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院士于吉紅:新型多孔材料應用將解決能源與環境問題

2020-12-02 網易科技

對于于吉紅教授學生們都用"女神"、"優雅"、「謙和"、"知性"來形容。對於女生來說,化學也許是一門非常枯燥的學科,但于吉紅教授認為,世界需要科學,而科學需要女性。于吉紅熱愛這份科研工作,而且是她一生無悔的選擇。— —網易科學人注

序言:未來的世界,是科技在改變生活;未來的中國,科技在重塑增長。2017年伊始,網易科技聯合「未來論壇」推出「十大頂尖科學家預言未來」系列策劃,獨家專訪了人工智慧、生命科學、物理學、天文學、化學等近十大領域最頂尖的華人科學家,傾聽他們對未來的預言。在這些預言的背後,他們憑藉著自己的深厚學識,發出對人類未來的期盼之聲。

「十大頂級科學家預言未來」的第七篇:專訪無機化學專家、吉林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于吉紅女士。

未來論壇直播預告

她是誰?

她是「萬人計劃」首批科技創新領軍人才,是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她是吉林大學化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吉林大學未來科學研究中心主任、;她是中國最年輕的科學院院士之一;她的團隊在納米孔材料的設計構築與開發方面有著重大貢獻,開闢了功能導向多孔材料定向合成的新路徑,使人們對多孔晶體的生成機理有了新的認識,她就是無機化學領域專家于吉紅。

她的預言:

1、新型多孔材料的研發與應用顯示出巨大的節能降耗與碳減排潛力;

2、藉助計算機模擬與數據挖掘技術,結合高通量組合化學實驗方法,有望在未來的5-10年間實現特定催化與吸附分離多孔功能材料的高效創製;

3、計算機技術與高通量組合實驗方法將成為材料基礎研究新的助力;

4、科學家必須縮短新材料的研發周期,以面對未來科學的巨大挑戰。

5、搭建「高通量實驗—高通量計算—資料庫」集成的研發平臺,建立「理論預測—實驗驗證」的系統研究模式,加速材料研發和產業化速度,引領材料科學創新發展,實現新材料「研發周期縮短一半、研發成本降低一半」的目標。

(掃碼二維碼,獲得網易科技「十大頂級科學家預言未來」系列採訪全文,或點擊文末連結)

網易科學人為網易科技旗下深度原創欄目,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作者:崔玉賢

策劃:楊霞清、王真

內容產品:郭浩、王真

經濟發展與環境汙染治理如何平衡?霧霾下的北京是否會成為第二個倫敦?不可再生資源越來越少,我們能給後代留下什麼?化石能源能更高效地利用嗎?破壞的環境還可以再修復嗎?對於這些影響我們當前的自然環境,說遠了影響我們子孫後代生存的問題,一直是于吉紅教授在著手研究的領域。

對于于吉紅教授學生們都用「女神」、「優雅」、「謙和」、「知性」來形容。其實,對於女生來說,化學也許是一門非常枯燥的學科,但于吉紅教授認為,世界需要科學,而科學需要女性。于吉紅熱愛這份科研工作,而且是她一生無悔的選擇。

目前,于吉紅教授正在開展多孔功能材料的材料基因工程研究。目前,新材料研發主要依據研究者的科學直覺和大量重複的「嘗試法」實驗,從實驗室發現新材料到最終實現其工業化應用一般需要10-20年的時間。但于吉紅教授所致力的材料基因工程研究,就像人類基因組計劃一樣,可以以更短的時間、更低的成本開發具有優異性能的新穎的功能材料。

從對人類生活和生產方面的影響來說,于吉紅教授的研究通過開發高效催化與吸附分離材料,用以提高資源利用率、開發新能源、有效治理溫室效應及大氣汙染等。

于吉紅教授認為,在未來的5-10年間他們的研究有望實現特定催化與吸附分離多孔功能材料的高效創製。這些新材料將主要用於石油煉製、石化工業和精細化工等領域的催化劑、汙水及放射性汙染物的處理、氣體分離與提純等領域。

一、關於未來趨勢

網易科技:可以分享一下您近期實驗室研究的內容嗎?

