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有機硫化物氧化還原化學實現在能源存儲中的穩定分子設計

2020-12-04 學研天地

隨著太陽能發電、風力發電等新能源發電技術的迅速發展,亟待開發大規模儲能技術來解決新能源發電技術發電量不穩定的難題,實現削峰填谷、平滑併網的目的。液流電池(Redox flow battery, RFB)具有儲能容量與輸出功率可調、壽命長、安全性高等優點,作為大規模儲能技術前景十分廣闊。在其中,活性材料溶解於溶劑中形成相應的電解液來參與充放電反應。目前,研究較多和發展比較成熟的體系是水系液流電池。它具有成本低、輸出功率高、安全且環境友好等優點,但是較窄的分解窗口極大地限制了水系液流電池的能量密度。相比水系體系,非水系液流電池有望實現更高的電壓和能量密度,因為有機溶劑可以提供更寬的電壓窗口。作為在液流電池領域新興的活性材料,有機小分子具有非常多的優勢,例如元素儲量豐富、分子結構多樣和性質易調控等。然而,目前在非水系液流電池的報導中,大多數的有機活性材料存在溶解度低和循環穩定性差等問題;另外,對於在非水系體系中如何設計高溶解度和穩定的有機活性小分子的方向也並不是很清楚。因此,探索新型有機活性小分子的設計以及深入理解其背後的電化學反應機理對穩定性的影響,對於實現高性能的非水系液流電池具有非常巨大的意義。

成果簡介

近日,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餘桂華教授課題組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發表研究論文,報導了他們開發的一種以雙硫鍵(-S-S-)為可逆氧化還原活性中心、基於兩電子轉移反應的新型有機硫化物分子應用於高容量非水系液流電池,同時提出了基於共振結構的一種穩定分子設計的新策略。該論文第一作者為博士生張樂園,通訊作者為餘桂華教授。

圖1. a) 有機硫化物的成本分析;b) TETD分子的溶解度;c) TETD分子的循環伏安曲線;d) 基於TETD分子的非水系液流電池設計。

有機硫化物作為一類具有可逆氧化還原反應的活性材料,因其價格低廉和衍生物眾多,所以將其應用於液流電池中具有很大的發展前景和潛力。首先,相對於其他有機硫化物,二硫化四甲基秋蘭姆(tetramethylthiuram disulfide, TMTD)和二硫化四乙基秋蘭姆(tetraethylthiuram disulfide, TETD)具有比較明顯的成本優勢。其次,TETD分子結構上的特點使其在多種有機溶劑中都表現出較高的溶解度(> 1 M)。另外,通過循環伏安法測試(cyclic voltammetry, CV)發現TETD分子在有機溶劑中可已表現出兩組氧化還原反應:位於較低電位的反應是可逆反應而位於較高電位的反應是不可逆反應。基於其可逆的電化學反應,他們最終設計出一種高容量和長壽命的非水系液流電池(圖1)。

該團隊隨後分析了TETD分子的可逆反應的具體電子轉移過程,如圖2所示。通過雙硫鍵的斷裂和再形成,TETD分子可以實現兩個電子轉移的電化學反應,並且還原產物分子的共振結構應該有利於穩定得到的電子,從而提高其在充放電過程中的穩定性。隨後在低濃度條件下的電池測試中,TETD電解液取得了高的容量利用率以及長達700圈的穩定循環(圖2)。

圖2. a)TETD分子的可逆反應機理;b)TETD分子的CV曲線;c-d)0.1M TETD溶液的充放電曲線和倍率性能;e-g)0.1M TETD溶液的循環穩定性測試。

為進一步探索TETD分子在非水系液流電池中的性能潛力,該團隊研究了高濃度狀態下(0.5 M或1 M)TETD分子的倍率性能和長循環穩定性。在溶液濃度達到1 M的條件下,其仍然可以表現出相當的倍率能力,同時取得高達50 Ah/L的容量和穩定的電化學循環行為(圖3)。另外,在流動測試模式中,採用0.1 M TETD溶液,電池在高達10 mA/cm2的電流密度下也可以實現100圈循環後大約94%的容量保留率。

圖3. a)1 M TETD溶液的倍率性能; b)0.5 M TETD溶液的循環穩定性測試;c)1 M TETD溶液的循環穩定性測試;d)0.1 M TETD溶液在較高電流密度下的液流電池測試。

