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這就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這種精神是凝心聚力的興國之魂、強國之魂。」
——2013年3月17日,習近平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閉幕會上的講話
「11年前來的時候,這裡不通水、不通電,取暖完全靠燒火,天一冷那個房子就上下透風,夜裡的時候裹著棉被還凍得難受,早上起來的時候,廚房的饅頭都被凍得成了『石頭』一樣,豆腐也凍酥了。」
河北塞罕壩機械林場瞭望員齊淑豔如此回憶自己和丈夫劉軍的「孤獨」生活。2014年9月,夫婦倆搬進了不遠處的第四代望火樓,又稱「望海樓」,林場給他們安裝了供熱鍋爐、通了光纖網絡,還挖了深水井。望火樓上也安裝了先進的自動化紅外監控和通訊設備。
1971年出生的劉軍初中畢業後成了塞罕壩機械林場的一名護林員,整日穿梭在林子深處,這一幹就是15年。2006年9月15日,時年35歲的劉軍接到調令,帶著妻子齊淑豔來到了陰河林場亮兵臺望火樓,成了第三代望火樓的主人,終年駐守於此。
自此,他們就很少下山了,幾乎斷絕了親戚朋友間的來往。
當年的那座望火樓是由紅磚砌成的三層小樓,裡面的設施簡陋,只有一個土炕、一個灶臺,用鐵皮焊成的樓頂就成了他們的辦公室,為了防止鐵皮冬季被大風掀翻,除一扇能夠活動的窗戶之外全部封死。
毫無疑問,劉軍夫婦就是塞罕壩精神的踐行者。
塞罕壩位於河北省北部,曾經是茫茫荒原。半個多世紀以來,三代塞罕壩林場人以堅韌不拔的鬥志和永不言敗的擔當,堅持植樹造林,建設了百萬畝人工林海。如今,塞罕壩每年為京津地區輸送淨水1.37億立方米、釋放氧氣55萬噸,成為守衛京津的重要生態屏障。
一
塞罕壩精神得到了習近平總書記的高度肯定。
據新華社8月28日報導,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近日對河北塞罕壩林場建設者感人事跡作出重要指示指出,55年來,河北塞罕壩林場的建設者們聽從黨的召喚,在「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荒漠沙地上艱苦奮鬥、甘於奉獻,創造了荒原變林海的人間奇蹟,用實際行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鑄就了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總書記強調,全黨全社會要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弘揚塞罕壩精神,持之以恆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一代接著一代幹,馳而不息,久久為功,努力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新格局,把我們偉大的祖國建設得更加美麗,為子孫後代留下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的優美環境。
塞罕壩精神不是一蹴而就,是時間和奉獻共同鑄就。
第一代塞罕壩人響應國家號召,艱苦奮鬥,把「黃沙遮天日」變「華北綠寶石」;新時期的塞罕壩人則扛起政治責任,阻沙源、涵水源,一代接著一代。
塞罕壩精神被提出有著鮮明的時代背景。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要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齊頭並進。美麗中國的構築需要生態建設的全面推進。
實現美麗中國,需要創造出「綠色奇蹟」的塞罕壩精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這就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而塞罕壩精神,正是十八大以來,總書記提倡堅持和弘揚的40餘種具體精神之一,這些精神跨越革命戰爭和社會主義建設年代,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神沃土。
二
一個民族在歷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靠的是精神。
回看來時路,艱難和堅守與中華民族相伴而行,也催生了不同歷史條件下的「中國精神」。
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中國革命轉入低潮。毛澤東、朱德等無產階級革命家率領中國工農紅軍到達羅霄山脈中段的井岡山,在此創建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並開創「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之路。
在長達2年4個多月的井岡山鬥爭中,倒在井岡山的烈士達4.8萬名之多。「有名有姓的只有15744人,其餘大都是沒名沒姓,連名字都找不到。相當於在850天左右的時間內,平均每天犧牲56個人。」井岡山宣傳系統一名官員介紹道。