于吉紅:我們目前正開展多孔功能材料的材料基因工程研究。新材料的發現與人類社會的進步密不可分。然而,目前新材料的研發模式仍然以經驗指導實驗的「嘗試法」為主,消耗大量的人力與時間成本。近年來,計算機理論計算在材料研發領域的應用逐漸受到世界範圍的廣泛重視,由此催生了材料基因工程研究。與人類基因組計劃類似,材料基因工程利用最先進的計算機技術,理論上儘可能多地預測出大量未知的功能材料,結合海量實驗數據,建立功能材料組分、結構、形貌及性能的資料庫,並利用信息學、統計學方法,通過數據挖掘探尋材料結構和性能之間的關係模式,並以此為指導,以更短的時間、更低的成本開發具有優異性能的新穎的功能材料。材料基因工程研究的重點是尋找影響材料功能的結構基元,不同數量、種類的基元通過相互組合形成具有不同功能的材料,而這樣的組合可能成千上萬。一旦我們明確了每一種基元在材料中作用,我們就可以像搭積木一樣定製出具有特定功能的新材料。

我們的研究對象是以沸石分子篩為代表的多孔功能材料,這類材料具有大的比表面積、規整的孔道和可調控的活性中心,作為催化、吸附分離以及離子交換材料在石油化工、新能源與環境等與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相關的重要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為開發高效新穎多孔功能材料,我們基於材料基因工程思想,發展多元、跨尺度的理論模型和算法,開發高通量計算與實驗製備技術,創製具有特定催化與吸附分離功能的新穎多孔功能材料,建立理論預測—實驗驗證—應用示範這一全鏈條的多孔功能材料研發新模式。

網易科技:這些研究內容目前進行到什麼階段?有什麼挑戰或者困境嗎?

于吉紅:我們自2000年起就率先在國內開展了相關方面的研究,在分子篩多孔催化材料的計算機設計與定向合成方面取得了國際矚目的研究成果,例如:開發了基於「基因」思想高通量預測與篩選新型多孔催化劑的計算機方法;建立了多孔催化材料合成與結構的多個網絡資料庫,並利用計算機數據挖掘技術建立了多孔材料合成參數與結構屬性的關聯;創建了將計算化學與組合化學相結合指導定向合成的途徑,成功合成出系列新型高效多孔催化與分離材料。

目前我們面臨的挑戰主要有兩個方面:(1)多孔功能材料的結構非常複雜,其高通量理論計算、特別是其催化性能的理論計算,一直是國際公認的挑戰課題;(2)沸石分子篩的晶化機理尚不明確,對目標結構的定向合成一直缺乏有效的途徑。面對這些挑戰,我們將在接下來的工作中建立高通量計算軟體平臺解決多孔材料的高通量計算問題;同時引入機器學習方法,利用計算機數據挖掘技術研究多孔材料的形成規律,為其定向合成提供理論指導。

網易科技:您目前著手的研究對人們生活方式有什麼改變或影響嗎?

于吉紅:能源和環境是當今人類面臨的兩大重要問題。隨著全球能源消耗的持續增長、不可再生能源的日益枯竭以及環境汙染的日益嚴重(以大氣汙染為例,我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居世界第二位),開發高效催化與吸附分離材料,用以提高資源利用率、開發新能源、有效治理溫室效應及大氣汙染等,已成為維持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大需求。

多孔功能材料是目前工業上應用最廣、用量最大的催化與吸附分離材料,新型多孔材料的研發與應用顯示出巨大的節能降耗與碳減排潛力。例如,CHA類型沸石分子篩不僅可以用於CO2捕獲,還能夠高效催化甲醇制烯烴這一重要反應,而甲醇廣泛存在於生物質及煤炭中,開發CHA類型的沸石分子篩將極大促進化石能源的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及環境的修復,改變我國對化石能源的依賴,對推動我國科技研發的跨越式進步及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綠色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

網易科技:您一致是致力於無機多孔功能材料的合成與製備化學的研究,這些對環保和綠色節能有很重要的意義,您的這些研究多久可以在現實中應用,主要應用的領域是哪些?

于吉紅:無論是美國政府於2011年發起的材料基因組計劃還是我國剛剛啟動的材料基因工程研究,都明確提出將傳統新材料的研發周期縮短一半。我們預計,在材料基因工程思想的指導下,藉助計算機模擬與數據挖掘技術,結合高通量組合化學實驗方法,我們有望在未來的5-10年間實現特定催化與吸附分離多孔功能材料的高效創製。這些新材料將主要用於石油煉製、石化工業和精細化工等領域的催化劑、汙水及放射性汙染物的處理、氣體分離與提純等領域。

二、關於科學和化學

網易科技:目前,您研究的領域,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如何?

