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發展要聞|塞罕壩奇蹟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偉大創造

2021-01-09 澎湃新聞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這一點在塞罕壩奇蹟創造過程中得到了鮮明體現。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不僅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蹟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蹟,而且在生態文明建設上還創造了塞罕壩「荒原變林海的人間奇蹟」。

一、塞罕壩奇蹟靠的是共產黨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1956年,毛主席發出了「綠化祖國」的偉大號召。隨後,承德建立了大喚起、山灣子林場和「承德專署塞罕壩機械林場」。1962年,林業部作出了決定,成立林業部直屬的承德塞罕壩機械林場。當時確定的塞罕壩林場建場的四項任務:一是建設大面積華北用材林基地;二是改變當地自然面貌,為改變京津地帶風沙危害創造條件;三是研究積累高寒地區育苗、造林、營林經驗;四是研究積累大型機械化國營林場經營管理經驗,出人才、出成果。這四項任務鮮明地體現了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體現了共產黨人的決心、胸懷和意志,體現了共產黨為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為了國家和人民的長遠發展的使命和擔當。在塞罕壩創建的過程中,還體現了共產黨人牢記使命,艱苦創業,「革命理想高於天」的高尚情懷。

正是在這種遠大的理想信念支撐下,林場的創業者們沒有被寒冷和荒涼所擊垮,沒有因物質匱乏和生態脆弱而退卻,破釜沉舟,背水一戰,才創造了塞罕壩奇蹟。只有像塞罕壩人那樣,把個人前途與林業事業、個人選擇與祖國需要、個人追求與人民利益緊緊連在一起,才能在奮鬥中追求人生幸福,實現人生價值。

二、塞罕壩奇蹟靠的是共產黨人堅持任人唯賢

政治路線確定之後,幹部就是決定性的因素。承德地委好中選優,派出地委委員、農業局局長王尚海任塞罕壩機械林場第一任黨委書記,派專署林業局局長劉文仕任林場第一任場長,林業部派工程師張啟恩任副場長,圍場縣委派出了十幾名優秀的區委書記、縣局長上壩任職,林業部還從全國18個省市派遣了127名大中專生上壩支援。史料記載,王尚海曾經在圍場一帶打過遊擊,出生入死,經歷過血與火的洗禮,骨子裡充滿了軍人的血性,具有鋼鐵般的意志,對黨忠誠,作風頑強,吃苦在前,享樂在後,深受廣大幹部職工擁戴。他帶領大家經歷了建場初期多次造林失敗、下馬風、馬蹄坑大會戰的嚴峻考驗。1989年,王尚海病逝,遵照他的遺願,把他的骨灰撒在了馬蹄坑,也就是今天的王尚海紀念林。據河北林業志記載,當時一起批准設立的八個機械林場,塞罕壩條件最艱苦,但是只有塞罕壩一個林場按照設計完成了造林任務,以王尚海為首的一班人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塞罕壩奇蹟,說到底是黨組織認真貫徹「任人唯賢」組織路線,選拔任用了一批對黨無限忠誠的好幹部!沒有這批好幹部,塞罕壩林場可能說黃早就黃了。

三、塞罕壩奇蹟靠的是共產黨人的先鋒模範作用

塞罕壩林場成立後,第一年栽樹1052畝,成活率不足5%,第二年又栽樹1240畝,成活率只有8%,一時間人心浮動,「下馬風」又重新颳起。有一首詩表達了這種情緒,詩是這樣寫的:「天高雲淡,壩上塞罕,一夜風雪滿山川,兩年栽樹全枯死,壯志難酬,不如下壩換新天。」。為了穩住軍心,黨委書記王尚海和班子成員決定把家都搬到壩上。隨後,舉行了著名的「馬蹄坑大會戰」,取得了突破性的勝利。據塞罕壩老人回憶,馬蹄坑大會戰時根本分不清哪個是領導,哪個是工人,每個人都是灰頭土臉,滿是泥漿。王尚海在冬季寒冷的時候,一直堅持睡在門口,讓群眾睡裡頭,給大家擋風。形成了全場上下黨員領導幹部「吃苦在前,享樂在後」的良好風氣。

塞罕壩堅持走群眾路線,推行「一交」:幹部與工人交心;「二參」幹部參加勞動、工人參加管理;「三結合」:領導、技術人員、群眾相結合;「四同」:同吃、同住、同勞動、有事同商量的工作機制和領導方法。圍場縣有312個村,每年5-10月份黨組織都組織一些青壯勞力去壩上栽樹。王尚海曾感慨地說:「人民群眾是我們造林的靠山,沒有他們的支援,就沒有我們塞罕壩的今天!」

