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 Energy Mater.綜述:石墨炔——新型電催化劑新型載體用於能源...

2020-11-26 騰訊網

背景介紹

眾所周知,自工業革命以來,為促進經濟發展而大力開發化石燃料,導致常規化石燃料被大量消耗,引發能源危機。此外,大量燃燒化石燃料還帶來了嚴重的溫室效應和顆粒汙染等環境問題。因此,迫切需要開發經濟、高性能和環境友好的技術來進行能源轉換,以解決面臨的問題。其中,電催化在能量轉換方面具有巨大的潛力,但對電催化劑性能要求甚高。故而開發出豐富的、高性能和高度穩定的電催化劑成為一項基本挑戰。近年來,開發的基於貴金屬、層狀的雙氫氧化物等電催化劑存在電導率差、活性位低、電荷轉移緩慢等問題。目前,石墨烯、碳納米纖維等碳(C)材料已被廣泛用作各種電催化劑的載體,以增強其催化性能,並且已獲得顯著改進。其中,由於石墨炔(GDY)中共存sp-和sp2-雜化碳原子,使其具有高度的π共軛,規則的有序孔結構和可調電子結構,使得GDY具有天然的帶隙和高速的載流子遷移率。在環境溫度下,GDY中的電子和空穴遷移率可以達到105 cm2V-1s-1。此外,通過調控不同數量的炔鍵和各種堆疊方式可以改變GDY的機械性能。

成果簡介

近日,湖南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的李必勝博士(第一作者)、曾光明教授和賴萃副教授(共同通訊作者)等人對GDY負載的電催化劑進行了綜述,並從分子結構、電子性能、機械性能和穩定性的角度分析了GDY可以用作新型載體的原因。接著,總結了GDY負載的電催化劑在能量轉化中的各種電化學應用,包括析氫反應(HER)、析氧反應(OER)、氧還原反應(ORR)、水分解(OWS)和氮氣還原反應(NRR)。還概述了GDY和基於GDY的材料在未來研究中面臨的挑戰。本文通過對GDY的深入分析,以促進這種新型碳材料的開發和應用。研究成果以題為「Graphdiyne: A Rising Star of Electrocatalyst Support for Energy Conversion」發布在國際著名期刊Adv. Energy Mater.上。

圖文解讀

圖一、分子結構

(a)通過線性乙炔使石墨烯與GY-連接的芳族基團的示意圖;

(b-e)具有不同炔鍵數目的GYs;

(f-g)從俯視圖看,雙層GDY系統的優化配置分別為AB(β1)和AB(β2);

(h-j)從俯視圖看,三層GDY系統的三個可能配置:ABA(γ1)、ABC(γ2)和ABC(γ3)配置。

圖二、GDY作為金屬氧化物的載體

(a-d)NiO-GDY NC的TEM和HRTEM圖像;

(e)NiO-GDY NC納米立方體中Ni、O和C的EDX映射;

(f)比較NiO-GDY NC和原始NiO NC的高解析度Ni 2p XPS光譜;

(g)NiOGDY NC的電荷密度參考圖。

圖三、GDY作為過渡金屬硫屬元素化物的載體

(a-b)eGDY/MoS2、MoS2和eGDY的狀態密度(DOS),其中費米能級為0 eV;

(c-d)eGDY/MoS2的電荷密度差異圖:俯視圖和側視圖;

(e)eGDY/MoS2、eGDY和MoS2上的氫吸附自由能(ΔGH);

(f)催化劑在0.5 M H2SO4中的奈奎斯特圖;

(g)在0.70 V與RHE的電容電流中,分別作eGDY/MoS2、CC/MoS2、GDY和CC的掃描速率圖;

(h)催化劑的瞬時光電流響應;

(i)在3000次電勢循環前後,獲得的eGDY/MoS2極化曲線;

(j)在工作條件下,使用eGDY/MoS2作為陰極的電解槽。

圖四、氫取代GDY(HsGDY)為中間層的新型三層夾心納米結構

(a)製備三層納米管陣列的示意圖;