于吉紅:我們研究團隊長期從事分子篩多孔材料的計算機設計與定向合成研究。在國際上首次建立了基於限定禁區和基於電子密度圖設計具有特定孔道結構分子篩的理論方法;開發了新型分子篩催化劑高通量預測與篩選的計算機方法;建立了多孔晶體材料合成與結構的多個網絡資料庫;首次揭示了羥基自由基對分子篩晶化的催化機制;提出了基於模板導向、雜原子取代以及數據挖掘為指導的定向合成途徑,特別是建立了將計算化學和組合化學相結合指導定向合成的途徑,成功製備出50餘種新型多孔材料,並開發出系列具有優異MTO催化性能的分子篩。我們的這些相關研究成果均處於國際前沿。

網易科技:提到女性科學家,大家都感到很不可思議,尤其是您研究的化學領域,女性科學家更是少之又少,是什麼勾起您對化學的研究,並且能夠持續堅持下去的?

于吉紅:我認為女性科研工作者和男性沒有什麼差別,也許兩者思維方式有些不同,但都需要有智慧的頭腦和辛勤的投入,需要有『知其難而為之』的決心,女性一樣可以成就非凡。科研對我來說,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我們可以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這個過程會帶給人很大的滿足感。我1985年被保送進吉林大學化學系,之所以選擇化學是覺得化學更為實用,可以創造新奇的物質。對科學真正有所感悟是在上大學後,在老師們的影響下,在學習的過程中真正培養出對科學追求的思想。四年後,我以全年級第一名的優異成績被保送本校攻讀研究生,導師徐如人院士對科學執著、奉獻的精神和在科學方面做出的突出貢獻,深深影響著我、激勵著我。探索新事物是非常有趣的過程。這一次的實驗失敗了,從中獲得的經驗和啟發,會帶來下一次實驗的成功。我一直認為,無論遇到了什麼困難,只要保持對從事的研究領域的求知熱情,就會堅持走下去。

網易科技:在您所研究的領域,您認為未來5-10年,會發生怎樣革命性的變化?

于吉紅:在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多學科日益融合的今天,在材料基因組工程思想的指導下,計算機技術與高通量組合實驗方法將成為材料基礎研究新的助力。目前,新材料研發主要依據研究者的科學直覺和大量重複的「嘗試法」實驗,從實驗室發現新材料到最終實現其工業化應用一般需要10-20年的時間。這樣的研發模式已不適應當前激烈的國際競爭和快速的經濟發展,科學家必須縮短新材料的研發周期,以面對未來科學的巨大挑戰。

材料基因工程的研究方法旨在突破傳統材料科學研究中「經驗指導實驗」的研發模式,通過搭建「高通量實驗—高通量計算—資料庫」集成的研發平臺,建立「理論預測—實驗驗證」的系統研究模式,加速材料研究和產業化速度,引領材料科學創新發展,實現新材料「研發周期縮短一半、研發成本降低一半」的目標。

于吉紅教授的介紹:

于吉紅,女,無機化學領域專家,吉林大學教授。1967年1月生於遼寧省鞍山市,籍貫山東肥城。1989年畢業於吉林大學化學系,1992年和1995年在吉林大學分別獲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1996年至1998年,于吉紅先後在香港科技大學和日本東北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1999年晉升為吉大化學系教授,2001年被聘為博士生導師,同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基金,2007年被聘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01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16年當選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曾任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國際分子篩協會理事會秘書長。現任英國皇家化學會《Chemical Science》雜誌副主編。

未來論壇背景:未來論壇由科學界、教育界、網際網路界、投資界領袖於2015年之初發起,商學跨界科學傳播公益平臺,是中國以民間資本激勵科學突破的「推動人」。未來論壇至今已形成未來科學大獎、理解未來講座、閉門耕研討會和未來論壇年會等系列活動。微信號:Futureforum

