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此我也是塞罕壩人

2021-01-15 河北日報

□現代快報記者 鄭春平

對我來說,塞罕壩是一個來了就不想走,剛走就開始想念的地方。

為什麼短短十來天的採訪,會讓我們產生這樣一種由衷的眷念和牽掛?大家說,因為這不僅僅是一次採訪,更是一次寶貴的人生經歷。

出發前,我們開了好幾次策劃會,也做了多個方案,但在到達塞罕壩的第一天,就全被刷新了。記得剛一上壩,我就拿出手機迫不及待地拍攝路邊高高低低的林木,並且指著其中一片山坡上的小樹苗,隨口問林場的同志:「這些是才種的吧?」他的回答嚇了我一跳:那些不起眼的小樹,竟然已經長了十來年了!

常言道,十年樹木,但在塞罕壩,十年的樹,只有半人高。再看看那薄得像皮膚一樣的土層,一股震撼更是直達心底。在南方許多地方,扔顆種子都能生根發芽,如果不是親眼所見,我們很難想像,每種一棵樹,在塞罕壩會有這麼難。

在塞罕壩,我們深刻領悟到了,什麼是「釘釘子」精神。

釘子是鐵打的,塞罕壩人,也是一個個鐵人。但是鐵漢也柔情,幾乎我們採訪的每一位林場職工,無一例外地習慣用「孩子」來比喻樹苗、比喻樹林。然而,為了壩上的這個「孩子」,他們不但虧欠著家裡的孩子,還虧欠著家裡的老人。也只有在說到這「一老一小」的時候,我們才能看到塞罕壩人脆弱的一面。被稱為林場「活地圖」的顧殿江,在說到老一代務林人的艱苦時沒掉一滴淚,可說到當年自己3歲的孩子無人看管差點走丟,父母臨終因為林場交通不便,自己沒能見上最後一面時,這位豪爽的大爺卻哽咽落淚了……

類似的故事太多太多。採訪越深入,感動與收穫越多,因為我們看到了一個比想像中更加鮮活生動,一個別樣的塞罕壩。

在探尋遼河與灤河的源頭時,我們沿著景點內豎立的一塊石碑,又向前步行了十多公裡。沿途有很多地方還是沒有路的沼澤,怕裡面有毒蛇,就隨身帶了根棍子,雖然蛇沒遇到,但鞋子卻陷在淤泥裡面,好幾次都拔不出來……儘管如此,當我們看到撼人心魄的兩河源頭的畫面時,全身血液幾乎都凝固了——一灣清澈見底的河流,蜿蜒著鑲嵌在一望無際的「綠毯」中間,正是這乾淨得幾乎沒有一絲雜質的河流,每年向京津輸水1.37億立方米!這就是塞罕壩,一個以生態之靈,無私回饋人類的地方。剎那間,我們理解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意義。

望海樓的劉軍夫婦,是很多媒體採訪的重點。但是夫妻倆面對媒體的鏡頭,卻並沒有什麼豪言壯語,說到自己,總是淡泊而平和。7月12日晚,我們的三位記者,決定夜宿望海樓,跟著劉軍夫婦同吃同住同工作。在室外拍攝時,夜晚的山頂凍得人直跳,相機的鏡頭上都結了一層霜,「這還是7月份,夏天都這樣,難怪冬天這裡會有零下40多度。」我們的記者不禁感嘆。巧的是,夜裡還遇到了雷暴,「噼裡啪啦」電閃雷鳴,看著挺嚇人。而這對於處在塞罕壩制高點的望海樓來說,這樣的雷暴只是家常便飯……短短一夜讓我們深切感受到:堅守孤峰,1天不稀奇,11年是奇蹟!

塞罕壩精神的感染力和傳播力,在我們眼中,同樣是一個奇蹟。在接下來的報導階段,新媒體受眾對於塞罕壩宣傳的熱烈反響,幾乎可以用「空前」來形容。

8月2日,現代快報推出的150秒風光片《24小時·塞罕壩》上線,這部被網友稱為「最走心」的風光片,上線10小時點擊量突破2000萬;6分鐘紀錄片《夫妻望海樓》,讓很多網友感動,留言稱「看哭了」。尤其是13分鐘專題紀錄片《塞罕壩》,上線24小時點擊量過1500萬,成為遙遙領先的「流量王」!

都說網友們更關注各類「八卦」新聞,塞罕壩卻以絕對勝出的閱讀量,證明網絡更需要像這樣的正能量!

