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桂華團隊《AM》:基於新型凝膠電催化劑的電化學能源轉換技術

2020-09-05 高分子科學前沿

尋求可持續、低成本的能源已成為全球深入研究的重點領域,對現代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人們對燃料電池和電解水等新型能源產業技術具有極大的期望,而這些技術的性能很大程度上依賴於電化學轉換過程——通過斷裂或形成化學鍵來產生和儲存化學能的電化學反應。然而這些能源轉化過程受限於電催化的低效率和低耐久性。凝膠材料,得益於其分級多孔結構、成分和結構的易調節性以及易於功能化,為先進能源技術提供了巨大應用前景。基於可控組成和功能的凝膠材料的研究進展使凝膠電催化劑有可能突破現有材料的限制,以提高電化學儲能器件的性能。有鑑於此,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餘桂華教授在《Advanced Materials》上發表題為「Gel Electrocatalysts: An Emerging Material Platform for Electrochemical Energy Conversion」的研究進展報告,總結了近年來凝膠類納米材料及其衍生物的可控合成手段,並對凝膠類材料體系,包括凝膠、凝膠衍生物和複合材料,在電化學能源轉化方面的優勢與特性做出總結,最後指出當前凝膠類電催化劑在能源轉化研究的主要挑戰和發展方向

1 凝膠電催化劑概述

凝膠材料可以看作是一種充滿液體的非流動性三維網絡,其種類繁多,包括但不僅限於高分子凝膠、金屬氧化物/氫氧化物凝膠、金屬絡合物凝膠、石墨烯凝膠。得益於其分級多孔結構、成分和結構的易調節性以及易於功能化,凝膠材料為先進能源存儲與轉換技術提供了巨大應用前景。

凝膠材料一般具有三維多級網絡結構,這種高比表面積的多孔結構可以為催化反應提供更多的活性位點。凝膠及其及衍生物還具有易官能團化和組分易調節等特點,並可通過金屬/非金屬進行摻雜、缺陷等修飾,為實現高效的電催化提供可能。此外,凝膠材料還具有獨特的力學行為、自支撐性,以及其他獨特的理化性質(親水性,響應性,溶脹性),為凝膠及其衍生物在電催化方面的廣泛應用提供可能。

2 凝膠及其衍生物的合成

2.1 凝膠的製備

根據原料和形成機制,凝膠的製備方法可以分為自由基聚合,水(溶劑)熱反應,溶膠-凝膠法,配體取代,及以上製備方式的複合等等。其中自由基聚合適用於有機小分子單體聚合形成高分子凝膠,例如以苯胺或吡咯為單體,植酸和CuPcTs為交聯劑,APS作為引發劑製備苯胺水凝膠和吡咯水凝膠。水(溶劑)熱反應可以用於製備石墨烯凝膠,在該過程中,石墨烯利用π-π堆疊和疏水作用形成交聯的三維多孔骨架。傳統的溶膠-凝膠法適用於製備無機聚合物和陶瓷,例如矽膠是以矽醇鹽在酸或鹼的催化下,經過水解和凝聚得到的膠體。不同於傳統的溶膠-凝膠形成機制,氰膠的形成是通過配體取代法實現,即[M′Cl4]2-的Cl配體被[M″(CN)n]2-/3-的CN配體取代得到M′−N≡C−M″氰橋鍵,再經過連續的反應,最終得到以氰橋鍵交聯的三維網絡結構。除此之外,循環凍融技術也用於製備PVA凝膠,Pechini法製備有機金屬凝膠,凝聚沉澱製備無機氧化物凝膠,van der Waals和氫鍵作用製備金屬納米顆粒凝膠等。

