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高原荒丘變成人工林海
——湖南衛視《天天向上》講述塞罕壩「務林人」的故事
記者 陳薇
塞罕壩林場3代務林人,如何將高原荒丘變成人工林海?8月18日晚10時,以全國生態文明建設成功案例——塞罕壩為典型製作的《綠色發展、綠色生活》特別節目將在湖南衛視《天天向上》播出。
塞罕壩是蒙漢合璧語,意為「美麗的高嶺」。上個世紀50年代,從內蒙古高原南下的沙塵暴無遮無掩,頻襲北京,塞罕壩是必經之地。專家們曾斷言:如不從速治理,不出50年,漠北風沙將使北京成為另外一座樓蘭古城。
為阻斷京津沙源,涵養水源,1962年2月,國家批准建立塞罕壩林場。第二年,原國家林業部從全國18個省市緊急調配24所大中專院校畢業生127名,前往塞罕壩,與當地242名幹部工人一起,組建塞罕壩林場。
這支平均年齡不到24歲的隊伍,鑿開了塞罕壩的第一個樹坑。平均海拔1500米、年均氣溫零下1.4攝氏度、最低氣溫零下43攝氏度的惡劣氣候環境,加上管理經驗不足,林木成活率不足5%。但塞罕壩人不氣餒,接著幹。
55載寒來暑往。塞罕壩機械林場3代務林人,將「飛鳥無棲樹、黃沙遮天日」的高原荒丘,變成了百萬畝人工林海,林木的成活率從最初的不足5%到如今的95%以上。塞罕壩人用他們的執著、勤勉、堅守,書寫了一段綠色傳奇。
據了解,為體現塞罕壩從荒漠變為森林的震撼變化,《天天向上》外拍組一次又一次深入塞罕壩進行全方位拍攝。路程偏遠,又要扛著攝像機工作,道路不好走,外拍組5位成員多次負傷。
在這期節目中,除了邀請林淵、楊海靈、張宸、鹿偉4位記者代表,「務林人」成為節目主角——「跟害蟲死磕到底的森林衛士」國志鋒,「青春熱血90後」張旭、王崇,「無畏孤獨寂寞的望海樓夫妻」 劉軍、齊淑豔,「塞罕壩金牌導遊」劉靜,「高原綠色衛士」武警西藏森林總隊官兵等代表,講述了為環保奮鬥的故事。
國志鋒守護塞罕壩林場17年,帶來了頗具特色的昆蟲標本,講述了害蟲對森林的巨大危害。因為長期在林場工作,不能和家人團聚,國志鋒此次來《天天向上》,終於實現了帶女兒出去旅遊的心願。
劉軍、齊淑豔守著瞭望臺,防火期每隔15分鐘要匯報情況。漫長歲月,只能靠書畫娛樂。寂寞把劉軍「倒逼」成了一名畫家。
劉靜講述了塞罕壩的歷史故事和《還珠格格》拍攝的趣事,提醒遊客在遊玩時別忘記對森林的保護。
所有嘉賓講述的故事,語言質樸,卻充滿力量。
為使節目更加完美,《天天向上》一改往日節目舞美包裝,將道具和舞美進行「色綠」改造,並邀請舞蹈演員進行動物形象扮演,打造了「天天生態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