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墨炔:石墨烯之後 一種非常理想的儲鋰材料

2020-11-26 OFweek維科網

  石墨炔,是繼富勒烯、碳納米管、石墨烯之後,一種新的全碳納米結構材料。它由sp和sp2雜化形成的一種新型碳的同素異形體,是由1,3-二炔鍵將苯環共軛連接形成的具有二維平面網絡結構的全碳材料,具有豐富的碳化學鍵、大的共軛體系、寬面間距、優良的化學穩定性,被譽為是最穩定的一種人工合成的二炔碳的同素異形體。由於其特殊的電子結構及類似矽優異的半導體性能,石墨炔有望可以廣泛應用於電子、半導體以及新能源領域。

  理論研究表明石墨炔是一種非常理想的儲鋰材料,理論容量達744mAhg-1,多層石墨炔理論容量可達1117mAhg−1(1589mAhcm−3),且其獨特的結構更有利於鋰離子在面內和面外的擴散和傳輸,這樣賦予其非常好的倍率性能。

  最近,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過程研究所能源應用技術分所的黃長水研究員帶領的研究小組與中科院化學所李玉良研究員合作,首次將石墨炔應用於鋰離子電池電極材料,並對其電化學儲鋰性能及儲鋰機制進行了詳細的分析研究,闡明了石墨炔結構、形貌與其電化學性能之間的構效關係,探索了石墨炔材料在鋰電池應用,這些研究為石墨炔家族的儲鋰性能研究以及探索新型碳素儲能材料提供了理論依據和實驗指導。實驗結果證明石墨炔均一的孔徑結構、優良的電子導電性和化學穩定性賦予石墨炔較高的容量,優異的倍率性能和循環壽命等方面優良的電化學性能。以上合作研究結果從實踐證明石墨炔是一種非常有前景的儲鋰能源材料。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Nano Energy,2015,11,481-489;Chem.Commun.,2015,51,1834-1837。