圖1 凝膠的常見合成方法。

2.2 凝膠衍生物的製備

得益於凝膠的三維交錯多孔納米結構,凝膠可以作為碳基、金屬氧化物、金屬及合金等高效催化劑的理想前驅體。此類催化劑具有大比表面積、多孔結構、高效物質電荷傳輸通道、均勻覆蓋的活性位點等一系列優勢,在電催化氫氣析出(HER)、氧氣析出(OER)、氧氣還原(ORR)、二氧化碳還原(CO2RR)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獲得凝膠衍生物的方法主要包括乾燥和熱處理,冷凍乾燥和超臨界乾燥過程可以儘可能的保留凝膠的三維骨架,此外熱處理過程中的煅燒時間、溫度和處理氛圍可以進一步調控衍生物的結晶度、粒徑、石墨化程度、孔隙率、比表面積、摻雜體等物理化學性質。例如氰膠和石墨烯複合作為前驅體製備分布在碳骨架上的尺度小於10 nm的Sn-Ni合金納米顆粒;溶膠-凝膠法得到的多金屬合金氣凝膠(NiPdPt);或以水凝膠為模板製備三維Li0.35La0.55TiO3;而以聚苯胺、聚吡咯凝膠為前驅體的氮摻雜碳材料多用於ORR催化。

圖2 水凝膠衍生的金屬/合金、金屬氧化物、碳基三維結構。

3 凝膠材料在電催化中的應用

3.1 凝膠作為催化劑基底

圖3 凝膠材料作為電催化劑基底: (a) 高導電性和比表面積的Ni-MnO/rGO 作為ORR和OER電催化劑;(b) 超親水、高電化學活性面積的NiCoFe-LDH/氮摻雜碳基複合水凝膠作為OER電催化劑。

在對電催化劑的組分進行調節的基礎上,通過優化電催化劑的結構形貌、活性位點和導電性,電催化劑的活性可以進一步提升。具有高比表面積和分級多孔結構的凝膠材料體系,可以使催化活性材料均勻分散,同時提升催化體系的傳質過程與活性位點數。同時,導電類凝膠(例如石墨類凝膠和導電高分子類凝膠)可以作為導電基底,促進催化過程中的電子傳輸。通過靜電相互作用,可以得到Mn+/GO–PVA水凝膠(圖3a)。由此凝膠衍生得到的Ni-MnO/rGO,具有高比表面積(109 m2g-1)、高導電性(5.0x103S m-1),展現出可以與商業Pt/C催化劑接近的ORR活性和與商業RuO2相當的OER活性。此外,水凝膠具有高親水特性,這可以進一步提高電極材料在水系電解液中的浸潤性和活性面積。例如過渡金屬氫氧化物(NiCoFe-LDH)與氮摻雜的碳基水凝膠複合後的電極(圖3b)具有超親水性,相對於傳統粉末製備的電極,具有更高的電化學活性面積與電催化活性。

3.2 凝膠材料在電催化中的應用

3.2.1 HER析氫反應

氫氣是一種清潔能源載體,具有極高的比能量。儘管雙原子氫是唯一的反應產物 (酸性環境:2H+ + 2e→2H2;鹼性環境: 2H2O→2OH+ H2+ 2e),HER是一個多步反應,包含了吸附、還原和解吸附。為促進電解水析氫反應的發生,在較低的過電位下實現高反應速率,常需使用高活性、低成本、耐腐蝕的電催化劑。

水凝膠不僅能作為HER催化劑的導電劑或分散載體,許多碳基水凝膠也可直接作為HER 電催化劑。例如,氮摻雜石墨氣凝膠可以作為高效非金屬HER催化劑:三維多孔結構、氮摻雜以及材料缺陷共同促進了HER反應。此外,三維硫化鉬/氮摻雜石墨(NG-Mo)水凝膠(圖4a,b)因其三維多孔結構、超親水性和良好的導電性,表現出理想的催化活性(過電勢140 mV,Tafel斜率105 mV dec−1),顯著優於對應的硫化鉬/氮摻雜石墨粉末電極。研究表明,氮摻雜石墨(pyridinic與pyrrolic C)與硫化鉬同時作為析氫活性位點是HER的點催化活性位點。

凝膠衍生物也有望作為Pt基析氫電催化劑的潛在替代品。由金屬EDTA螯合物-瓊脂糖複合水凝膠轉化得到的多孔N-C/過渡金屬化合物(氧化物、磷化物等,圖4c-e)。瓊脂糖水凝膠作為前驅體,提供了三維多級結構、高度交聯、高比表面積網絡。轉化得到的氮摻雜碳可以均勻分散金屬氧化物、磷化物等納米顆粒,並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導電載體。凝膠轉化得到的Co2P-NC電催化劑展現出低過電勢、低Tafel斜率(45 mV dec−1)和良好的穩定性(1000cycles)。由此可見,三維凝膠衍生物為高效穩定HER和其他電催化劑提供了良好的材料平臺。

