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壩的氣候特點是什麼?
A、臨海地區,氣候溫暖溼潤
B、內陸地區,高溫乾旱、少雨
C、高海拔地區,冬季低溫寒冷,夏季不明顯
D、處熱帶地區,悶熱多雨,一年四季不分明
(答案請見文末)
太長先看版
1、為了篩選出「活、快、好、高」的樹種,塞罕壩林場工人選擇了多種樹種在實驗林裡種植、研究、嘗試,最終選定了三個主要樹種:華北落葉松、雲杉和樟子松。以下圖中,傳祺GS8主要在這些樹種的林海中取景;
2、不是所有對森林的採伐都是亂砍濫伐,合理的森林採伐是一種經營手段。在林業上,間苗就是撫育採伐;
3、高原選苗很有講究,株植粗壯、根系發達的更容易存活。除此之外,塞罕壩人還發明了石質陽坡造林法、全光育苗法等方法。
金秋時節,汽車有文化策劃了一次離北京不遠的自駕遊,從承德市區出發,越靠近塞罕壩,越像走進了經典的Windows桌面,藍天、白雲、綠地、山坡。上溯55年,如今的林場有多大,那時的荒漠就有多大。如今,林地面積由建場前的24萬畝增加到112萬畝,增長了近5倍。三代塞罕壩人造起了112萬畝的世界最大人工林。塞罕壩林木總蓄積由建場前的33萬立方米增加到1012萬立方米,增長了30倍,塞罕壩已經成為最成功的人工修復植被案例。
▲一切不必刻意,都是剛剛好的情致。在初秋時節抵達,賽罕壩上更是一番美麗之象。大片的綠色逐漸抹上深黃色調,遠眺像油畫般精緻,但卻比油畫更為細密、綿長
由於幾個人都是攝影發燒友,所以我們自駕目的出來出去好好放鬆幾天之外,還要拍照片。駕駛傳祺座駕,從北京出發,一般有三條草原路線最常見,一是張家口草原天路、懷來天漠;二是承德壩上草原、木蘭圍場;三是稍微遠些的烏蘭布統草原。由於時間充裕,於是就選擇了路線稍遠些的烏蘭布統草原。
▲我們駕駛白色傳祺GS8,穿過隧道,行駛過高高頷首的山腰、到達高聳的山頂,再驅車駛下,順著小路魚貫而出
提起塞罕壩,蒙語的意思是「美麗的高嶺」,自古就是一處水草豐沛、森林茂密、禽獸繁集的天然名苑。塞罕壩位於內蒙古高原的東南緣,地處內蒙古高原與冀北山地的交接處,地貌上界於內蒙古熔巖高原和冀北山地之間,主要是高原臺地,在遼、金時期稱作「千裡松林」。塞罕壩按地勢分為壩上、壩下兩部分,是「木蘭圍場」的一部分,在古代是皇家獵苑。
因吏治腐敗和財政頹廢,內憂外患的清政府在同治二年(1863年)開圍放墾,隨之森林植被被破壞,後來遭遇日本人的掠奪採伐和連年山火,塞罕壩的原始森林已蕩然無存,當年「山川秀美、林壑幽深」的太古聖境和「獵士五更行」、「千騎列雲涯」的壯觀場面而不復存在,退化為高原荒丘,呈現「飛鳥無棲樹,黃沙遮天日」的荒涼景象。
塞罕壩如何科技恢復植被
1962年下發的《關於河北省承德專屬圍場縣建立林業部直屬機械林場的通知》極為簡略,只公布了林業部與地方的分工,以及領導幹部如何調配。通知下發當年,127名農林專業的大中專畢業生,趕赴塞罕壩,與原有三個林場的242名職工,組成了369人的「創業」隊伍。
▲1962年,一批林專業的大中專畢業生趕赴塞罕壩開始「創業」(圖片來自網絡)
▲這片壩上緩緩升起的山腰,秉承含蓄、溫和之性。線條和光影的細微錯合,是空間和時間的慵懶調子
塞罕壩人工造林不是找人多種樹那麼簡單,雖然這裡有植被恢復的基礎,但脆弱的自然環境依舊給生態重建造成了困難。例如地處高寒區的「馬蹄坑」,面臨著土壤貧瘠、沙化嚴重、無霜期短,種植難度極大,1962年、1963年,林場人在這裡連續造林失敗。也有去到現場的記者表示,行車在林間,偶爾會看到因修路而剖開的山,在切開的斷面上,能清晰地看到,除了厚約10釐米的土,整座山都是頑石,或者是通沙土。所以,在這裡恢復植被要依靠科技手段。
