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性有機硫化物的成因研究獲進展

2021-02-23 中科院之聲

沉積有機質中往往含有豐富的有機硫化物,除了只含硫的常見硫化物如硫醚、四氫噻吩、噻吩和苯並噻吩之外,還包含一些包含其他雜原子(如含N或O)的有機硫化物。為了與普通硫化物區分,我們稱之為極性有機硫化物(如N1S1,N1S2,O1S1,O2S1等)。與一般的有機硫化物相比,極性有機硫化物因為雜原子多,因而有著較高的極性,其組成非常複雜,用常規分析手段很難分離分析,它們的成因目前也尚未明確。根據以上特點,近期,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廖玉宏課題組以江漢盆地高硫低熟原油為研究對象,利用具有超高解析度的傅立葉變換離子迴旋共振質譜儀(FT-ICR MS,型號為SolariX XR 9.4T)研究了江漢低熟原油中極性有機硫化物的分布特徵,並探討了其來源。

低熟原油是一種特殊的原油,具有含雜原子極性化合物豐富的特徵,它經歷的埋藏深度淺、熱演化程度低,因而保留了很多原生的地球化學信息。研究發現,在江漢低熟油中,硫元素主要以形成硫雜環而不是形成硫醚的形式存在於有機化合物的分子結構中。硫雜環以及稠合的芳環個數的增加,都會導致硫化物和極性有機硫化物的等效雙鍵值(DBE)增加(圖1)。

極性硫化物與相應的極性化合物的分布特徵對比研究結果表明,某些極性有機硫化物很可能是由沉積可溶有機質中一些包含活躍官能團(如共軛的C=C雙鍵、羥基)的前驅體在成巖階段早期經由分子內硫化作用形成的。在此過程中,這些前驅體能夠形成的硫雜環個數受其分子結構中活躍官能團數量的控制:比如一對共軛的C=C雙鍵能夠通過與微生物的硫酸鹽還原作用(BSR)形成的H2S發生加成反應而形成一個四氫噻吩環,而不含活躍官能團的前驅體分子則無法發生加成反應被硫化。需要注意的是,由於其具有反應活躍的特點,含活躍官能團的前驅體分子既可以發生硫化形成有機硫化物,也可以發生氫化形成相應的烴類。如果分子結構中的活躍官能團數量足夠多,則可能有一部分官能團發生氫化而其他官能團發生硫化,即硫化和氫化之間存在競爭。比如含有40個C原子的類胡蘿蔔素分子結構中共有11個共軛的C=C雙鍵,可以通過硫化和/或氫化形成含0~5個硫雜環的一系列化合物,分子結構中每增加一個硫雜環,化合物的DBE增加1(圖2)。此外四氫噻吩環的芳香化會形成噻吩環,導致DBE在原有基礎上增加2(圖2)。這一系列化合物在江漢低熟原油中都有檢測到,從而證實了上述機理的合理性。

硫化作用形成的硫化物或者氫化作用形成的非硫化物都會繼承這些前驅體的分布特徵(如奇偶優勢),因而原油中的極性有機硫化物與一些含氮含氧的極性化合物有著類似的分布特徵,差別僅僅在於前者在結構上比後者多了一個或幾個硫環。基於這種分子結構上的繼承性,通過研究低熟油中的極性有機硫化物的分子結構和分布特徵可以還原它們的前驅體在沉積物中的分子結構和分布特徵,從而獲得有用的地球化學信息。

該項成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中科院先導科技專項A以及有機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自主課題資助。論文近期發表在國際期刊 Organic Geochemistry 上,論文的第一作者為博士生劉衛民,通訊作者為廖玉宏,共同作者還包括廣州地化所研究員、中科院院士彭平安,廣州地化所工程師蔣彬,以及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教授史權和佛羅裡達州立大學教授許強。

