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CO2還原電催化劑製備成功

2020-09-03 中國化工報

  CO選擇性99.5%以上 接近工業應用要求

  8月26日,南方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梁永曄教授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梁永曄科研團隊開發了一種分子分散電催化劑體系,並採用分子工程調控的方法,構建了基於金屬酞菁的高性能二氧化碳(CO2)還原電催化劑。

  CO2電催化還原,因可以使用來自可再生能源的電能、在常溫常壓的反應條件下將CO2一步轉化為高附加值碳基燃料及化學品,是一種非常有應用前途的技術。據梁永曄介紹,他們開發的基於金屬酞菁的高性能CO2還原電催化劑,能夠使得一氧化碳(CO)產物選擇性在大電流密度下接近100%,接近工業CO2還原的要求。

  「將CO2還原為重要的工業原料CO是相對較成熟的技術,目前反應選擇性與能量轉換效率比其他產物的轉化效率高。但在實際應用中仍需要解決大電流密度工作條件下的產物選擇性、穩定性以及系統成本過高的問題。」梁永曄表示。

  此前有研究表明,酞菁鈷(CoPc)等金屬大環配合物分子在氣體擴散電極下可將CO2催化轉化為CO。然而,金屬大環配合物分子本身的導電性差且易聚集,制約了其CO2電催化還原性能,對其結構與性能關係認識不足也制約了催化劑性能的進一步優化。

  「針對以上問題,我們發現將金屬酞菁分子均勻負載於碳納米管載體上,形成分子分散電催化劑(MDE),能夠提高CO2還原催化性能。通過對比3種過渡金屬(Fe、Co、Ni)酞菁的催化性能,我們發現酞菁鎳體系(NiPc MDE)具有較高的CO選擇性,但催化穩定性較差。」梁永曄介紹說,他們使用分子工程手段,通過在酞菁環上引入不同的取代基來調控其催化性能。

  研究團隊將甲氧基(OMe)引入,製備出NiPc-OMe MDE催化劑,不僅可提高催化穩定性,還進一步提高了CO選擇性。該催化劑應用於氣體擴散電極,在10~300mA/cm2的還原電流密度內,CO產物選擇性達到99.5%以上,還能夠穩定工作40小時。

  「NiPc-OMe MDE的催化性能接近工業CO2還原的要求,具有產業化的前景。」梁永曄表示,目前來看,工業化CO2還原還受兩方面因素制約。一方面,目前測試的電流密度以及工作時間受到器件工藝的限制,仍需進一步優化;另一方面,CO2電催化還原成CO的成本受電價等影響較傳統化工方法要高。但從長遠來看,碳排放問題已引起了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視。化石燃料的過量使用導致大氣中CO2濃度升高,帶來了一系列環境問題。國際上也已經制定相關政策以降低碳的排放,從這個角度看,電催化CO2還原為碳基燃料和化工原料是解決以上問題的潛在途徑。

