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壩:生態文明建設範例(砥礪奮進的五年·綠色發展 綠色生活)

2020-11-29 人民網

  左一:工作人員在塞罕壩植樹。
  新華社記者 王 曉攝
  左二:塞罕壩金蓮花盛開。
  王 龍攝(人民視覺)
  左三:塞罕壩七星湖景區。
  新華社記者 王 曉攝
  左四:塞罕壩壯闊的林海。
  王 龍攝(人民視覺)

  製圖:郭 祥

  林海蒼翠連綿,松樹咬定青山,綠草如茵鋪展,野花芬芳鬥豔……盛夏酷暑時節,我們從北京驅車向北400多公裡,來到河北塞罕壩機械林場。心,頓時靜了、醉了。

  置身茫茫林海,很難想像,半個多世紀前,這裡還是「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荒僻苦寒之地。五十五載寒來暑往,一代代塞罕壩人忠於使命,艱苦奮鬥,久久為功,在極其惡劣的生態環境中,營造出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一片人工林。

  今天的塞罕壩,是林的海洋、河的源頭、花的世界、鳥的樂園、盛夏避暑的天堂、攝影家流連忘返的地方。

  從衛星雲圖上看塞罕壩112萬畝人工防護林,這一片深綠,就像一隻展開雙翅的雄鷹,牢牢扼守在內蒙古高原渾善達克沙地南緣。這萬頃林海,和河北承德、張家口等地的茂密森林連成一體,築起一道綠色長城,成為京津冀和華北地區的風沙屏障、水源衛士。

  在國家的重要生態區位上,塞罕壩人肩扛修復生態、保護生態的歷史使命和政治責任,創造了高寒沙地生態建設史上的綠色奇蹟,鑄造了一個當之無愧的生態文明建設範例,是習近平總書記反覆強調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重要思想的生動寫照。

  償還生態歷史欠帳,創造人間綠色奇蹟

  在平均海拔1500米的高原上,一代代塞罕壩人頑強地紮下根來,種下一棵棵落葉松、樟子松、雲杉幼苗,種下恢復綠水青山、創造美好生活的理想和信念

  塞罕壩機械林場(以下簡稱塞罕壩林場),是河北省林業廳直屬的大型國有林場,位於河北省最北部、承德市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北部壩上地區。

  「塞罕壩」是蒙漢合璧語,意為「美麗的高嶺」。歷史上,這裡水草豐美、森林茂密、鳥獸繁多。公元1681年,清朝康熙皇帝設立木蘭圍場,作為「哨鹿設圍狩獵之地」。塞罕壩是木蘭圍場的重要組成部分。

  清朝末期,國勢衰微,內憂外患,為了彌補國庫虧空,從19世紀60年代開始,木蘭圍場開圍放墾,樹木被大肆砍伐,加之山火不斷,到上世紀50年代初期,原始森林已蕩然無存。

  「河北北部的圍場,早年樹海茫茫、水草豐美,但從同治年間開圍放墾,致使千裡松林幾乎蕩然無存,出現了幾十萬畝的荒山禿嶺。這些深刻教訓,我們一定要認真吸取。」2016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語重心長地指出。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類發展活動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否則就會遭到大自然的報復,這個規律誰也無法抗拒。」「人因自然而生,人與自然是一種共生關係,對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只有尊重自然規律,才能有效防止在開發利用自然上走彎路。」

  藐視自然,違背規律,大自然的報復就如同洪水猛獸一般襲來:百年間,塞罕壩由「美麗高嶺」退變為茫茫荒原。西伯利亞寒風長驅直入,推動內蒙古渾善達克等沙地沙漠南侵,風沙緊逼北京城。

  渾善達克沙地與北京最近處的直線距離只有180公裡,平均海拔1000多米,而北京的平均海拔僅40多米。有人形象地打比方:「如果這個離北京最近的沙源堵不住,就相當於站在屋頂上向院裡揚沙子。」

  「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焚藪而田,豈不獲得?而明年無獸。」用綠水青山去換金山銀山,一味索取資源,帶來的是短期利益,失去的是永續發展,吞下的只能是「兩山皆失」的雙輸惡果。

  生態惡化,警鐘驟響!造林綠化,勢在必行!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國家十分重視國土綠化。上世紀50年代中期,毛澤東同志發出了「綠化祖國」的偉大號召。其後,林業部決定在河北北部建立大型機械林場,經過實地踏察,選址於塞罕壩。1962年,塞罕壩林場正式組建。