▲毫不誇張,在第一天便感受到了塞罕壩和傳祺GS8的默契
黃選瑞把人工造林工程分為三大時間段,每一個時間段解決不同的問題。1962年至1982年是人工造林的第一階段,也是探索的階段,最先需要解決的問題是種什麼樹。塞罕壩機械林場壩上處於內蒙古高原南緣,以丘陵、曼甸為主,壩下是陰山山脈與大興安嶺餘脈交匯處,是典型的山地地形。選擇的樹種既要能在如此脆弱的環境下成活,還能起到防風固沙、涵養水土的作用。
為了篩選出「活、快、好、高」的樹種,林場工人選擇了多種樹種在實驗林裡種植、研究、嘗試,經歷了許多次失敗,最終,終於選定了三個主要樹種:華北落葉松、雲杉和樟子松。
其實,就在塞罕壩七星湖北邊,就有一片天然的華北落葉松和雲杉的混交林,這正說明了人工種植本地的鄉土樹種更容易存活,這也是塞罕壩當地的頂級群落,也就是最穩定的群落。
▲塞罕壩七星湖北邊,就有一片天然的華北落葉松和雲杉的混交林,我們迫不及待地推開GS8的車門
1982年至2002年,在這二十年間造林和經濟開發並重。在攻克了樹種選擇和高寒地區種植技術之後,塞罕壩的人工樹林健康生長,許多地方的樹木密度較大,開始進入「撫育間伐」階段,為獲得中小莖木材開展了一些必要的經營活動。所謂「撫育間伐」,指的是從幼林鬱閉起到成熟林採伐(主伐)前一個齡級止的這一段時間內,在森林中對部分林木進行的採伐。
▲蘇珊·桑塔格在《論攝影》中一語中的:拍照是核實經驗的一種方式,也是拒絕經驗的一種方式——也即僅僅把經驗局限於尋找適合拍攝的對象,把經驗轉化為一個影像、一個紀念品。旅行變成累積照片的一種戰略
林場技術人員通過大量數據分析認為,人工純林密植度高,導致樹種單一、枝幹長勢較弱,一旦遇到冰坨壓身就會損失慘重。
空間的科學:為什麼要採伐
「撫育間伐」騰出了空間,將造林之初每畝密植222株松樹減少到50株,個別區域僅保留15株。樹下通過「引闊入針」「林下植樹」等手段,在高層樹下植入低齡雲杉等,逐漸形成了以人工純林為頂層,灌木、草、花、次生林的復層異齡混交結構。
▲由於植被茂盛,百岔河、土力根河、薩嶺河等水系水源周圍繁茂起來;同時河流兩側有很發達的河岸沼澤構成溼地
塞罕壩的人工純林由此變得生動有趣起來——隨著通風透氣性增加,溫度高了、溼度大了,微生物開始活躍,林下積累的十幾釐米針狀落葉被加速分解,為植物生長提供更多養分,喬灌木和花草越長越高,也給這裡的小動物們營造出了舒適的生存空間。
塞罕壩人認為:「不是所有對森林的採伐都是亂砍濫伐,合理的森林採伐是一種經營手段,就跟種玉米一樣,為了高產,玉米會種的很密集,但是到了一定時期就需要間苗,留下長得好的植株,在林業上,間苗就是撫育採伐。」
▲塞罕壩的美,讓白色的傳祺GS8顯得更有雕塑感
2002年至今,塞罕壩人工森林已經養成,人工造林的目的從造林為主變成了經營為主同時攻克石質山地的攻堅造林,近五年,每年攻堅造林將近2萬畝,現在已經達到7.5萬畝。
說個插曲,在塞罕壩,攝影愛好者們不舍須臾,他們凌晨二三點,打著手電上山,他們搶拍日出中,太陽一點點照徹霜葉的盛景。所有的山頭,都站滿了攝影人,屏息靜候地等待,嚓咔嚓咔地對焦搶拍,塞罕壩的美,被這些捕獲者,攝入鏡頭。由於他們不離開,我們實在無法拍攝星空,這不得不說是此行的遺憾。
如何在亂石堆裡造林?