(b)具有iR補償的HER極化曲線;

(c)塔菲爾圖;

(d)從EIS得到的奈奎斯特圖,其等效電路為Rs、Rct;

(e)在0.5 M H2SO4中,NiCoS-HsGDY-Ni、Co-MoS2、NiCoMoS、NiCoS-HsGDY、NiCoS、HsGDY、Pt薄片和碳紙的電流密度隨時間變化的曲線,沒有iR補償。

圖五、電催化劑的理論計算和結構分析

(a-c)GDY、ICLDH和ICLDH-GDY的穩定配置;

(d)穩定配置ICLDH-GDY的電荷密度差;

(e-f)e-ICLDH-GDY/NF結構的Fe 2p和Co 2p核能級XPS光譜;

(g)GDY、ICLDH和e-ICLDH-GDY的拉曼光譜;

(h)形成OOH*的自由能變化以及GDY(ΔG1)和e-ICLDH-GDY(ΔG2)的相應穩定結構;

(i)包含GDY和ICLDH層的接口系統3d和2p頻段的PDOS;

(j)界面區域附近的Fe 3d、Co 3d、H2O-s和H2O-p帶的PDOS;

(k)鹼性條件下HER對e-ICLDH-GDY、ICLDH和GDY的能量途徑;

(l)比較三個系統中水分解的過渡態勢壘;

(m)這三個系統的H-化學吸附。

圖六、GDY作為單原子催化劑的載體

(a-d)原始GDY的SEM、TEM和HRTEM圖像;

(e-h)Pd/GDY的SEM、TEM和HRTEM圖像;

(i-l)從Pd/GDY納米片的各個區域獲得的HAADF圖像;

(m-p)Pd/GDY納米片的STEM-HAADF圖像以及Pd和C原子的相應元素映射。

圖七、析氫反應(HER)

(a)GDY-MoS2優化結構的俯視圖;

(b)基於DFT計算的原始MoS2、GDY和GDY-MoS2中不同位點的HER在平衡電勢下的自由能圖;

(c)原始MoS2和GDY-MoS2異質結構的DOS;

(d)對於GDY-MoS2的PDOS;

(e)線性掃描伏安法(LSV)曲線;

(f)合成後的電催化劑的相應Tafel圖;

(g)在連續循環試驗前後記錄的GDY-MoS2NS/CF和MoS2NS/CF的LSV曲線;

(h)每1000次循環後在10、50、100和200 mA cm-2處的過電勢;

(i)在0.5 M H2SO4中的LSV曲線。

圖八、氧還原反應(ORR)

(a)吸附在Fe-GDY表面上的*OOH、*O和*OH的原子構型的俯視圖;

(b-c)計算了Fe-GDY和Pt(111)催化劑表面上平衡電極電位U4e和實驗測量起始電位Uonset的ORR 4e-通路的自由能圖;

(d)室溫下,在N2飽和和O2飽和的0.1 M KOH溶液中,Fe-GDY催化劑和市售Pt/C催化劑的循環伏安(CV)響應;

(e)在O2飽和的0.1 M KOH溶液中,Fe-GDY催化劑和市售20wt%Pt/C催化劑的進行轉盤電極測量;

(f)Fe-GDY ORR催化劑的穩定性。

圖九、完全分解水

(a-b)HER和OER過程計算的自由能的化學吸附模型;

(c)鹼性條件下,計算H2O活化和H吸附的自由能圖;

(d)鹼性介質中OER的自由能圖;

(e-f)極化曲線;

(g-h)在1.0 M KOH中,HER和OER的相應Tafel圖;

(i)CoNx-GDY NS/NF在10000次循環前後的極化曲線;

(j)CoNx-GDY NS/NF在2000次循環前後的極化曲線;

(k)兩電極系統中合成樣品的CV曲線;