  按照國家計劃委員會批覆的規劃設計方案,塞罕壩林場承擔四項重任:建成大片用材林基地,生產中、小徑級用材;改變當地自然面貌,保持水土,為改變京津地帶風沙危害創造條件;研究積累高寒地區造林和育林的經驗;研究積累大型國營機械化林場經營管理的經驗。

  55年前的那個秋天,369名林場創業者滿懷激情,從大江南北毅然走上塞北高原,承德專署農業局局長王尚海任黨委書記,承德專署林業局局長劉文仕任場長。這支平均年齡不到24歲的隊伍,拉開了塞罕壩林場建設的歷史帷幕。

  此時,距離木蘭圍場開圍放墾,恰好百年。

  良好的自然生態系統,是億萬年間形成的,是大自然給予人類的寶貴饋贈。對綠水青山,破壞和毀滅可能只在旦夕之間,恢復和重建卻需要異常艱難而漫長的過程。

  建場初期,塞罕壩氣候惡劣,沙化嚴重,缺食少房,偏遠閉塞。「一年一場風,年始到年終。」極端最低氣溫達零下43.3攝氏度,年均積雪時間長達7個月。塞罕壩人堅持「先治坡、後置窩,先生產、後生活」,吃黑莜麵、喝冰雪水、住馬架子、睡地窨子,頂風冒雪,墾荒植樹。

  他們不畏艱難,愈挫愈勇,克服了一個個困難,闖過了一道道難關。改進「水土不服」的蘇聯造林機械和植苗鍬,改變傳統的遮陰育苗法,在高原地區首次成功實現全光育苗。1962年、1963年兩次造林失敗後,1964年春天開展「馬蹄坑造林大會戰」,造林成活率達到90%以上,提振了士氣,堅定了信心。從此,塞罕壩的造林事業開足馬力,最多時一年造林8萬畝。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在平均海拔1500米的塞罕壩高原上,一代代務林人頑強地紮下根來,種下一棵棵落葉松、樟子松、雲杉幼苗,種下恢復綠水青山、創造美好生活的理想和信念。「美麗高嶺」重現生機。

  國家林業局國有林場和樹木種苗工作總站副站長劉春延,1991年大學畢業後在塞罕壩林場工作20年,擔任過5年場長。

  回首往事,他感慨萬千:「在1959年到1961年三年困難時期剛剛過去的時候,黨和國家下決心建這麼大個林場,是具有遠見卓識的。這體現了共產黨人勇於償還生態歷史欠帳的責任擔當,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越性。塞罕壩55年滄桑巨變證明,只要有黨的堅強領導,我們就一定能夠凝心聚力謀發展,創造一個又一個人間綠色奇蹟。」

  一代接著一代幹,擼起袖子加油幹

  在生態文明建設和京津冀協同發展大力推進的新時代,塞罕壩人進一步明確自身處於「京津冀西北部生態涵養功能區」的定位,扛起阻沙源、涵水源的政治責任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始終將生態文明建設放在治國理政的重要戰略地位,部署頻次之密,推進力度之大,取得成效之多,前所未有。塞罕壩迎來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期,進入改革奮進的快速發展期。塞罕壩人真切地感到,自己肩上的責任更重了。

  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進一步明確了塞罕壩所在的承德市的生態地位。

  在2013年2月召開的京津冀協同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對河北張承地區生態建設與脫貧攻堅統籌推進提出要求:「建設京津冀水源涵養功能區,同步考慮解決京津周邊貧困問題。」2014年早春,在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和推動下,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將承德列為「京津冀西北部生態涵養功能區」。

  「不能逾越生態紅線的雷池,全力提高生態服務功能,保障京津冀生態安全。這是國家頂層設計對張承地區提出的功能定位,也是新時期塞罕壩人必須扛起的政治責任。」塞罕壩林場黨委書記、場長劉海瑩說。

  發展林業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2008年以來,每年春季習近平同志都會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活動,已持續整整十年。在植樹時,他諄諄叮囑:「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和重要資源,是人類生存發展的重要生態保障。不可想像,沒有森林,地球和人類會是什麼樣子。」 「造林綠化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要一年接著一年幹,一代接著一代幹,擼起袖子加油幹。」

  塞罕壩人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囑託,植樹造林敢攻堅,改革發展不停步。

  最近幾年,林場繼續增林擴綠,把土壤貧瘠和巖石裸露的石質陽坡作為綠化重點,大力實施了攻堅造林工程。塞罕壩林場林業科副科長範冬冬介紹說:「在山高坡陡、立地條件極差的硬骨頭地塊上,目前已完成攻堅造林7.5萬畝。明年硬骨頭將全部啃下,成林後將大幅提高林場森林覆蓋率,達到86%的飽和值。」