四、塞罕壩奇蹟靠的是共產黨人的無私奉獻

塞罕壩學校的第一間教室是一間帶炕的單身宿舍,沒有桌凳,11個孩子分成四個年級坐在炕上上課。在這樣的學校就讀的孩子,前後有幾百人。塞罕壩是當時中國知識分子最密集的地方,雖然父母都是大中專生,但他們的子女卻沒有一個考上大學,也沒有一個考上中專。當年林業部的工程師張啟恩的三個孩子,因為沒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就業狀況都不好。多年以後,張啟恩每次提到這件事,都充滿對孩子的愧疚。為了完成黨交給的任務,塞罕壩第一代創業者們,他們不但獻了青春獻終身,而且把幾個孩子一輩子的幸福也搭了進去,這種巨大的付出不是每個人都能夠做得到的。

據統計,當年上壩的那批大學生平均壽命不到52歲,比山下人少15歲,青壯年死亡率比山下高28%。在和平時期,還有比這更無私的付出嗎?他們真的是在用生命和鮮血澆灌綠色!沒有這種以身許國以身報國的無私奉獻精神就不可能創造塞罕壩奇蹟。

五、塞罕壩奇蹟靠的是共產黨人的綠色發展理念

習近平總書記最初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論斷是在2005年,當時他在浙江任省委書記,但是南方自然條件好,降雨量大,這個論斷在全國是否適用呢?大家注意一下,習近平總書記對塞罕壩的批示是「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說明這個論斷不僅在南方適用,在北方地區也同樣適用。

今天的塞罕壩林場木材生產佔總收入的比重,由原來的90%以上下降到現在的50%以下,森林旅遊、綠化苗木等綠色產業的收入,已經超過半壁江山。林場職工的生活和工作條件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周邊群眾受益匪淺,塞罕壩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綠色發展,綠水青山變成了真正的金山銀山。

承德南連京津、北接遼蒙,正處在渾善達克沙地的大風口,縱觀承德的歷史,舊社會是一部砍樹史、破壞史,新中國成立後,就是一部造林史、奮鬥史。據考證,承德歷史上的森林覆蓋率曾經達到過85%,歷朝歷代不是砍樹就是破壞,到建國前僅剩下可憐的5.8%。

新中國成立後,在共產黨的領導下,重整河山,植樹造林。目前,承德的有林地面積達到3442萬畝,森林覆蓋率由5.8%提高到58.1%,實現了承德造林史上的「v」型反轉,成為華北最綠的地方。

據中科院評估,2017年,承德的森林資源資產就達8.2萬億,承德人均215萬元,成為全國首個公開自然資源資產的地級市。建立了市縣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試點,壓實生態保護責任。被中科院譽為生態文明建設制度創新的「承德模式」。

塞罕壩57年的滄桑巨變證明,只要有共產黨的堅強領導,有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越性,什麼樣的人間奇蹟我們都能夠創造出來。堅持黨的領導是戰勝一切困難和風險的「定海神針」。舊社會把莽莽林海變成了荒原,共產黨領導的新中國,把荒原又重新變成了林海!據專家評估,目前塞罕壩的生態狀況已經超過歷史上最好水平。

2018年的6月30日,聯合國副秘書長、環境署執行主任埃裡克·索爾海姆在訪問塞罕壩後說:「看了塞罕壩,我覺得中國人真了不起!授予塞罕壩林場『聯合國地球衛士獎』是我們作出的最正確的決定。」美國國家人文科學院院士小約翰·柯布也說:「生態文明的希望在中國」。

黨的十八大通過的黨章修正案,把「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寫入黨章。黨的十九大又進一步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寫入十九大報告、寫入黨章、寫入憲法,這在全世界是絕無僅有的!

塞罕壩的成功修復表現為生態文明建設的範例,根子還是政治。「牢記使命」——牢記誰的使命?黨和人民的!「艱苦創業」「綠色發展」——為誰艱苦創業?為誰綠色發展?也是為黨和人民的利益!因此,塞罕壩精神集中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黨性,離開了黨的領導,「塞罕壩精神」也就不存在了。塞罕壩的創業歷程更是揭示了這樣一個真理:塞罕壩奇蹟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偉大創造!(作者:中宣部塞罕壩林場先進事跡報告團成員、承德市林業和草原局二級調研員封捷然)