  上述研究獲得了中科院「百人計劃」、973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支持。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家首次成功合成石墨炔—新聞—科學網
  • 【中國科學報】中國科學家首次成功合成石墨炔
    二維碳石墨炔的結構模型  石墨炔是一種新的碳同素異形體,其豐富的碳化學鍵,大的共軛體系、寬面間距、優良的化學穩定性和半導體性能一直吸引著科學家的關注。由於石墨炔具有sp和sp2的二維三角空隙、大表面積、電解質離子快速擴散等特性,基於石墨炔的鋰離子電池也具有優良的倍率性能、大功率、大電流、長效的循環穩定性等特點,相關指標明顯高於石墨、碳納米管和石墨烯等碳材料,並具有優良的穩定性。如在2A·g-1的電流密度下,經歷1000次循環之後,其比容量依然高達420 mAh·g-1,這是絕大多數鋰離子負極材料所不具備的優勢。
  • 上海大學|石墨炔基材料在能源相關領域的研究進展
    自從第一個非天然碳同素異形體——富勒烯被合成出來,新型碳材料的開發和研究引起了科研人員極大的興趣,之後,各種碳材料相繼被人工合成出來。這些碳材料由於其獨特的電子結構而具有非凡的光學、電子、熱學、化學和機械性能。例如,石墨烯是一種二維(2D)碳納米材料,由sp2-雜化軌道的碳原子組成,具有六邊形蜂窩狀晶格。
  • 「李玉良」世界上第一個發現石墨炔碳納米材料的人
    ——李玉良「李老師非常具有人格魅力,是一個學識非常淵博的人,一心地熱愛科研。」,採用交叉偶聯反應成功製得了石墨炔薄膜。與此同時,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李玉良博士也合成出了一種名叫石墨炔的材料——這種自然界不存在的物質,這種只存在於理論中的物質第一次真實地呈現在人類面前。
  • 新型電池負極材料石墨二炔 提升電池效率和穩定性
    蓋世汽車訊 鋰離子電池通常採用石墨類碳材作為負極材料。據外媒報導,科學家們研究新型二維碳網狀物,即碳納米纖維膜石墨二炔,在電池應用中的適用性。石墨二炔和石墨烯(石墨烯是單原子層石墨)一樣又平又薄,但是孔隙率更高,而且可以調整電子性能。據研究人員介紹,利用特製前體分子,採用簡單的自下而上的合成方法,可以製備這種材料。
  • 兼具高選擇性和高導電性 石墨炔成甲醇電池理想膜材料
    近日,香港科技大學教授趙天壽課題組發現新型二維碳納米材料石墨炔是較為理想的質子交換膜材料,具備高質子傳導性和高選擇性,能有效阻隔甲醇燃料的滲透。  質子交換膜的作用是阻隔陰陽兩極,傳導質子。「質子交換膜的性能是現在面臨的一個『卡脖子』問題。」趙天壽介紹,目前燃料電池用質子交換膜主要採用美國杜邦公司生產的Nafion膜,其最大問題是甲醇滲透率高。
  • 中科院青島能源所在石墨炔能源存儲材料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團隊與化學研究所李玉良課題組合作,將石墨炔類材料先後應用於鋰離子電池、鈉離子電池、鋰離子電容器等能源存儲器件,並對其電化學性能及儲能機制進行了詳細分析和系統研究。氯雜石墨炔的結構及在鋰離子電池中的應用碳素材料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而石墨炔類材料是繼富勒烯、碳納米管、石墨烯之後,一類全新的碳素材料。
  • 李玉良:世界上第一個發現石墨炔碳納米材料的人—新聞—科學網
    1975年畢業於北京化工學院,之後到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工作。曾在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化學系、美國Nortre Dame(聖母)大學放射實驗室、香港大學化學系從事研究及合作研究。 2015年12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 AEnM:石墨炔:新興電催化劑載體用於能量轉換
    開發一種高效和可持續的技術生產清潔能源來代替不可再生能源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電催化技術因其操作簡單,經濟高效以及投入成本低等優點被認為是一個理想的技術。電催化劑是電催化技術的核心,開發高性能以及高穩定性的電催化劑是當前所面臨的巨大的挑戰。目前已經有一些電催化劑如貴金屬、金屬氧化、過渡金屬硫化物以及層狀雙氫氧化物已經被開發用於電催化領域,但是他們有一些缺點如導電性能差、易團聚等。
  • 目前已知的最硬的物質「碳炔」 硬度是鑽石的40倍、石墨烯的兩倍
    美國科學家經過理論計算指出,碳炔這種碳原子一維線性帶狀物的強度應該比任何已知的材料更硬更堅固,擁有巨大的抗張強度和硬度,硬度是鑽石的40倍、石墨烯的兩倍,因此,可用於製備超堅固的設備。另外,它還擁有僅被拉伸3%就能從導體轉變成絕緣體的獨特屬性,因而備受電子設備領域青睞。儘管科學家們可採用某些方法讓碳鏈保持穩定,但此前只能製造出最多擁有100個碳原子的不穩定碳鏈。