(l)在鹼性電解槽中,FeCH-GDY/NF在10 mA cm-2時隨時間變化的電流密度曲線。

圖十、Mo/GDY電催化劑的電化學NRR性能

(a)在0.1 M Na2SO4電解質中,不同電勢下經過2 h電化學NRR後的紫外可見吸收光譜;

(b-c)在0.1 M Na2SO4中,不同施加電勢下的FEs和YNH3;

(d)不同批次的Mo/GDY電催化劑生產的NH3的YNH3和FEs;

(e)在N2飽和與Ar飽和電解質下,測試的Mo/GDY電催化劑的紫外可見吸收光譜;

(f)在環境條件下,於-1.2 V電解2 h後,純GDY和Mo/GDY電催化劑生成NH3的量;

(g-h)在0.1 M HCl中,不同的施加電勢下的FEs和YNH3;

(i)在環境條件下,於-0.1 V電解2 h後,純GDY和Mo/GDY電催化劑生成NH3的量。

總結與展望

本文總結了GDY的結構和性質,包括分子結構、電子性質、機械性質和穩定性。基於這些性質,還討論了GDY作為電催化劑載體的可行性。然後,研究了各種GDY負載的電催化劑,並重點介紹了GDY在這些 複合材料中的作用。具體而言,GDY的存在可以提高載流子的轉移效率、改善分散性、增加電導率,並加速傳質效果。最後,綜述了GDY負載型電催化劑在能量轉化中的電化學應用。結果表明,GDY負載型電催化劑對HER、OER、ORR、OWS和NRR等各種電化學應用具有高性能。

雖然基於GDY的電催化劑在能量轉化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該領域的研究仍處於初級階段,還存在以下挑戰和機遇:(1)迫切需要開發用於合成大規模、高性能且價格合理的GDY和GYs的技術,從而為理論研究和實際應用提供堅實的基礎;(2)除GDY外,其它具有不同乙炔鍵的GYs的製備方法如GY、GY-3和GY-4仍處於理論階段,故值得從實驗室獲得具有可調結構和特性的GY、GY-3和GY-4;(3)應該採用更多的最新表徵技術,以從分子水平甚至原子水平全面了解結構、性質和性能之間的聯繫;(4)應該探索其它修飾,以使GDY達到所需的帶隙、電子性能、機械性能和光學性能;(5)GDY的應用範圍不應限於能量轉換。因為GDY在傳感器、藥物載體、氣體分離、電池、超級電容器和海水淡化等其他應用中也顯示出巨大的潛力,但是目前在這些方面的研究還處於起步階段,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來開發GDY基材料以用於實際應用。總之,相信所有挑戰和缺點都可以克服, GDY基材料必將應用到各個領域

文獻連結:Graphdiyne: A Rising Star of Electrocatalyst Support for Energy Conversion(Adv. Energy Mater.,2020, DOI: 10.1002/aenm.202000177)