通過與其他報導的有機活性分子的性能參數比較,證明了TETD分子作為活性材料在液流電池中的優勢和潛力(圖4)。另外發現其具有一個獨特優勢:可以在多種不同有機溶劑中實現較穩定的電化學循環,進一步證實了在有機分子設計中引入共振結構對於提高有機活性材料的穩定性具有積極的作用。

圖4. 與其他報導的有機活性分子的性能參數比較。

最後通過紫外可見光譜和核磁譜圖的詳細表徵,揭示出TETD分子結構在充放電過程中具有極高的化學穩定性(圖5)。通過對照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鈉(sodium diethyldithiocarbamate, SDDC)的相關譜圖,證實了雙硫鍵是TETD分子的可逆反應中心,並且整個分子結構在多次重複斷裂過程中保持穩定。

圖5. a)參照物SDDC的紫外可見光譜和在不同充放電狀態下TETD溶液的紫外可見光譜;b)參照物SDDC的核磁譜圖和在不同充放電狀態下TETD溶液的核磁譜圖。

綜上所述,有機硫化物分子是適用於液流電池的一類新型有機活性小分子。通過合理的分子結構設計,不僅可以實現其在有機溶劑中的高溶解度,並且可以提高其在多種非水系溶液中的電化學穩定性。因此,基於對有機硫化物分子的反應機理的理解,此研究啟發了一種基於共振結構的穩定分子設計新思路,為設計構建高性能非水系液流電池提供了新方向。

文獻詳情:

Insights into Redox Chemistry of Organosulfides Towards Stable Molecule Design in Nonaqueous Energy Storage Systems

Leyuan Zhang, Bochen Zhao, Changkun Zhang, Guihua Yu*

Angew. Chem. Int. Ed., 2020, DOI: 10.1002/anie.202013264

作者簡介

餘桂華,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材料科學與工程系,機械系終身教授,英國皇家化學學會會士(FRSC)和皇家物理學會會士(FInstP)。

餘桂華教授課題組近些年致力於新型液流電池的研究和設計、新型功能化納米材料的合理設計和合成等,綜合了化學科學、材料科學和能源科學的跨學科研究,取得了開創性研究,在能源、環境和生命科學領域展現重要的技術應用。目前已在Science, Nature, Nature Reviews Materials, Nature Materials, Nature Nanotechnology, Nature Communications, Science Advances, PNAS, Chemical Reviews, Chemical Society Reviews, 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 JACS, Angewandte Chemie, Chem, Joule, Advanced Materials, 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Nano Letters, ACS Nano, Nano Today, Mater. Today 等國際著名刊物上發表論文200餘篇,論文引用~33,000次,H-index~93。

現任 ACS Materials Letters 副主編,是近二十個國際著名化學和材料類科學期刊的顧問編委,如Chemical Society Reviews (RSC), ACS Central Science, Chemistry of Materials(ACS), Chem, Cell Reports Physical Science (Cell Press), Nano Research (Springer), Science China-Chemistry, Science China-Materials (Science China Press),Scientific Reports (Nature Publishing), Energy Storage Materials(Elsevier), Energy & Environmental Materials (Wiley-VCH)等。