我們在採訪期間的嚮導、塞罕壩機械林場林業科副科長範冬冬,是個可愛的80後,看了我們的視頻後,一個勁地發微信給我們記者,感嘆把塞罕壩拍得太美,他還說:「150秒太少,要拍個1500秒才過癮!」言語間,透著對塞罕壩這片林海無比的熱愛,而這種熱愛,深藏在每個塞罕壩人的心裡。

相關焦點

  • 【砥礪奮進的五年】塞罕壩:高寒荒漠的綠色傳奇
    以後每年暑假我都要來!」   本地人都知道,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其實就是從前那個以賣木材為支柱產業的塞罕壩機械林場。林場怎麼改行賣風景了呢?這得從最近幾年的產業結構調整說起。   「『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習近平總書記的『兩山論』給我們指明了發展的方向。我們現在走的就是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資源永續利用的新路子。」
  • 綠色發展要聞|塞罕壩奇蹟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偉大創造
    這一點在塞罕壩奇蹟創造過程中得到了鮮明體現。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不僅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蹟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蹟,而且在生態文明建設上還創造了塞罕壩「荒原變林海的人間奇蹟」。 一、塞罕壩奇蹟靠的是共產黨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1956年,毛主席發出了「綠化祖國」的偉大號召。
  • 再過十天,您心念念的塞罕壩林場將五彩色斑斕
    灰白的陽光,照耀著風雪連天的塞罕壩,莽莽荒原中到處是肆虐的「白毛風」,身處莽原不知何處是歸途。為了送他們,林場特意派出一輛鏈軌拖拉機推雪開道,可車沒走幾步,就被狂風捲起的雪又埋上了,一天也沒走出4公裡,20多人只好返回總場,伴著大雪度過了除夕之夜!這也是他們在壩上的第一個除夕。
  • 河北塞罕壩:55年蓄木成海
    一群人撲上去抱住樹,含著眼淚大喊:「塞罕壩能種樹,能種出大樹。我們要在它周圍建起一片大森林、大林海!」    塞罕壩機械林場由此成立。    1962年,369人肩負使命,或坐車,或騎馬,或徒步,豪邁上壩。他們來自全國18個省區市,平均年齡不到24歲,127人是剛走出校園的大中專畢業生。
  • 記者心目中塞罕壩:「這裡詮釋了什麼叫艱苦奮鬥」
    我發現,塞罕壩的綠已經根植在我的心底。」新華社記者侯雪靜曾經在塞罕壩機械林場蹲點採訪半個月,和同事一起撰寫了長篇通訊《從一棵樹到一片「海」——塞罕壩生態文明建設範例啟示錄》。如今對於她來說,「塞罕壩」這三個字有著特別的意義。  侯雪靜牽掛著塞罕壩的綠,中央電視臺記者郭潔則對塞罕壩的黃昏念念不忘,「黃昏已至,落日未曾離去,餘暉透過鑲了金邊的雲層灑下幾個光柱,在林海上打下幾個圓圓的投影。
  • 河北塞罕壩機械林場55年發展歷程速寫:好一個大「林子」
    整個林場,林地面積112萬畝,在塞罕壩人說來,也是個「林子」。比如,他們說,「我們這個『林子』很特別,七月份油菜花開得正好」。  有意思的是,不少塞罕壩人也被人親切地喊著「林子」。種樹種樹種樹,塞罕壩終於從「負」的深淵爬了上來,挺立起「正」的身姿。  「萬裡藍天白雲遊,綠野繁花無盡頭。若問何花開不敗,英雄創業越千秋。」作家魏巍曾經踏足這裡,留下詩句。都知道,他有篇代表作,叫《誰是最可愛的人》。  塞罕壩人,也是可愛的人。他們沒有驚天動地的豪言壯語,卻幹著感天撼地的千秋偉業。
  • 綠色奇蹟|好一個大「林子」,河北塞罕壩55年發展歷程速寫
    塞罕壩人喜歡說「林子」。指著一片小樹林,他們會說,「這個『林子』長的都是雲杉」,或者說,「那個『林子』,是我看著長起來的」。他們心目中的「林子」富有彈性,可遠可近,可大可小。整個林場,林地面積112萬畝,在塞罕壩人說來,也是個「林子」。
  • 探秘世界最大在役風電場塞罕壩風電場
    從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驅車行駛約三個半小時即可到達塞罕壩風電場的所在地。沿途之上,沃野千裡,蒼翠欲滴。隨著車輛的行駛,隱藏在山後的一座座風機逐漸映入眼帘,風機葉片在風力的帶動下慢慢轉動,同時也為記者開啟了此次塞罕壩風電場的探秘之旅。  記者首先跟隨採訪團來到了一處山坡頂端,這裡宛如塞罕壩風電場的天然「觀景平臺」,極目望去,塞罕壩風電場的全景幾乎盡收眼底。
  • 將高原荒丘變成人工林海——《天天向上》講述塞罕壩「務林人」的...
    將高原荒丘變成人工林海 ——湖南衛視《天天向上》講述塞罕壩「務林人」的故事 記者 陳薇 塞罕壩林場3代務林人,如何將高原荒丘變成人工林海?8月18日晚10時,以全國生態文明建設成功案例——塞罕壩為典型製作的《綠色發展、綠色生活》特別節目將在湖南衛視《天天向上》播出。 塞罕壩是蒙漢合璧語,意為「美麗的高嶺」。上個世紀50年代,從內蒙古高原南下的沙塵暴無遮無掩,頻襲北京,塞罕壩是必經之地。專家們曾斷言:如不從速治理,不出50年,漠北風沙將使北京成為另外一座樓蘭古城。