  千層板林場(塞罕壩林場下屬6個分場之一)的馬蹄坑營林區駒子溝,土層厚度只有薄薄的5釐米左右,平均坡度達到30度,山坡上的樟子松卻長勢喜人。5年前攻堅造林種下的這一大片樟子松,三年保存率達到99%,現在已進入快速生長期,在塞罕壩一年僅60多天的無霜生長期裡,可長高50釐米左右。

  正在全面推進的國有林場改革,將給塞罕壩注入新的活力。

  對全國4855個國有林場的改革和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重視,多次作出重要指示。2015年2月,黨中央、國務院印發《國有林場改革方案》,提出保護森林和生態是建設生態文明的根基,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健全森林與生態保護制度是首要任務。方案將國有林場的主要功能定位於保護培育森林資源、維護國家生態安全,這從根本上明確了國有林場的性質,理順了體制機制。

  現階段,塞罕壩林場的改革實施方案已經制定,提出到2020年森林生態功能顯著提升、管理體制全面創新等目標,將進一步明確定位、理順體制、完善機制、保護生態、改善民生,促進林場可持續發展。

  「通過改革,塞罕壩林場可以一心一意地搞好森林管護和經營,提高林分質量,發揮生態效益。」塞罕壩林場副場長張向忠表示,「這對我們來說,將是一個巨大的轉變。」

  林場轉變發展模式,護林營林再寫華章

  木材生產在減少、發展方式越來越綠,森林面積在增加、森林質量越來越好。林木按1米的株距排列,可以給地球系上12條漂亮的「綠絲巾」

  盛世興林,澤被後世。

  習近平總書記心目中森林的地位和作用有多重要,塞罕壩人覺得自己肩上的擔子就有多重,使命就有多光榮。塞罕壩林場擁抱新的歷史機遇,擔起新的歷史使命,成為轉變林業發展模式、建設生態涵養功能區的排頭兵。

  毋庸諱言,當初興建林場時,木材生產是一個重要任務,人們只有樸素的、初步的生態意識,種樹的重要目的是伐木取材,提供木材產品。現在,務林人有了更為自覺的生態文明意識和綠色發展理念,種樹的主要目的,是增林擴綠,提供生態產品。從樸素的生態意識到自覺的生態文明意識,這是一個重大的歷史變化。

  「這片森林就是我們的眼珠子、命根子!塞罕壩百萬畝林海來之不易,把這片森林管護好、經營好,發揮更大的生態效益,是擺在新時期塞罕壩人面前的最大考題。」劉海瑩表示,「近幾年來,我們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自覺踐行新發展理念,全面推進改革和發展,實現了造林保護與生態利用的有機結合,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大幅提升。」

  如今,木材生產在持續減少,發展方式越來越綠。

  木材生產曾經是塞罕壩林場的支柱產業,一度佔總收入的90%以上。近年來,林場大幅壓縮木材採伐量,木材產業收入佔總收入的比例持續下降,最近這五年已降至50%以下。對木材收入的依賴減少,為資源的永續利用和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根據河北省林業調查規劃設計院的調查和預測,『十三五』期間塞罕壩林場林木蓄積年生長量約為54萬立方米。因此,只要年均消耗蓄積維持在20萬立方米左右,完全可以保證森林資源總量的持續健康增長。」塞罕壩林場林業科科長李永東介紹說,河北省下達塞罕壩林場的「十三五」採伐限額為每年20.4萬立方米,但林場實際的林木蓄積消耗量,控制在13萬立方米左右。

  塞罕壩林場的採伐限額只用了六成,而且主要用於「森林撫育」:嚴格按照規章制度,把林子裡長勢較差的林木伐掉,將林木密度過大的地方降下來一些,使留下的林木能夠更好地生長,提升森林質量。

  如今,森林面積在不斷增加,森林質量越來越好。

  塞罕壩林場的有林地面積,由建場前的24萬畝增加到目前的112萬畝,成為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一片人工林。森林覆蓋率由12%提高到80%。如果林木按一米的株距排列,可以繞地球赤道整整12圈,給這個藍色星球系上12條漂亮的「綠絲巾」。

  林木蓄積量是反映森林質量的重要指標。塞罕壩林場的林木總蓄積量,由建場前的33萬立方米增加到1012萬立方米,增長了30倍。單位面積林木蓄積量,是全國人工林平均水平的2.8倍。