堅定執著追理想、實事求是闖新路、艱苦奮鬥攻難關、依靠群眾求勝利——2016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西看望慰問廣大幹部群眾時指出,井岡山時期留給我們最為寶貴的財富,就是跨越時空的井岡山精神。
1934年10月,平均年齡不到30歲的中央紅軍從江西於都出發,「擊退上百萬窮兇極惡的追兵阻敵,徵服空氣稀薄的冰山雪嶺,穿越渺無人煙的沼澤草地,縱橫十餘省,長驅二萬五千裡」,直到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會師。
「草地綿延數百裡,渺無人煙,沼澤遍布。我們呢,能吃的都在肚子裡,能穿的都在身上,缺衣少吃,無醫無藥,每天都有戰友犧牲……」98歲的老紅軍張文曾回憶。
漫漫徵途既完成了紅軍的戰略轉移,也完成了這支人民軍隊的淬鍊。
2016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指出,長徵這一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壯舉,留給我們最可寶貴的精神財富,就是中國共產黨人和紅軍將士用生命和熱血鑄就的偉大長徵精神。他指出,偉大長徵精神,就是把全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於一切,堅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堅信正義事業必然勝利的精神;就是為了救國救民,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犧牲的精神;就是堅持獨立自主、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精神;就是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的精神;就是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艱苦奮鬥的精神。
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與之領導的軍隊,在中央蘇區、井岡山、照金、遵義、延安、呂梁、西柏坡等地,無不是以堅定信念、不怕犧牲、依靠群眾、艱苦奮鬥的精神謀求進步、謀取勝利。
這其中,「偉大長徵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及其領導的人民軍隊革命風範的生動反映,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體現。」
三
大國崛起於精神。
1954年5月11日,慕生忠將軍掄起鐵鎬,在格爾木的戈壁灘上開挖青藏公路「第一鎬」。築路隊員們看到,將軍鎬把上赫然刻著5個字:慕生忠之墓。在川藏公路和青藏公路通車前,號稱「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艱險難抵,藏區道路被描述為「亂石縱橫,人馬路絕,艱險萬狀,不可名狀」。
60多年前,由中國人民解放軍、四川和青海等省各族人民群眾以及工程技術人員組成11萬人的築路大軍,開赴世界屋脊。他們在極為艱苦的條件下奮勇拼搏,3000多名英烈捐軀高原,於1954年建成了總長4360公裡的川藏、青藏公路。
「兩路」的修築創造了世界公路史上的奇蹟,結束了西藏沒有現代公路的歷史。 2014年8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就川藏、青藏公路通車60周年作出重要批示,要求進一步弘揚「兩路」精神,助推西藏發展。他指出,60年來,在建設和養護公路的過程中,形成和發揚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頑強拼搏、甘當路石,軍民一家、民族團結的「兩路」精神。
也是在60多年前,467名風華正茂的年輕人,響應國家號召奔赴大陳島墾荒建設。他們中的絕大部分,從此在這個海島上紮根。
「四周除了叢生的雜草、泛黃的沙土,以及戰爭留下的鐵絲網,連棵像樣的樹都看不到。」李京州1957年來到大陳島時還不滿20歲,房子是戰爭留下的斷壁殘垣,吃的是駐島部隊派發的糧食,用的是陸上託船運下來的基礎生活用品。
一批批墾荒隊員們憑著滿腔的熱情、沖天的幹勁和熾熱的青春,在昔日荒島上建起了商店、醫院、學校、銀行,還修建了水庫、碼頭、公路和工廠,幾代人將這個荒無人煙的小島,變成了東海上的一顆明珠。
2016年「六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給大陳島老墾荒隊員的後代、台州市椒江區12名小學生回信,讓許多人第一次知道了大陳島和「墾荒精神」。
「艱苦創業、奮發圖強、無私奉獻、開拓創新。」16字的大陳島墾荒精神如今高高鐫刻在大陳島鳳尾山頂的石碑上,迎接著海島的第一縷陽光。
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中國還湧現了「兩彈一星」精神、右玉精神、塞罕壩精神、大慶精神、勞模精神、閩東精神……
這些精神凝聚了自力更生、奮發圖強、勤勞勇敢、甘於奉獻的民族特質,與時代背景相交織,有如巨擘託起中國的崛起。
四
精神的力量是巨大的。
「一九六二年冬天,正是豫東蘭考縣遭受內澇、風沙、鹽鹼三害最嚴重的時刻。這一年,春天風沙打毀了二十萬畝麥子,秋天淹壞了三十多萬畝莊稼,鹽鹼地上有十萬畝禾苗鹼死,全縣的糧食產量下降到了歷年的最低水平。就是在這樣的關口,黨派焦裕祿來到了蘭考。」