  • 為什麼去塞罕壩,這裡的科技含量令人驚嘆
    ▲毫不誇張,在第一天便感受到了塞罕壩和傳祺GS8的默契黃選瑞把人工造林工程分為三大時間段,每一個時間段解決不同的問題。1962年至1982年是人工造林的第一階段,也是探索的階段,最先需要解決的問題是種什麼樹。塞罕壩機械林場壩上處於內蒙古高原南緣,以丘陵、曼甸為主,壩下是陰山山脈與大興安嶺餘脈交匯處,是典型的山地地形。
  • 尋訪塞罕壩六十年代第一批東林畢業生,聽他們講述當年的故事
    進發,目標塞罕壩塞罕壩是一個蒙漢混合語,意為美麗的高嶺,坐落在全國著名旅遊城市河北省承德市最北部,與內蒙古自治區相連,總面積近一千平方公裡。在三百多年以前,塞罕壩及周邊地區也是草木葳蕤,獐狍野鹿出沒之地。
  • 學習塞罕壩精神 河北廣電網絡在行動
    河北廣電信息網絡集團 提供  萬餘名幹部員工集體收看塞罕壩事跡報告會視頻。董傳舉 攝  集團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閆繼紅講話。董傳舉 攝  集團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閆繼紅指出,當前,全省乃至全國都在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對塞罕壩林場的重要指示,大力弘揚塞罕壩精神。
  • 塞罕壩:生態文明建設範例(砥礪奮進的五年·綠色發展 綠色生活)
    從此,塞罕壩的造林事業開足馬力,最多時一年造林8萬畝。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在平均海拔1500米的塞罕壩高原上,一代代務林人頑強地紮下根來,種下一棵棵落葉松、樟子松、雲杉幼苗,種下恢復綠水青山、創造美好生活的理想和信念。「美麗高嶺」重現生機。
  • 【砥礪奮進的五年·綠色發展 綠色生活】塞罕壩:生態文明建設範例
    從此,塞罕壩的造林事業開足馬力,最多時一年造林8萬畝。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在平均海拔1500米的塞罕壩高原上,一代代務林人頑強地紮下根來,種下一棵棵落葉松、樟子松、雲杉幼苗,種下恢復綠水青山、創造美好生活的理想和信念。「美麗高嶺」重現生機。
  • 塞罕壩獲得首批「中國生態旅遊十大示範景區」
    近日,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在「中國生態旅遊產業高峰論壇」在中國(深圳)國際旅遊博覽會上入選首批「中國生態旅遊十大示範景區」。11月20日,由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指導,中國林業生態發展促進會主辦的「中國生態旅遊產業高峰論壇」在中國(深圳)國際旅遊博覽會上舉行。
  • 國家森林公園入選首批「中國生態旅遊示範景區」 塞罕壩
    近日,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在「中國生態旅遊產業高峰論壇」在中國(深圳)國際旅遊博覽會上入選首批「中國生態旅遊十大示範景區」。11月20日,由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指導,中國林業生態發展促進會主辦的「中國生態旅遊產業高峰論壇」在中國(深圳)國際旅遊博覽會上舉行。
  • 地處承德北部圍場縣的塞罕壩林場,林木蔥蘢,氣勢宏偉
    你會感受到塞罕壩林場那份獨有的清新。你會不由自主的深深的呼吸著林場那新鮮的空氣。你在品味著一道高質量的生活雞湯。你會自然而然的走進欣賞祖國大地的那抹新綠。原圍場縣縣委書記陳志乃曾經這樣說過。賽罕壩林場的工人們是一種精神。陳書記倡導要弘揚賽罕壩林場精神。昔日的賽罕壩,沒有草木,荒沙茫茫。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白毛風呼呼,人畜難行走。那是人們望而卻步的壩上沙帶。
  • 青梅枯萎,竹馬老去,從此我愛上的人都像你
    青梅枯萎,竹馬老去,從此我愛上的人都像你6:有人說世上99%的事情都能用錢解決,但是他們沒說的是,解決剩下的1%,需要更多的錢。2:願你沉定又執著,對每件熱愛的事物都全力以赴又滿載而歸變成一個美好的人,做美好的事3:我不知道為什麼喜歡他,甚至理由都找不出一個,大概是他恰好鑽進了心裡堵住了那片空白。4:兜兜轉轉,尋尋覓覓,為一段青梅煮酒,愛上了一座城;為一個入了心的人,掏心灑淚;為一個真愛過的人,牽掛一生。
  • 我們用了六年的時間成了俗世陌路人,從此之後,你我再無交集
    從遇見你,到離開你,剛好六年的時間,我們用了六年的時間成了俗世陌路人,從此之後,你我再無交集夏瑤迷迷糊糊醒來的時候,習慣性的打開手機,看看有沒有新的消息,一打開全是陌生人的好友請求,夏瑤從來不接受陌生人的好友請求,但是會偶爾看下對方的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