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快報記者 鄭春平
對我來說,塞罕壩是一個來了就不想走,剛走就開始想念的地方。
為什麼短短十來天的採訪,會讓我們產生這樣一種由衷的眷念和牽掛?大家說,因為這不僅僅是一次採訪,更是一次寶貴的人生經歷。
出發前,我們開了好幾次策劃會,也做了多個方案,但在到達塞罕壩的第一天,就全被刷新了。記得剛一上壩,我就拿出手機迫不及待地拍攝路邊高高低低的林木,並且指著其中一片山坡上的小樹苗,隨口問林場的同志:「這些是才種的吧?」他的回答嚇了我一跳:那些不起眼的小樹,竟然已經長了十來年了!
常言道,十年樹木,但在塞罕壩,十年的樹,只有半人高。再看看那薄得像皮膚一樣的土層,一股震撼更是直達心底。在南方許多地方,扔顆種子都能生根發芽,如果不是親眼所見,我們很難想像,每種一棵樹,在塞罕壩會有這麼難。
在塞罕壩,我們深刻領悟到了,什麼是「釘釘子」精神。
釘子是鐵打的,塞罕壩人,也是一個個鐵人。但是鐵漢也柔情,幾乎我們採訪的每一位林場職工,無一例外地習慣用「孩子」來比喻樹苗、比喻樹林。然而,為了壩上的這個「孩子」,他們不但虧欠著家裡的孩子,還虧欠著家裡的老人。也只有在說到這「一老一小」的時候,我們才能看到塞罕壩人脆弱的一面。被稱為林場「活地圖」的顧殿江,在說到老一代務林人的艱苦時沒掉一滴淚,可說到當年自己3歲的孩子無人看管差點走丟,父母臨終因為林場交通不便,自己沒能見上最後一面時,這位豪爽的大爺卻哽咽落淚了……
類似的故事太多太多。採訪越深入,感動與收穫越多,因為我們看到了一個比想像中更加鮮活生動,一個別樣的塞罕壩。
在探尋遼河與灤河的源頭時,我們沿著景點內豎立的一塊石碑,又向前步行了十多公裡。沿途有很多地方還是沒有路的沼澤,怕裡面有毒蛇,就隨身帶了根棍子,雖然蛇沒遇到,但鞋子卻陷在淤泥裡面,好幾次都拔不出來……儘管如此,當我們看到撼人心魄的兩河源頭的畫面時,全身血液幾乎都凝固了——一灣清澈見底的河流,蜿蜒著鑲嵌在一望無際的「綠毯」中間,正是這乾淨得幾乎沒有一絲雜質的河流,每年向京津輸水1.37億立方米!這就是塞罕壩,一個以生態之靈,無私回饋人類的地方。剎那間,我們理解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意義。
望海樓的劉軍夫婦,是很多媒體採訪的重點。但是夫妻倆面對媒體的鏡頭,卻並沒有什麼豪言壯語,說到自己,總是淡泊而平和。7月12日晚,我們的三位記者,決定夜宿望海樓,跟著劉軍夫婦同吃同住同工作。在室外拍攝時,夜晚的山頂凍得人直跳,相機的鏡頭上都結了一層霜,「這還是7月份,夏天都這樣,難怪冬天這裡會有零下40多度。」我們的記者不禁感嘆。巧的是,夜裡還遇到了雷暴,「噼裡啪啦」電閃雷鳴,看著挺嚇人。而這對於處在塞罕壩制高點的望海樓來說,這樣的雷暴只是家常便飯……短短一夜讓我們深切感受到:堅守孤峰,1天不稀奇,11年是奇蹟!
塞罕壩精神的感染力和傳播力,在我們眼中,同樣是一個奇蹟。在接下來的報導階段,新媒體受眾對於塞罕壩宣傳的熱烈反響,幾乎可以用「空前」來形容。
8月2日,現代快報推出的150秒風光片《24小時·塞罕壩》上線,這部被網友稱為「最走心」的風光片,上線10小時點擊量突破2000萬;6分鐘紀錄片《夫妻望海樓》,讓很多網友感動,留言稱「看哭了」。尤其是13分鐘專題紀錄片《塞罕壩》,上線24小時點擊量過1500萬,成為遙遙領先的「流量王」!
都說網友們更關注各類「八卦」新聞,塞罕壩卻以絕對勝出的閱讀量,證明網絡更需要像這樣的正能量!
我們在採訪期間的嚮導、塞罕壩機械林場林業科副科長範冬冬,是個可愛的80後,看了我們的視頻後,一個勁地發微信給我們記者,感嘆把塞罕壩拍得太美,他還說:「150秒太少,要拍個1500秒才過癮!」言語間,透著對塞罕壩這片林海無比的熱愛,而這種熱愛,深藏在每個塞罕壩人的心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