來源:求是網

原標題:《綠色發展要聞|塞罕壩奇蹟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偉大創造》

相關焦點

  • 塞罕壩:生態文明建設範例(砥礪奮進的五年·綠色發展 綠色生活)
    這萬頃林海,和河北承德、張家口等地的茂密森林連成一體,築起一道綠色長城,成為京津冀和華北地區的風沙屏障、水源衛士。   在國家的重要生態區位上,塞罕壩人肩扛修復生態、保護生態的歷史使命和政治責任,創造了高寒沙地生態建設史上的綠色奇蹟,鑄造了一個當之無愧的生態文明建設範例,是習近平總書記反覆強調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重要思想的生動寫照。
  • 【砥礪奮進的五年·綠色發展 綠色生活】塞罕壩:生態文明建設範例
    這萬頃林海,和河北承德、張家口等地的茂密森林連成一體,築起一道綠色長城,成為京津冀和華北地區的風沙屏障、水源衛士。  在國家的重要生態區位上,塞罕壩人肩扛修復生態、保護生態的歷史使命和政治責任,創造了高寒沙地生態建設史上的綠色奇蹟,鑄造了一個當之無愧的生態文明建設範例,是習近平總書記反覆強調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重要思想的生動寫照。
  • 綠色奇蹟|好一個大「林子」,河北塞罕壩55年發展歷程速寫
    成人理當要為他們傾心愛著的綠色護航。塞罕壩人是榜樣。「什麼人?一顆綠色的心,一臉的剛毅與幸福。」在奔向中國夢的徵途上,有人問。「塞罕壩人!」回答響亮而有力。「什麼人?把生態的事看得這麼透徹,行動上這麼果斷。」在人類描繪生態文明前景的漫漫畫卷邊,有人問。
  • 探秘世界最大在役風電場塞罕壩風電場
    近日,記者跟隨國資委新聞中心採訪團走進中國大唐集團有限公司赤峰分公司(以下簡稱「大唐赤峰公司」)塞罕壩風電場,探尋我國能源事業的發展足跡。  幾十年前,塞罕壩人以忠誠使命為內核、以艱苦奮鬥為底色、以綠色發展為追求,譜寫了一部人類改天換地的綠色進行曲。如今,大唐赤峰風電人秉承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用一顆赤誠之心在塞罕壩這座「美麗高嶺」上延續著這座精神豐碑。
  • 河北塞罕壩:55年蓄木成海
    南都今起推出系列報導,一探多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綠色發展的選擇、陣痛和探索。    首都北京向北400多公裡,河北省最北端。一彎深深的綠色鑲嵌於此。    她叫塞罕壩。    在中國森林分布圖上,相對於全國2億多公頃的森林面積,這112萬畝的人工林似乎有些微不足道。
  • 記者心目中塞罕壩:「這裡詮釋了什麼叫艱苦奮鬥」
    「這裡詮釋了什麼叫艱苦奮鬥」——記者談心目中的塞罕壩光明日報記者 王國平  「雖然回來已經有一段時間了,但每當工作感到疲勞時,或者在嘈雜的馬路上走,甚至看到綠色,都情不自禁地想起塞罕壩。這是七月塞罕壩的一個普通的黃昏。我就想,塞罕壩55年的發展歷程中,應該有過很多個這樣美麗的黃昏」。  同樣,在現代快報記者孫蘭蘭心目中,塞罕壩的美,驚心動魄,「漫山遍野的綠,靈動通透的藍,氣勢磅礴的日出,璀璨夢幻的銀河,壯麗的風景不斷地衝擊著我的視覺」。  更讓孫蘭蘭感到震撼的是,有一處山崖的剖層,上面林木蔥鬱,裸露出來的斷面以一種突兀的姿態,出現在眼前。
  • ...一文讀懂過去5年為何中國共產黨能創造「地球上最大的政治奇蹟」
    這片近40年來進行著全世界「最有勇氣的制度實驗、發展實踐」的土地,以「令人難以置信」的成功,寫下了中國共產黨人的責任擔當。過去5年,這個創造「地球上最大的政治奇蹟」的政黨,在中國大地取得舉世矚目的歷史性成就。一個多月前,中共十九大再次標定一塊裡程碑,當代共產黨人以巨大勇氣、巨大智慧和巨大力量,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
  • 【砥礪奮進的五年】塞罕壩:高寒荒漠的綠色傳奇
    本地人都知道,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其實就是從前那個以賣木材為支柱產業的塞罕壩機械林場。林場怎麼改行賣風景了呢?這得從最近幾年的產業結構調整說起。   「『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習近平總書記的『兩山論』給我們指明了發展的方向。我們現在走的就是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資源永續利用的新路子。」
  • 砥礪奮進的中國精神|這五年,習近平總書記弘揚的「中國精神」
    據新華社8月28日報導,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近日對河北塞罕壩林場建設者感人事跡作出重要指示指出,55年來,河北塞罕壩林場的建設者們聽從黨的召喚,在「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荒漠沙地上艱苦奮鬥、甘於奉獻,創造了荒原變林海的人間奇蹟,用實際行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鑄就了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
  • 從此我也是塞罕壩人
    出發前,我們開了好幾次策劃會,也做了多個方案,但在到達塞罕壩的第一天,就全被刷新了。記得剛一上壩,我就拿出手機迫不及待地拍攝路邊高高低低的林木,並且指著其中一片山坡上的小樹苗,隨口問林場的同志:「這些是才種的吧?」他的回答嚇了我一跳:那些不起眼的小樹,竟然已經長了十來年了! 常言道,十年樹木,但在塞罕壩,十年的樹,只有半人高。