這是《人民日報》長篇通訊《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開篇。
「我們這一代人都深受焦裕祿精神的影響,是在焦裕祿事跡教育下成長的。我後來無論是上山下鄉、上大學、參軍入伍,還是做領導工作,焦裕祿同志的形象一直在我心中。」2014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到蘭考縣調研指導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一到蘭考,就直接前往焦裕祿同志紀念館。
他多次動情回憶起40多年前學習焦裕祿的情景:「1966年2月7日,《人民日報》刊登了穆青等同志的長篇通訊《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我當時上初中一年級,政治課老師在念這篇通訊的過程中多次泣不成聲。特別是念到焦裕祿同志肝癌晚期仍堅持工作,用一根棍子頂著肝部,藤椅右邊被頂出一個大窟窿時,我受到深深震撼……」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教育實踐活動的主題與焦裕祿精神是高度契合的。要特別學習弘揚焦裕祿同志「心中裝著全體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的公僕情懷,凡事探求就裡、「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道」的求實作風,「敢教日月換新天」、「革命者要在困難面前逞英雄」的奮鬥精神,艱苦樸素、廉潔奉公、「任何時候都不搞特殊化」的道德情操。
如果說焦裕祿精神是全黨的寶貴精神財富,陳嘉庚精神則是中華兒女海外僑胞投身民族復興事業的激勵。
1913年,創業有成、富貴而歸鄉的陳嘉庚創辦集美小學,後又增辦師範、中學、水產、航海、商業、農業等學校,統稱「集美學校」。1919年6月,他把家中積存的400萬元全數拿出,創辦廈門大學,並獨力維持16年。出資不說,他還親自選校址、校長,主持建校舍,高薪聘請師資。
據統計,陳嘉庚用於興學的資金超過1億美元,幾乎等於他的全部家財,在經營困難時他也不願中斷對學校的支持。
「出賣大廈,維持廈大」,陳嘉庚面對企業困難時的這番話,讓陳嘉庚研究會副會長陳少斌深受感動。
師資、人才也是教育發展的難題。「當時的集美就是一個小漁村,本身就少有優秀的教師人才,嘉庚先生便四處託人到江浙一帶找老師回來。但這裡偏僻,有些人來了一段時間不習慣又要離開,當時的師範學校在兩年內換過三任校長。」陳少斌說,但陳嘉庚從未放棄。
「忠公、誠毅、勤儉、創新」——長期以來,海內外僑胞僑眷在嘉庚精神的感召下,為家鄉建設添磚加瓦。
2014年10月,時值陳嘉庚先生誕辰140周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廈門市集美校友總會回信中寫道,陳嘉庚先生是「華僑旗幟、民族光輝」。他愛國興學,投身救亡鬥爭,推動華僑團結,爭取民族解放,是僑界的一代領袖和楷模。他艱苦創業、自強不息的精神,以國家為重、以民族為重的品格,關心祖國建設、傾心教育事業的誠心,永遠值得學習。希望廣大華僑華人弘揚「嘉庚精神」,深懷愛國之情,堅守報國之志,同祖國人民一道不懈奮鬥,共圓民族復興之夢。
非凡之於平凡,差別在信念、在堅守;銘記之於遺忘,差別在品格、在精神。從「為人民服務」的雷鋒、「鐵人」王進喜到「全國優秀縣委書記」廖俊波、地球物理學家黃大年……中華民族受其鼓舞,中國精神因其延續。
五
唯改革者進,唯創新者強,唯改革創新者勝。
中國精神不僅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也是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
2016年10月19日凌晨,神舟十一號與天宮二號成功實現自動交會對接。在屬於中國人自己的太空家園裡,景海鵬、陳冬在地面科技人員的協同支持下,進行為期30天的太空生活,並開展一批體現國際科學前沿和高新技術發展方向的空間科學與應用任務。
「這是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的最新成果,是中國人民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最新成就。」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在賀電中寫道。
未來中國的空間站將擁有世界領先的信息系統、太陽翼、機械臂。「中國不是最早進入宇宙空間的,換一個角度理解,反而有後發優勢。近年來,信息技術、新能源、自動化和人工智慧技術的進步,將綜合體現在中國空間站上。」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說。
在2016年4月24日首個「中國航天日」,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經過幾代航天人的接續奮鬥,我國航天事業創造了以「兩彈一星」、載人航天、月球探測為代表的輝煌成就,走出了一條自力更生、自主創新的發展道路,積澱了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設立「中國航天日」,就是要銘記歷史、傳承精神,激發全民尤其是青少年崇尚科學、探索未知、敢於創新的熱情,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強大力量。
