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祚仁院士:材料生命周期工程是實現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關鍵途徑

2020-09-10 科技導報


聶祚仁,中國工程院院士,難熔金屬粉末冶金和鋁合金領域專家,現任北京工業大學教授、副校長,中國材料研究學會副理事長、教育部科技委材料科學學部副主任。長期從事有色金屬冶金材料及加工領域教學與科研工作,致力於材料全生命周期環境友好發展。在難熔金屬、鋁合金等方面取得系列原創性和工程應用成果。帶領團隊研製出多元複合稀土鎢電極及鎢鈷鎳再生粉末技術、鉺微合金化鋁合金,形成了我國特色,解決社會民生和國家工程難題;推進了材料LCA技術實際應用。

◆ ◆ ◆

生命周期方法與材料生命周期工程實踐

面對日益嚴峻的資源匱乏與環境汙染問題,追求材料產業與資源環境協調,實現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全球共識。

《Science》於2018年6月底刊登了一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與英國劍橋大學合作發表的題為「Toward a sustainable materials system」的論文,闡述了材料生命周期工程理論在材料設計、研發與應用中的核心指導作用,指出了面對全球未來人口膨脹、資源短缺、環境惡化等挑戰,應對材料產業基於全生命周期思想進行重新審視,深入研究與大力推廣材料全生命周期可持續發展評價及應用

材料生命周期工程被認為是有效緩解資源匱乏和環境汙染的有效途徑,進入21世紀以來,引起各國重視並得到了廣泛發展,2019年被中國工程院選為全球工程研究前沿。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大規模工業化發展,經濟高速增長,但與此同時伴隨著資源、能源消耗與環境汙染的急速增加,材料工業的能耗和產業發展帶來的汙染物排放等問題愈加凸顯

如我國材料工業能耗已超過全國總能耗的45%、工業總能耗的65%,材料工業發展帶來的SO2、廢水、固體廢棄物、煙塵排放分別佔工業總量的32%、48%、60%、94%,加劇了資源能源緊缺、生態環境惡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已將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基本國策,推動工業綠色轉型。材料產品是人類生存、國民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物質基礎與戰略先導,在我國倡導生態文明建設的大背景下,材料產業發展模式應從重產量、重成本、重性能,逐漸向注重性能-資源/能源-環境多維協調的發展模式轉變。

20世紀90年代初出現的生態環境材料(Ecomaterials)概念,曾賦予材料及其產業以環境協調功能。

隨著各類材料基礎研究和應用技術日趨完善、學科交叉日漸豐富、大數據技術應用日常便捷等,材料學界已從早期的替代毒害和稀缺元素、少合金化設計、節能減排與循環利用技術等單項研發努力,認識趨向必須基於全生命周期方法的材料生命周期工程,要求從材料產品設計、資源獲取開始,面向其生命周期全過程,在對材料的使用性能、資源/能源消耗和環境影響進行關聯量化分析的基礎上,追求全產業鏈條的最優化,並通過在材料製造、使用、回收等環節中持續地進行技術創新與工藝優化,有效降低材料產品全生命周期的綜合環境負荷

據有限統計,美國、義大利和英國是近五年「材料生命周期工程」前沿核心論文的主要產出國,共103篇,佔比42.92%;中國22篇居第4,佔比9.17%;丹麥理工大學發表論文佔比3.33%,第1產出機構。中美間的國際合作最多,中國和美國分別以施引核心論文30.08%和16.81%位居施引第1和第2國。

生命周期工程是綠色製造戰略在全產業鏈的延伸與擴展,追求滿足使用性能、保護環境、促進經濟發展為協同目標,將其理論與技術應用到產品的設計與生產中,綜合優化產品在生命周期中的成本、性能與環境表現,是一個涵蓋產品生態設計、綠色工藝規劃、綠色製造、清潔生產、綠色包裝、維修、再製造、再利用等諸多研究內容,由製造科學、管理科學和環境科學深層次交叉而形成的國際重要科學與技術研究的前沿領域。

在全球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奮鬥進程中,生命周期工程研究與實踐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良機,綠色製造與智能製造相結合是材料工業踐行生態文明與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方向,生命周期工程的研發與應用機遇與挑戰並存。

需要基於生命周期視角的基礎理論方法指導,面臨生命周期工程基礎理論研究亟待突破的難題,諸如生命周期評價方法在國際上依然存在爭議、本土化評價方法尚未達成一致、生態設計理論與實踐仍需進一步完善等。

在實施的操作層面,基礎材料生產流程工業大數據獲取、甄別和聚類匯集等技術,仍然是制約生命周期工程發展的瓶頸

北京工業大學材料學院生態環境材料研究所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致力於材料生命周期評價理論與方法、材料環境負荷評價資料庫及分析軟體和材料生態設計、資源材料循環等研究應用開發與專業人才培養,近30年堅持探索開拓材料生命周期工程。

