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選擇性99.5%以上 接近工業應用要求
8月26日,南方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梁永曄教授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梁永曄科研團隊開發了一種分子分散電催化劑體系,並採用分子工程調控的方法,構建了基於金屬酞菁的高性能二氧化碳(CO2)還原電催化劑。
CO2電催化還原,因可以使用來自可再生能源的電能、在常溫常壓的反應條件下將CO2一步轉化為高附加值碳基燃料及化學品,是一種非常有應用前途的技術。據梁永曄介紹,他們開發的基於金屬酞菁的高性能CO2還原電催化劑,能夠使得一氧化碳(CO)產物選擇性在大電流密度下接近100%,接近工業CO2還原的要求。
「將CO2還原為重要的工業原料CO是相對較成熟的技術,目前反應選擇性與能量轉換效率比其他產物的轉化效率高。但在實際應用中仍需要解決大電流密度工作條件下的產物選擇性、穩定性以及系統成本過高的問題。」梁永曄表示。
此前有研究表明,酞菁鈷(CoPc)等金屬大環配合物分子在氣體擴散電極下可將CO2催化轉化為CO。然而,金屬大環配合物分子本身的導電性差且易聚集,制約了其CO2電催化還原性能,對其結構與性能關係認識不足也制約了催化劑性能的進一步優化。
「針對以上問題,我們發現將金屬酞菁分子均勻負載於碳納米管載體上,形成分子分散電催化劑(MDE),能夠提高CO2還原催化性能。通過對比3種過渡金屬(Fe、Co、Ni)酞菁的催化性能,我們發現酞菁鎳體系(NiPc MDE)具有較高的CO選擇性,但催化穩定性較差。」梁永曄介紹說,他們使用分子工程手段,通過在酞菁環上引入不同的取代基來調控其催化性能。
研究團隊將甲氧基(OMe)引入,製備出NiPc-OMe MDE催化劑,不僅可提高催化穩定性,還進一步提高了CO選擇性。該催化劑應用於氣體擴散電極,在10~300mA/cm2的還原電流密度內,CO產物選擇性達到99.5%以上,還能夠穩定工作40小時。
「NiPc-OMe MDE的催化性能接近工業CO2還原的要求,具有產業化的前景。」梁永曄表示,目前來看,工業化CO2還原還受兩方面因素制約。一方面,目前測試的電流密度以及工作時間受到器件工藝的限制,仍需進一步優化;另一方面,CO2電催化還原成CO的成本受電價等影響較傳統化工方法要高。但從長遠來看,碳排放問題已引起了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視。化石燃料的過量使用導致大氣中CO2濃度升高,帶來了一系列環境問題。國際上也已經制定相關政策以降低碳的排放,從這個角度看,電催化CO2還原為碳基燃料和化工原料是解決以上問題的潛在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