今年9月25日,一份令全國企業主振奮的文件得以公布。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營造企業家健康成長環境弘揚優秀企業家精神更好發揮企業家作用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正式發布,首次以專門文件明確企業家精神的地位和價值。
《意見》用36個字對弘揚優秀企業家精神提出要求,即弘揚企業家愛國敬業遵紀守法艱苦奮鬥的精神、創新發展專注品質追求卓越的精神、履行責任敢於擔當服務社會的精神。
《意見》公布不久,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坦言,我們這些年的心聲和訴求,都在這個文件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體現,「我特別高興。」
「我今年60多歲了,大家說我看上去沒有那麼大。其實20多歲也罷,40多歲也罷,60多歲也罷,我覺得更重要是心態,創新的心態。」劉永好說,自己心目中的企業家精神是「不滿足、去拼搏、敢創新」。
「我們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激發市場蘊藏的活力。市場活力來自於人,特別是來自於企業家,來自於企業家精神。我們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創新拓寬道路。如果說創新是中國發展的新引擎,那麼改革就是必不可少的點火器。」2014年11月,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上,面對來自數十個國家和地區的1500多位工商界代表,習近平主席特別提及了企業家精神。
伴隨改革開放進程,一大批企業成長起來,一些企業從技術跟隨、模仿走向技術合作、改進,再到自主創新、引領。企業家精神對這些企業發展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一大批優秀企業家在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進步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在改革創新領域,古田會議精神是固本開新、改革強軍,小崗精神是銳意改革、大膽改革,敢為人先精神是先行先試、實踐探索,「摸著石頭過河」與「逢山開路、遇河架橋」精神則是勇於擔當、創新求變……這些精神都是強國夢的基礎和底色。
六
中國精神伴隨時代發展不斷積聚,日益豐富,終將在世界舞臺展示力量。
2013年9月,習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十三次會議上的講話提到弘揚「上海精神」:落實「上海精神」,不斷增進成員國互信,在平等、協商、互諒互讓的基礎上開展互利合作,順應和平與發展的時代潮流,符合各成員國人民利益和訴求。
2017年5月,習近平主席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發表主旨演講時表示,古絲綢之路綿亙萬裡,延續千年,積澱了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鑑、互利共贏為核心的絲路精神。這是人類文明的寶貴遺產。
「平等相待、求同存異,務實創新、合作共贏,胸懷天下、立己達人」,在9月的金磚國家工商論壇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中,習近平主席用24個字概括了「金磚精神」的深刻內涵。
《人民日報》評論道,金磚合作走過10個年頭,經過中國力量的鐫刻、中國智慧的升華,「金磚精神」熠熠生輝,燭照人們前行。
「有什麼樣的國家和民族精神,就有什麼樣的國家發展能力,成也在此,敗也在此。」國防大學教授公方彬如此闡述中國精神的重要性,並指出發達國家的發展道路充分證明,文化和科技創造、制度和價值觀創新是近代以來大國崛起的根本動因。那麼,又是什麼因素讓他們更具創造力,或者什麼力量激發出其創造力了呢?這就涉及到一個更深層、更根本、更核心的命題——國家或民族精神。
「有了中國精神,就有了國家和民族發展的凝結劑和推進器。」公方彬談道。
偉大的事業需要偉大的精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我國發展站到了新的歷史起點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實現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振奮起全民族的「精氣神」。
在中華民族絢爛的歷史長河中,先輩們的精神就像一盞明燈,指引我們前行;在這砥礪奮進的五年中,中華民族的兒女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下,定會弘揚偉大的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不斷增強團結一心的精神紐帶、自強不息的精神動力,永遠朝氣蓬勃邁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