  陰河林場裡,一座巨巖拔地而起,巍然屹立,這兒名叫亮兵臺,又稱康熙點將臺。傳說康熙皇帝在烏蘭布統之戰勝利後,曾登臨此臺檢閱凱旋的清軍將士。登上海拔1874米的亮兵臺,眺望四方,林海浩瀚,壯闊雄渾。陰河林場場長趙立群介紹說:「亮兵臺四周都是40多年前栽植的人工落葉松林,現在已經從幼苗長到十八九米高。這一帶的7萬多畝林海,還只是塞罕壩百萬畝林海的一小部分。」

  「點將聲聲隨雲去,林海滔滔百萬兵。」時光荏苒,鬥轉星移,300多年前接受康熙檢閱的威武將士,如今換為高大挺拔、整齊列陣的一棵棵青松,它們忠誠地守護著腳下這片生態脆弱的土地,保衛著四周的大片農田和眾多城市。

  波瀾壯闊的大海是大自然的造化之功,人在大海面前,往往會感到滄海一粟般的渺小。我們眼前這廣袤無垠的林海,卻是半個多世紀以來,塞罕壩人咬定青山不放鬆、一張藍圖繪到底,用雙手艱苦創造,以心血澆灌而成。這林海碧波,讓人由衷感佩生態建設者和保護者的雄心偉力,由衷讚嘆「若問何花開不敗,英雄創業越千秋」!

  有的英雄,功績驚天動地,聲名遠揚四海,在歷史長河中留下世人矚目的印記。有的英雄,只是默默無聞地躬耕在天地之間,植綠在荒僻高原。他們從來沒有夢想過成為英雄,他們的業績,數十年之後,才會一筆一畫地寫在大地之上。

  綠水青山源源不斷地帶來金山銀山

  隨著綠色發展提速、產業轉型升級,塞罕壩人更有效地保護了綠水青山,收穫了金山銀山,實現了生態良好、生產發展、生活改善的可喜局面

  「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綠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斷地帶來金山銀山,綠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銀山,我們種的常青樹就是搖錢樹,生態優勢變成經濟優勢,形成了一種渾然一體、和諧統一的關係。」習近平總書記這席話,塞罕壩人聽起來感到那麼親切,字字句句都說到了他們的心坎上。讓塞罕壩人欣慰和自豪的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思想,已在「美麗高嶺」落地生根。

  今天的塞罕壩,綠水青山帶來真金白銀,綠色發展之路越走越寬。鬱鬱蔥蔥的林海,成為林場生產發展、職工生活改善、周邊群眾脫貧致富的「綠色銀行」。

  森林旅遊引來八方遊客——

  「金蓮花發映階新,著雨清妍不染塵。」一陣夏日的太陽雨過後,塞罕壩金蓮映日景區內,霧氣嫋嫋升騰,朵朵金蓮盛開,宛如仙境一般。人們紛紛舉起相機和手機,留住這旖旎風光……

  春天,群山抹綠,雪映杜鵑;夏天,林海滴翠,百花爛漫;秋天,赤橙黃綠,層林盡染;冬天,白雪皚皚,銀裝素裹……塞罕壩四季皆有美景,是攝影發燒友的天堂,是華北地區知名的森林生態旅遊勝地。塞罕壩林場在保證生態安全的前提下,合理開發利用旅遊資源,嚴格控制遊客數量,已有十幾年未曾批准林地轉為建設用地。目前,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年均50萬人次,一年門票收入4000多萬元。

  綠化苗木銷往全國各地——

  近年來,各地生態環境建設力度空前加大,綠化苗木需求大增。塞罕壩林場建設了8萬多畝綠化苗木基地,培育了雲杉、樟子松、油松、落葉松等優質綠化苗木。1800餘萬株多品種、多規格的苗木,成為綠色「聚寶盆」。

  「林場的綠化苗木,銷往京津冀、內蒙古、甘肅、遼寧等全國十幾個省(區、市),每年收入超過1000萬元,多的時候達到2000多萬元。」塞罕壩林場產業化辦公室主任李雙說。在林場的帶動下,周邊地區的綠化苗木產業也迅速發展起來。

  風力資源變成清潔能源——

  藍天白雲下,一座座白色的巨大風機矗立山頭,葉片隨風轉動,帶來清潔能源,同時成為一道悅目風景。

  最近五年,林場利用邊界地帶、石質荒山和防火阻隔帶等無法造林的空地,與風電公司聯手,建設風電項目。可觀的風電補償費反哺生態建設,為林場發展注入活力。

  森林碳匯有望上市「變現」——

  植樹造林者種植碳匯林,測定可吸收的二氧化碳總量,將其在交易市場掛牌出售;碳排放單位購買二氧化碳排放量,來抵消其工業碳排放。碳匯交易,是通過市場機制實現森林生態價值補償、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有效途徑。