圖4(a) 三維硫化鉬/氮摻雜石墨(NG-Mo)水凝膠HER催化劑;(b) 金屬螯合物-瓊脂糖複合水凝膠衍生得到多孔N-C/過渡金屬氧化物和磷化物,作為高效HER電催化劑。

3.2.2 OER析氧反應

析氧反應是電解水的重要半反應,但由於包含四步質子耦合的電荷轉移過程卻也是動力學最為緩慢的一部分。為促進電解水析氧反應的發生,需要OER催化劑使體系在較低的過電位下實現高反應速率。商業上常見的催化劑為RuO2等貴金屬氧化物。

得益於高比表面積、優良導電性、易官能團化 (金屬/非金屬摻雜),石墨烯類水凝膠、金屬氫氧化物水凝膠、金屬氰化物水凝膠、導電高分子類水凝膠等,可以作為催化析氧反應的活性位點或導電劑。在金屬複合氫氧化物凝膠中,作為活性位點的金屬原子可以實現在原子尺度上的均勻分布。相比於鍛燒過的FeCoW氫氧化物和雙金屬氧化物,FeCoW氫氧化物凝膠在鹼性條件中展現出極低的過電勢(191 mV),這主要歸因於凝膠催化劑中更高的比表面積和均勻分布的多金屬位點的協同相互作用。相似的,金屬位點在金屬氰化物水凝膠中也得以均勻分布。通過構築金屬氰化物水凝膠與導電聚合物雙網絡水凝膠(圖5b),催化劑的活性面積與導電性可以進一步提高,實現了非貴金屬材料在酸性介質中的穩定高效析氧催化。區別與活性材料與導電物質的機械混合或弱相互作用,雙網絡凝膠催化劑中的氰膠與導電高分子鏈在三維空間上高度交聯,提高了電化學活性面積並促進了物質與電荷的傳輸,使氰膠中的潛在催化活性位點得到最大程度的暴露。此外,非金屬水凝膠也具有一定的OER點催化活性,譬如聚吡咯-植酸複合水凝膠可以作為鹼性環境中的析氧催化劑。

圖5 (a)金屬氫氧化物水凝膠作為鹼性OER催化析氧反應;(b)金屬氰化物水凝膠析氧電催化劑:基於氰膠和導電高分子雙網絡的酸性OER催化劑。

3.2.3 ORR氧還原反應

ORR作為能量轉化的重要半反應,在燃料電池、金屬-空氣電池、人工光合成中不可或缺。氫氧燃料電池主要依賴於昂貴的Pt來催化陰極發生ORR,催化陽極氫氣氧化(HOR),由於ORR具有複雜的反應歷程,動力學過程緩慢,且過電位較高,限制了燃料電池的轉化效率。ORR機理主要分為兩電子和四電子反應歷程,其中四電子機理在燃料電池和金屬-空氣電池是比較有利ORR歷程,具有更高的能量效率。

Pt/C一直以來是高效的ORR催化劑,但是價格昂貴且穩定性差,不利於大規模應用,基於水凝膠的非金屬雜原子(N, P,S, B等)摻雜碳材料和過渡金屬-氮-碳(M-N-C)有潛力取代Pt/C的催化劑。一方面由於非金屬雜原子和碳原子電負性差異,改變原有碳基底的電子結構,從而影響氧氣在活性位點上的化學吸附,提高催化活性,然而基於石墨烯和碳納米管的摻雜碳材料反應歷程複雜,且難以實現高含量和高分散性的摻雜,因此,聚合物水凝膠衍生的摻雜碳材料是一種不錯的選擇,不僅繼承了水凝膠的三維網絡多孔結構(有利於氧氣和中間體的擴散),而且高度石墨化的碳具備優良的導電性,同時均勻分散的摻雜體是高效的活性位點,因此該催化劑具有卓越的催化ORR的性能。圖a-d展示了植酸交聯的PANI水凝膠製備的磷摻雜的多孔碳材料用於高效的ORR。另一方面,M-N-C結構被認為是ORR的高活性位點,類似於分子催化劑,以中心金屬的氧化還原機理催化ORR。該類催化劑主要的製備方式是直接在保護氣下煅燒大環過渡金屬配合物(或過渡金屬鹽)和含氮的有機物的混合物,然而該方法無法避免碳化過程中金屬的團聚,導致M-N-C活性位點無法被充分利用。而以官能化的金屬有機配合物作為交聯劑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由於交聯劑可以很好地被高分子鏈束縛並均勻分布在三維構架中,使其在煅燒過程中展現出較低的團聚性和高度分散性,從而實現了金屬亞納米簇,具有較高的催化活性(見圖e-i),通過改變交聯劑的結構和配比,甚至可以實現單原子材料的合成。