相關焦點

  • 餘桂華Angew:揭示有機硫化物氧化還原化學用於非水系儲能技術中分子穩定的設計
    非水氧化還原液流電池(RFBs)在實現高能量存儲系統方面具有巨大的潛力。然而,活性物質的低溶解度和穩定性差等缺點一直限制著它們的發展。
  • 有機-無機雜化納米材料電催化CO2還原反應的研究進展
    電催化CO2還原(ECR)製備碳基化學原料是同時實現碳循環和電能到化學能的存儲和轉化的有效途徑
  • 科學家打造出首款由全有機材料製成的氧化還原液流電池
    作為可再生能源的存儲解決方案,科學家們看到了所謂的氧化還原液流電池的巨大潛力,這種電池在大型儲罐中而不是在緊湊的電極材料中儲存能量。瑞典林雪平大學的一項新設計是這項技術的絕對環保版本,將稀缺的金屬和合成聚合物換成全天然材料。
  • 上海矽酸鹽所等在有機電極材料設計方面取得進展
    有機電極材料由於其環境友好、儲量豐富、結構多樣,引起越來越多的關注。目前鈉離子電池中傳統有機電極材料大多數是共軛化合物,可通過官能團和共軛環內的單雙鍵重排機制實現電子穩定存儲。然而,國內外關於非共軛電極材料的儲鈉機制研究還是空白,若可將共軛化合物擴展到非共軛化合物,不僅可以拓展有機電極材料種類,還可以提高有機電極材料活性、豐富鈉離子存儲機制。
  • 能源周報:Nature子刊、JACS、AM等大合集
    但是,通過液相介質將滷素存儲在氧化態下的操作複雜性妨礙了其在能量存儲設備中的廣泛應用。本文設計並製造了一種利用氧化還原液流電池(固有的可擴展性)和插層化學(高容量)優勢的鋅-雙滷素水溶液電池系統。為了提高比能,設計的電池利用了溴和氯作為正極氧化還原對,它們在新開發的熔融水合物電解質中以滷鋅配合物的形式存在,這是傳統的鋅溴電池所獨有的。
  • 氧化石墨烯的化學還原製備方法
    2007年,Ruoff團隊首先提出使用化學還原的方式由氧化石墨烯製備出石墨烯,這種方法容易批量生產、成本低,也便於實現石墨烯進一步功能化開發。  該方法的本意是消除氧化石墨烯的含氧基團、修復共軛結構和破損,最終恢復石墨烯完美的共軛網絡。
  • 空氣穩定的有機自由基:用於柔性電子的新一代材料?
    作者:南山作為一種開殼化合物,有機自由基是屬於在分子中帶有不成對的電子的有機分子或聚合物。自由基具有較高反應活性,能夠引發聚合反應,或者被氧氣和其他環境因素猝滅。由於大多數自由基的壽命很短,因此自1900年成功合成三苯基甲基自由基以來,穩定自由基的設計和合成就面臨著嚴峻的挑戰,但對化學家而言頗具吸引力。但是目前為止,孤立的穩定基團,尤其是空氣穩定基團的種類仍然非常有限。
  • 深圳大學:一種氧化石墨烯非常規化學石墨化和功能化的新策略
    [DETA]0.5 hybrid nanobelts」為題發表在化學材料領域重要期刊《Science China Materials》。當納米顆粒與外界發生強烈相互作用(溶解、酸解等)時,這些高度不穩定的納米顆粒將通過一系列持續的調整過程(結構重組、化學轉化等)來達到一個新的穩態,而合理地利用這些調整過程可實現功能納米材料的非常規設計和製備。在該項工作中,基於ZnSe[DETA]0.5有機無機雜化納米帶的低穩定性,研究者提出了一種氧化石墨烯非常規化學石墨化和功能化的新策略。
  • 科研人員構築分子系統實現高效太陽光水解制氫
    在人工光合作用中,陽光氧化水,並將氧化還原等價物轉移至CO2,最終將CO2還原或者將質子還原為H2。該反應中,水氧化條件較為苛刻,因為水氧化會依次損失4個電子和產生4個質子,是一個動力學較為緩慢的過程。在電極表面上,光子吸收/電子轉移啟動步驟通常需要與催化劑整合,實現較短時間(微秒級)完成水氧化反應,從而避免電子與空穴複合。
  • 寧波材料所構築分子系統實現高效太陽光水解制氫
    在人工光合作用中,陽光氧化水,並將氧化還原等價物轉移至CO2,最終將CO2還原或者將質子還原為H2。該反應中,水氧化條件較為苛刻,因為水氧化會依次損失4個電子和產生4個質子,是一個動力學較為緩慢的過程。在電極表面上,光子吸收/電子轉移啟動步驟通常需要與催化劑整合,實現較短時間(微秒級)完成水氧化反應,從而避免電子與空穴複合。
  • 對蝦養殖過程中硫化物的控制技術
    在精養蝦塘中下層水體和底泥中,殘餌、排洩物以及動植物殘骸會不斷積累,易造成水體或者底部有機質含量過高,這些有機汙染物分解時,礦化成硫酸鹽(好氧)和硫化物(厭氧),同時也消耗大量溶解氧,這在客觀上為硫化物的生成創造了還原性環境,促進了硫化物的生成。
  • 氧化還原過程的催化循環:主族元素vs過渡金屬