本文由CQR編譯。

投稿郵箱

投稿以及內容合作可加微信

cailiaorenvip

相關焦點

  • AEnM:石墨炔:新興電催化劑載體用於能量轉換
    化石燃料的大量消耗雖然促進了經濟的快速發展,但是同時也帶來了嚴重的能源短缺和環境汙染。開發一種高效和可持續的技術生產清潔能源來代替不可再生能源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電催化技術因其操作簡單,經濟高效以及投入成本低等優點被認為是一個理想的技術。電催化劑是電催化技術的核心,開發高性能以及高穩定性的電催化劑是當前所面臨的巨大的挑戰。
  • 上海大學|石墨炔基材料在能源相關領域的研究進展
    總結了近年來石墨炔在合成策略、功能機理和儲能及能量轉換領域的應用等方面的研究進展;分析了阻礙其大規模製備以及在商業化應用方面的挑戰;最後,根據石墨炔的研究現狀和發展趨勢,提出了應對這些挑戰可能的研究方向。希望通過對這篇綜述的介紹,幫助讀者們加深對石墨炔及石墨炔基材料的認識。
  • 合肥研究院發展新型鐵單原子催化劑實現高效電催化固氮合成氨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環境與能源納米材料中心在常溫常壓下電催化氮氣還原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該工作首次報導了新型氧配位鐵單原子催化劑實現高效電催化氮氣還原合成氨。
  • 餘桂華團隊《AM》:基於新型凝膠電催化劑的電化學能源轉換技術
    尋求可持續、低成本的能源已成為全球深入研究的重點領域,對現代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人們對燃料電池和電解水等新型能源產業技術具有極大的期望,而這些技術的性能很大程度上依賴於電化學轉換過程——通過斷裂或形成化學鍵來產生和儲存化學能的電化學反應。然而這些能源轉化過程受限於電催化的低效率和低耐久性。
  • 新型電池負極材料石墨二炔 提升電池效率和穩定性
    蓋世汽車訊 鋰離子電池通常採用石墨類碳材作為負極材料。據外媒報導,科學家們研究新型二維碳網狀物,即碳納米纖維膜石墨二炔,在電池應用中的適用性。石墨二炔和石墨烯(石墨烯是單原子層石墨)一樣又平又薄,但是孔隙率更高,而且可以調整電子性能。據研究人員介紹,利用特製前體分子,採用簡單的自下而上的合成方法,可以製備這種材料。
  • 青島能源所黃長水教授AM綜述: 石墨炔基材料的製備及在儲能中的應用
    成果簡介 石墨炔(GDY)以其二維化學結構、獨特的內在性質和廣泛的應用前景而備受關注。特別是,一些結構特徵和基本物理特性,包括平面內孔的擴展、規則的納米結構和良好的傳輸特性,使GDY成為了包括電池和超級電容器在內的儲能裝置中電極材料的候選。
  • 中科院青島能源所在石墨炔能源存儲材料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團隊與化學研究所李玉良課題組合作,將石墨炔類材料先後應用於鋰離子電池、鈉離子電池、鋰離子電容器等能源存儲器件,並對其電化學性能及儲能機制進行了詳細分析和系統研究。氯雜石墨炔的結構及在鋰離子電池中的應用碳素材料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而石墨炔類材料是繼富勒烯、碳納米管、石墨烯之後,一類全新的碳素材料。
  • 過程工程所在sp雜化氮摻雜石墨炔的氧還原應用研究中獲進展
    燃料電池具有零汙染、能量轉化效率高、適用範圍廣泛等眾多優點,使其成為最具前景的新型能源轉化裝置之一。燃料電池的陰極氧還原反應(ORR)是一個動力學遲緩的過程,需要在催化劑的作用下才能輸出有效的電流密度。
  • 石墨炔:石墨烯之後 一種非常理想的儲鋰材料
    石墨炔,是繼富勒烯、碳納米管、石墨烯之後,一種新的全碳納米結構材料。它由sp和sp2雜化形成的一種新型碳的同素異形體,是由1,3-二炔鍵將苯環共軛連接形成的具有二維平面網絡結構的全碳材料,具有豐富的碳化學鍵、大的共軛體系、寬面間距、優良的化學穩定性,被譽為是最穩定的一種人工合成的二炔碳的同素異形體。
  • 合成氨產率提高近十個數量級:石墨炔基Pd原子催化劑|NSR
    近日,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李玉良院士團隊和山東大學薛玉瑞教授、香港理工大學黃勃龍教授合作在《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 NSR)發表研究論文,他們在石墨炔(GDY)上錨定了零價鈀(Pd)金屬原子(圖1),並將獲得的