圖6(a-d)植酸交聯的PANI水凝膠製備的磷摻雜的多孔碳材料用於高效的ORR;(e-h)雙交聯PPy水凝膠製備雙金屬亞納米簇催化氧氣還原。

此外,綜述還對凝膠電催化劑在二氧化碳電還原、過氧化氫氧化、醇氧化、甲酸氧化的電催化行為做出了舉例和總結。

4 結論和展望

凝膠及其衍生物具有三維多孔網絡結構、優良導電性、易於引入缺陷和各種摻雜體等優勢,結合其簡單的製備和易於加工等特點,使凝膠在催化領域有廣闊的前景。未來基於凝膠的催化劑需要更加注重充分利用其大的比表面積、提高活性位點的含量、優化組成與結構、探索不同摻雜成分對催化劑的電子結構的影響和催化機制、對水凝膠材料中的離子和電子傳輸的理論機制的研究等。此外,凝膠材料的機械性能,包括強度、柔韌性和可拉伸性,也有進一步提高的空間,從而拓寬凝膠在催化領域的新應用和更多實際應用價值。

圖7 結論和展望。

餘桂華研究團隊介紹

餘桂華教授課題組的研究重點是新型功能化納米材料的合理設計和合成,尤其是對能源和環境凝膠材料的開創性研究,對其化學和物理性質的表徵和探索,以及推廣其在能源,環境和生命科學領域展現重要的技術應用。目前已在Science, Nature, Nature Reviews Materials, Nature Materials, NatureNanotechnology, Nature Communications, Science Advances, PNAS, ChemicalReviews, Chemical Society Reviews, 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 JACS,Angewandte Chemie, Advanced Materials, 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s,Chem, Joule, Nano Letters, ACS Nano, Nano Today, Mater. Today 等國際著名刊物上發表論文180餘篇,論文引用~31,000次,H-index~90。

現任 ACS Materials Letters 副主編,是近二十個國際著名化學和材料類科學期刊的顧問編委,如Chemical Society Reviews (RSC), ACS Central Science, Chemistry ofMaterials (ACS), Chem, Cell Reports Physical Science (Cell Press), NanoResearch (Springer), Science China-Chemistry, Science China-Materials (ScienceChina Press), Scientific Reports (Nature Publishing), Energy Storage Materials(Elsevier), Energy & Environmental Materials (Wiley-VCH)等。

文獻連結: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ma.202003191

來源:高分子科學前沿

投稿模板:

單篇報導:上海交通大學周涵、範同祥《PNAS》:薄膜一貼,從此降溫不用電!