相關焦點

  • 研製出新型鹼性水還原電催化劑
    本報訊(記者楊保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俞書宏研究團隊通過磷摻雜手段精準調控過渡金屬硫族化合物二硒化鈷的相變,成功實現其從穩定的立方相到亞穩態正交相的相轉變,研製出在鹼性介質中具有類鉑析氫性能的高效水還原電催化劑,為從鹼性水中大規模製氫提供了廉價高效的催化電極材料。
  • 限域的Bi納米顆粒作為一種高活性、高耐久性的CO2還原電催化劑
    Bi納米顆粒新型自支撐電極的製備。背景介紹電化學還原CO2(CO2RR)生成HCOOH等碳氫化合物或者高附加值的化學品,是一種應對溫室氣體引起的環境問題和能源短缺的有效手段。目前,Bi基催化劑在CO2RR中對HCOOH具有較高的活性和選擇性,但是部分電流密度和穩定性仍有待提高。
  • 北理工基於MOF的銦單原子催化劑設計及電催化CO2還原獲進展
    近日,北京理工大學材料物理化學系能源催化研究所(籌)的陳文星副研究員、張加濤教授和清華大學的王定勝教授、李亞棟院士團隊合作,在In單原子催化劑的設計合成及高效電催化CO2還原(CO2RR)製備甲酸鹽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以「Design of a Single-Atom Indiumδ
  • 北理工基於MOF的銦單原子催化劑設計及電催化CO2還原獲進展
    近日,北京理工大學材料物理化學系能源催化研究所(籌)的陳文星副研究員、張加濤教授和清華大學的王定勝教授、李亞棟院士團隊合作,在In單原子催化劑的設計合成及高效電催化CO2還原(CO2RR)製備甲酸鹽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以「Design of a Single-Atom Indiumδ+-N4 Interface
  • 中國製備出效率達93%電還原二氧化碳催化劑
    據科技日報8月20日報導,記者日前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和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曾傑教授課題組,利用不同鎳含量摻雜的二硫化錫納米片作為催化劑,實現高效電還原二氧化碳到甲酸和一氧化碳。這種鎳摻雜的二硫化錫納米片催化劑,在二氧化碳電還原反應中表現出高活性和高穩定性。該成果近日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雜誌上。
  • 鹼式碳酸鉛作為電化學穩定的活性相用於電催化CO2還原製備甲酸鹽
    實驗結果和理論計算都證實了鹼式碳酸鉛對電催化CO2還原為甲酸的高活性和高選擇性,表明鹼式碳酸鉛是能夠穩定催化CO2的活性相。背景介紹電催化是新能源生產和轉化的重要手段之一,而發展電催化技術的關鍵在於設計開發廉價、高活性、高選擇性以及高穩定性的催化劑。
  • 張鐵銳AEM:CO2還原,Fe基催化劑也不錯!
    近日,中科院理化技術研究所張鐵銳研究員報導了通過在300至700 °C的溫度下對MgFeAl層狀雙氫氧化物納米片進行氫還原,成功製備了一系列化學成分不同的新型Fe基催化劑(Fe-x,x是還原溫度)。X射線衍射,擴展X射線吸收精細結構,穆斯堡爾光譜和高解析度透射電子顯微鏡等表徵結果顯示,Fe-500催化劑由MgO–Al2O3混合金屬氧化物載體上的Fe和FeOx納米顆粒組成。要點3. 密度泛函理論(DFT)計算表明,由部分氧化的金屬Fe納米顆粒組成的異質結構提高了CO2加氫中間體的C-C偶聯能力,從而提高了對C2+產物的選擇性。
  • 科學家模擬生物酶設計製備氧還原反應電催化劑
    科學家模擬生物酶設計製備氧還原反應電催化劑 2018-06-05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 中 小】 語音播報   錳(Mn)基催化劑通常對電催化氧還原反應
  • 促進自支撐電催化劑高效轉化CO2生成碳氫比可控的合成氣
    利用可再生電能還原CO2製備合成氣是一種緩解溫室效應並循環碳資源的綠色方案。合成氣中碳氫比(CO/H2)決定了費託工業過程下遊產物的種類。因此,合理設計電催化劑的活性位點與納米結構,高效製備碳氫比可調的合成氣具有重要的意義。
  • 中國石油大學吳明鉑團隊在電催化還原CO2領域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吳明鉑教授領銜的新型碳材料團隊在高活性金屬氮碳材料電催化還原二氧化碳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論文《高分散鐵氮氧五配位單原子催化劑高效電催化還原二氧化碳》(Hierarchically micro- and meso-porous Fe-N4O-doped carbon as robust electrocatalyst for CO2 reduction)在國際材料領域權威期刊Applied Catalysis