點擊網易科技「十大頂級科學家預言未來」系列採訪全文

本文來源:網易科學人 責任編輯:王真_NT5228

相關焦點

  • AFM:石墨烯和多孔石墨烯材料的化學及其應用前景
    其中,氧化石墨烯和還原氧化石墨烯是兩種典型的含有氧化基團和缺陷的單層石墨烯衍生物,可以通過sp、sp2和sp3雜化軌道與許多不同的原子鍵合,從而獲得不同孔結構的石墨烯材料。特別是,多孔石墨烯材料可有效結合多孔材料和石墨烯的優點,不僅具有高比表面積、豐富孔隙,而且可以實現離子快速傳輸,在能源、催化、分離等領域受到廣泛關注。
  • 寧波材料所關於鋁基非晶合金在環境能源領域的應用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社會的快速發展對能源產生了更迫切的需求,也導致了一系列危及自身生存和發展的環境問題,解決能源開發與環境之間的矛盾衝突是當今世界面臨的巨大挑戰。過去幾年,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非晶合金磁電功能特性研究團隊圍繞鋁基非晶合金在環境和能源方面的功能特性開展了一系列研究,團隊主要通過兩個方面著手:一是開發能夠用來清潔水汙染的鋁基非晶合金,二是探究鋁基非晶合金在儲能和析氫等能源方面的應用。
  • 大連理工基於新型雜原子多孔網絡材料構建高性能超級電容器獲進展
    大連理工大學蹇錫高院士團隊面向國際學術前沿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在新型高性能超級電容電極材料的研究方面取得了新進展。超級電容器與傳統電容器相比,具有更大的比電容、更高的能量密度等特點,而與充電離子電池相比,它又具有更高的功率密度、更長的使用壽命等突出的優勢,因此超級電容器在電化學儲能領域的應用前景巨大。特別是近期特斯拉透露其自主研發的新電池有可能是「無鈷電池」,即「乾電池技術+超級電容」組合,這迅速點燃了國內外儲能領域新一輪能源革命的熱情。
  • 「新科」院士趙東元:有序介孔材料尚待大規模應用
    上世紀90年代興起的新型納米結構材料——有序介孔材料正迅速發展為跨學科的研究熱點。由於具有孔道大小均勻、排列有序、孔徑可在2~50納米範圍內連續調節的特性,有序介孔材料在分離提純、生物材料、催化、新型組裝材料等方面有巨大的應用潛力。
  • 蘇寶連/賁騰/陳麗華AM:結晶有機多孔鹽,從微孔到等級孔
    本文提供了結晶有機多孔鹽的概述,來闡述對結晶有機多孔鹽的合成方法與微孔結構之間的聯繫、結構與性能之間的構效關係和最新的應用的全方位的理解。進一步的,首次提出將等級特性引入到結晶有機多孔鹽中,等級孔道結構能夠顯著提升物質的傳輸與擴散,結合結晶有機多孔鹽中固有的極化微孔孔道,大幅拓展了結晶有機多孔鹽應用的前景,也為新型材料的研究提供了思路。
  • 中科院院士發表SCI論文300多篇-英輯學術
    一路翻查于吉紅院士的簡歷,就會發現她其實就是一個這樣的人。  于吉紅院士的履歷裡帶著一份「學霸」獨有的從容:  1985年,18歲的于吉紅被保送進了吉林大學化學系。  4年後,于吉紅又被保送到本校讀研。  再3年後,讀博。1995年,獲博士學位。
  • 何鳴元院士詳解:等級孔材料與綠色碳科學
    何鳴元 院士 何鳴元教授199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2001年獲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2012年獲得「中國催化成就獎」,2019年獲得「中國分子篩終身成就獎」。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新型催化材料和煉油催化劑及工藝。他是中國綠色化學領域的開拓者,積極推動著綠色化學化工的發展。
  • 吉林大學于吉紅院士當選中國化學會第三十屆理事會副理事長
    吉林大學于吉紅院士當選中國化學會第三十屆理事會副理事長成為學會歷史上首位女性副理事長 發布日期:2019-01-08     作者:未來科學實驗室     編輯:潘懿
  • 多孔碳酸鈣都有哪些高端應用領域?
    正是因為多孔材料具備了這些特性,使得它們在許多工業領域有廣泛應用。多孔碳酸鈣是一種無毒且生物相容性良好的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而且降解速率適宜,使得該材料能夠在藥物、電子、陶瓷等諸多領域得以廣泛利用。    1、藥物載體    藥物載體是靶向給藥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在一些重大疾病治療方面(如癌症、高血糖等)顯得特別受關注。
  • 中山大學張杰鵬探索新型多孔材料,可實現「反轉」吸附和高效分離
    多孔配位聚合物的優勢為緩解化工業分離純化的耗能壓力,人們嘗試利用多孔材料對客體分子的差異化吸附能力進行分離。但因常規多孔材料的結構相對難以調控,並非所有分子都能找到合適的多孔材料以實現理想的、低耗能的分離提純。
  • 鋰電池新型材料有哪些?
    1、鋰電池新型材料之新型高熵儲能材料由德國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提出的一種適合儲能應用的新型高熵材料,研究人員以多陽離子過渡金屬基高熵氧化物為前體,LiF或NaCl為反應物,用簡易機械化學方法,製備多陰離子和多陽離子化合物,從而生成鋰化或鈉化材料,成功合成一種具有巖石鹽結構的氟氧基正極活性材料,適用於下一代鋰電池應用。
