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良,1949年10月出生於山東青島。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有機固體院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975年畢業於北京化工學院,之後到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工作。曾在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化學系、美國Nortre Dame(聖母)大學放射實驗室、香港大學化學系從事研究及合作研究。
2015年12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曾三次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兩次獲北京市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一等獎,一次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二等獎,是首屆全國創新爭先獎獲得者,2017年獲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研究領域為碳基和富碳分子基材料定向、多維、大尺寸聚集態結構和異質結構自組織生長、自組裝方法學以及在能源、催化和光電等領域的應用。
李玉良,是世界上第一個發現石墨炔碳納米材料的人,在這個領域,他和他的團隊一直處在世界科研前沿。
1949年10月,李玉良出生於山東青島。雖然家裡生活並不寬裕,但父親喜歡讀書,會買世界名著,還有一些中國近代小說。李玉良從小就跟著父親看書。
父親的觀點是,人要有文化,才能改變自己,才能做大事,此間並無功利心,只是對文化的渴望。這對李玉良影響很大。
高中過後,李玉良在內蒙古生產建設兵團經歷了一段記憶深刻的知青歲月。李玉良說:「人的一生,應該去真正思考,哪個階段真正地推動了自己。」在科研道路上,李玉良曾遇到過無數挫折、瓶頸,但面對困難的勇氣和耐力,從青年時代就已深深儲藏在心裡。
在李玉良的眼中,分子結構中的六邊形蘊藏著神奇的力量。
2004年,石墨烯的發現,對李玉良觸動很大。國際上,碳材料領域競爭非常激烈,中國如果沒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碳材料肯定不行。
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了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科學家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以表彰他們在石墨烯材料方面的卓越研究。一時間,科研圈掀起了一股石墨烯的研究熱潮。石墨烯也成為越來越多科學家選擇的材料。
就在同一年,李玉良終於合成出石墨炔這種自然界不存在的物質,這種只存在於理論中的物質第一次真實地呈現在人類面前。
石墨炔的發現在全球科學界產生了重大反響,國外很多科學家到這個領域裡進行研究。「我們以前是跟著人家做,現在是西方的科學家跟著我們做。」李玉良說。
為了抓住這些納米尺度的小六邊形,多少次實驗室裡的疲勞和深夜的思考,無數次的失敗與再試一次的勇氣,最後都凝聚在石墨炔上面。
有這樣一個比喻,「工具機是工業之父,模具是工業之母」。工業革命的過程時刻伴隨著基礎設備的提升,而新材料則是形成這一切的基石。人類處在第三次與第四次工業革命的交匯點,新的「超級材料」不斷問世,以滿足工業發展的需要,石墨炔的誕生蘊藏著無限的可能性。
「研究不能只是跟從,要勇於創新,開創自己的特色研究領域,要想別人不敢想的東西。」這樣的創新理念是李玉良教給學生的道理,也是自己身為一名科學家的信念。
70年與共和國同行,與祖國的化學事業同步,李玉良身上有著很深的化學情結。有些夜晚,李玉良會從睡夢中醒來,想到什麼重要的問題或有什麼靈感,就趕緊拿筆記下來。
當今世界科學飛速發展,各國的科技競爭異常激烈。科學的競爭,誰先走到前面,把一個領域推動起來就了不得。科學和國家的發展、綜合國力的增強都直接相關。「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科學家進入這戰場,不去競爭只有失敗。」他說。
科學無國界,科學家卻有自己的祖國。多少默默無聞的激情燃燒,成就了今天的鯤鵬展翅,一路見證著共和國歷史走來的李玉良,更添一份家國情懷。
(本報記者 尚文超)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