  • 構築醯胺鍵功能化氧化石墨烯/銀複合催化劑實現端炔與CO2羧化
    端炔與CO2的羧基化反應不僅可以解決二氧化碳排放的問題,而且還可以合成高附加值的重要化學原料不飽和羧酸。對於羧酸類化合物的合成,其中一種典型的方法是使用CO2作為親電試劑與碳親核試劑反應。然而,該方法需要高度敏感的有機金屬試劑,例如強親核試劑有機鋰和格氏試劑,這給大規模生產帶來了困難和挑戰。另一種策略是直接活化C-H鍵,使末端炔烴與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羧酸。
  • 構築醯胺鍵功能化氧化石墨烯/銀複合催化劑實現端炔與CO2羧化
    端炔與CO2的羧基化反應不僅可以解決二氧化碳排放的問題對於羧酸類化合物的合成,其中一種典型的方法是使用CO2作為親電試劑與碳親核試劑反應。然而,該方法需要高度敏感的有機金屬試劑,例如強親核試劑有機鋰和格氏試劑,這給大規模生產帶來了困難和挑戰。另一種策略是直接活化C-H鍵,使末端炔烴與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羧酸。近年來報導基於含銅配位聚合物、銀納米粒子複合催化劑展現出了較好的催化活性。
  • 由6000多個碳原子組成的碳炔
    由6000多個碳原子組成的碳炔
  • 迄今最長碳鏈或能造出最硬物質「碳炔」
    奧地利科學家在最新一期《自然·材料學》雜誌上撰文指出,他們在實驗室大量合成出有史以來最長的穩定線性碳鏈,其由6000多個碳原子組成,或有助最終批量製造出目前已知的最硬的物質——碳炔。  1885年,德國有機化學家阿道夫·馮-貝耶爾首次提出碳炔的概念,他將其描述為一種無限長的碳碳單鍵和三鍵交替而成的碳鏈。
  • 傳說中的最硬物質「碳炔」雛形已被合成,硬度是鑽石40倍
    1885年,德國有機化學家阿道夫·馮-貝耶爾首次提出碳炔的概念,他將其描述為一種無限長的碳碳單鍵和三鍵交替而成的碳鏈。但他也警告稱,由於其極不穩定,因此很難製造出來。石墨烯此前,美國科學家經過理論計算指出,碳炔這種碳原子一維線性帶狀物的強度應該比任何已知的材料更硬更堅固,擁有巨大的抗張強度和硬度,硬度是鑽石的40倍、石墨烯的兩倍,因此,可用於製備超堅固的設備。另外,它還擁有僅被拉伸3%就能從導體轉變成絕緣體的獨特屬性,因而備受電子設備領域青睞。
  • 未來宇宙飛船最理想的材料,硬度比鑽石大40倍,世界首富都買不起
    鑽石的硬度雖然很大,但是由於鑽石是一種密度大、沒有韌性而且脆性很強的物質,因此它不合適用來製造宇宙飛船,人類希望能夠找到一種硬度足夠大,又有韌性的材料,於是鈦合金這種材料就誕生了。,而且強度剛好夠宇宙飛船使用,所以目前人類大部分高速飛機、火箭發動機、宇宙飛船使用的材料都是鈦合金,雖然鈦合金比鑽石更適合用於製造宇宙飛船,但是它的硬度不夠,如果在星際旅行中遇到激烈的碰撞,宇宙飛船很容易就解體,所以鈦合金製造的宇宙飛船只能在近地軌道附近飛行,如果人類要想實現星際旅行,必須找到一種硬度更強、韌性更好、密度更低的材料,在這種背景下,一種具有高導電性、高強度、超輕薄特效的材料誕生了,這種材料就是石墨烯
  • 青島能源所黃長水教授AM綜述: 石墨炔基材料的製備及在儲能中的應用
    成果簡介 石墨炔(GDY)以其二維化學結構、獨特的內在性質和廣泛的應用前景而備受關注。特別是,一些結構特徵和基本物理特性,包括平面內孔的擴展、規則的納米結構和良好的傳輸特性,使GDY成為了包括電池和超級電容器在內的儲能裝置中電極材料的候選。
  • 最硬物質碳炔到底有多硬?
    在最新一期《自然·材料學》雜誌上,奧地利科學家在實驗室合成出有史以來最長的穩定線性碳鏈,該碳鏈由6000多個碳原子組成,或有助最終批量製備出目前已知的最硬物質——碳炔。   1885年,德國有機化學家阿道夫·馮-貝耶爾首次提出碳炔的概念,他將其描述為一種無限長的碳碳單鍵和三鍵交替而成的碳鏈。但他也提醒,由於其極不穩定,因此很難製造出來。
  • 化學學院沈興海課題組揭示錒系單離子與石墨炔配位規律並提出核...
    石墨炔是一種新型的二維碳材料對石墨炔結構特徵的深入探究及對其應用領域的不斷拓展,都將對石墨炔研究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在核燃料循環領域,針對特定離子間的選擇性分離關係到核工業的可持續發展問題。首先,為了將高放廢液中的次錒系元素轉變成短壽命或者穩定的核素,從而降低或消除核廢物的長期危害,研究人員提出了「分離-嬗變」的處理方法。
  • 科學家提出納米石墨帶合成新方法
    北京高壓科學研究中心李闊、鄭海燕團隊與北京大學鞠晶團隊合作發現,高壓下1,4-二苯基丁二炔分子晶體可發生拓撲控制的脫氫狄爾斯—阿爾德反應,生成晶態納米石墨帶。該研究為納米石墨帶的可控合成提供了新思路。相關成果日前發表於《美國化學會志》。石墨烯是零帶隙材料。這極大地限制了其在半導體器件上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