    氧化還原過程的催化循環:主族元素vs過渡金屬儘管過渡金屬具有「天然的優勢」,但同樣具有d電子的主族元素理論上也具有相應的氧化還原活性,自然也有作為氧化還原催化核心的潛能。近年來,隨著主族元素化學的發展,化學家們發現這種金屬「獨佔」的催化活性開始展現在主族元素上。
  • 南京土壤所化學氧化修復場地土壤過程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在土壤修復技術中,化學氧化技術為快速、高效修復場地有機汙染土壤提供了支撐,但氧化劑需通過活化的方式產生高活性自由基來實現汙染物的降解和修復。因此,高效、低成本和環境友好活化材料開發是該領域的研究熱點。基於此,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員王玉軍團隊的副研究員方國東構建了基於金屬-硫化物耦合多電子供體的活化體系,將還原性硫引入活化劑,提高了活化劑的催化效率和汙染物的降解速率,克服了傳統金屬氧化物活化氧化劑過程中的活性位點再生速度慢、氧化劑利用效率低等問題,主要研究進展如下:構建了基於天然鐵-硫、銅-硫等礦物活化過硫酸鹽的化學氧化技術體系,實現了高效去除不同類型的有機汙染物
  • 極性有機硫化物的成因研究獲進展
    為了與普通硫化物區分,我們稱之為極性有機硫化物(如N1S1,N1S2,O1S1,O2S1等)。與一般的有機硫化物相比,極性有機硫化物因為雜原子多,因而有著較高的極性,其組成非常複雜,用常規分析手段很難分離分析,它們的成因目前也尚未明確。
  • 通過調節激子效應在共價有機框架中實現光催化分子氧活化
    通過調節激子效應在共價有機框架中實現光催化分子氧活化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5 16:06:45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江海龍課題組近日提出了通過調節激子效應在共價有機框架(COF
  • 能源周報 | 20篇頂刊看上一周能源領域的前沿進展
    在高價氧化還原中,氧或過渡金屬(TMs)的過度氧化通過形成短共價鍵驅動廣泛的電荷共享,由於其與結構無序和電化學不可逆性的關聯,在插層電極中歷來被避免。在這裡,本文對這些不良行為的根源和減輕它們的材料設計標準提出了看法。將氧氧化還原和高價TM氧化還原(crii/VI和VIII/V)進行對比,發現缺陷形成能態是控制高價氧化還原電化學可逆性的主要因素。因為它決定了哪些缺陷形成以適應短共價鍵以及這些共價鍵的性質。通過調整缺陷形成能態,研究人員可以控制氧化物種的性質,同時最大程度地減少結構紊亂。
  • 基於思維模型建構的高三有機化學複習!
    有機合成路線的設計是利用有機化學反應將簡單、易得的有機化合物製備成較複雜的有機化合物的過程[1]。《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2]對「有機反應的認識和有機合成」的相關內容提出如下要求:(1)能基於官能團、化學鍵與反應類型認識有機物的轉化。
  • 天津大學鄒吉軍|共軛聚合物基材料用於非均相光催化有機轉化反應
    共軛聚合物(CP)基材料由於其獨特的性質,如結構可設計性、可回收性、高化學穩定性和低成本,最近在多種光催化應用中顯示出巨大潛力,這些材料有望成為光氧化還原反應中傳統分子或無機光催化劑的非常有前景的替代品。在這篇綜述中,我們旨在總結基於CP的光催化劑在非均相光催化有機轉化(包括氧化、還原、偶聯和環加成反應)方面的最新進展。
  • 基於硫化物電解質的鋰/硫化物全固態電池
    在早期研究中,由於固態電解質離子電導率較低,全固態鋰電池在與有機電解液鋰離子電池的競爭中並不具備優勢。但近年來,科研人員在固態電解質電導率方面取得了突破,尤其以LGPS為代表的一系列硫化物固態電解質的離子電導率已經達到甚至超過傳統液態電解質。
  • 天津大學鄒吉軍|共軛聚合物基材料用於非均相光催化有機轉化反應
    共軛聚合物(CP)基材料由於其獨特的性質,如結構可設計性、可回收性、高化學穩定性和低成本,最近在多種光催化應用中顯示出巨大潛力,這些材料有望成為光氧化還原反應中傳統分子或無機光催化劑的非常有前景的替代品。在這篇綜述中,我們旨在總結基於CP的光催化劑在非均相光催化有機轉化(包括氧化、還原、偶聯和環加成反應)方面的最新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