圖1:低熟原油中的極性有機硫化物及對應的含氮含氧極性化合物DBE分布特徵。


圖2:推測得到的由具有11個共軛C=C雙鍵的類胡蘿蔔素形成的含有0~5個硫原子的系列化合物的過程(+HS-為硫化,+H為加氫,-H為脫氫(芳香化))。


來源: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相關焦點

  • 離子液體結構與溶劑極性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綠色催化課題組在離子液體結構與溶劑極性的相關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最新成果發表在近期出版的《物理化學B》 (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B)上。
  • 金屬硫化物光催化──可見光誘導的選擇性有機轉化反應
    關於金屬硫化物在光催化領域的研究,歷史悠久,從多相光催化興起之後便出現了。近些年來,由於材料新合成方法的出現、新機理的研究、以及新策略將金屬硫化物與金屬氧化物、金屬納米粒子或者其他新興材料結合的改進,關於金屬硫化物光催化的研究重新煥發了生機。
  • 高離子電導率硫化物固態電解質的空氣穩定性研究進展
    北京理工大學楊文和陳人傑教授對硫化物固態電解質空氣穩定性的相關研究包括空氣穩定性的研究方法和衰減反應機制進行詳細的梳理和客觀分析, 並提煉出提高硫化物固態電解質空氣穩定性相應的策略與方法. 隨著社會的發展, 人類對於能量存儲設備的要求越來越高.
  • 大連化物所在溶劑極性調控光子上轉換體系發光研究中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韓克利團隊開發了一種新型的溶劑極性調控的三重態-三重態上轉換發光體系,相關工作發表在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Letters上。
  • 在極性材料光催化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極性材料由於分子基元在晶體中的各向異性使得晶胞中一些基團的正、負電中心並非重合,存在本徵偶極矩,產生自發極化電場。
  • 非極性氮化鎵材料研究獲新進展
    在國家863項目和中國科學院創新工程的支持下,中科院半導體研究所曾一平研究員帶領的課題,採用自行研製的HVPE氮化物生長系統,通過在m面藍寶石上磁控濺射生長薄層的ZnO緩衝層,進而外延生長獲得了非極性GaN厚膜材料,該材料具有較低的位錯密度
  • 有機-無機雜化納米材料電催化CO2還原反應的研究進展
    本文介紹了ECR的最新進展、機遇和挑戰,著重總結和討論了有機-無機雜化電催化劑對CO2初始活化及產物選擇性的結構優勢,針對有機-無機雜化電催化劑的不足提出改進策略,並展望了其未來研究前景。隨後系統地綜述了有機-無機雜化催化劑的設計與合成以提升CO2還原性能的研究進展,主要涉及分子催化劑/碳材料複合物、有機配體功能化的金屬催化劑、金屬有機框架(MOFs)、以及基於共價有機框架(COFs)、金屬硫化物和g-C3N4的有機-無機雜化納米材料等。最後總結了有機-無機雜化催化劑在ECR中的前景與挑戰。
  • 仿生多相介質表面極端潤溼行為調控研究獲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仿生摩擦學(BMT)課題組在仿生多相介質表面極端潤溼行為調控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研究人員利用簡單的噴塗、溼化學浸泡及原位合成技術,在多種常見的基底材料上,製備出兼得空氣中超疏水和水下超疏油表面、空氣中超親極性-超疏非極性液體表面、有機介質下超雙疏液表面和在油-水-氣系統中任意一相超疏其他兩相的超疏液表面材料,從化學角度提出,在不同環境介質中超疏液性質的可控制備策略(如圖),揭示材料表面親疏水異質化學組成是形成此類新型超潤溼表面的主要原因,結合熱力學計算對新型超潤溼表面的粗糙幾何結構和表面化學的協同作用進行剖析
  • 細胞極性生長機理研究獲新進展
    FIMBRIN5缺失引起花粉管中微絲排布紊亂(A為野生型花粉管,B-I為fim5-1花粉管,J對花粉管槽部微絲與細胞伸長軸的角度進行統計的結果) 微絲細胞骨架控制細胞極性建立和細胞極性生長中科院植物研究所信號轉導與代謝組學研究中心的黃善金研究組對花粉中高度表達的微絲相關蛋白FIMBRIN5進行了功能解析,發現擬南芥缺失FIMBRIN5引起花粉萌發滯後,花粉管生長受阻。體內微絲標記表明,FIMBRIN5缺失引起花粉粒中微絲發生重排和花粉管中微絲出現紊亂。體外生化分析表明,FIMBRIN5具有使微絲成束並穩定微絲的作用。