2016年經北京市推薦國家發改委「工業大數據應用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建設,獲批准針對工業生產系統全生命周期質量管控和評價不足等問題,開展流程工業及產品的全生命周期多維評價大數據技術研發和工程化,以提升鋼鐵和有色冶金、建材和化工等大宗基礎材料生產流程以及關鍵零部件製造流程的綠色製造技術水平,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重大工程需求。

生命周期工程是多專業多領域相融合的工程研究,是一項龐雜的系統工程,更是實現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關鍵途徑。生命周期工程實踐迫切需要各相關領域的科技工作同仁共同攜手、肩負使命、勤於探索、勇於實踐,為實現人類社會的綠色發展貢獻力量。

內容為【科技導報】公眾號原創,歡迎轉載

相關焦點

  • 如何看待聶祚仁院士出任北京工大校長,助力衝擊世界一流大學?
    經過多年的發展,特別是近年來,北京工業大學各方面工作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初步實現了建設「國際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階段辦學目標。2020年,北京市政府提出要將北京工業大學建設成為一流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衝擊世界一流大學的的目標,這對於學校而言既是機遇也是挑戰。2021年1月,一則人事任命公告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 新材料構建新體系 新發展引領新未來——2020新材料國際發展趨勢...
    聶祚仁:生命周期工程讓材料行業可持續發展記者 師念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工業大學副校長、中國材料研究學會副理事長聶祚仁說,我國是全球材料產業規模最大的國家,開展材料生命周期工程,踐行生態文明建設,能夠實現材料效能增倍、資源能源消耗減半,最終達到材料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 中國工程院院士聶祚仁獲任北京工業大學校長
    任職期間,經歷了學校「十二五」收官、「十三五」全程和「十四五」開局,全體北工大人不息為體、日新為道,勵精圖治、奮發作為,甲子青春、再創輝煌,初步實現了建設「國際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階段辦學目標,正奮進在建設更高水平的世界一流大學的道路上。今後雖然工作崗位不在學校,但仍然是一名北工大人,將繼續在北工大未來的發展中盡綿薄之力。
  • 專家:發展可再生能源是實現全球能源轉型和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和關鍵
    可再生能源已成為世界各國能源發展的方向,是實現全球能源轉型和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和關鍵。國際可再生能源署波恩創新與技術中心主任道爾夫·吉倫在論壇上表示,城市推广部署可再生能源,可以幫助應對氣候變化的挑戰,同時能創造就業機會,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福祉。已有越來越多的城市致力於推動能源轉型,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提升公眾意識,開創低碳未來。
  • 中國利用地球大數據服務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
    中新社北京8月18日電 題:中國利用地球大數據服務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中新社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A類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科普名稱為「廣目」專項)負責人郭華東近日在中國科協年會上做大會主旨報告透露,中國利用地球大數據技術服務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取得顯著成效,在聯合國可持續發展技術促進機制的框架下,實現科技創新對可持續發展目標
  • 錢易院士:生態文明建設與可持續發展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錢易就「生態文明建設與可持續發展』」主題發表演講。講壇由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胡鞍鋼主持。  本文根據錢易院士現場發言整理,內容已經錢易院士本人審定。
  • 中國可重複使用飛行器穩步發展,計劃25年後1小時全球抵達
    澎湃新聞高級記者 謝瑞強一旦「航班化」航天運輸系統成熟,普通人上太空、臨近空間旅遊、全球1小時抵達將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可重複使用太空飛行器及運輸系統則是讓普通人實現上述目標的基礎。在中國首個可重複使用試驗太空飛行器成功返回著陸的背景下,空天飛行器發展成為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熱議話題之一。
  • 健合集團發布2019年可持續發展報告 堅守三大目標實現多項卓越表現
    5月8日,健合集團正式發布了2019年可持續發展報告,整體呈現了集團2019年在可持續發展方面的卓越成果。這是繼2016年起,第4份展示健合集團全球業務運營與可持續發展緊密結合的報告。  業績再次騰飛 夯實可持續發展根基  成立發展20年間,健合集團已實現了一次又一次業績上的騰飛。2019年,集團收入較2018年增長7.8%達人民幣109.3億元,純利增長19.2%達人民幣10.05億元。  健合集團能夠成就跨越式發展的背後,是集團深刻地意識到,可持續發展賦予企業的意義。
  • 2018國際材料與試驗發展高端論壇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隆重召開
    Picariello、北京工業大學副校長聶祚仁院士、CETAS主席V. Tusset、CNAS副主任宋桂蘭分別做了精彩的大會報告,並圍繞「材料與試驗技術創新及標準化、實驗室能力驗證助力材料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主題展開交流。
  • 中國在5個可持續發展目標領域科研產出全球第一
