注意節能,注意環保,海爾的冰箱耗能耗低,公司裡也節約能源,提倡綠色文化。

  中國還開始開發非常規氣,包括頁巖氣、煤層氣,可以用來代替煤炭。重慶涪陵於2017年建成了我國第一個商業化的頁巖氣田。我們還在 開發生物質能源,很多人都關注秸稈的問題,雖然還沒有徹底解決,但是今年秋天我們並沒有聽到很多燒秸稈的消息,說明大家已經在注意這些問題。中國還有農村沼氣池的傳統,可惜的是有很多沼氣池都廢棄不用了,現在農業部正在計劃要把它復活起來,利用生物質能源產生沼氣。我們的 風能、太陽能、海浪能都做得很好,但是我們也要注意進行生命周期的全分析,比如太陽能非常綠色,但是太陽能光電板是多晶矽,多晶矽光電板生產過程中間會產生四氯化矽的汙染,這一定要解決。在深圳的南部 可燃冰試開採已經成功,核能的開發要注意安全的問題。中國還有地熱能,已經制定了一個地熱開發利用的十三五規劃。

  我們還在打汙染防治的七大攻堅戰,包括大氣、水體,長江保護等。習近平主席有一句非常非常突出的話

  「長江要搞大保護,不搞大開發」。

  要在保護的前提下適當的開發。

  十三屆全國人大將生態文明寫入《憲法》。我們還在醞釀很多制度,包括自然資源資產的產權制度和用途管理制度,生態保護的紅線管理制度,生態補償機制等等。青海有三江源,青海省的人民跟政府非常重視三江源的保護,他們甚至於說,我們寧可GDP增長慢一點少一點,也要把三江源保護好。他們非常有倫理觀,考慮到長江黃河下遊的人民,但是他們自己在受窮,所以現在國務院已經決定,給青海省生態補償,下遊的人應該給青海省生態補償。

  我們應該要制定一個好的經濟社會發展的監測指標體系。國家統計局2007年制定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監測指標體系有六大方面23項指標,包括經濟發展、社會和諧、生活質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資源環境。可惜的是,這指標體系僅是作為研究成果發表,現在我們應該好好地來應用它。我們也應該向西方學習,他們也有很多好的指標,例如真實發展指標(GPI),綠色GDP等等。

  習近平主席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

  「生態文明建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我們要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為保護生態環境作出我們這代人的努力!」

  我們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高舉旗幟,奮勇前進。謝謝大家。

  講壇現場

  胡鞍鋼教授向錢易院士贈送清華大學『國情講壇』紀念證書併合影留念

  編輯|阮萍晶  攝影|于娟

  

[ 責編:張琳 ]