  • 大連理工:超級電容器解決儲能材料研究難題
    原標題:超級電容器解決儲能材料研究難題 大連理工大學化工與環境生命學部教授邱介山領導的能源材料化工學術團隊在高性能儲能設備所用儲能材料的研究方面取得了新進展。近日,相關研究成果作為封面發表於《先進能源材料》期刊。
  • 中科院外籍院士:新材料拓撲絕緣體將進入應用階段
    圖說:新材料拓撲絕緣體將進入應用階段。網絡圖【新民晚報·新民網】主宰電子信息產業飛速發展幾十年的摩爾定律會失效嗎?昨天下午,市科協第十四屆學術年會暨第十一屆上海工程師論壇上,史丹福大學終身教授、美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外籍院士張首晟在報告中預言,擁有「電子高速公路」的拓撲絕緣體將進入應用階段,為人類帶來新的半導體材料、能源材料,解決摩爾定律即將失效的難題。
  • 方磊《Chem》綜述:多孔網絡梯狀聚合物
    與此同時,共軛梯狀高分子受到了研究者的廣泛關注,在各類應用中顯示出其獨特的光學和電學性質,以及優越的高溫及化學穩定性。近十年來,將兩種材料相結合催生了對多孔網絡梯狀聚合物的研究熱潮,該類新型材料理論上可同時具有多孔網絡聚合物和梯狀高分子的特有優勢。全世界的多個課題組報導了多種完全交聯的多孔網絡梯狀聚合物及其合成表徵及應用。
  • 餘桂華團隊《AM》:基於新型凝膠電催化劑的電化學能源轉換技術
    尋求可持續、低成本的能源已成為全球深入研究的重點領域,對現代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人們對燃料電池和電解水等新型能源產業技術具有極大的期望,而這些技術的性能很大程度上依賴於電化學轉換過程——通過斷裂或形成化學鍵來產生和儲存化學能的電化學反應。然而這些能源轉化過程受限於電催化的低效率和低耐久性。
  • 西工大黃維院士團隊:3D列印製備石墨泡沫,實現電極材料新突破!
    論文通訊作者、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北工業大學柔性電子前沿科學中心首席科學家黃維告訴《中國科學報》。 異軍突起 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人們對能源的需求不斷增加,希望找尋一種可循環再生的綠色能源。3D 列印可以實現快速成型,成本相對較低,因此廣受關注。
  • 北京大學發布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納米能源材料特刊
    該特刊為慶祝北京大學工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系(MSE)成立十周年特邀約稿,共收錄8篇綜述、11篇進展報告和1篇研究新聞熱點,綜合概括了北京大學工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系以及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物理學院、信息科學技術學院等院系教師在納米與能源相關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這些領域包括催化、高效能源轉化和儲存系統、低維材料與複合結構,以及多孔材料在能源和環境領域的應用。
  • 新能源材料與器件:破解能源危機與環境問題的金鑰匙
    儲能技術將是未來五年研究的重點之一。另外,風力發電機葉輪的表面塗層(具有防腐等性能)、燃料電池等,都是新能源材料與器件研究的領域。 三、綜合能源系統中的傳感器。這是李美成教授最近認識到新能源材料與器件能夠廣泛應用的另一個領域。在電力體制改革持續深化的背景下,傳統電網的改造、綜合能源系統的建設已是大勢所趨,但其中還缺少關鍵的節點,或者說互通的開關。
  • 中國最年輕女院士獲世界級榮譽 網友:中國居裡夫人
    48歲中國最年輕女院士謝毅獲獎了,她獲得「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該獎也被稱為「女性諾貝爾獎」。謝毅能獲得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是因為她的研究對世界有著重大意義。她研究的能源轉換中材料利用問題是全球最重要的科學問題之一。她致力於無機化學領域研究,還曾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網友稱謝毅才48歲是中國最年輕女院士,未來值得期待,有機會拿真正的諾貝爾獎。
  • 將網狀化學引入農業化學 孫大文院士團隊成果在頂級期刊發表
    文章首次圍繞網狀化學中兩個重要多孔材料MOFs和COFs,論證了將網狀化學作為一種易於使用的化學工具箱引入農業化學技術中的可能性。據悉,這也是近年來農業化學領域研究首次登上世界頂級化學綜合類期刊。  文章由華南理工大學現代食品工程研究中心孫大文院士作為通訊作者,孫大文院士和博士生黃倫傑作為共同第一作者,蒲洪彬副教授和馬驥博士後作為共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