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網編者按 日前,《經濟日報》派出9位記者,分赴江蘇、雲南、湖南、湖北、廣西等地,以及中國寶武鋼鐵集團、山東泉林集團、安陽強基精密製造產業園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企業,歷時20多天,深入採訪當地幹部、群眾在探索綠色發展、綠色生活之路上的不懈努力,記錄各地在砥礪奮進、建設美麗中國進程中的創新與探索。
經濟日報記者隋明梅(左)在江蘇鹽城高新區的裝配式地下管廊吊裝現場採訪。季為勝攝
土地整治工程的實施、稻田公園的建成、鋼廠裡的呦呦鹿鳴、秸稈的「一草兩用」……「綠色」以星火之勢,在廣袤的國土上譜寫出一曲曲振奮人心的可持續發展之歌。
江蘇的鹽城和常州,是兩個我從來沒踏足過的城市,這對一個記者而言是好事,新鮮感或許會讓我有所發現。果然,在常州的山裡,我發現了讓毛澤東同志感慨「誰說雞毛不能上天」的國家生態村三勝村;在鹽城郭猛鎮的垃圾收運站房裡,我發現了燕兒窩;在常州石墨烯小鎮,我體驗了一把傲視世界的快樂與壓力;走在鹽城黃海國家溼地公園,我感受了太平洋西岸最大溼地的靜謐與無爭……當然,這只是兩市追求綠色發展的小注,我要探究的,是他們的精神與文化,是政策如何發力、如何惠民。
20多天的採訪結束,當返程的火車開動,打開筆記本的我,敲下的第一行字卻是「難說再見範公堤」。
難說再見,是因為這堤已不存在。
範公堤主體在鹽城,是北宋範仲淹主持修建的捍海堤壩,後人稱其為範公堤。
當初的範公堤,大致從鹽城向東南至東臺約百公裡,是高5米底寬10米頂面寬約3米的夯土堤,在河流穿堤入海處則用磚石圍砌。堤內插柳植草,既保護堤防,又美化荒涼灘涂。想像得出,那是一道多麼壯麗動人的風景,有明代詩為證:「參差萬柳障遙天,翠拂芳堤捍海邊。」
難說再見,是因為做範公要敢主動擔當。
1023年,小吏範仲淹為救沿海居民於深重的海潮之難,主動請表修捍海堤,帶領4萬多名民工奮戰5年,築成大堤。
我一直不太理解,沒到過嶽陽的範仲淹何以把洞庭湖寫得「浩浩湯湯」大氣無邊。這次才明白,他是站在這堤上東望無際大海之時就胸有這名句的。他在給上級提出修堤建議的時候,明知自己「多事」,卻毅然行之,是因為他有自己的人生準則和職業道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難說再見,是因為做範公要心繫人民。
範公堤保民安邦、改變生態作用巨大,後繼者對其或維護或向南北擴延,盛時達350公裡長,為蘇北沿海人民構築起一道綠色發展的屏障。到了清代,海岸線已東去六七十公裡,範公堤失去了它的功能。如今,範公堤已蕩然無存,堤址早已成通榆公路的路基。
在這條路上來去,我曾努力找尋範公的影像,當然沒有。好在每到一地,從黃童到白叟、從幹部到群眾,常會提及範公堤。
範公堤不在了,但它又實實地存在著,深深地存在於人民的心中。(經濟日報記者 隋明梅)
相關專題:金記者探綠日記
相關專題:砥礪奮進的五年
(責任編輯:劉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