  • 無我:共產黨人必修必備的政治品格
    我願意做到一個『無我』的狀態,為中國的發展奉獻自己。」這擲地有聲的簡言短語,彰顯了一個大國領袖的政治品格,在國內外引起了強烈反響。筆者認為,習近平總書記講的「無我」,是共產黨人必修必備的政治品格,包含著豐富的政治立場、政治智慧和政治本色等重要內容。這裡的「無我」,明確了共產黨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自我定位,涵養著共產黨人克服一切艱難險阻的智慧源泉,揭示了共產黨人常修常新的精神境界。
  • 河北塞罕壩機械林場55年發展歷程速寫:好一個大「林子」
    本報記者 馬列攝  【砥礪奮進的五年·綠色發展 綠色生活】  塞罕壩人喜歡說「林子」。  指著一片小樹林,他們會說,「這個『林子』長的都是雲杉」,或者說,「那個『林子』,是我看著長起來的」。  他們心目中的「林子」富有彈性,可遠可近,可大可小。
  • 唯物辯證法的鬥爭性原則與新時代共產黨人的使命擔當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一系列偉大革命的最新成果。無產階級和全人類解放這一偉大目標一天不實現,這種偉大革命、偉大鬥爭就一刻也不能止步。新時代孕育新使命,新使命呼喚新擔當。立足新的歷史方位,中國共產黨人如何能夠繼續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完成新的歷史使命、奪取偉大鬥爭的新勝利?
  • 美媒評述:中國創造人類減貧史「奇蹟」
    參考消息網11月25日報導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11月23日刊發一篇報導稱,中國信守承諾消除絕對貧困,創造人類減貧史「奇蹟」。全文摘編如下:  中國有關部門周一說,已經在全國範圍內消除絕對貧困,這是中國共產黨旨在減少社會不公平的政策實施過程中的一項光輝點。
  • 【唐山師範學院社會實踐之讓青春赴一場篤定與堅守的奇蹟之旅】
    近日,以塞罕壩造林為背景的電視劇《最美的青春》在央視熱播,8月21至27日,唐山師範學院青年觀察家實踐團在河北省承德市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塞罕壩進行了暑假社會實踐活動,團隊成員為了引導廣大青年學生接觸社會、了解社會、體驗和發揚塞罕壩「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的精神和優良傳統,
  • 將高原荒丘變成人工林海——《天天向上》講述塞罕壩「務林人」的...
    將高原荒丘變成人工林海 ——湖南衛視《天天向上》講述塞罕壩「務林人」的故事 記者 陳薇 塞罕壩林場3代務林人,如何將高原荒丘變成人工林海?8月18日晚10時,以全國生態文明建設成功案例——塞罕壩為典型製作的《綠色發展、綠色生活》特別節目將在湖南衛視《天天向上》播出。 塞罕壩是蒙漢合璧語,意為「美麗的高嶺」。上個世紀50年代,從內蒙古高原南下的沙塵暴無遮無掩,頻襲北京,塞罕壩是必經之地。專家們曾斷言:如不從速治理,不出50年,漠北風沙將使北京成為另外一座樓蘭古城。
  • 再過十天,您心念念的塞罕壩林場將五彩色斑斕
    國家和有關部委的領導一次次訪問塞罕壩,一次次地組織宣傳塞罕壩,一次次就塞罕壩「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的精神進行一次次的批示,並進行豐富與完善。塞罕壩揚名中外,美在自然風光---這裡是華北地區最具特色的生態旅遊區。
  • 習近平: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是共產黨人的必修課
    《共產黨宣言》毫不掩飾馬克思主義政黨的階級性,旗幟鮮明站在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一邊,熱情謳歌人民群眾在推動歷史前進中的偉大作用,把無產階級看作先進生產力的代表者、資本主義制度的掘墓人、新社會制度的創造者,強調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
  •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的認識升華及世界意義
    (二)黨的領導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保證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堅持黨的科學理論,保持政治穩定,確保國家沿著社會主義方向前進,是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所具有的顯著優勢,是新中國成立70 年以來創造的世所罕見的經濟發展奇蹟和政治穩定奇蹟的根本法寶,也是我們在新時代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打贏汙染防治攻堅戰的根本法寶。
  • 《共產黨宣言》與共產黨人的歷史使命
    在全球化的今天,《宣言》的立場、發展學說和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理仍然是正確的,對於共產黨人堅定理想信念、始終堅持以人為本、腳踏實地投身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建設中具有重要指導意義。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是共產黨人的政治靈魂,是共產黨人經受住任何考驗的精神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