  • 石墨二炔@Janus磁鐵礦用於光催化固氮
    石墨二炔@Janus磁鐵礦用於光催化固氮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29 13:28:45 石墨二炔@Janus磁鐵礦用於光催化固氮,這一成果由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Yuliang
  • 兼具高選擇性和高導電性 石墨炔成甲醇電池理想膜材料
    67641次閱讀 作者:郭樺   來源:中國化工報    2019年03月25日 收藏   中化新網訊 直接甲醇燃料電池被認為是最有前途的清潔高效能源電池之一
  • 中國科學家首次成功合成石墨炔—新聞—科學網
    2010年,單層石墨烯已經從實驗室逐步走向產業化道路,英國科學家的這項基礎工作也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就在這一年,中科院化學所有機固體實驗室的化學家們,創造了化學合成的方法,製造出另一種新的碳材料——石墨炔。研究人員利用六炔基苯在銅片表面的催化作用下發生偶聯反應,成功地在銅片表面上,合成出石墨炔薄膜。
  • 「李玉良」世界上第一個發現石墨炔碳納米材料的人
    ◆石墨炔的可控合成李玉良課題組以銅箔為生長襯底和催化劑,六炔基苯為單體,採用交叉偶聯反應成功製得了石墨炔薄膜。◆石墨炔在催化領域的應用李玉良課題組利用石墨炔成功實現了對零價鐵原子和鎳原子的負載,製備了大面積零價金屬單原子催化劑。
  • 構築醯胺鍵功能化氧化石墨烯/銀複合催化劑實現端炔與CO2羧化
    ,設計的催化劑表現出了優越的循環穩定性。  端炔與CO2的羧基化反應不僅可以解決二氧化碳排放的問題,而且還可以合成高附加值的重要化學原料不飽和羧酸。對於羧酸類化合物的合成,其中一種典型的方法是使用CO2作為親電試劑與碳親核試劑反應。然而,該方法需要高度敏感的有機金屬試劑,例如強親核試劑有機鋰和格氏試劑,這給大規模生產帶來了困難和挑戰。另一種策略是直接活化C-H鍵,使末端炔烴與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羧酸。
  • 構築醯胺鍵功能化氧化石墨烯/銀複合催化劑實現端炔與CO2羧化
    端炔與CO2的羧基化反應不僅可以解決二氧化碳排放的問題近年來報導基於含銅配位聚合物、銀納米粒子複合催化劑展現出了較好的催化活性。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例如催化位點利用不夠充分、苛刻的反應條件、底物普適性差等。 基於二維材料的複合催化劑近來受到極大關注。這些催化劑的優點包括充分暴露的活性位點,增強的物質傳遞速率,更重要的是具有清晰的表界面。
  • 【中國科學報】中國科學家首次成功合成石墨炔
    例如,研究人員實現了石墨炔薄膜的厚度可控,首次證實了石墨炔薄膜的層間距為0.365 納米,所獲得的少數層石墨炔薄膜厚度可以控制在15~500納米之間。同時,石墨炔薄膜表現出良好的半導體性質,並發現隨著石墨炔厚度的減小,其電導率逐漸增加。
  • Adv. Mater. 多層石墨炔納米片應用於多路復用的實時DNA檢測
    在這些材料中,單層的2D納米片已經證實是一類用於檢測DNA和小分子非常有效率的傳感平臺。近日,來自中科院過程所的王丹研究員、北京科技大學的於然波教授、南京工業大學的黃嶺教授和南京郵電大學的汪聯輝教授(共同通訊)等人研發了作為傳感平臺的多層石墨炔(GD)納米片(NSs)用於低背景和高信噪比的DNA的螢光實時檢測。其對單鏈DNA和雙鏈DNA展現了不同的螢光淬滅能力和親和力。
  • 吉林大學楊柏團隊綜述:碳點,一種應用廣泛的新型碳基納米材料!
    吉林大學楊柏教授等人發表的最新綜述中,在分析CDs的形成機理、微納米結構和性質特點的基礎上,對CDs的分類進行了全面的綜述,並介紹了CDs的合成方法和光學性質,包括強吸收、光致發光和磷光。
  • 韓國推出新型複合催化劑 有效提升MAB電池的充放電性能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據外媒報導,韓國蔚山國家科學技術研究所(UNIST)能源與化學工程學院 Guntae Kim 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推出新型複合催化劑,有效提升MAB電池的充放電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