  塞罕壩的造林和營林碳匯項目,已在國家發改委備案,總減排量為475萬噸二氧化碳當量。如實現上市交易,保守估計可收入上億元。

  森林旅遊、綠化苗木等綠色產業的收入,已經超過半壁江山。隨著綠色發展提速、產業轉型升級,塞罕壩人更有效地保護了綠水青山,收穫了金山銀山,實現了生態良好、生產發展、生活改善的可喜局面。

  北曼甸林場四道溝營林區,院子裡種著花草、灌木和蔬菜,11名一線職工住在「賓館標間」,兩人一間宿舍,室內有衛生間,能洗熱水澡。2013年5月,塞罕壩林場開始實施營林區標準化建設,面貌煥然一新的四道溝營林區,於當年8月建成並投入使用。

  指了指不遠處的兩座舊房子,北曼甸林場場長張利民說:「那是以前的營林區,條件比較差。這個營林區總投資100萬元,生產一線職工的生活和工作條件有了很大的改善。」

  近幾年來,塞罕壩林場投資2600餘萬元,新建和改建了29個營林區房舍、9座望火樓和9個檢查站,徹底改變了過去房屋老舊、設施落後、用水難、用電難的狀況,大幅提升了一線職工的幸福指數。

  創業階段是「先治坡、後置窩,先生產、後生活」。林場發展起來後,改善職工居住條件提上議事日程,變成「山裡治坡、山外置窩,山上生產、山下生活」。山裡、山上即林場,山外、山下即圍場縣城。

  塞罕壩人結合國有林場危舊房改造工程,在6個分場都新蓋了職工公寓樓,在圍場縣城實施了安居工程。目前,大多數職工在縣城有了房屋,基本上解決了上學難、就醫難等民生難題,實現了老人和孩子在縣城裡安居、職工在林場一線崗位樂業。今年,林場編制了新的發展規劃,啟動改造提升工程,一座現代林海小城已見雛形。

  周邊的群眾,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也從這片綠水青山中長久受益。林場創造了大量就業崗位,特別是森林旅遊的發展,帶動了周邊地區的鄉村遊、農家樂、養殖業、山野特產等產業發展,每年可實現社會總收入6億多元。

  綠水青山提供優質生態產品,本身就是金山銀山

  塞罕壩森林的生態價值是木材價值的39.5倍,每年產生超百億元的生態服務價值。塞罕壩森林資源的總價值,已達約200億元

  放眼整個華北,塞罕壩以及周邊承德、張家口的大片綠水青山,為京津冀地區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厚重而堅實的保障。

  「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樹。」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一論述,科學闡述了自然生態系統各組成部分的相互關係。樹,在這個生命共同體中至關重要,有了樹和森林,土地、山川、河流以及人類才能生機盎然,生生不息。

  塞罕壩七星湖,在100萬平方米的溼地範圍內,分布著7個天然湖泊,空中俯瞰,形如天上的北鬥七星。現在,七星湖已有些名不副實,變成了「八星湖」。塞罕壩林場職工劉靜笑著說:「這幾年,森林植被增加了,林子更綠了,降水增多了,七星湖溼地的面積也擴大了。2015年左右,這裡新冒出來一個水泡子。」

  「山上多栽樹,等於修水庫,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一片林,就是一個蓄水池。塞罕壩是灤河、遼河兩大水系的發源地之一,其中灤河是京津的水源,七星湖的水流向灤河,潤澤京津。塞罕壩每年為灤河、遼河下遊地區涵養水源、淨化水質達1.37億立方米。

  「華北綠寶石」,塞罕壩實至名歸!

  她阻擊了「沙魔」。塞罕壩百萬畝林海,築起了一道牢固的綠色屏障,有效阻滯了渾善達克沙地南侵。

  她淨化了空氣。森林是地球之肺,一棵樹,就是一臺制氧機。塞罕壩的森林每年可產生氧氣55萬噸,可供近200萬人呼吸一年。森林中「空氣維生素」負氧離子的含量,最高達每立方釐米8.5萬個。

  她調節了氣候。與建場初期相比,塞罕壩及周邊區域小氣候得到有效改善,無霜期由52天增加到64天,年均大風日數由83天減少到53天,年均降水量由不足410毫米增加到460毫米。

  她庇佑了生物。「布穀,布穀……」清晨一開窗,布穀鳥和昆蟲的鳴叫聲就撲面而來。如今,塞罕壩生物多樣性得到恢復,棲息著陸生野生脊椎動物261種、魚類32種、昆蟲660種、植物625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動物有47種,國家重點保護植物有9種。