系統報導:加拿大最年輕的兩院院士陳忠偉團隊能源領域成果集錦

相關焦點

  • 餘桂華團隊ACS Cent. Sci.:基於易熔合金的下一代液態金屬電池
    相比於傳統的化石能源,太陽能、潮汐能、風能等環境友好的可再生能源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然而其隨機性、間歇性等特點又需要發展高效快捷的儲能技術以滿足人類的能源需求。不同於傳統的燃料電池(活性物質與電極的分離)和蓄電池(電化學可逆性),液流電池的活性物質以液態形式存在並分裝在儲液罐中,因此同時具有可分離的電極活性物質和可逆的充放電性能,綜合了能量轉換和能量存儲的優勢,且具有廣泛的能量/功率調節自由度和可擴展性,但是其廣泛利用受限於較低的能量密度和循環性能和電池隔膜較高的成本。
  • 水凝膠材料在可持續能源和水資源領域的技術進展
    餘桂華團隊Chemical Reviews:水凝膠材料在可持續能源和水資源領域的技術進展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X-MOLNews近日,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餘桂華教授(點擊查看介紹)課題組在頂級化學材料綜述性期刊Chemical Reviews
  • Energy Mater.綜述:石墨炔——新型電催化劑新型載體用於能源...
    背景介紹眾所周知,自工業革命以來,為促進經濟發展而大力開發化石燃料,導致常規化石燃料被大量消耗,引發能源危機。此外,大量燃燒化石燃料還帶來了嚴重的溫室效應和顆粒汙染等環境問題。因此,迫切需要開發經濟、高性能和環境友好的技術來進行能源轉換,以解決面臨的問題。其中,電催化在能量轉換方面具有巨大的潛力,但對電催化劑性能要求甚高。
  • 餘桂華AM:凝膠電催化劑——電化學能源轉換新材料
  • 《先進材料》德克薩斯大學餘桂華團隊開發便宜好用水凝膠蒸發器...
    一直以來,人們呼籲將海水或廢水淨化,以減少能源消耗並降低對水環境的負面影響。太陽能的可持續性和環境友好性使太陽能蒸餾技術備受關注。經濟適用及高質量的太陽能淨水系統還需突破,以實現有效的能量收集,轉化以及高淨水率。為了克服太陽光散射而減少所提供的動力,各種吸光材料被開發,如通過調節納米材料的尺寸和形態來收集整個太陽光。
  • 餘桂華團隊EES:調控水凝膠表面潤溼態加快太陽能致水蒸發
    然而,傳統的基於熱能或過濾膜的海水淡化會消耗大量電力,且需要大型而複雜的集中式基礎設施。太陽能海水蒸發被視為可以緩解淡水稀缺的最有前景的環保型技術之一。然而,最關鍵的挑戰在於自然陽光擴散太強(≤1kW m-2),無法為高效的水蒸發系統提供動力。而一旦利用昂貴的太陽能集中器就會增加其整體的技術成本。研究者們通過引入高效光熱能轉換材料以及合理設計蒸發器納米結構來加速蒸發過程。
  • 《先進材料》餘桂華團隊開發便宜、好用水凝膠蒸發器淨化海、廢水
    一直以來,人們呼籲將海水或廢水淨化,以減少能源消耗並降低對水環境的負面影響。太陽能的可持續性和環境友好性使太陽能蒸餾技術備受關注。經濟適用及高質量的太陽能淨水系統還需突破,以實現有效的能量收集,轉化以及高淨水率。為了克服太陽光散射而減少所提供的動力,各種吸光材料被開發,如通過調節納米材料的尺寸和形態來收集整個太陽光。
  • 餘桂華團隊AM實現鋰金屬顆粒可逆沉積的超共形可拉伸石墨烯薄膜
    反覆的枝晶生長與溶解過程中生成大量SEI和無電接觸的鋰金屬(如圖1a),這會導致低的庫倫效率、短的循環壽命、大的過電勢和電池體積的不斷膨脹等問題。通過構建3D高比表面積的鋰沉積框架、改變電解液組成和構建人造SEI等手段來提高鋰沉積的均勻性和/或提高SEI膜的機械強度,進而抑制鋰枝晶和死鋰的產生。
  • AEnM:石墨炔:新興電催化劑載體用於能量轉換
    化石燃料的大量消耗雖然促進了經濟的快速發展,但是同時也帶來了嚴重的能源短缺和環境汙染。開發一種高效和可持續的技術生產清潔能源來代替不可再生能源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電催化技術因其操作簡單,經濟高效以及投入成本低等優點被認為是一個理想的技術。電催化劑是電催化技術的核心,開發高性能以及高穩定性的電催化劑是當前所面臨的巨大的挑戰。
  • 美國UT Austin餘桂華教授AM:室溫全液態金屬電池界面化學研究
    成果簡介 基於對易熔合金界面化學的研究,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UT Austin)的餘桂華教授課題組首次實現了室溫下工作的液態金屬全電池,該電池採用鈉鉀合金做負極(熔點:零下13攝氏度),鎵基的易熔合金做正極
  • 餘桂華Nature子刊:當偶氮染料「邂逅」非水系液流電池