樹種選擇是一方面,造林技術是另一方面,否則即便選對了樹種也沒辦法讓它們大面積存活。
▲駕駛白色傳祺GS8,從將軍泡子景區向南行駛,在五彩山的色彩映襯下,白得耀眼、透徹
因為壩上的土壤主要為沙壤和石質山地,塞罕壩上的造林技術人員獨創了「三鍬半縫隙植苗法」在亂石堆裡植樹造林,大大提高了造林的效率。「三鍬半縫隙植苗法」使用特製的植苗鍬,前一鍬、後一鍬,把苗子差進去,再把根擠實,而且要保證深淺適宜,根部舒展,擠緊踏實。
據塞罕壩機械林場總場場長劉海瑩介紹,「三鍬半縫隙植苗法」是塞罕壩機械林場的獨創,與行業通用的「中心靠山植苗法」比,造林功效高出一倍,造林成本卻節省四成。
▲「三鍬半縫隙植苗法」是塞罕壩機械林場的獨創
而且苗木選擇也很有講究了,要「矮胖子、大鬍子」,也就是株植粗壯、根系發達的,更皮實,易於成活。苗木運輸時要用保溼透氣的包裝物打包並澆透水,不能重壓、日曬,既要保溼,又要防捂。栽樹需適當剪去受傷的根系、發育不正常的偏根、過長的主根和側根,將苗木用濃度適宜的生根粉或保水劑浸根。
▲在五彩山腳下,是由紅松河長年衝涮而形成的一條河谷,綿廷十幾裡最後匯入吐力根河,山水之間,是傳祺GS8穩重和靈動的平衡,在初秋時節熠熠發光
由於石坡立地條件太差,塞罕壩機械林場全部選用株高大於25釐米、培育2年以上的大規格良種容器苗。容器苗造林也是塞罕壩人工林種植當中使用的方法,容器苗是指用特定容器培育的作物或林木幼苗。容器盛有養分豐富的培養土等基質,常在塑料大棚、溫室等保護設施中進行育苗,可使苗的生長發育獲得較佳的營養和環境條件。而且,容器苗在去掉容器栽植土內時,坑內要施基肥,輔之以覆膜保墒、草簾覆蓋防風等措施,防止透風,以確保苗木能活。
▲所有的照片都有了幾分活潑的聲色。光線構圖的規則在五彩山景色面前變得冗長繁複,自然才是最好的法則
除此之外,還有石質陽坡造林法、全光育苗法等等,三代林業人才將自己的知識和汗水賦予了這片土地。
▲這裡保存著最為原始的森林生機。寥寥之地,煌煌之日,這裡的山水樹木,都透露著最淳樸的自然氣息
▲白樺、山楊、河柳、榛子、杜鵑、胡枝子……繁茂生長。野生動物東北馬鹿、艾虎、狐狸、黑琴雞……來了,為了不打擾野生動物,我們靜靜地等待它們通行
▲下午6點,群馬飛奔而來,入水濺起水花,加之晚風吹過蘆葦蕩的簌簌之音
▲駕駛白色傳祺GS8,從將軍泡子景區向南行駛,在五彩山的色彩映襯下,白得耀眼、透徹
輝煌塞罕壩背後的艱辛
▲傳祺GS8的寬大空間,讓此行多了一份舒適。而當年的建設者們住的則是人字架窩棚
蒼茫的荒山沙海,沒有一間房屋,沒有一縷炊煙,人們用樺木桿子支起人字架形的草窩棚,泥巴石塊壘起灶子,支上大鐵鍋燒水煮飯。
高原的風太大太猛烈了,他們蓋在地皮上的人字架窩棚,常常被風吹倒。咬定沙山不放鬆的林業人,橫下一條心,沒有戰勝不了的困難!他們把房屋搭在地下,在靠山根窩風的地方,木頭杆子埋到地下半截,蓋起地窨子,人住在地下。就是住著這樣簡易的工棚,靠吃玉米面、莜麥麵,土豆酸菜這樣最簡單的食物充飢,穿著白茬羊皮襖、羊毛氈疙瘩抵禦嚴寒,開始了拓荒者艱苦的跋涉旅程。
▲今天的塞罕壩,林茂、草豐、水清、天藍。她是綠色的寶庫,蓄積的大量林木資源、良好的生態環境,也使這裡的山野土特產品十分豐厚。從春到秋,山林裡的蕨菜、蘑菇、金蓮花、黃花等種類繁多的綠色野生產品,讓當地人增收致富,同時旅遊業的發展,也為當地人增加了諸多就業機遇
由於高寒、乾旱、勁風猛烈,建場頭兩年栽的樹,成活率極低,這裡到底能不能夠長起松樹,人們心生疑慮,一時間失望擔憂的情緒如陰雲般籠罩在人們的心頭,下馬、失敗這樣的詞語,如風中哭泣的沙礫般在高原上遊走。每在最艱難的時候,他們就想到一棵松,就重新燃起希望之火,他們堅信,這荒原上,一棵松能夠屹立在這裡,在這裡栽植松樹就一定能夠成活。只是還沒有找到失敗的原因。