  她還為減緩全球氣候變暖做出了重要貢獻。這片森林每年可吸收溫室氣體二氧化碳75萬噸以上。對於氣候變暖日益嚴重、高溫熱浪頻繁襲來的世界,這座由中國人的雙手長期艱苦營造的綠色長城,彌足珍貴。

  「塞罕壩處在一個非常重要的生態區位,處於內蒙古高原到華北山地的過渡地帶,是多條河流的源頭,阻擋北邊風沙南侵,對於其南面的京津唐地區是一道不可或缺的生態屏障。」中國工程院院士、林學及生態學專家沈國舫強調,「塞罕壩的這一大片百萬畝森林,不僅起到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有利於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而且大量吸收、固定二氧化碳,成為碳匯庫,對減緩全球氣候變暖具有重要意義。」

  「草木植成,國之富也。」中國林科院評估結果顯示,塞罕壩森林的生態價值,是木材價值的39.5倍;森林生態系統每年產生超百億元的生態服務價值。據測算,塞罕壩森林資源的總價值,目前已經達到約200億元。

  更加令人欣喜的是,這片綠色,早已向承德伸展。在塞罕壩百萬畝林海的示範帶動下,承德市加速推進造林綠化,全市森林面積達3360萬畝,森林覆蓋率由新中國成立時的5.8%提升到現在的56.7%,增長了9倍,成為華北最綠的地區。承德市委書記周仲明說:「華北唯一一個不缺水的城市,是承德。承德一年產生水資源量達37.6億立方米,流向京津的界面出水量達22億立方米。弘揚塞罕壩精神,對承德的經濟社會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更加令人欣喜的是,這片綠色,早已向河北鋪開。作為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張家口塞北、承德豐寧千松壩、圍場御道口等地大力植樹造林,阻擋風沙南下進犯華北。在首都正北方,形成了一道寬約30公裡、長約360公裡的綠色生態屏障,構築起更為牢固的京津冀生態防護林體系。河北省的森林覆蓋率,已由新中國成立初期的3.8%增加到現在的32%,防沙治沙重點區域內的張家口、承德兩市,由沙塵暴加強區轉變為阻滯區。

  塞罕壩的生態,雖然恢復生機,依然非常脆弱。

  走在林中、山間,「豆包地」的地質結構,時常清晰呈現在我們眼前:上面是花草樹木,下面是薄薄一層黑土,黑土之下,就是石質山地或黃沙。土壤貧瘠,一旦破壞,「豆包」就會「露餡」,生態就會惡化。走在一些植被覆蓋的沙丘之上,我們小心翼翼,生怕一腳踩下,就可能毀綠起沙……

  草木無言,行走在塞罕壩,這裡的一草一木卻提醒我們: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人們應該算大帳、算長遠帳、算整體帳、算綜合帳,傾力保護綠水青山,築牢可持續發展的根基。

  山水不語,行走在塞罕壩,這裡的一山一水卻告訴我們:綠水青山是優質的生態產品,本身就是金山銀山。她正如人們理想中的金山銀山一樣無比貴重,需要更多的關愛和珍惜!

  7月下旬,凌晨時分,晨曦微露,七星湖已然聚集了許多來自全國各地的遊人,人們共同期待壯觀一刻。「出來啦,出來啦!」四點多鐘,太陽從東方的青山上微微探出了頭,大家歡呼雀躍。一輪紅日緩緩上升,明媚光芒灑向大地。

  一代接一代的塞罕壩人,造林,護林,營林,愛林,贏得了光明的今天和未來。

  為了這綠水青山,半個多世紀以來,幾代塞罕壩人植綠荒原,有的因公殉職,有的終生殘疾,「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他們在高原荒漠營造浩瀚林海,用忠誠和執著凝結出了「忠於使命、艱苦創業、科學求實、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創造了「沙地變綠洲,荒原變林海」的奇蹟。

  共和國不會忘記,老一輩人篳路藍縷、伏冰臥雪、可歌可泣的創業歷程。

  共和國不會忘記,新一代人不忘初心、矢志不渝、綠色發展的接續傳承。

  共和國不會忘記,曾經滄桑的塞罕壩恢復成為「美麗高嶺」,為生態文明建設樹立了生動範例。

  歷史的如椽巨筆,為新中國留下了「塞罕壩」這段充滿正能量的記錄,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頁「中國綠」。

