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氨產率提高近十個數量級:石墨炔基Pd原子催化劑|NSR

2020-12-06 騰訊網

在常溫、常壓下高選擇性、高產率合成氨(NH3)至今仍是難題。該領域中,原子催化劑具有諸多優點,有望成為變革性的下一代催化劑。

近日,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李玉良院士團隊和山東大學薛玉瑞教授、香港理工大學黃勃龍教授合作在《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 NSR)發表研究論文,他們在石墨炔(GDY)上錨定了零價鈀(Pd)金屬原子(圖1),並將獲得的Pd-GDY催化劑應用於電催化合成氨反應,獲得了極高的選擇性和氨產率。

圖1.制氨電催化劑Pd-GDY的合成原理,及其可重複使用過程

石墨炔具有豐富的化學鍵、高共軛π電子離域、表面和孔洞結構。藉助這些特點,研究者提出了「金屬離子錨定-電子轉移-自還原」的零價金屬的穩定過程,由此實現了金屬原子與石墨炔本體的不完全電荷轉移,大大增加了催化活性位點數量,並使活性組分高度分散,以獲得最佳催化效果。

掃描電鏡(SEM)、高分辨透射電鏡(TEM)、球差校正透射電鏡(HAADF-TEM)、X射線近邊吸收結構以及X射線吸收精細結構譜等實驗結果顯示,零價金屬鈀原子成功負載於石墨炔表面,且其分布高度均勻、分散(圖2)。

圖2.Pd-GDY催化劑的(a) SEM, (b) HRTEM, (c) 元素麵掃描及(d,f) HADDF-STEM 圖像;(e,g) 分別是(d)和(f)圖中紅框部分的放大圖;Pd-GDY,Pd箔和PdO的同步輻射結果:(h)Pd K邊XANES以及(i)XANES一階導數光譜。

在中性和酸性環境中,Pd-GDY皆表現出優異的氮還原反應選擇性、活性和穩定性(圖3)。在中性條件下,催化劑具有最高的氨產率(4.45 ± 0.30 mgNH3mgPd-1h-1),比目前已報導的氮還原催化劑的氨氣產率高出近十個數量級;而在酸性環境中,其催化活性亦可達到1.58 ± 0.05 mgNH3mgPd–1h–1。

此外,同位素標記實驗證明,合成氨中的N來源於氮氣;實驗中並未檢測到副產物肼的生成;該催化劑的氨氣產率及法拉第效率均可保持數輪循環不衰減。

圖3.(a)氨產物溶液紫外-可見吸收譜;(b)中性條件下氨氣產率及法拉第效率;(c) Pd-GDY與其他催化劑性能比較;(d)同位素實驗結果;(e) Pd-GDY與納米顆粒樣品性能比較;(f)循環性能。

綜上,研究者依據石墨炔與傳統碳材料在結構和性質上的差異,巧妙利用石墨炔的特性,建立了簡單、高效和穩定的「金屬離子錨定-電子轉移-自還原」模式,並獲得了高選擇性、高穩定性、高產率的石墨炔基零價鈀原子催化劑。該催化劑結構、組成、催化活性來源清晰,性能優異,代表了碳基催化劑發展的新方向。