▲最早在這個荒山上栽樹的人,很多已經離開這個世界了,那些拓荒者,把自己的青春和生命,奉獻在這片土地上,他們的名字,在塞罕壩創業者的史冊上,列下長長的一排,他們的生命已經和這蒼翠的森林連在了一起
林場領導和技術人員,苦苦探究,終於找到了原因,原來植樹的松苗,是從外地引進的,不能夠適應高寒地區的土質氣候,造成植樹成活率低下。於是,他們自己摸索育苗,成功地在自己的土地上培育出松苗,並對引進的植苗機進行細緻入微的改造,苗木的管理也摸索出成功的經驗:原來幼小的苗子浸泡在水裡,容易脫皮,後來他們把苗子放在泥漿裡,既保持溼潤,又避免表皮傷害。經過一系列的技術改進後,栽植成活率達到90%以上!望著荒沙灘上挺立起的一抹抹綠色,人們興奮萬分。自此,塞罕壩的林業人,心中的夢想放飛升騰,他們開始在荒山上大面積整地造林。
據中國林科院評估,塞罕壩的森林生態系統每年可涵養水源、淨化水質1.37億立方米,固碳74.7萬噸,釋放氧氣54.5萬噸;空氣負氧離子是城市的8至10倍。
▲塞罕壩百萬畝林海,也帶來顯著經濟效益。近十年,塞罕壩與建場之初的十年相比,年均無霜期增加14.6天,年均降水量增加66.3毫米,年大風天數平均減少30天,每年提供的生態服務價值超過120億元
▲同樣,一番創業之後的傳祺GS8迅速成為車市最炙手可熱的高端產品,上市11個月累計銷量超8萬輛,成功引領中國品牌突破20萬元價格天花板,開創中國品牌向上新格局
▲我們能透過照片看到的本質往往並非攝影師本意,激發受眾的觀賞藝術和思考變成了偽命題。這在一望無際的草原景區更是如此。這裡開闊無垠,天地之間並無明晰的界限,卻跳動著御道口稀樹草原景區的脈搏
▲御道口牧場北部、東部與塞罕壩機械林場相連,西部與內蒙古多倫縣接壤。這裡的地貌很有趣,名為波高地貌。從地質來說,土壤類型分為灰色森林土、草甸土、沼澤土、風沙土四個類型
▲除了山體奇特,還有湖泊類型也頗為奇特。這裡有源於清代康熙年間烏蘭木通戰役的月亮湖,旭日東升時,她像一盤明鏡;夕陽斜下,她如一輪滿月,陰晴月缺,月亮湖承載了年歲的輪迴;還有形如蜜桃、水草豐美的桃山湖;有古代女子的青黛,名為壓岱,引人入勝
▲這次出行,無論是拍攝自然風光片還是人物片,傳祺GS8的硬朗線條為照片增添了不少生趣;出色的駕駛性能在四天自駕遊中讓我們深度體驗了把駕駛之樂,為我們帶來了不少驚喜
▲經過55年建設,中國真的在北方建起一道神奇的阻沙、防風、涵水「塞罕壩」。廣汽傳祺在SUV市場成功開啟加速超越合資的「傳奇」之路。GS4成為10萬-15萬價格區間高品質明星車型,自2015年4月上市以來,獲得近72萬名車主信賴,月均銷量近3萬輛,穩居市場前二。
▲最新統計顯示,1-9月份,廣汽傳祺全系銷量37萬輛,超過2016年全年,同比大漲46.8%;9月批售銷量超4.6萬輛,終端銷量達4.7萬輛,創造歷史新高。與此同時,廣汽傳祺斬獲J.D. Power中國品牌新車質量五連冠,創領行業品質典範
參考資料:
1.劉廣智,劉春新.落葉松三鍬半縫隙植苗法[J].河北林業科技.2013年2月第一期.
2.範冬冬.塞罕壩地區造林技術初探[J].中國農業信息.2013年9月.
3.王亞芹.如何有效提高容器苗造林成活率[J].中國林業.2010年21期
汽車有文化
答案:C
解析:塞罕壩機械林場壩上處於內蒙古高原南緣,以丘陵、曼甸為主,壩下是陰山山脈與大興安嶺餘脈交匯處,是典型的山地地形。
塞罕壩機械林場屬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其特點是:冬季漫長、低溫寒冷;春季短
暫,乾燥多風,夏季不明顯,光照強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