相關焦點

  • 中科院院士江桂斌做客「聖地大講堂」 主講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
    12月23日上午,由市委組織部、市生態環境局、市科協、延安學習書院聯合舉辦的第十三期「聖地大講堂」在延安學習書院開講。活動邀請了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江桂斌,作了題為《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報告。
  • 海南持續推進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
    回想起4個多月前在海口雲龍產業園內,裕同科技環保及高端包裝產業基地建設奠基時的場景,裕同集團高級副總裁劉中慶說道。與「禁塑」息息相關的故事,是海南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道路上的鮮明註腳。今年6月1日印發的《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再次對海南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作出了部署。
  • 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
    面對全球性危機,中國宣布將進一步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中國作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的地位和作用進一步彰顯。中國方案、中國行動,為全球共謀生態文明建設、推進綠色復甦注入了新動力。  保護生態,中國貢獻有目共睹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文明建設關乎人類未來,建設綠色家園是人類的共同夢想。
  • 青藏高原生態文明建設狀況
    青藏高原生態文明建設,對推動高原可持續發展、促進中國和全球生態環境保護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堅持生態保護第一,將保護好青藏高原生態作為關係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大事。目前,青藏高原生態文明制度逐步健全,生態保育成效明顯,環境質量穩定良好,綠色產業穩步發展,科技支撐體系基本建立,生態文化逐漸形成,青藏高原生態文明建設示範作用正在顯現。
  • 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綠色循環低碳發展
    生態文明實質上就是要以能源資源、生態環境承載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準則,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社會。生態文明也是一種歷史範疇,它是工業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人類對傳統工業文明帶來的生態環境危機深刻反思的結果,是要在更高層次上實現人與自然、人與人的和諧,實現綠色循環低碳發展。
  • 雷學軍:響應綠色發展號召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1、生態文明建設定義根據生態形成和發展的規律,運用科學技術方法,獲得繁茂的生態系統,將一切物質合理地循環利用,調節資源消耗與資源補償平衡,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2、生態文明建設原理保護自然生態系統,發展生態生產力,協調與持續發展、全面繁榮良性互動。
  • 多位院士和知名專家學者為生態文明建設支招,廣工承辦的這場會議厲害了!
    圖 | 徐進局長致辭廣東工業大學邱學青校長代表承辦單位,向蒞臨論壇的參會代表表示誠摯的感謝,分享了廣東工業大學近年來環境學科發展的優良態勢和取得的重要成果;表示學校將積極建設環境學科創新平臺,為廣東省、粵港澳大灣區的生態文明建設乃至美麗中國建設做出積極貢獻。
  • 三亞生態文明與綠色發展研究院成立,12名兩院院士加入
    文丨海南日報 李豔玫近日,三亞生態文明與綠色發展研究院成立,其專家委員會成員由三亞市院士聯合會12位院士會員組成。該研究院經三亞市政府批准成立,為非法人單位,隸屬於三亞市院士聯合會,作為其二級機構開展工作。
  • 林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基礎
    這是黨中央建設和諧社會理念在生態與經濟發展方面的升華,不僅是對中國自身發展具有重大而深遠的影響,而且對維護全球生態安全具有重要意義,充分體現了我黨對生態建設的高度重視和對全球生態問題高度負責的精神,彰顯我黨推進科學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執政新思維。
  • 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助推生態文明建設
    會議以「夯實生態文明之基,建設富饒美麗中國」為主題,就「資源合理開發利用與生態文明建設」「環境保護與生態文明建設」和「資源環境承載力與國土規劃」三個領域分別進行研討。這既是立足國內提高礦產資源保障能力的現實選擇,也是轉變發展方式、建設「兩型」社會和「美麗中國」的必然要求,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和深遠戰略意義。實現礦業綠色發展既不是單純的經濟增長,資源保障程度提高,環境承載力增強,也不是單純的礦區社會文明程度提高,而是要在綠色發展的戰略實施中,使各個子系統協調發展,從而實現經濟穩定發展、環境保持平衡、資源持續利用和社會持續進步。
  • 高質量發展核能,助推生態文明建設
    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而核能作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理應在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核能是滿足我國社會發展對能源的需求,保障能源安全的戰略選擇。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國能源需求將長期持續增長。核能是大國保障能源安全的普遍選擇,幾乎所有的發達國家都建有核電站,並將核能作為能源結構的重要部分。
  • 以系統思維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生態環境的修復、治理和保護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要堅持系統思維,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確保生態文明建設與其他各項建設協同共進,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融入經濟建設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 新時代地質勘查與生態文明建設論壇在京召開
    6月24日至25日,由中國煤炭地質總局主辦的新時代地質勘查與生態文明建設論壇在京召開。本次論壇以「綠色、創新、合作、共贏」為主題。業界代表匯聚北京,共研地勘單位改革發展良策,共商生態文明建設之路,共謀美麗中國建設大業。
  • 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 周晉峰研究團隊2020年...
    推廣文明驛站,打造生態文明新時尚為更好踐行循環發展、綠色生活、綠色發展的理念,建立資源節約型社會,積極主動推動循環發展、綠色發展、低碳發展,讓全社會關注這些為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默默奉獻的工作者和各行各業,周晉峰研究團隊編寫「『文明驛站』建設綱要」,並於近日向首家「文明驛站」——老劉舊書店授牌,倡導生態文明新風尚。
  • 習近平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金句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綿延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孕育了豐富的生態文化。自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無論是外出調研,還是參加中共中央政治局的集體學習,反覆強調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他所提出的生態文明建設理念深入人心。今天,黨建網微平臺邀大家一起來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說過的金句。
  •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青藏高原生態文明建設狀況》白皮書
    青藏高原生態文明建設,對推動高原可持續發展、促進中國和全球生態環境保護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堅持生態保護第一,將保護好青藏高原生態作為關係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大事。目前,青藏高原生態文明制度逐步健全,生態保育成效明顯,環境質量穩定良好,綠色產業穩步發展,科技支撐體系基本建立,生態文化逐漸形成,青藏高原生態文明建設示範作用正在顯現。
  • 聶祚仁院士:材料生命周期工程是實現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關鍵途徑
    ◆ ◆ ◆生命周期方法與材料生命周期工程實踐面對日益嚴峻的資源匱乏與環境汙染問題,追求材料產業與資源環境協調,實現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全球共識。Science》於2018年6月底刊登了一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與英國劍橋大學合作發表的題為「Toward a sustainable materials system」的論文,闡述了材料生命周期工程理論在材料設計、研發與應用中的核心指導作用,指出了面對全球未來人口膨脹、資源短缺、環境惡化等挑戰,應對材料產業基於全生命周期思想進行重新審視,深入研究與大力推廣材料全生命周期可持續發展評價及應用
  • 新時期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理念與實踐方向
    在這種態勢下,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是把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原則、目標等深刻融入到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的各方面和全過程,把增長切實轉到主要依靠提升發展質量、效益和內需消費上來,著力夯實生態經濟基礎,推進綠色發展,使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的協調運動,統一於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大系統之中。
  • 正確處理科技創新與可持續發展關係
    中國共產黨站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自覺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治國理政的總體布局,提出建立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將人類社會與自然關係的認識上升到新的高度,將可持續發展理論與實踐提升到新的境界。任何理論的建立,都不是沒有因由的。現代可持續發展理論的產生與建立,開始於人類經受了慘痛教訓之後的反思。
  • 塞罕壩:生態文明建設範例(砥礪奮進的五年·綠色發展 綠色生活)
    在國家的重要生態區位上,塞罕壩人肩扛修復生態、保護生態的歷史使命和政治責任,創造了高寒沙地生態建設史上的綠色奇蹟,鑄造了一個當之無愧的生態文明建設範例,是習近平總書記反覆強調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重要思想的生動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