相關焦點

  • AEnM:石墨炔:新興電催化劑載體用於能量轉換
    電催化劑是電催化技術的核心,開發高性能以及高穩定性的電催化劑是當前所面臨的巨大的挑戰。目前已經有一些電催化劑如貴金屬、金屬氧化、過渡金屬硫化物以及層狀雙氫氧化物已經被開發用於電催化領域,但是他們有一些缺點如導電性能差、易團聚等。將這些電催化劑負載在碳材料上將有效改善這些缺點,從而提高電催化的性能。與之前已經制開發的碳材料不同,石墨炔首次實現了sp1和sp2雜化碳原子在二維平面結構中的共存。
  • 上海大學|石墨炔基材料在能源相關領域的研究進展
    總結了近年來石墨炔在合成策略、功能機理和儲能及能量轉換領域的應用等方面的研究進展;分析了阻礙其大規模製備以及在商業化應用方面的挑戰;最後,根據石墨炔的研究現狀和發展趨勢,提出了應對這些挑戰可能的研究方向。希望通過對這篇綜述的介紹,幫助讀者們加深對石墨炔及石墨炔基材料的認識。
  • 青島能源所黃長水教授AM綜述: 石墨炔基材料的製備及在儲能中的應用
    成果簡介 石墨炔(GDY)以其二維化學結構、獨特的內在性質和廣泛的應用前景而備受關注。特別是,一些結構特徵和基本物理特性,包括平面內孔的擴展、規則的納米結構和良好的傳輸特性,使GDY成為了包括電池和超級電容器在內的儲能裝置中電極材料的候選。
  • 中國科學家首次成功合成石墨炔—新聞—科學網
    近年來,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有機固體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李玉良帶領團隊從表面化學反應結合固態生長合成化學的新視角出發,首次在銅表面上合成了具有本徵帶隙sp雜化的二維碳的新同素異形體石墨炔,開闢了人工化學合成碳同素異形體的先例。
  • 「李玉良」世界上第一個發現石墨炔碳納米材料的人
    ◆石墨炔的可控合成李玉良課題組以銅箔為生長襯底和催化劑,六炔基苯為單體◆石墨炔在催化領域的應用李玉良課題組利用石墨炔成功實現了對零價鐵原子和鎳原子的負載,製備了大面積零價金屬單原子催化劑。這一系列的單原子催化劑在電催化析氫反應中具有很好的催化效果,其電催化活性和使用壽命均明顯優於常規的催化劑,這一成果為石墨炔材料在催化領域的應用提供了新思路。
  • 【中國科學報】中國科學家首次成功合成石墨炔
    2004年,英國曼切斯特大學的研究人員用透明膠帶粘下一層層石墨層,最終獲得了一個碳原子厚度的石墨烯。隨後,他們發現,單層石墨烯硬度高,卻有很好的韌性,是當時已知導電性能最好的材料。常溫下高達15000 cm2·V-1·S-1的電子遷移率,使得石墨烯成為製造高速電晶體的希望所在。
  • 過程工程所在sp雜化氮摻雜石墨炔的氧還原應用研究中獲進展
    氮摻雜構型有很多不同的形式,包括吡啶氮、亞胺氮、吡咯氮、氨基氮、腈基氮、石墨氮和氧化氮等。一般認為吡啶氮的存在創造了ORR活性位點,而其它高性能的氮摻雜類型鮮有報導。  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生化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王丹團隊及其合作者成功研發了一種sp雜化氮摻雜的石墨炔,在氧還原電催化領域取得新進展。
  • Energy Mater.綜述:石墨炔——新型電催化劑新型載體用於能源...
    其中,由於石墨炔(GDY)中共存sp-和sp2-雜化碳原子,使其具有高度的π共軛,規則的有序孔結構和可調電子結構,使得GDY具有天然的帶隙和高速的載流子遷移率。在環境溫度下,GDY中的電子和空穴遷移率可以達到105 cm2V-1s-1。此外,通過調控不同數量的炔鍵和各種堆疊方式可以改變GDY的機械性能。
  • 兼具高選擇性和高導電性 石墨炔成甲醇電池理想膜材料
    近日,香港科技大學教授趙天壽課題組發現新型二維碳納米材料石墨炔是較為理想的質子交換膜材料,具備高質子傳導性和高選擇性,能有效阻隔甲醇燃料的滲透。  質子交換膜的作用是阻隔陰陽兩極,傳導質子。「質子交換膜的性能是現在面臨的一個『卡脖子』問題。」趙天壽介紹,目前燃料電池用質子交換膜主要採用美國杜邦公司生產的Nafion膜,其最大問題是甲醇滲透率高。
  • 石墨二炔@Janus磁鐵礦用於光催化固氮
    石墨二炔@Janus磁鐵礦用於光催化固氮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29 13:28:45 石墨二炔@Janus磁鐵礦用於光催化固氮,這一成果由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Yuliang