  綠色,是生命的象徵。深綠,淺綠,墨綠,嫩綠,油綠……塞罕壩的綠,詩意盎然,靈動飄逸,讓人遐思無限;塞罕壩的綠,生機勃發,活力四射,浸潤中華大地。

  《 人民日報 》( 2017年08月04日 01 版)

(責編:曹昆、袁勃)

相關焦點

  • 【砥礪奮進的五年·綠色發展 綠色生活】塞罕壩:生態文明建設範例
    這萬頃林海,和河北承德、張家口等地的茂密森林連成一體,築起一道綠色長城,成為京津冀和華北地區的風沙屏障、水源衛士。  在國家的重要生態區位上,塞罕壩人肩扛修復生態、保護生態的歷史使命和政治責任,創造了高寒沙地生態建設史上的綠色奇蹟,鑄造了一個當之無愧的生態文明建設範例,是習近平總書記反覆強調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重要思想的生動寫照。
  • 【砥礪奮進的五年】塞罕壩:高寒荒漠的綠色傳奇
    夏日塞罕壩,草木蔥蘢,遊人如織。   塞罕壩是蒙漢合璧語,意為「美麗的高嶺」。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位於河北省圍場縣,與內蒙古克什克騰旗、多倫縣接壤,屬渾善達克沙地南緣。這個昔日不為人知的偏僻塞外深林,如今已躋身環京津地區最著名的生態旅遊景區之列,受到越來越多遊客的青睞。
  • 綠色發展要聞|塞罕壩奇蹟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偉大創造
    這一點在塞罕壩奇蹟創造過程中得到了鮮明體現。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不僅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蹟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蹟,而且在生態文明建設上還創造了塞罕壩「荒原變林海的人間奇蹟」。 一、塞罕壩奇蹟靠的是共產黨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1956年,毛主席發出了「綠化祖國」的偉大號召。
  • 綠色奇蹟|好一個大「林子」,河北塞罕壩55年發展歷程速寫
    日前,河北省委、省政府命名塞罕壩機械林場為「生態文明建設範例」,讓一段關於信仰、執著、苦幹、堅守、奉獻的真實歷史再露崢嶸,掀起了又一波學習塞罕壩精神的熱潮。把作品寫在大地上,是塞罕壩三代務林人躬身實踐的生動寫照。
  • 「碳足跡計算器」可算日常生活中碳排放量
    「砥礪奮進的五年」成就展,觀眾在第六展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參觀。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砥礪奮進的五年」成就展,通過數據、圖片、模型,展現我國在生態文明建設領域取得的成就新京報訊 (記者裴劍飛)近日,「砥礪奮進的五年」大型成就展在北京展覽館面向市民持續免費開放。本次成就展以「砥礪奮進的五年」為主題,聚焦近五年來中國社會發展進步的各個領域。
  • 兵器工業·砥礪奮進的五年丨綠色家園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本篇將展現中國兵器工業在綠色生產、生態治理、環保產品、防災減災等方面的成就以及給百姓生活帶來的變化。  從「十八大」到「十三五」規劃,都著重強調要加快、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江河湖海綜合治理、工業重鎮「生態試驗」、全力推進生態循環生產生活。
  • 河北塞罕壩:55年蓄木成海
    A 08-09·特別報導    砥礪奮進的五年    綠色發展 綠色生活    開篇語    5月26日,一場以「綠色發展」為主題的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在中南海舉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此時,距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已三年。
  • 砥礪奮進的中國精神|這五年,習近平總書記弘揚的「中國精神」
    毫無疑問,劉軍夫婦就是塞罕壩精神的踐行者。  塞罕壩位於河北省北部,曾經是茫茫荒原。半個多世紀以來,三代塞罕壩林場人以堅韌不拔的鬥志和永不言敗的擔當,堅持植樹造林,建設了百萬畝人工林海。如今,塞罕壩每年為京津地區輸送淨水1.37億立方米、釋放氧氣55萬噸,成為守衛京津的重要生態屏障。
  • 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綠色循環低碳發展
    生態文明實質上就是要以能源資源、生態環境承載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準則,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社會。生態文明也是一種歷史範疇,它是工業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人類對傳統工業文明帶來的生態環境危機深刻反思的結果,是要在更高層次上實現人與自然、人與人的和諧,實現綠色循環低碳發展。
  • 雷學軍:響應綠色發展號召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綠色發展,實施近零碳排放區示範工程。」習近平總書記參加了第21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促成了《巴黎協定》的形成和籤訂,為減緩全球氣候變暖做出了重大的貢獻。為了響應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切實把綠色發展理念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各方面,推進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協同推進人民富裕、國家富強、中國美麗」的偉大號召,作者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和實踐進行了認真地研究和探索。