    11月18日,全球信息分析和科技醫學學術出版機構愛思唯爾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了《以科研的力量推動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報告,以提高對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相關努力的關注。報告顯示,過去5年,中國在16個可統計的可持續發展目標領域中,有15個領域的相關科研論文數量位居全球前十;其中與5個可持續發展目標相關的科研產出居世界第一。過去5年,全球相關科研論文達410萬篇據了解,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於2015年提出,它確定了在2030年實現全球可持續和更加公平未來的宏偉目標。
  • 路甬祥:發揮中科院在能源可持續發展中重要作用
    加快建設我國能源可持續發展體系    能源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國家競爭力的基礎,建設能源可持續發展體系,對於我國實現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目標至關重要、刻不容緩。    其次,要制定我國能源科技發展路線圖。制定我國能源科技發展的戰略路線圖是建設我國能源可持續發展體系,實現能源結構優化目標的重要保證。制定路線圖必須從我國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需求出發,前瞻世界能源科技發展前沿。
  • 「專家視角」從問題到解決方案:土壤與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
    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建立在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MDGs)所取得的成就之上,適用於所有國家,包含經濟增長、社會包容和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三個維度,致力於進一步消除一切形式的貧困。其中 13 項目標直接或間接與土壤有關,土壤生態系統服務勢必為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提供關鍵保障。
  • 女院士于吉紅:新型多孔材料應用將解決能源與環境問題
    5、搭建「高通量實驗—高通量計算—資料庫」集成的研發平臺,建立「理論預測—實驗驗證」的系統研究模式,加速材料研發和產業化速度,引領材料科學創新發展,實現新材料「研發周期縮短一半、研發成本降低一半」的目標。
  • 【行業動態】2018國際材料與試驗發展高端論壇盛大開幕
    王辰指出,希望本屆大會為國內外材料與試驗工作者搭建開闊視野、交流經驗和推廣成果的綜合平臺,加強我國材料與試驗標準化工作的國際合作,實現共享共贏和全世界材料與試驗科學的共同發展。他指出,中國正在由材料大國向材料強國邁進,加強材料試驗與標準化建設是重要的組成部分,標準競爭已成為層次更深、品牌更高、影響更大的競爭形勢。本屆大會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凝聚共識,為標準助力中國材料高質量發展的戰略出謀劃策,指明方向。
  • 傑弗裡·薩克斯:可持續發展的使命
    我們這一代人的登月計劃是地球上的可持續發展。我們已經制定了目標,但尚未全面迎接挑戰。在2015年末的兩個關鍵時刻,世界各國政府一致通過了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和《巴黎氣候協定》。世界承諾到2030年結束赤貧,確保全民醫療保健,並為所有兒童提供教育;各國將使世界能源系統脫碳,以防止人類引起的氣候變化帶來的可怕風險。
  • 愛思唯爾報告顯示 中國在5個可持續發展目標領域科研產出全球第一
    11月18日,全球信息分析和科技醫學學術出版機構愛思唯爾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了《以科研的力量推動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報告,以提高對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相關努力的關注。報告顯示,過去5年,中國在16個可統計的可持續發展目標領域中,有15個領域的相關科研論文數量位居全球前十;其中與5個可持續發展目標相關的科研產出居世界第一。過去5年,全球相關科研論文達410萬篇據了解,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於2015年提出,它確定了在2030年實現全球可持續和更加公平未來的宏偉目標。
  • 大家手筆:利用地球大數據促進可持續發展
    2015年9月,聯合國在成立70周年之際通過了《變革我們的世界: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該議程的核心是實現全球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旨在讓所有國家和利益攸關方攜手合作,阻止地球的退化,以可持續的方式進行生產和消費,管理地球環境和自然資源,使地球能夠滿足今世後代的需求,讓全球走上可持續且具恢復力的道路,形成一個人與大自然和諧共處的世界。
  • 發展材料基因工程 產業化與應用不可斷鏈
    作為新興產業和製造強國戰略的重點發展領域,新材料是整個製造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支撐,也是新工業革命的物質基礎。  圍繞不斷豐富和發展材料基因組工程理念和方法、推動材料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中國工程院國際工程科技戰略高端論壇——第三屆材料基因工程高層論壇於近日召開。
  • 周廉院士:3D列印產業發展關鍵在材料
    原標題:周廉院士:3D列印產業發展關鍵在材料   科技日報訊 (記者付麗麗)「3D列印發展的關鍵在材料,未來3D列印材料將爆發巨大生命力,可能佔據3D列印產值30%以上份額。我們一定要做好3D列印材料這篇大文章,縮小與國際差距。」12月18日,在中國3D列印材料理事會成立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3D列印材料理事會主席周廉說。
  • 迎接新科技革命挑戰,引領和支撐中國可持續發展
    展望未來,以能源、材料、信息與生物為核心的新科技革命,將引領人類進入綠色、智能和可持續發展的新時代,為生產力發展打開新的空間,催生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全球產業結構的新變革。(二)科技革命發生的領域和方向準確預見科技革命何時、何處發生是困難的,但也並非無跡可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