  • 化學學院沈興海課題組揭示錒系單離子與石墨炔配位規律並提出核...
    對石墨炔結構特徵的深入探究及對其應用領域的不斷拓展,都將對石墨炔研究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在核燃料循環領域,針對特定離子間的選擇性分離關係到核工業的可持續發展問題。首先,為了將高放廢液中的次錒系元素轉變成短壽命或者穩定的核素,從而降低或消除核廢物的長期危害,研究人員提出了「分離-嬗變」的處理方法。
  • 中國科大在碳基催化劑電催化析氫研究中取得進展
    已有研究結果表明通過氮等雜原子摻雜可以調控雜原子近鄰碳原子的電子結構,增強該碳原子活性位點與反應中間體的吸附作用,進而提高石墨烯等碳基材料的電催化析氫性能,然而傳統的吡啶、吡咯和石墨型氮摻雜模式對於石墨烯等碳基催化劑的性能調控,效果不佳,與報導的高活性的金屬基催化劑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
  • 構築醯胺鍵功能化氧化石墨烯/銀複合催化劑實現端炔與CO2羧化
    ,設計的催化劑表現出了優越的循環穩定性。近年來報導基於含銅配位聚合物、銀納米粒子複合催化劑展現出了較好的催化活性。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例如催化位點利用不夠充分、苛刻的反應條件、底物普適性差等。 基於二維材料的複合催化劑近來受到極大關注。這些催化劑的優點包括充分暴露的活性位點,增強的物質傳遞速率,更重要的是具有清晰的表界面。然而,特別是對於廉價易得的氧化石墨粉末,難以製備具有均一形貌可控的二維材料複合催化劑。
  • 構築醯胺鍵功能化氧化石墨烯/銀複合催化劑實現端炔與CO2羧化
    端炔與CO2的羧基化反應不僅可以解決二氧化碳排放的問題然而,特別是對於廉價易得的氧化石墨粉末,難以製備具有均一形貌可控的二維材料複合催化劑。因此,唐智勇課題組通過在超聲過程中加入叔丁基對苯胺分子與氧化石墨(GO)粉末中的羧基反應,成功開發出空間位阻,能夠有效剝離以及大量生產超薄ter-GO氧化石墨烯納米片(見圖1)。
  • 中科院青島能源所在石墨炔能源存儲材料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團隊與化學研究所李玉良課題組合作,將石墨炔類材料先後應用於鋰離子電池、鈉離子電池、鋰離子電容器等能源存儲器件,並對其電化學性能及儲能機制進行了詳細分析和系統研究。氯雜石墨炔的結構及在鋰離子電池中的應用碳素材料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而石墨炔類材料是繼富勒烯、碳納米管、石墨烯之後,一類全新的碳素材料。
  • 科學家提出納米石墨帶合成新方法
    北京高壓科學研究中心李闊、鄭海燕團隊與北京大學鞠晶團隊合作發現,高壓下1,4-二苯基丁二炔分子晶體可發生拓撲控制的脫氫狄爾斯—阿爾德反應,生成晶態納米石墨帶。該研究為納米石墨帶的可控合成提供了新思路。相關成果日前發表於《美國化學會志》。石墨烯是零帶隙材料。這極大地限制了其在半導體器件上的應用。
  • 石墨烯提高燃料電池氧還原催化劑性能
    韓國蔚山國立科技大學(UNIST)研究團隊研發出一種具有高性能、高穩定性的無金屬催化劑。研究成果發表在科學期刊Nanoscale上。  由於化石燃料的稀缺和日益增長的能源需求刺激了對能源轉換和儲能系統的研究,燃料電池因其顯著的能量密度和無環境汙染的優勢,在眾多的能量系統中脫穎而出。
  • 石墨炔:石墨烯之後 一種非常理想的儲鋰材料
    石墨炔,是繼富勒烯、碳納米管、石墨烯之後,一種新的全碳納米結構材料。它由sp和sp2雜化形成的一種新型碳的同素異形體,是由1,3-二炔鍵將苯環共軛連接形成的具有二維平面網絡結構的全碳材料,具有豐富的碳化學鍵、大的共軛體系、寬面間距、優良的化學穩定性,被譽為是最穩定的一種人工合成的二炔碳的同素異形體。
  • 炔烴與二氧化碳高效轉化生產炔酸
    銀納米粒子/氧化石墨烯複合催化劑高效催化端炔與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炔酸。溫室效應與可持續發展二氧化碳排放是目前全球關注的焦點問題,將二氧化碳作為C1資源轉化為高附加值化學品不僅能夠有效緩解環境問題,還能帶來巨大經濟效益。端炔與CO2的羧化反應是製備不飽和羧酸的重要反應途徑。
  • 世界最強韌材料碳炔可批量生產:強度超鑽石40倍
    在託馬斯·皮希勒(Thomas Pichler)的領導下,來自維也納大學的研究團隊開發出了一種新方法,能批量生產出由超過6400個碳原子組成的碳鏈。