  • 訪紅色印跡 謀綠色發展 | 「紅色記憶」到「綠色音符」之路
    推動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戰略。建設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是實施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的先手棋和突破口。2019年10月25日,國務院批覆成立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
  • 厚植生態文明 耕耘美麗中國
    這是美麗中國的生動樣本,也是生態文明建設久久為功的累累碩果。  2003年,在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的部署和推動下,「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全面啟動。15年辛勤耕耘,15年接力奮鬥,截至去年底,浙江97%的建制村完成村莊整治,生活垃圾集中處理實現建制村全覆蓋,九成村實現生活汙水有效治理,造就了萬千美麗鄉村。
  • 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
    面對全球性危機,中國宣布將進一步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中國作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的地位和作用進一步彰顯。中國方案、中國行動,為全球共謀生態文明建設、推進綠色復甦注入了新動力。  保護生態,中國貢獻有目共睹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文明建設關乎人類未來,建設綠色家園是人類的共同夢想。
  • 世園會即將拉開大幕:建設美麗中國 共築綠色家園
    新華社記者 陳曄華 攝「綠色生活 美麗家園」是本次世園會的主題,也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堅持綠色發展、建設生態文明的不懈追求——為了建設一個富饒而美麗的中國、給子孫後代留下山青水秀的好風光,億萬中國人民正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引領下,秉持新發展理念,凝心聚力,走出一條綠色發展之路,成為共建全球生態文明的重要力量。
  • 探秘世界最大在役風電場塞罕壩風電場
    幾十年前,塞罕壩人以忠誠使命為內核、以艱苦奮鬥為底色、以綠色發展為追求,譜寫了一部人類改天換地的綠色進行曲。如今,大唐赤峰風電人秉承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用一顆赤誠之心在塞罕壩這座「美麗高嶺」上延續著這座精神豐碑。
  • 【民法典專欄】民法典:綠色理念護航生態文明建設
    民法典開篇即規定了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有利於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這是世界上第一部將環境保護作為基本原則加以規定的民法典,宣示了民法對綠色發展理念的貫徹。省政研規劃院從民法典綠色原則出發,搜集各分編中的綠色條款,梳理出民法典的綠色規則體系,並結合我省實際,就民法典對生態環境管理所產生的綠色影響進行了分析,以供參考。
  • 記者心目中塞罕壩:「這裡詮釋了什麼叫艱苦奮鬥」
    「這裡詮釋了什麼叫艱苦奮鬥」——記者談心目中的塞罕壩光明日報記者 王國平  「雖然回來已經有一段時間了,但每當工作感到疲勞時,或者在嘈雜的馬路上走,甚至看到綠色,都情不自禁地想起塞罕壩。我發現,塞罕壩的綠已經根植在我的心底。」新華社記者侯雪靜曾經在塞罕壩機械林場蹲點採訪半個月,和同事一起撰寫了長篇通訊《從一棵樹到一片「海」——塞罕壩生態文明建設範例啟示錄》。如今對於她來說,「塞罕壩」這三個字有著特別的意義。  侯雪靜牽掛著塞罕壩的綠,中央電視臺記者郭潔則對塞罕壩的黃昏念念不忘,「黃昏已至,落日未曾離去,餘暉透過鑲了金邊的雲層灑下幾個光柱,在林海上打下幾個圓圓的投影。
  • 河北塞罕壩機械林場55年發展歷程速寫:好一個大「林子」
    本報記者 馬列攝  【砥礪奮進的五年·綠色發展 綠色生活】  塞罕壩人喜歡說「林子」。  指著一片小樹林,他們會說,「這個『林子』長的都是雲杉」,或者說,「那個『林子』,是我看著長起來的」。  他們心目中的「林子」富有彈性,可遠可近,可大可小。
  • [砥礪奮進的5年]"美麗中國"背後的故事:難說再見範公堤
    中國經濟網編者按 日前,《經濟日報》派出9位記者,分赴江蘇、雲南、湖南、湖北、廣西等地,以及中國寶武鋼鐵集團、山東泉林集團、安陽強基精密製造產業園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企業,歷時20多天,深入採訪當地幹部、群眾在探索綠色發展、綠色生活之路上的不懈努力,記錄各地在砥礪奮進
  • 福州新區管委會副主任、永泰縣委書記陳斌:以綠色發展全方位推動...
    福州日報記者 葉欣童  展望「十四五」,永泰將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放眼省市發展大局,找準定位和角色,精心謀劃「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堅定不移地以綠色發展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超越,奮力譜寫「生態旅遊城、人居幸福地」發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