  • 海洋所在方輝橄欖巖巖石成因研究中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大洋巖石圈與地幔動力學課題組在方輝橄欖巖巖石成因研究中取得進展,對理解俯衝環境中玻安巖巖漿演化過程具有重要意義。方輝橄欖巖的主要礦物為橄欖石和斜方輝石,此前研究認為方輝橄欖巖的巖石成因主要是地幔熔融殘餘和層狀侵入體的堆晶。
  • 福建物構所金屬-有機框架薄膜的組裝及性能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結構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曹榮研究團隊在科技部「97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和教育部能源材料化學協同創新中心(2011•iChEM)的資助下,設計合成特定的金屬-有機框架化合物(MOF),隨後組裝構築形成金屬-有機框架膜。
  • 常見有機溶劑極性表
    有機溶劑的種類較多,按其化學結構可分為10大類:①芳香烴類:苯、甲苯、二甲苯等;②脂肪烴類:戊烷、己烷、辛烷等;③脂環烴類:環己烷、環己酮、甲苯環己酮等
  • 有機小分子光伏材料研究獲進展
    記者近日從中科院化學所獲悉,該所有機固體重點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在高效有機小分子光伏材料的研究上取得系列進展,並在近期受邀為英國皇家化學會
  • 合肥研究院在肉桂醛選擇性加氫轉化研究中獲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納米材料與器件技術研究部-環境與能源納米材料中心張海民課題組在肉桂醛選擇性加氫催化轉化研究中獲進展。通過構築具有高催化活性、選擇性及穩定性的Fe-Co合金催化劑,實現肉桂醛的高效催化轉化。
  • 凍土中未凍水成因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高曉清團隊在Water resources research上在線發表題為Modeling the Unfrozen Water Content of Frozen Soil Based on the Absorption Effects of Clay Surfaces的研究論文,闡明了表面效應、吸附作用以及雙電層作用在未凍水的形成中的作用和機理
  • 極性超顯性遺傳現象分子機制研究獲進展
    2015年10月21日,《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在線發表了模式動物所朱敏生實驗室及合作實驗室的最新研究成果 在遺傳學上,雜合子的適應性有時比純合子更強,父母平平,有時後代卻很強,這就是遺傳學中所謂的超顯性(overdominance)遺傳現象;有時雜合子的適應性與其染色體親本來源有關,如強弱不同的父母,其後代可強,但父母雙方都強,後代會弱,這就是所謂極性超顯性(polar overdominance)遺傳現象。
  • 物理科學學院在二維過渡金屬硫化物特性領域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新聞網訊 物理科學學院潘淑娣副教授日前與美國堪薩斯大學物理與天文學系趙輝教授的團隊合作,在二維過渡金屬硫化物特性領域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並在國際著名SCI期刊《2D Materials》上發表學術論文「Ultrafast charge transfer between MoTe2 and MoS2
  • 有機溶劑極性表
    有機化合物的極性主要和其所含基團有關,分子極性由較大極性的基團決定。
  • 廣州生物院在有機小分子催化構建手性季碳中心研究中獲進展
    廣州生物院在有機小分子催化構建手性季碳中心研究中獲進展 2015-09-10 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 【字體:大 中 小】
  • 地化所海洋生態系統汙染物來源與成因機制研究獲進展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國內外項目的聯合資助下,中科院地球化學研究所地表地球化學研究組的Mostofa博士及其合作者在以往研究的基礎上對海洋生態環境汙染進行了綜合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在綜合考慮多種海洋汙染源和影響因素,如廢棄藥品、相關新型汙染物、水華及毒素、海水酸化、貨船破損和舊船改造工業以及過度捕撈導致等,系統介紹了這些威脅海洋生態系統汙染物的來源、成因、控制機制並提出了可能的解決辦法,部分成果已在第二屆海洋生物科技大會上做了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