  • 華中師範大學在電催化還原CO2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電催化二氧化碳還原反應(CO2RR)可以通過可再生能源電能將溫室氣體二氧化碳轉化為有價值的化學物質和燃料,對可再生能源的存儲和緩解氣候變化都至關重要,從而吸引了國際研究領域的廣泛關注,其中的關鍵是高效催化材料製備以及相關催化機理。
  • 從高被引研究論文來看電催化CO2還原研究進展
    因此,哈佛大學的汪昊田課題組報導了一種低成本高產量製備單原子鎳催化劑的簡單方法,以低成本的炭黑為載體,通過煅燒方法將Ni單原子高分散並負載到炭黑上,製備了高選擇性和高活性的電還原CO2催化劑。單原子催化劑與均相材料相比,具有優異的穩定性和循環性,與異相材料相比,具有優異的催化活性和選擇性。然而,在製備以及應用過程中活性原子易於遷移和聚集,使得單原子催化劑的可控制備存在很大挑戰。在單原子催化劑中,錨定在碳基底上產生M-Nx結構的單原子金屬氮類催化劑受到了研究人員廣泛關注,特別是在電催化領域。
  • 有機-無機雜化納米材料電催化CO2還原反應的研究進展
    精確調控多個反應步驟獲得高附加值產物是ECR領域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科學合理設計和製備ECR催化劑至關重要。本文介紹了ECR的最新進展、機遇和挑戰,著重總結和討論了有機-無機雜化電催化劑對CO2初始活化及產物選擇性的結構優勢,針對有機-無機雜化電催化劑的不足提出改進策略,並展望了其未來研究前景。
  •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吳明鉑團隊在電催化還原CO2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吳明鉑教授領銜的新型碳材料團隊在高活性金屬氮碳材料電催化還原二氧化碳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論文《高分散鐵氮氧五配位單原子催化劑高效電催化還原二氧化碳》(Hierarchically micro- and meso-porous Fe-N4O-doped carbon as robust electrocatalyst for CO2 reduction)在國際材料領域權威期刊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
  • Ni基催化劑在CO2還原中的尺寸效應
    CO2RR(光)電催化規模化應用的先決條件。催化反應的轉化效率和產物選擇性取決於反應中間體與催化劑的結合能,在眾多可能的反應路徑中,CO2還原為CO被認為是最簡單的反應步驟,CO作為反應原料,可用於合成更加複雜的化學品。
  • 揭示二氧化碳電還原催化劑變化機制
    本報訊(記者黃辛)華東理工大學化工學院教授李春忠團隊利用多尺度的原位表徵技術,系統揭示了二氧化碳電還原過程中催化劑的結構演變和真實催化活性相。相關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國家科學評論》。將二氧化碳還原為有價值的化學品或燃料被認為是一種合理利用碳資源,實現碳循環並緩解溫室氣體問題的有效方法,因而,二氧化碳電還原被認為是利用可再生電力的一種有前景的途徑,設計合理高效的催化劑成為其中的關鍵。
  • 電化學沉積實現單原子催化劑的普適性製備
    單原子催化劑是一類將孤立分散的金屬原子負載到載體上的新型催化劑。單原子催化劑最大化的原子利用率可以有效減少金屬材料的使用,尤其是貴金屬材料,這對催化劑的生產成本十分有利。同時,單原子催化劑中活性金屬中心的配位結構會影響單原子催化劑的電子結構。
  • 合肥研究院發展新型鐵單原子催化劑實現高效電催化固氮合成氨
    >首次報導了新型氧配位鐵單原子催化劑實現高效電催化氮氣還原合成氨。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環境與能源納米材料中心在常溫常壓下電催化氮氣還原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該工作首次報導了新型氧配位鐵單原子催化劑實現高效電催化氮氣還原合成氨。
  • 鄧德會Angew:一氧化碳電還原高選擇性製備乙烯
    通過在溫和條件的電解質中設計特殊的電極,使其具有空間分隔的氧化和還原電催化系統,可以實現不同的反應平衡和產物選擇性,例如電催化還原二氧化碳,目前已成為製備多碳醇類化合物的有前途方法之一。然而,由於法拉第效率(FE)和乙烯的選擇性低,很少有直接電催化將CO還原為乙烯(CORTE)的工作報導。
  • 餘桂華團隊《AM》:基於新型凝膠電催化劑的電化學能源轉換技術
    人們對燃料電池和電解水等新型能源產業技術具有極大的期望,而這些技術的性能很大程度上依賴於電化學轉換過程——通過斷裂或形成化學鍵來產生和儲存化學能的電化學反應。然而這些能源轉化過程受限於電催化的低效率和低耐久性。凝膠材料,得益於其分級多孔結構、成分和結構的易調節性以及易於功能化,為先進能源技術提供了巨大應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