    背景介紹發展高效的能源存儲技術已經成為未來綠色可持續社會發展的重要部分。而其中液流電池因為其獨特的液態儲能方式和特點,所以被視為大規模儲能的理想技術。根據所用電解液的不同,它又可以大致分成兩種類型:水系和非水系液流電池。目前水系液流電池已經取得巨大的進步,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商業化的全釩液流電池。
  • 科學網—界面電化學:聚焦能源 前景可期
    孫世剛:經過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項目連續三期的支持,創新群體項目成員主要在高指數晶面納米催化劑、電化學原位高時空分辨拉曼光譜、電化學能源體系界面微觀結構和分子水平研究等3個方向上取得了不俗成績,引領國際研究前沿。
  • 基於第一性原理的電化學模擬,找出15種有前途的催化劑!
    將H+電催化還原成H2是基於氫燃料可再生能源技術的關鍵過程。在眾多的影響因素中,催化劑的效率對於降低整體反應過電位和提高反應產率至關重要,Pt系金屬是性能最好的催化劑,然而價格昂貴,難以作為大規模生產H2的催化劑。
  • 新型CO2還原電催化劑製備成功
    CO選擇性99.5%以上 接近工業應用要求  8月26日,南方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梁永曄教授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梁永曄科研團隊開發了一種分子分散電催化劑體系,並採用分子工程調控的方法,構建了基於金屬酞菁的高性能二氧化碳(CO2)還原電催化劑。
  • 南京工業大學邵宗平教授AM:一種基於自組裝開發的、近乎理想的...
    研究背景燃料電池作為一種新型的能源技術,其最大的優點是能量轉化效率不受卡諾循環的限制。因此,相比於傳統的火力發電裝置,燃料電池具有更高的能源轉化效率(>60%)。在眾多的燃料電池中,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SOFC)因具有全固態結構、易組裝、燃料多樣性和無需貴金屬催化劑的優點而受到科研工作者的廣泛關注。然而,SOFC技術商業化的最大障礙是其操作溫度過高。
  • 基於有機硫化物氧化還原化學實現在能源存儲中的穩定分子設計
    、基於兩電子轉移反應的新型有機硫化物分子應用於高容量非水系液流電池,同時提出了基於共振結構的一種穩定分子設計的新策略。基於其可逆的電化學反應,他們最終設計出一種高容量和長壽命的非水系液流電池(圖1)。該團隊隨後分析了TETD分子的可逆反應的具體電子轉移過程,如圖2所示。通過雙硫鍵的斷裂和再形成,TETD分子可以實現兩個電子轉移的電化學反應,並且還原產物分子的共振結構應該有利於穩定得到的電子,從而提高其在充放電過程中的穩定性。
  • 新型氮化物電催化劑研究獲進展
    據中科院網站消息,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帶來了嚴重的環境汙染和能源危機。可以預見,在不久的將來,人類社會的能源利用方式將從有限的碳基化石能源轉換到無盡的可再生能源。燃料電池和金屬空氣電池在這類能源轉換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 北理工基於MOF的銦單原子催化劑設計及電催化CO2還原獲進展
    近日,北京理工大學材料物理化學系能源催化研究所(籌)的陳文星副研究員、張加濤教授和清華大學的王定勝教授、李亞棟院士團隊合作,在In單原子催化劑的設計合成及高效電催化CO2還原(CO2RR)製備甲酸鹽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以「Design of a Single-Atom Indiumδ
  • 北理工基於MOF的銦單原子催化劑設計及電催化CO2還原獲進展
    近日,北京理工大學材料物理化學系能源催化研究所(籌)的陳文星副研究員、張加濤教授和清華大學的王定勝教授、李亞棟院士團隊合作,在In單原子催化劑的設計合成及高效電催化CO2還原(CO2RR)製備甲酸鹽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以「Design of a Single-Atom Indiumδ+-N4 Interface
  • 能量轉換材料與技術
    基於此,能量轉換的概念應運而生,即能量在數值上是相等的,可以從一種形式的能量轉變成另外一種或幾種形式的能量,例如電能、熱能、化學能和機械能的相互轉換、光能和電能的相互轉換等。而這些能量的轉換是通過能量轉換材料和相應的技術來實現的。根據能量轉換原理製備的具有特殊功能元器件的材料稱為能量轉換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